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成长契机。教师要探寻课堂教学设计切入点,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教材文本解读、教学引导、活动设计、课堂拓展等,都是陶行知理论的重要切入点。教师要做好教学创新设计,增强课堂教学内驱动力,以成功塑造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陶行知教育理论运用于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教师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体现陶行知教育理论精髓,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關键词] 综合实践;行知理论;切入点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具有广泛性,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学理念,与现代新课改精神相一致,也为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其学科特点,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材展开深度解读,注意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综合实践活动展开全面设计优化,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解读教材
(一)深度挖掘生活因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普适性,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展开深度解析,找到课堂教学设计的起始点。特别是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为学生带来全新感知契机。学生的生活积累存在个体差异,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呈现个性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观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这些理念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适配性。
(二)探寻教学渗透切入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教情和学情调查,注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渗透方式展开优化探究。课程设计要多元接轨学生的生活认知,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启动形式的创新,以快速激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生动讲解、案例展示、数据分析、课堂演绎、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认知契机。
教师要注意接轨学生的生活思维,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教学《班级吉尼斯》,教师不仅要对世界吉尼斯纪录做出解读,还要发动学生创设班级吉尼斯纪录。活动设计可以由学生申报吉尼斯纪录,教师组织学生评委展开审核,然后给出确认,颁发“证书”。并将这项活动形成制度化,定期展开评选。学生申报开始,有学生说自己是班级内个头最高的,也有学生说自己是班级内跑得最快的人,还有学生说自己是最遵守纪律的人……课堂活动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教师发动学生构建班级吉尼斯纪录制度,让学生参与活动,课堂教学顺利启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因为有吉尼斯纪录的存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增加了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学生为创造吉尼斯纪录,自然要展开自觉实践活动,这对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创造了良好契机。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指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展开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基本技能,促进心智成长,这不仅是课程设计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成长的基本规律。实践出真知同陶行知教育理论有内质形成密切联系,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生活经历较为单纯,生活认知有一定局限性。教师要展开深度学情调查,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帮助,也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条件。学生生活认知存在短板,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认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提供重要支持。
(二)社会即学校
生活与教育形成内质联系。为形成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构建学习认知体系。小学生介入社会生活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限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公益性宣传活动、关注社会和国家新闻、展开多元社会调查、分析社会大数据、实地参观考察等,都属于接轨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给出具体的实践要求,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获得思想认知的全面升级。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设活动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学生搜集家中一周时间内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并进行细致分类,参与班级展示活动。课堂展示开始,学生将搜集到的一次性用品都进行了分类,有方便袋、筷子、纸杯等。教师给出活动设计表,每人先做好统计,看看每个家庭一周时间共使用了多少一次性用品,以此类推,一年要使用多少一次性用品。全国大约有4亿家庭,一年之中需要多少一次性用品呢?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很顺利拿到了具体数字,看到数据后,学生都非常震惊,想不到整个社会浪费现象这样严重。
学生开展生活调查,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经过数据推演,这些信息给学生带来深度心理触动。实践操作对学生来说并不复杂,但接触生活非常深刻,由一个家庭展开推演,这是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认识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心灵受到触动,其学习认知也得到拓展性提升。
三、 课堂拓展延伸
(一)课堂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受时间和空间时空条件所限,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特别有限,教师要注意延伸综合实践课堂长度,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随时参与实践活动。课外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实践活动的多重制约因素,特别是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实践性、历练性。小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不多,需要教师、家长、街道社区的多方支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需要全面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活动的适配性。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综合实践课设计的重要制约因素。“教”是作为活跃因素,也是“学”的辅助手段,而“做”则是最为核心的因素,以“做”为中心展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成长基本规律。学生敢于实践,需要教师给出针对性引导,更需要家长给出充分的支持。“做”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早早树立独立生活认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实践参与中形成有形感知,这对塑造学生学习认知有重要促进作用。
“教、学、做”有机融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达成全面共识,才能获得良好学习效果。例如:教学《走进电的世界》时,教师给出延伸训练设计,如何安全使用家电,如何节约使用家电?将平时做法整理成笔记形式,参与班级展览活动。学生平时很少梳理这些内容,因为要参与班级展示,自然要对平时表现展开理性梳理整合。笔记展示开始,学生给出自己的做法。学生总结安全、节约使用家电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将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感知。
教师让学生走到家庭展开深入调查,找到安全、节电方面的问题,并给出改造措施,这本身就是联系实践的做法。学生平时很少关注家庭生活,对节约、安全用电完全没有意识。通过调查操作,培养了学生节约意识,还带动家人一起节约用电,这当然是教学设计的结果。学生实践意识的大幅度提升,对塑造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小敏.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2013(04).
[2]张红娟.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责任编辑 吴晶晶
[關键词] 综合实践;行知理论;切入点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具有广泛性,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学理念,与现代新课改精神相一致,也为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其学科特点,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材展开深度解读,注意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综合实践活动展开全面设计优化,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解读教材
(一)深度挖掘生活因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普适性,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展开深度解析,找到课堂教学设计的起始点。特别是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为学生带来全新感知契机。学生的生活积累存在个体差异,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呈现个性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观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这些理念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适配性。
(二)探寻教学渗透切入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教情和学情调查,注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渗透方式展开优化探究。课程设计要多元接轨学生的生活认知,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启动形式的创新,以快速激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生动讲解、案例展示、数据分析、课堂演绎、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认知契机。
教师要注意接轨学生的生活思维,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教学《班级吉尼斯》,教师不仅要对世界吉尼斯纪录做出解读,还要发动学生创设班级吉尼斯纪录。活动设计可以由学生申报吉尼斯纪录,教师组织学生评委展开审核,然后给出确认,颁发“证书”。并将这项活动形成制度化,定期展开评选。学生申报开始,有学生说自己是班级内个头最高的,也有学生说自己是班级内跑得最快的人,还有学生说自己是最遵守纪律的人……课堂活动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教师发动学生构建班级吉尼斯纪录制度,让学生参与活动,课堂教学顺利启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因为有吉尼斯纪录的存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增加了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学生为创造吉尼斯纪录,自然要展开自觉实践活动,这对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创造了良好契机。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指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展开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基本技能,促进心智成长,这不仅是课程设计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成长的基本规律。实践出真知同陶行知教育理论有内质形成密切联系,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生活经历较为单纯,生活认知有一定局限性。教师要展开深度学情调查,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帮助,也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条件。学生生活认知存在短板,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认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提供重要支持。
(二)社会即学校
生活与教育形成内质联系。为形成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构建学习认知体系。小学生介入社会生活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限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公益性宣传活动、关注社会和国家新闻、展开多元社会调查、分析社会大数据、实地参观考察等,都属于接轨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给出具体的实践要求,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获得思想认知的全面升级。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设活动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学生搜集家中一周时间内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并进行细致分类,参与班级展示活动。课堂展示开始,学生将搜集到的一次性用品都进行了分类,有方便袋、筷子、纸杯等。教师给出活动设计表,每人先做好统计,看看每个家庭一周时间共使用了多少一次性用品,以此类推,一年要使用多少一次性用品。全国大约有4亿家庭,一年之中需要多少一次性用品呢?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很顺利拿到了具体数字,看到数据后,学生都非常震惊,想不到整个社会浪费现象这样严重。
学生开展生活调查,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经过数据推演,这些信息给学生带来深度心理触动。实践操作对学生来说并不复杂,但接触生活非常深刻,由一个家庭展开推演,这是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认识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心灵受到触动,其学习认知也得到拓展性提升。
三、 课堂拓展延伸
(一)课堂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受时间和空间时空条件所限,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特别有限,教师要注意延伸综合实践课堂长度,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随时参与实践活动。课外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实践活动的多重制约因素,特别是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实践性、历练性。小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不多,需要教师、家长、街道社区的多方支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需要全面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活动的适配性。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综合实践课设计的重要制约因素。“教”是作为活跃因素,也是“学”的辅助手段,而“做”则是最为核心的因素,以“做”为中心展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成长基本规律。学生敢于实践,需要教师给出针对性引导,更需要家长给出充分的支持。“做”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早早树立独立生活认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实践参与中形成有形感知,这对塑造学生学习认知有重要促进作用。
“教、学、做”有机融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达成全面共识,才能获得良好学习效果。例如:教学《走进电的世界》时,教师给出延伸训练设计,如何安全使用家电,如何节约使用家电?将平时做法整理成笔记形式,参与班级展览活动。学生平时很少梳理这些内容,因为要参与班级展示,自然要对平时表现展开理性梳理整合。笔记展示开始,学生给出自己的做法。学生总结安全、节约使用家电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将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感知。
教师让学生走到家庭展开深入调查,找到安全、节电方面的问题,并给出改造措施,这本身就是联系实践的做法。学生平时很少关注家庭生活,对节约、安全用电完全没有意识。通过调查操作,培养了学生节约意识,还带动家人一起节约用电,这当然是教学设计的结果。学生实践意识的大幅度提升,对塑造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小敏.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2013(04).
[2]张红娟.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责任编辑 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