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移民处境最好
移民是当代中国人热议的一个话题。中国的青年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起,多少人离开了成长的地方,先是在本国上山下乡,后是到国外打工留学,无数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故事由此产生。这次在加拿大接触到三类移民——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包括经验类、留学生移民)和家庭团聚移民,他们的心境是不一样的。三类移民中,数技术移民的处境最好,他们心态平和,家庭稳定,生活富足。
朋友关先生技术移民加拿大,经过10年的打拼,已经立稳了脚跟,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和谐稳定。他们在温哥华的高贵林市高尚住宅区购买了一幢独立屋(在中国称之为别墅),还置有投资型房产。关先生在一家房产公司负责电脑设计,妻子则开了一家钢琴学校,两个小孩健康成长,他们还把父母接去安度晚年。关先生很满意现在的境况。
留学生移民境况亦不差。只要在加拿大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事,是不难谋生的。留学生李女士在加拿大工作3年,夫妇俩年收入15万加元(1加元约合5.8元人民币)左右,这在当地已是中高收入了。按当地统计部门的数字,多伦多中等收入人群中,中线收入者个人年薪为2.75万加元,家庭收入为5.5万加元。另有一对留学生刚刚毕业,女方学的是美容专业,正准备开一间美容店;男方学的是工商管理,在一家贸易公司打工,时薪10.25加元(最低标准),工资不高,只为了取得经验,一年后拿“枫叶卡”。我跟他们半开玩笑,希望10年后再见时刮目相看,他们当然“笑纳”。还有一对夫妇,13年前由女方以英语文秘特长申请移民,现在女方在一家公司做白领文员,男方自办贸易公司,从事中加贸易。他们在多伦多的士嘉堡市置有一幢独立屋,女儿多才多艺,健康成长。按他们说法,因为贸易公司要占用资金,所购住房仍需向银行还贷。
张先生早在1979年随父亲移民,那时他才11岁,属家庭团聚移民。父亲的亲戚是早年赴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开平华工后裔,后来像葡萄串一样,逐步将家族成员移民加拿大。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一家人均已安居乐业。他的父亲10年前将经营的小餐馆结业,现每月领退休金,两个姐姐早已成家,她们的丈夫一个经营理发店,一个在餐馆当点心师。三哥经营肉类批发店,张先生自己在肉类加工厂当厂长,年薪过10万加元。兄弟俩娶的都是中国“过埠新娘”。新生一代中,已有一个学成工作,在医院当医生,完全融入加拿大社会中。
黄女士的祖辈也是修太平洋铁路的开平籍华工,小有积蓄后开了一间洗衣店,逐步发展,并将近亲申请移民到加拿大。黄女士就是1979年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她已在教育部门获得一份文职,年薪8万加元,并置有自己的房产,儿子已自立,生活无忧。
十几年前,罗先生的儿子学成后留在加拿大,夫妇俩以家庭团聚为由移民,现在两人年过80岁。由于儿子已赴美国发展,他们便租住在多伦多龙城附近的一个老人公寓安度晚年。两人均已在加拿大居住10年以上,所以每人每月能领到1100加元的老年保障金,除掉每月房租750加元,生活无忧。据他介绍,夫妇中若有一方去世,另一方将增发250加元,以应对租房需要。此外他们还能继续领取国内的退休金。我笑说他们是国际公民,享受双重福利。
湛先生,投资移民,在国内做贸易生意。他们在多伦多的士嘉堡市置有一幢带泳池的独立屋。妻子闲赋在家,有时觉得无聊便做下散工,儿子在商场打工。由于生意在国内,湛先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生活,成了“太空人”。这类移民的家属最容易滋生寂寞感,而且家庭关系易生变故。朋友谭先生多年前投资移民加拿大,但生意在国内,为了取得枫叶卡,多年来往中加之间的交通费用少说也有30万元人民币。他感慨地说,移民感觉是好山好水好寂寞。现在女儿已婚留在加拿大,原购有的物业交女儿放租,夫妇俩放弃了枫叶卡,回到中国。不过,他还是设法取得了香港居留权。
还有一位张先生是我在列治文就餐时认识的,他在餐厅当部长,原住广州,上世纪90年代初从事装修,小有积蓄后移民加拿大。现在他看到在国内当警察的同学退休后领高额退休金羡慕不已。他说自己还要奋斗到67岁,才能领退休金。随着中国人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的改进、完善,这部分移民的心理落差会增大。张先生感叹如果当初不移民,他的财富远不止现在的水平,枫叶卡何价!
由于国内正在热议延迟退休的问题,因此我与张先生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谈,对加拿大的退休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原来,他们的退休金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老年保障金,由政府支付,现在发1100加元,罗先生领的就是这部分。只要在加拿大住满10年,每年在加拿大住够规定的时间,且已达到领取保障金的年龄,就都能拿得到。二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的养老保险,这是强制性的,称为政府强制性养老计划。三是雇主资助、个人从收入中供款的储蓄性质的养老计划。为鼓励大家支持和参与养老储蓄,政府在税务上给予优惠。
华人涌入加拿大
现居加拿大的华人约110万人,占该国总人口的3.5%左右,其中80%以上的华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移民。1997年之前,香港移民最多。他们大都聚居在温哥华的列治文市,以至于有人称列治文为“小香港”。的确,漫步列治文街头,中环广场、浅水湾餐厅等在香港耳熟能详的名称遍街都是。朋友介绍,在列治文10个居民当中有5.3个华人。随着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不少当年的移民又回流到香港,取而代之的是大陆移民。在华人移民圈中,中国改革开放前是四邑话(广东台山口音)为主,香港回归前的一波移民以广州话为主,现在则以普通话为主了。有移民戏称,他们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加拿大不少地方。在温哥华国际机场,导行牌都是以英、法、中三种文字标示。我在加拿大参加中文导游的旅行团,导游均要用“双语”(广州话和普通话)解说。
现在的中国移民,与早年的移民大不相同。19世纪80年代去修铁路的华工,都是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既穷且无文化,再加上国家积弱多难,地位十分低微。现在的移民,有身家千万甚至过亿的富人,有头顶硕士、博士学位光环的精英。他们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最直观的就是房地产,近10年来,加拿大房地产业风生水起,物业连年升值。其次是旅游业。这次我在温哥华和多伦多分别参加了当地旅行社组团的几日游,导游都是早些年中国的移民,旅行社的巴士都是崭新的。最夸张的是我在多伦多参加的加东四天游,4辆旅游大巴载的全是华人。这些游客有像我这样的自由行者,有探望留学、定居子女的父母,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探望亲戚的华人。导游介绍,在暑假高峰期,每次要出动十多辆旅游大巴才能应付激增的游客。
移民是当代中国人热议的一个话题。中国的青年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起,多少人离开了成长的地方,先是在本国上山下乡,后是到国外打工留学,无数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故事由此产生。这次在加拿大接触到三类移民——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包括经验类、留学生移民)和家庭团聚移民,他们的心境是不一样的。三类移民中,数技术移民的处境最好,他们心态平和,家庭稳定,生活富足。
朋友关先生技术移民加拿大,经过10年的打拼,已经立稳了脚跟,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和谐稳定。他们在温哥华的高贵林市高尚住宅区购买了一幢独立屋(在中国称之为别墅),还置有投资型房产。关先生在一家房产公司负责电脑设计,妻子则开了一家钢琴学校,两个小孩健康成长,他们还把父母接去安度晚年。关先生很满意现在的境况。
留学生移民境况亦不差。只要在加拿大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事,是不难谋生的。留学生李女士在加拿大工作3年,夫妇俩年收入15万加元(1加元约合5.8元人民币)左右,这在当地已是中高收入了。按当地统计部门的数字,多伦多中等收入人群中,中线收入者个人年薪为2.75万加元,家庭收入为5.5万加元。另有一对留学生刚刚毕业,女方学的是美容专业,正准备开一间美容店;男方学的是工商管理,在一家贸易公司打工,时薪10.25加元(最低标准),工资不高,只为了取得经验,一年后拿“枫叶卡”。我跟他们半开玩笑,希望10年后再见时刮目相看,他们当然“笑纳”。还有一对夫妇,13年前由女方以英语文秘特长申请移民,现在女方在一家公司做白领文员,男方自办贸易公司,从事中加贸易。他们在多伦多的士嘉堡市置有一幢独立屋,女儿多才多艺,健康成长。按他们说法,因为贸易公司要占用资金,所购住房仍需向银行还贷。
张先生早在1979年随父亲移民,那时他才11岁,属家庭团聚移民。父亲的亲戚是早年赴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开平华工后裔,后来像葡萄串一样,逐步将家族成员移民加拿大。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一家人均已安居乐业。他的父亲10年前将经营的小餐馆结业,现每月领退休金,两个姐姐早已成家,她们的丈夫一个经营理发店,一个在餐馆当点心师。三哥经营肉类批发店,张先生自己在肉类加工厂当厂长,年薪过10万加元。兄弟俩娶的都是中国“过埠新娘”。新生一代中,已有一个学成工作,在医院当医生,完全融入加拿大社会中。
黄女士的祖辈也是修太平洋铁路的开平籍华工,小有积蓄后开了一间洗衣店,逐步发展,并将近亲申请移民到加拿大。黄女士就是1979年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她已在教育部门获得一份文职,年薪8万加元,并置有自己的房产,儿子已自立,生活无忧。
十几年前,罗先生的儿子学成后留在加拿大,夫妇俩以家庭团聚为由移民,现在两人年过80岁。由于儿子已赴美国发展,他们便租住在多伦多龙城附近的一个老人公寓安度晚年。两人均已在加拿大居住10年以上,所以每人每月能领到1100加元的老年保障金,除掉每月房租750加元,生活无忧。据他介绍,夫妇中若有一方去世,另一方将增发250加元,以应对租房需要。此外他们还能继续领取国内的退休金。我笑说他们是国际公民,享受双重福利。
湛先生,投资移民,在国内做贸易生意。他们在多伦多的士嘉堡市置有一幢带泳池的独立屋。妻子闲赋在家,有时觉得无聊便做下散工,儿子在商场打工。由于生意在国内,湛先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生活,成了“太空人”。这类移民的家属最容易滋生寂寞感,而且家庭关系易生变故。朋友谭先生多年前投资移民加拿大,但生意在国内,为了取得枫叶卡,多年来往中加之间的交通费用少说也有30万元人民币。他感慨地说,移民感觉是好山好水好寂寞。现在女儿已婚留在加拿大,原购有的物业交女儿放租,夫妇俩放弃了枫叶卡,回到中国。不过,他还是设法取得了香港居留权。
还有一位张先生是我在列治文就餐时认识的,他在餐厅当部长,原住广州,上世纪90年代初从事装修,小有积蓄后移民加拿大。现在他看到在国内当警察的同学退休后领高额退休金羡慕不已。他说自己还要奋斗到67岁,才能领退休金。随着中国人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的改进、完善,这部分移民的心理落差会增大。张先生感叹如果当初不移民,他的财富远不止现在的水平,枫叶卡何价!
由于国内正在热议延迟退休的问题,因此我与张先生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谈,对加拿大的退休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原来,他们的退休金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老年保障金,由政府支付,现在发1100加元,罗先生领的就是这部分。只要在加拿大住满10年,每年在加拿大住够规定的时间,且已达到领取保障金的年龄,就都能拿得到。二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的养老保险,这是强制性的,称为政府强制性养老计划。三是雇主资助、个人从收入中供款的储蓄性质的养老计划。为鼓励大家支持和参与养老储蓄,政府在税务上给予优惠。
华人涌入加拿大
现居加拿大的华人约110万人,占该国总人口的3.5%左右,其中80%以上的华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移民。1997年之前,香港移民最多。他们大都聚居在温哥华的列治文市,以至于有人称列治文为“小香港”。的确,漫步列治文街头,中环广场、浅水湾餐厅等在香港耳熟能详的名称遍街都是。朋友介绍,在列治文10个居民当中有5.3个华人。随着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不少当年的移民又回流到香港,取而代之的是大陆移民。在华人移民圈中,中国改革开放前是四邑话(广东台山口音)为主,香港回归前的一波移民以广州话为主,现在则以普通话为主了。有移民戏称,他们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加拿大不少地方。在温哥华国际机场,导行牌都是以英、法、中三种文字标示。我在加拿大参加中文导游的旅行团,导游均要用“双语”(广州话和普通话)解说。
现在的中国移民,与早年的移民大不相同。19世纪80年代去修铁路的华工,都是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既穷且无文化,再加上国家积弱多难,地位十分低微。现在的移民,有身家千万甚至过亿的富人,有头顶硕士、博士学位光环的精英。他们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最直观的就是房地产,近10年来,加拿大房地产业风生水起,物业连年升值。其次是旅游业。这次我在温哥华和多伦多分别参加了当地旅行社组团的几日游,导游都是早些年中国的移民,旅行社的巴士都是崭新的。最夸张的是我在多伦多参加的加东四天游,4辆旅游大巴载的全是华人。这些游客有像我这样的自由行者,有探望留学、定居子女的父母,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探望亲戚的华人。导游介绍,在暑假高峰期,每次要出动十多辆旅游大巴才能应付激增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