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同时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的学校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少,创新意识更受到抑制,这些都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教育部提出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调换角色,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自发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常常表现出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等心理特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在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明确知道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同时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下所有老师面临的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从本质入手,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其实是授之以鱼过程,但是在新课标下则更需要 “ 授之以渔”。因为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老师需要传达的知识点,但是如果仅仅靠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对知识点也仅仅是短暂的记忆,而非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老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 自己”想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真正消化。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心,让学生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当地给他们自主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因材施教,做好 “ 授”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 “ 渔”的过程中应手,换言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即教学者和引导者的双重身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将知识点交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他们在观念上接受自学。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爱学
1、创设思维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智慧是需要点燃的,教师要想上一节高效的课,就必须巧设情境。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讲过;“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灵动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事实也正是如此,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实际,搞一刀切、一言堂,片面理解面向全体,热衷于补差教育,大大压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教学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开发潜能,个性发展。
2、创设语言学习情境。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1)解放眼睛;(2)解放双手;(3)解放头脑;(4)解放嘴;(5)解放空间;(6)解放时间。
三、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1、幽默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一堂课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穿插一个个小故事,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常把一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编成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2、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的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某些游戏中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如果把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适当进行一些游戏。如找朋友、送信、送动物回家、小猫钓鱼、帮花苗开花等。每一次游戏中,还加上激励性的评语和“智慧星”、“进步星”评比活动,让学生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中注意力上课的信心,从而快乐地接受知识。
3、鼓励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放开胆子积极发言,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学困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全体参与。对于学生的问题和回答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四、以阅读为抓手,课后延伸,使学生会学
1、课外延伸,语文能力的提高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们不应当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之内自我封闭,要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教他们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善于积累,写读书笔记,组织课外阅读汇报会,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积极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趣,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3、动手写作,语文的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有的文章写作方法和特点很明显,非常有利于学生仿写,学生在模仿中进一步掌握了这种写作技巧。课文学完后,让学生模仿课文这 一段或两段,虽然初次不成功,但是经过班内交流、老师讲解、再次写作,学生初步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很多同学运用了这种方法。
总之,自主学习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积极探究,充分给予学生自身操作的机会,掌握知识和方法并重,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学得主动、学的生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的学校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少,创新意识更受到抑制,这些都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教育部提出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调换角色,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自发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常常表现出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等心理特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在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明确知道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同时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下所有老师面临的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从本质入手,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其实是授之以鱼过程,但是在新课标下则更需要 “ 授之以渔”。因为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老师需要传达的知识点,但是如果仅仅靠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对知识点也仅仅是短暂的记忆,而非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老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 自己”想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真正消化。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心,让学生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适当地给他们自主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因材施教,做好 “ 授”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 “ 渔”的过程中应手,换言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即教学者和引导者的双重身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将知识点交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他们在观念上接受自学。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爱学
1、创设思维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智慧是需要点燃的,教师要想上一节高效的课,就必须巧设情境。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讲过;“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灵动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事实也正是如此,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实际,搞一刀切、一言堂,片面理解面向全体,热衷于补差教育,大大压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教学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开发潜能,个性发展。
2、创设语言学习情境。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1)解放眼睛;(2)解放双手;(3)解放头脑;(4)解放嘴;(5)解放空间;(6)解放时间。
三、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1、幽默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一堂课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穿插一个个小故事,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常把一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编成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2、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的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某些游戏中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如果把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适当进行一些游戏。如找朋友、送信、送动物回家、小猫钓鱼、帮花苗开花等。每一次游戏中,还加上激励性的评语和“智慧星”、“进步星”评比活动,让学生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中注意力上课的信心,从而快乐地接受知识。
3、鼓励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放开胆子积极发言,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学困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全体参与。对于学生的问题和回答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四、以阅读为抓手,课后延伸,使学生会学
1、课外延伸,语文能力的提高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们不应当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之内自我封闭,要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教他们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善于积累,写读书笔记,组织课外阅读汇报会,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积极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趣,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3、动手写作,语文的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有的文章写作方法和特点很明显,非常有利于学生仿写,学生在模仿中进一步掌握了这种写作技巧。课文学完后,让学生模仿课文这 一段或两段,虽然初次不成功,但是经过班内交流、老师讲解、再次写作,学生初步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很多同学运用了这种方法。
总之,自主学习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积极探究,充分给予学生自身操作的机会,掌握知识和方法并重,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学得主动、学的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