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物画写生秘诀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y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没有写生或不重视写生的观点由来已久,然而从画论及作品都可以窥见中国传统不但有写生人物,而且有颇为重要的写生人物秘诀,又有经典的写生论述,王绎《写像秘诀》便是其中的重要论述。文章结合王绎《写像秘诀》对传统写生秘诀进行剖析,即对传统的再认识,以促进当下中国人物画写生、教学及未来发展。
  关键词:传统;人物;写生;王绎;《写像秘诀》
  元代王绎有《写像秘诀》画论论述,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传统人物写生的方法及步骤。顾恺之“传神写照”也是“写生”的观察方法。为什么是写生观察方法,因为是在观察人物的“眼睛”。不过,一直以来,理论家没有提出顾氏“写照”的方式与当下的写生类同,但中国传统写生又不同于传统西式的写生。
  一、传神写照
  魏晋时期的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注重眼神的变化,实质是注重人的心理状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自由活跃,人的个性与个人情感可以获得自由的抒发与表达,独尊儒术的局面随着汉末政权的崩溃而随之不复存在,佛教、老庄思想和玄学盛行,人们思想和心灵渐渐觉醒与解放。
  二、影像的观照
  汉代画像石的造型多采取剪影形的影像法,整体造型简洁大气,不拘泥细节描画,这亦是中国绘画造型的一种方式。苏轼让人将自己在灯下照在墙上的影子描画出来,不画眉毛和眼睛,见到影像的人都发笑,知道就是苏轼的样子。通过影像忽略细节,观照人的大体形态,灯下观影,这种观念也为后世从另一个角度发现自然美找到了一扇窗口,如郑板桥画竹多是从日光月影、纸窗粉壁中获取。
  三、观察方法——静而求之,默识心记
  “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1]即冷静、悄悄地、安静、不动声色地观察,“求”是寻查、求索、探求,这并非直接表面地“看”。苏轼在《传神记》中说观察方法是“当于众中阴察之”[2],就是说在众多的人群中暗暗地观察,才能发现人的天然自然状态。通过“静求之”与“阴察之”,“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3],通过“求”与“察”“默识”于心,由记忆再加工,这也便成为了中国人特有的观察方法,这种方法是由记忆机制提供的。因此艺术家要时时刻刻留意生活,认识到人物微妙的神色变化唯有在自然状态下方能流露出来。
  四、体认——五蕴
  中国画家面对自然不是用眼睛觀看,而是身受与心受。中国画家不仅仅观察自然表象,更是物我合一地体认,使山水亦有了情状。如“春水微碧,夏水微凉,秋水微清,冬水微惨”[4],对水的四时感受,已经由色彩、冷暖直至移入自我情感。
  因而,中国人观察的时候,不叫看,叫“体认”,需身心共同参与。佛家讲“色、受、想、行、识”五蕴,通过眼、耳、鼻、舌、身感受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五境,目识后由心记的“意”根来取象,获得包括身受与心受的忧、喜等感受。因此中国画家对待自然万物是通过五蕴等全方位地体认,感受到的不仅有冷暖还有苦乐哀伤。
  五、意思特征
  “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5]“意思”今天可以理解为意味、趣味或情状。眉目、鼻口表情是相连的,牵一发而各处都有变化。传统上认为:眉心宽窄、形状与眉毛浓密疏淡亦与人的性格相关,眉毛下弯性格较好,成语叫“喜上眉梢”;从嘴的厚薄、颜色、表情可以看出人的性别、年龄、性格等要素;经常微笑与愁眉苦脸的人脸上的皱纹走势是不同的,这与长时期的表情有关,要抓取五官的独特意思。
  (一)局部特点
  “颊上加三毛,觉精彩殊胜”,这“三毛”便是人物局部的主要特点。在原始思维中,神秘的力量往往与某一部位相联系,如野牛的角、鹰的爪等。中国原始彩陶纹饰都是以动物最富特征的某一局部表现动物本身的。这些局部是最能凸显动物本身的特征,如“蛙”纹,马厂时期夸张蛙腿的特征,直接把蛙抽象化了。主要特点及重要特征的抓取是艺术观照中重要的环节。
  (二)主要特征
  尽精微,抓取人物细微的特点。如“眉毛后加三纹,隐约可见”,因人的思考、烦恼、忧愁等情绪多从眉宇之间可以看出,画家在所画人物的眉毛后加三条隐约可见的皱纹,画中人头虽然低着,但由于这三条纹便出现了眉毛扬起、额头微皱的表情,于是便让人感觉与真人非常像。因此,人的神态意思在笔墨之外。
  六、人物四时之气色
  人的“四时之气色亦异”。四时之气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一年四季,人的喜、怒、乐、哀的情感变化与四季的脉搏是一致的;二是指一天的四时,《黄帝内经》中讲到人在一日之内也有一年四季的变化节律,一日之内可以分为四时,“早晨为春,日到中午为夏,太阳落山为秋,夜的一半为冬”[6],人的气息在一日之内会有生、长、衰、藏的过程,那么显露在人的外在状态及气色、神气在各个时辰之中亦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七、画人之性情
  赵孟頫认为画人物以得其性情为妙,即发现人的“本真性情”,画人物,不是画一个人的表象,最重要的是把一个人的性情表现出来,画出人的灵魂,这是人物画的关键。想要得到人自然的神态,应当在很多人的时候暗地观察他的神态变化,性情就要从“叫啸谈话之间”去了解。学生画模特,多是模特坐在那里不动,自己在一个角度也不动,要通过模特的举手投足从多个角度去观察。
  八、表现人物的生动活态
  画肖像必须注重模特的“叫啸谈话”,不应让被画者“正襟危坐如泥塑人”。画出的人物应“不尽生气”,具有生动的气质与气息,一种活态。中国优秀的传统人物画作往往不是画一个人端坐在一处,而多表现簪花、游春、踏青、打马球等场景,花鸟画亦然,无不表现风吹草动、游鱼飞鸟的活态。
  九、画头像的顺序
  先画鼻的左右两侧位置,再画鼻梁,以鼻梁为参照;鼻梁的高低,取决于两眉毛或两眼之间鼻梁的位置;接着画人中,画嘴部;画眼睛时先画眼堂,再点睛、画脸颊;以眉毛为参照画人的额头,接着画发际线边缘位置;五官位置画完再画耳朵,顺着耳朵画头发及头部;最后画面部的轮廓。   十、模特的姿态
  “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那么,我们现代课堂写生也大多是模特目光看着一个地方,坐在那里不动。要获取模特自由轻松的自然状态,其就不能“正襟危坐如泥塑人”。这里亦涉及模特姿势的自然状态及教学问题,诸如怎样写生的问题等。
  十一、人物比例及面部外形特征的概括
  王绎在《写真古决》中归纳了古人写生的顺序及人物比例,总结了“八格、三庭、五配、三匀”[7]等方法。
  八格:人像可概况为“国、田、目、由、风、用、甲、申”八字[8]。田字形面部扁平且外形方正,上部方、下部大是用字形脸,上部形方、下部削窄为甲,顋部宽阔为风,上削窄、尖下颚为申。
  三庭:上庭的位置是发际线到眉毛之间,眉毛到鼻准之间为中庭,下庭是鼻下到下颚之间的位置,上、中、下统称为三庭。八格在观察方法也即是观察人物的大体形,或者说把人物概括成几何形,这几何形有八种平面形,可以说,中国人用平面“形”的眼睛观万物;而塞尚在把自然万物概括为三种体积形状——圆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也即延续了西方人用“体”的观念看世界。
  五配三匀:“山根约一眼之位,两鱼尾约两眼之位,共成五,谓之五配。两颐约两口之位,共成三,谓之三匀。”
  十二、相法与写像
  “凡写像须通晓相法。”[9]我们现代画人物画的画家如若通晓相法,亦会对自身人物画的深刻性方面有所裨益。汉代王符说:“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10]中医者讲“望、闻、问、切”亦然。“叫啸谈话”声音能辨别出一个人的地域、性情、学识与修养等。“相由心生”,古人相法对人的三庭、六府、十二宫等都有明确的观测标准,可观照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及内在性情,通过外在的“相”貌觉察人物内在的“心相”。
  我们面对自然与学识需要一种态度,使它不是在习惯与人云亦云的诱导下迷失,通过自我体认眼前世界的新异之处。但往往由于“眼睛蒙上了习惯制造的薄膜”[11],或对道听途说不加辨别,使我们虽有眼、耳、心,但却不能见、不能听、不能感、不能悟。
  十三、结语
  中国古有自身的写真之法,注重对人的神态、性情、音容笑貌的表达,对模特写生排斥“正襟危坐如泥塑人”与“敛容自持”的僵化姿态,要静而求其“叫啸谈话”过程的状态,然后“默识心记”,表现人物的“真性情”。从观察到比例有八格、三庭等说解,画人之五官重视相学,而非解剖学,通过人的相学比例看人的性情,五官看的不是结构与光影的外在关系,更注重对人本性的窥探,从外在的“相”窥探人的深层灵魂,注重的是人内在的“心相”。相学的背后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探讨的是人与宇宙的合一关系,人的气息在一日之内的过程可以与四时、四季相通。西方艺术追求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实证,中国艺术要由内而外地自我体认。
  归纳挖掘中國传统艺术精神,吸收西方优秀艺术精华,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7][8][9]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三编[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20,20,21,21,20.
  [2][4][5]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第二编[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212,70,70.
  [6]姚春鹏.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77.
  [10]王符.潜夫论[M].马世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351.
  [11]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58.
  作者简介:
  王兴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在工笔山水、人物、花鸟等领域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被定义为“新工笔”。选取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徐华翎、罗寒蕾,以她们的女性题材作品为例探析她们的艺术语言,研究工笔人物画中“女性题材”绘画视角的多样性。以新的视野、技术、意境,在视角、构图、线条、设色等方面大胆创新,为年轻一辈的新工笔艺术家们提供了新颖的、可供选择的典范。  关键词:新工笔;女性题材;女性艺术家;艺术语
期刊
作者简介:  刘强,江苏徐州人毕业干南京师范大学美術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摘 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文是《喻世明言》的开卷之作,该小说迭出的巧合稍显虚假,但其叙述的夫妻因缘和爱恨纷争古今一理。解读人物心理、剖析复杂人性、展示可贵真情并以之观照当下的现实也可作为一个批评切入角度。  关键词:古典白话小说;《喻世明言》;夏志清;《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古典白话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完满结局让人心悦,无论是“因果有报无虚谬”还是“一日夫妻百日恩”,终归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期刊
摘 要:《甘泽谣》为唐朝袁郊撰写的传奇小说集,其中《懒残》一篇流传甚广,颇为后人赞誉。该篇围绕李泌、懒残和尚二人的传奇故事进行叙述,阐释了道家的飘逸之美与禅宗的空灵之美,行文精妙,寓意深刻,是唐朝文学的吉光片羽。  关键词:甘泽谣;李泌;懒残;无;空  佛、道二教对唐朝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就《甘泽谣》而言,主要体现在《圆观》《红线》与《懒残》诸篇。《懒残》一篇中,李泌的道,明瓒的禅,相辅相成,向我
期刊
摘 要:明代吴彬绘制的《十面灵璧图卷》以5.129亿元的高价,成为2020年北京保利古代书画拍卖场中最热门的艺术品,一时间在圈内外形成热烈讨论的同时,这幅作品再次刷新了世界中国书画的最高拍卖价格。以高额拍卖成交价为契机,相关专家学者展开了研究与讨论,让大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十面灵璧图卷》中画家超越时代的巧妙夸张变形风格,以及图卷背后的明代文人赏石藏鉴文化与折射出的中国文人艺术传统内涵。一幅刷新了拍
期刊
夜读姜怡翔的《冈仁波齐》,一如进入神谕之地:冈仁波齐孤峰之上,天光云影,容与徘徊,斑驳的光亮,游魂似地从层层云霭中透出;河湖如镜,横亘于云山之间。暮光弥散时分,黢黑的雄鹰,魅影般地掠过凝重的天际……高原的寻常之境,在画家燥润相间的墨韵中,仿佛历经了一次巨大的精神洗礼,迷离中幻化为神秘深邃的宗教圣地。在那里,游动的光晕与幻影,犹如古老民族的胎记,引导人们直抵时间之源与生命之门。  怡翔的作品,我所读
期刊
摘 要: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一词,意为书法和绘画关系密切,二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书法的源头本来就是极简的图像,并且发展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之后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规则也是相通的。近代以来,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书法与西方绘画产生了新的联系。中国书法与西方现代派绘画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用笔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括错位、删繁就简、用笔气息的体现、空间布白。这也表明书法作为中国的核心艺术是超越国界
期刊
摘 要:色彩是我们绘画艺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它作为绘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不同的色彩表现,不论是实践中还是理论上的,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审美状况及作者的个人品味。因此,分析中西方色彩差异有益于把握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差异和提高个人审美品味。文章选取17、18两个世纪(中:明末清初,封建专制达到顶峰。西:巴洛克、洛可可等多种艺术流派出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绘画实践进行分析比
期刊
摘 要: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文化长河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绘画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绘画的设色技法、对花鸟的描绘都加强和完善了戏曲中脸谱、服饰带来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所以中国的戏曲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艺术理念上和美学追求上,多有互通之处。舞台戏曲中的装束具有很强的概
期刊
摘 要:目前,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较多关注的是香港电影的历史流变,较少从身体面向进入。李碧华作为香港极为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充斥了大量的身体意象,这当中的身体符号与香港的历史脉络、政治文化有着紧密的勾连。同时,李碧华的文学创作与香港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多部作品都曾被改编为电影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透过李碧华的小说改编电影,如《青蛇》《潘金莲的前世今生》《胭脂扣》《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