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是语文能力素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然而小学阶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难点,这是由于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从浅显处入手,由形象思维切入,引领学生逐步步入抽象思维空间,在综合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关键词]中年级学生 阅读教学 概括能力
一、小学中年级阅读概括能力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就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概括就是一种语文实践,它能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由此可见,在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但对于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还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思维。他们的概括能力并不高,因此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只见片段,不见全篇。2.全盘照搬,复述课文。3.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
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形象思维,语文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因此,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个难点。教师掌握正确地训练概括能力的方法也就很有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平时课堂教学和听课案例,不断地探索,总结出如下方法:
二、小学中年级概括能力培养方法
针对小学中年级概括能力现状分析和主客观原因的分析,对于学生概括能力的起步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体裁,发现谋篇布局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顺学而导,让学生掌握概况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以填空做台阶,直观呈现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直观的阶段,他们往往只能抓住事物形象
的外部特征; 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第三学段的部分学生能关注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对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设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依据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特点。
【教学片段】《金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写人的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专业性术语肯定很难理解。教者根据彼得淘金和种花两件事,就分别从两件事中提炼出两组关键词:(1)淘金、埋头苦干、一无所获(2)种花、全部精力、实现梦想,之后指名学生带上理解读。再出示填空:彼得为了实现自己发财致富的梦想,去萨文河畔( ),他( )了几个月,可是( ),后来他付出了( )用来( ),最后终于( )。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完成这个填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最后教者一语道破:这也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第二学段中描写人物的课文不在少数,对于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要理清文中的主人公做了哪些事情,其次就是从这些事情中帮助学生提炼出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筛选归类,最后以填空的作为台阶,让学生轻松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初步感知什么才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词语做纽带,分步连缀课文主要内容
[薛发根执教《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
师:王大伯三次来到桃园,请大家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划下来。(生开始划词语。)(随机交流,生边说师边板书时间的词语:去年冬天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
师:去年冬季的一天,我到王大伯桃园看到了什么?春天到了,我看到了什么?暑假里我又看到了什么?边说边板书: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了( )。
春天到了,我看到了( )。
暑假里,我看到了( )。
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概括成一段通顺的话。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了王大伯在剪枝。春天到了,我看到了桃园里红云片片。暑假里,我看到了桃园里红云片片。
师:嗯。说得好!三句话连起来叫什么?
生:主要内容。
师:这种方法叫什么?
(生没有回答)
(师板书:概括)
师:读得懂就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季节。
师:可以。季节就是?
生:时间。
师:按照时间顺序你说话就很有条理。刚才课文每一个景象用了一个关键词。概括要按时间的顺序,还要抓住关键词。
【评析】《剪枝的学问》这是一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课文。这类文章往往以时间为分界点。薛老师通过一个个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文中“时间和景象”两类关键词,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降低概括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概括的兴趣。薛老师能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谋篇布局的特点,循序渐进教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以问题为桥梁,不断追问课文主要内容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片段】
师:课文除了写白鲸,还写了什么?
生:人
师:写了人们怎么样?
生:人们去救白鲸。
师:“抢救”是这个故事的经过。(板书:抢救)那起因、结果呢?
生:遇险了。(板书:遇险)
师:那么结果呢?
生:结果白鲸得救了。(板书:得救)
师:师指着板书上的三个词语:遇险、抢救、得救。谁能抓住这三个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生:白鲸遇险了,人们赶来抢救,最后白鲸得救了。
【评析】问题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也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喜爱音乐的白鲸》是叙事类文章,此类文章一般都分成“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五个问题,为学生铺设台阶,一步步引导学生概括。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至主要内容,深得要领。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轻松。中年段诸如此类叙事性文章还有很多,如《哪吒闹海》、《赶海》、《日月潭的传说》等,这三篇文章从课题入手就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如《哪吒闹海》,学生肯定会提“为什么闹海?”“怎么闹的?”“结果如何”。之后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待到这些问题都解答完毕,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出来了。
4.以中心为抓手,轻松串联课文主要内容
到了三年级,有不少写景课文是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的文本,在每一段开头经常用一个中心句总领下文。那么有中心句的文章概括起主要内容来也就不难了,关键是如何将中心句归类整合。
如《北大荒的秋天》就具有这种特征,全文按“总分总”的形式谋篇布局。开头以“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这样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北大荒秋天来临的时间。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围绕“天空一碧如洗”、“ 小河清澈见底”、“ 原野热闹非凡”、“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四个中心句来描绘北大荒秋天的美。最后一个自然段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结尾,与开头呼应,点题,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分别找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把中心句串连起来就能概括主要内容。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天空( ),小河( ),原野( ),物产( )。
同样,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东方之珠”》也是总分总的结构,总起句“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而结尾处的“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那这两句概括时应该如何取舍呢?这是学生遇到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句子后,对句子进行删减合并,从而概括出主要内容。香港有( ),有( ),有( ),所以被称为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三、总结与反思
此外,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拟写小标题、从课题入手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并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发现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掌握不同的概括方法。当然,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形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都应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对概括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相信,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随着年级的增高,概括能力一定能慢慢提高。
[关键词]中年级学生 阅读教学 概括能力
一、小学中年级阅读概括能力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就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概括就是一种语文实践,它能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由此可见,在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但对于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还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思维。他们的概括能力并不高,因此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只见片段,不见全篇。2.全盘照搬,复述课文。3.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
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形象思维,语文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因此,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个难点。教师掌握正确地训练概括能力的方法也就很有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平时课堂教学和听课案例,不断地探索,总结出如下方法:
二、小学中年级概括能力培养方法
针对小学中年级概括能力现状分析和主客观原因的分析,对于学生概括能力的起步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体裁,发现谋篇布局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顺学而导,让学生掌握概况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以填空做台阶,直观呈现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直观的阶段,他们往往只能抓住事物形象
的外部特征; 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第三学段的部分学生能关注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对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设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依据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特点。
【教学片段】《金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写人的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专业性术语肯定很难理解。教者根据彼得淘金和种花两件事,就分别从两件事中提炼出两组关键词:(1)淘金、埋头苦干、一无所获(2)种花、全部精力、实现梦想,之后指名学生带上理解读。再出示填空:彼得为了实现自己发财致富的梦想,去萨文河畔( ),他( )了几个月,可是( ),后来他付出了( )用来( ),最后终于( )。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完成这个填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最后教者一语道破:这也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第二学段中描写人物的课文不在少数,对于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要理清文中的主人公做了哪些事情,其次就是从这些事情中帮助学生提炼出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筛选归类,最后以填空的作为台阶,让学生轻松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初步感知什么才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词语做纽带,分步连缀课文主要内容
[薛发根执教《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
师:王大伯三次来到桃园,请大家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划下来。(生开始划词语。)(随机交流,生边说师边板书时间的词语:去年冬天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
师:去年冬季的一天,我到王大伯桃园看到了什么?春天到了,我看到了什么?暑假里我又看到了什么?边说边板书: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了( )。
春天到了,我看到了( )。
暑假里,我看到了( )。
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概括成一段通顺的话。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了王大伯在剪枝。春天到了,我看到了桃园里红云片片。暑假里,我看到了桃园里红云片片。
师:嗯。说得好!三句话连起来叫什么?
生:主要内容。
师:这种方法叫什么?
(生没有回答)
(师板书:概括)
师:读得懂就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季节。
师:可以。季节就是?
生:时间。
师:按照时间顺序你说话就很有条理。刚才课文每一个景象用了一个关键词。概括要按时间的顺序,还要抓住关键词。
【评析】《剪枝的学问》这是一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课文。这类文章往往以时间为分界点。薛老师通过一个个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文中“时间和景象”两类关键词,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降低概括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概括的兴趣。薛老师能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谋篇布局的特点,循序渐进教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以问题为桥梁,不断追问课文主要内容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片段】
师:课文除了写白鲸,还写了什么?
生:人
师:写了人们怎么样?
生:人们去救白鲸。
师:“抢救”是这个故事的经过。(板书:抢救)那起因、结果呢?
生:遇险了。(板书:遇险)
师:那么结果呢?
生:结果白鲸得救了。(板书:得救)
师:师指着板书上的三个词语:遇险、抢救、得救。谁能抓住这三个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生:白鲸遇险了,人们赶来抢救,最后白鲸得救了。
【评析】问题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也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喜爱音乐的白鲸》是叙事类文章,此类文章一般都分成“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五个问题,为学生铺设台阶,一步步引导学生概括。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至主要内容,深得要领。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轻松。中年段诸如此类叙事性文章还有很多,如《哪吒闹海》、《赶海》、《日月潭的传说》等,这三篇文章从课题入手就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如《哪吒闹海》,学生肯定会提“为什么闹海?”“怎么闹的?”“结果如何”。之后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待到这些问题都解答完毕,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出来了。
4.以中心为抓手,轻松串联课文主要内容
到了三年级,有不少写景课文是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的文本,在每一段开头经常用一个中心句总领下文。那么有中心句的文章概括起主要内容来也就不难了,关键是如何将中心句归类整合。
如《北大荒的秋天》就具有这种特征,全文按“总分总”的形式谋篇布局。开头以“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这样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北大荒秋天来临的时间。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围绕“天空一碧如洗”、“ 小河清澈见底”、“ 原野热闹非凡”、“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四个中心句来描绘北大荒秋天的美。最后一个自然段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结尾,与开头呼应,点题,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分别找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把中心句串连起来就能概括主要内容。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天空( ),小河( ),原野( ),物产( )。
同样,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东方之珠”》也是总分总的结构,总起句“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而结尾处的“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那这两句概括时应该如何取舍呢?这是学生遇到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句子后,对句子进行删减合并,从而概括出主要内容。香港有( ),有( ),有( ),所以被称为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三、总结与反思
此外,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拟写小标题、从课题入手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并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发现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掌握不同的概括方法。当然,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形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都应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对概括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相信,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随着年级的增高,概括能力一定能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