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一、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邊”、“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随意在同学们的课桌上借用了6盒水彩笔,将这些水彩笔整齐摆放于讲台后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些水彩笔每盒有12支,你们能帮老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支吗?试做一做,看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真实的物体,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 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众所周知,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如将数学知识溶入故事之中,则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就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儿,八戒就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叫喊道: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辛苦,所以起码也得给我六分之一嘛。孙悟空一听乐坏了,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他,八戒看看师兄手里的西瓜又看看自己手里的西瓜,嘀咕道:咦,我怎么比他们的还少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缘由吗,那请大家来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吧。
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三、 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四、 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三年级“可能性”这一内容时,在通过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一定”、“可能”、“不一定”等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口袋里有10块奶糖,3块水果糖,要想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怎么办?通过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讨论,孩子们很快得出“把奶糖数量减少”“把水果糖数量增加”等方法。
教学中,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孩子们很具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剑河县教育局教研室)
一、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邊”、“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随意在同学们的课桌上借用了6盒水彩笔,将这些水彩笔整齐摆放于讲台后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些水彩笔每盒有12支,你们能帮老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支吗?试做一做,看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真实的物体,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 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众所周知,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如将数学知识溶入故事之中,则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就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儿,八戒就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叫喊道: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辛苦,所以起码也得给我六分之一嘛。孙悟空一听乐坏了,马上切了六分之一给他,八戒看看师兄手里的西瓜又看看自己手里的西瓜,嘀咕道:咦,我怎么比他们的还少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缘由吗,那请大家来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吧。
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三、 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四、 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三年级“可能性”这一内容时,在通过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一定”、“可能”、“不一定”等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口袋里有10块奶糖,3块水果糖,要想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怎么办?通过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讨论,孩子们很快得出“把奶糖数量减少”“把水果糖数量增加”等方法。
教学中,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孩子们很具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剑河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