文学是有准备的人干的事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opm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读到简心(郭玉芳)的散文,应该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博客流行,简心的许多文章,就是以博客的形式出现的,似乎还形成了规模不小的“粉丝团”。到后来,收到简心的散文集《被绑架的河流》(光明日报出版社),那些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以及未曾读过的文章,终于以书籍的形式列队亮相了。
  《被绑架的河流》收录作品50多篇,没有分卷分辑,但文章在排列上,还是把相近题材的放在一起,大致来说,包括乡土乡情、生活随想以及为朋友作的书序、若干篇文化人物纪实等。
  我以为,全书的精华,多在关于乡土乡情的这部分作品中。从《寒露籽,霜降籽》到《端午记忆》这一溜十余篇文章,以醇厚的乡情、远去的乡土、勾人的乡愁,狠狠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同时也落落地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读完这些篇章,我忍不住暗叹一句:文学的确是有准备的人干的事。
  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如此的细致入微。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多年的“处处留心”式的积累,让这些文章在作者的匠心中自然而然厚重起来。高明的作者往往可以在滴水中折射世界,现在,一个叫“鹤堂”的小地方,就这样被作者不动声色地写出了不小的动静。如同一组被岁月浸染的黑白照,画面中的每个要素,都给人以久违的亲切感与沧桑感。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某个时期整个赣南、甚至整个乡村大地的缩影。
  反观自己,也是乡下人进城,可是,我的故土,留给我的印象都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故土有些什么有个性的人、有意思的事、有讲究的风俗,我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是故土没特色,让人无法言说?这应该不是理由。最重要的,还是从小没养成留意观察的习惯,日子就这样在庸常中逝去,如此,在一个地方居住再久也是竹篮打水的结果。同是这样的题材,为什么人家可以洋洋洒洒信笔万言仍意犹未尽?这就是肚里有货。天道酬勤,生活给了作者丰厚的回馈。说起来,简心从事文学写作的时间并不算早,说成“半路出家”也不为过。然而,文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它们告诉读者,文学的种子,早早地就潜入作者的心田了,只待春的时令一到,迅即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势不可挡。有准备的人干起文学之事,就是这般水到渠成,挥洒自如。
  城市化、工业化使固化了千百年的乡村生活仿佛一夜间分崩离析。所以,乡土成为写作的热门素材,不足为奇。但凡写现实生活,感触细腻、角度独特者往往更容易胜出。简心具备这些优点。她的语言灵动而富有乡土韵味,保留了大量的客家方言,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以文学的方式延续方言的生命。尤其是,她善于在一些细小的物事当中植入对现实的拷问。比如,写到家乡的水酒,作者最后说:“我的家乡在水酒里,水酒的家乡去了哪呢?如今,那些村子已嫁到城市,水酒又嫁到哪去了?”(《一坛乡情煨酒》)诸多的事实提醒我们,当年的乡土,也许只能在记忆中存活了,再不用笔把它记录下来,若干年后,这方土地的后人将根本不知道先人们的事。这种事,想想也就让人惆怅不已了。
  在作者别致的叙说中,还常常泛起一些触动人心的故事。《三色爱》写到母爱那些事,故事已近乎小说(特别是“金银花”那一节)。《尕篓》写到一个讨饭人,这类事情,实乃生活的深重创伤,一旦发生,就将留下永久的疤痕。所以,多少年后,作者写到这一幕时,还在想:“天黑了,那条深不见底的山坑子应有一钩长月照着吧?……”讀者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到了彼时彼处。
  在这本集子中,乡土乡情之外的文章,亦不乏可圈可点者,其中一些篇什当中蕴藏的哲理意味,有效地提升了文章的品位。比如《一群水的舞蹈》,乍一看写的不过是寻常事,结尾却让人突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带点春天回去》,写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药引,平凡中见真章。
  当然,也有个别应时应景之作,受素材的制约,在质量上显得掉队。另有若干篇章则因题材差异偏大,如果能移出本集,另入作者其他文集,或许可以完善一下这本散文集的整体美。
其他文献
上午九点,宝宝才起来吃早饭。油煎粘糕、煮鸡蛋。他在吃,我开始泡牛奶。他见到了,大叫起来:我不吃牛奶!我说:不会强迫你吃的,我把牛奶泡好放在桌上,你想吃就吃,不吃就留着。他将信将疑,不叫了,一边吃,一边看着桌上杯子里的牛奶,嘟囔:反正我不吃牛奶。我笑笑:放心吧,吃或者不吃,你自己做主。  他把粘糕和鸡蛋吃完了。准备起身去玩。我说:爷爷不会强迫你,但会动员你把这杯牛奶吃掉;只吃粘糕和鸡蛋,干干的,胃会
期刊
一  春天,不管世间有何变化,一切顺乎自然,它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只管将心跳应和时令的足音。人生也该有如此坦荡超然,那该是何等自在潇洒!  二  “春眠不觉晓”,是因为春的怀抱太温柔了。在“不觉晓”中,睡得惬意的人们,一旦醒来,那情绪一定是饱满的,精神一定是旺盛的,就像春意浓烈的氤氲和春天喷发的大地元气,爆发出奋争之力啊!  三  春天,美丽也单纯。憨直的鸟语,稚嫩的花蕾,喧哗的小溪,没有半点虚伪
期刊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孔子、庄子等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些诸子百家不仅开创了特立独行的理论学说,还借助辞赋等文学表现形式,留下了众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著述。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新作《咏而归》,在抚今追昔的思想探旅中,用清逸闲适的情趣,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作出了精妙的回答。  《咏而归》
期刊
杂文家王春说,沈栖先生杂文集《边看边说》,宜在车上读。新乡杂文年会结束当天,他还特意叮嘱我。王春的意思,应该是让我以“在路上”的姿式,用心去体悟一位杂文家,在改革年代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与理解。  说实话,对曾国藩“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说教,我并不欣赏。对王春“在路上”读《边看边说》的提议,倒符合我不循规蹈矩的性格。应该承认,对沈栖先生,我并不十分了解。对其杂文,也仅限于《杂文月刊》的阅读范围。印象
期刊
1949年5月,李敖跟着父母,从上海来到台湾,那年他14岁。父亲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职业,在台中市一中当国文教员。李敖也考取台中市一中,就读于初二甲班。  清早,李敖就和父亲一同出发,由台中西区走到北区的市一中。中午就在学校吃便当。因为初到台湾,还不知道当地的便当盒是个什么样子,就想当然地买了一个上下几层圆的饭盒。第一天上课时,李敖背着书包,手提上下多层的圆饭桶走进教室时,一下子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期刊
一  心怀“爱”的人,心态一定平和,脸相一定亲切。他不会邀功,不会叹息,也会不怨恨和张狂。常常看到,有大爱的人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所以,孔子对他的核心理念“仁”的诠释,就是“爱人”。  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能量,它有非常的生命力。爱有承受苦难、拯救靈魂的功能,也是化解仇恨、摧毁自私和贪婪最有效最柔和的武器。  二  用鬼字组词,魔鬼、酒鬼、色鬼、捣鬼、见鬼、吝啬鬼、吸血鬼,抑或鬼混、鬼胎、鬼话、鬼点
期刊
故乡为江南一古村落,背靠崔嵬的群山,面迎清澈的小河。村前,有一片开阔空地,那是村子的晒谷场。因岁月剥蚀,场地已龟裂。在其一角,蹲踞着一对石臼,似两位负暄老人,静静地镇守着这一村古朴。  石臼是农耕时代村民捣碎谷物必需的生活用具,由麻石凿成,内圆外方,配以木杵。许是多年未用的缘故,石臼光滑的内壁已长满青苔,原本粗糙的外壁因岁月流逝而变得更加沧桑。  石臼是全村的公共用品,其工作强度与农活忙闲相对应,
期刊
上下班,穿过河滨公园和中心广场,无论在哪一季,一路上,只要有心,你目光所极处,总有一些应季花在不懈不怠地悄然开放,给波澜不惊的生活带来欣喜和美丽。  花总是抢眼的,入心的,就像靓丽的美女走在路上總是那么醒目,拥有众多回头率一样。这是由人的心性决定的,没有什么理由陈述,也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  然而有一天,撞入我眼帘的,不是花,而是平日熟视无睹的一种灌木。这种灌木,小时候在乡下,我就经常见到它,容易
期刊
寒舍僻静,临水而居,每到新芽初绽,心中最为得意。寒冬寥落时,就在庭中观雪景,翘企春天真正光临人间,景象便如云锦灿灿了。  小山峰一座连着一座,屋舍栖在山脚下。山头含烟,庭院,人家,老井,点缀在春阳中。廖稀村居,又连接一湾碧水,最富有情趣。寒舍虽简,充溢自然之色,在此居住,颇似闲居,深感最为相宜。  家中院庭,朴实清新,不大不小的空间里,自然少不了白鸽和花香。最令人欣喜的,不知不觉中院中生出一棵幼苗
期刊
一说审美,许多人就觉得是阳春白雪。其实不然,审美与现实的距离,并不是天上的云和地上的人那么遥远。通俗来讲,审美是相对于一叶障目来说的。只要你看事物分析问题时,别只看眼前,看得远一些、立体一些——那么,你的眼光就有了审美意味。  审美层次不一样,其所理解的境界就不同。前不久,跟朋友去其公司转悠,见公司内有个池塘。但池中水有点浑浊,池塘边也无水草。后来才知:原来公司领导让下属给池塘做做卫生。下属就想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