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而编写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教材,经过修订,已日趋成熟,被多个省市所选用。该教材打破了以往知识结构为中心的内容体系,提倡科学探究,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令教者耳目一新,学者兴趣倍增。经过几年的使用,本人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归纳如下。
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
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它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方式截然不同。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刚开始时,我只是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并且对探究活动的八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也不要求全面包含,只是确定了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例1:让学生对镁条进行观察和简单实验(表面打磨、扭折、点燃、浸入食醋等),探究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中体验化学实验在研究物质的性质上的作用。
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探究水平;在实验活动方面,我一直鼓励学生多猜想,多假设,多得结论,即使有些结论不趋完整,也很少纠正,而是留有悬念,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按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三个步骤进行。
二、努力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景,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情景是形成学习内容的具体背景,是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它不仅包括过程的情景化,也包括结果的情景化,学习的情景融汇到学习结果中,可以增强学习结果的迁移。
在学习过氧化氢的教学中,我事先没有演示实验,只是给了每个小组一小包二氧化锰。并联系了一批5%的过氧化氢,交代了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学生活动后很快有了信息反馈。他们严格按照书上步骤操作所制得的氧气,只能使木条的火星更亮一些,但带火星的木条根本不会复燃;紧接着我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我在教材安排的基础上增加了分液漏斗和干燥球,实验效果非常理想,之后马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原来他们所制得的氧气气流不平稳,且水蒸气含量过高,带火星木条很难复燃,并且顺便讲了一下分液漏斗和干燥球及干燥剂等有关知识,虽然是一带而过,但学生印象却很深。一个学年下来,课外实验小组能完成《蜡烛及其燃烧》《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燃烧的条件》等十几个活动与探究。同时,我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资料,通过录像、多媒体投影等现代信息手段,传播各种相关背景资料,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景。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求知欲高涨,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探究要素方面的多元化。
三、强调科学探究。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学习和探究能力需要发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全部教学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课堂教学耗用的资源少,信息密度大。我尽可能地结合典型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科学探究的精神处理教学内容。考虑到一些知识结构上的因素,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上作了一些顺序上的调整。例如,燃烧与氧气有关,于是把燃烧条件的探究安排在学完了氧气性质之后进行;学完了核外电子排布之后再倒过来介绍元素知识;学完了核外电子排布之后再倒过来介绍元素周期表……一些化学概念的引入也是如此。但在演示、观察、设问,讲解过程中,尽量避免教师积极灌输,学生被动受的局面。
四、从多方面对科学探究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我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一个档案袋,记录他们在每次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内容包括:是否热心,能否坚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情况,和同学合作的情况,对探究活动的体验等,活动结果是否顺利地实现了探究活动计划,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原先的设想是否得到体验,能否明晰地表达结果,和同学交流的情况如何等等,同时也对自我进行评价,着重检查探究活动的总体安排是否妥当,计划是否得以实施,探究活动组织、指导是否有效,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增长,探究能力有无提高等等,从评价中查找问题,不断尝试与探索,收集成功的安全,以提高自身理解和组织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几轮对教材的使用和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我感觉教材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的学科结构框架,极力倡导科学探究,着重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要把这些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则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愿与同行们共勉。
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
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它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方式截然不同。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刚开始时,我只是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并且对探究活动的八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也不要求全面包含,只是确定了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例1:让学生对镁条进行观察和简单实验(表面打磨、扭折、点燃、浸入食醋等),探究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中体验化学实验在研究物质的性质上的作用。
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探究水平;在实验活动方面,我一直鼓励学生多猜想,多假设,多得结论,即使有些结论不趋完整,也很少纠正,而是留有悬念,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按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三个步骤进行。
二、努力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景,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情景是形成学习内容的具体背景,是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它不仅包括过程的情景化,也包括结果的情景化,学习的情景融汇到学习结果中,可以增强学习结果的迁移。
在学习过氧化氢的教学中,我事先没有演示实验,只是给了每个小组一小包二氧化锰。并联系了一批5%的过氧化氢,交代了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学生活动后很快有了信息反馈。他们严格按照书上步骤操作所制得的氧气,只能使木条的火星更亮一些,但带火星的木条根本不会复燃;紧接着我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我在教材安排的基础上增加了分液漏斗和干燥球,实验效果非常理想,之后马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原来他们所制得的氧气气流不平稳,且水蒸气含量过高,带火星木条很难复燃,并且顺便讲了一下分液漏斗和干燥球及干燥剂等有关知识,虽然是一带而过,但学生印象却很深。一个学年下来,课外实验小组能完成《蜡烛及其燃烧》《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燃烧的条件》等十几个活动与探究。同时,我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资料,通过录像、多媒体投影等现代信息手段,传播各种相关背景资料,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景。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求知欲高涨,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探究要素方面的多元化。
三、强调科学探究。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学习和探究能力需要发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全部教学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课堂教学耗用的资源少,信息密度大。我尽可能地结合典型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科学探究的精神处理教学内容。考虑到一些知识结构上的因素,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上作了一些顺序上的调整。例如,燃烧与氧气有关,于是把燃烧条件的探究安排在学完了氧气性质之后进行;学完了核外电子排布之后再倒过来介绍元素知识;学完了核外电子排布之后再倒过来介绍元素周期表……一些化学概念的引入也是如此。但在演示、观察、设问,讲解过程中,尽量避免教师积极灌输,学生被动受的局面。
四、从多方面对科学探究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我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一个档案袋,记录他们在每次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内容包括:是否热心,能否坚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情况,和同学合作的情况,对探究活动的体验等,活动结果是否顺利地实现了探究活动计划,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原先的设想是否得到体验,能否明晰地表达结果,和同学交流的情况如何等等,同时也对自我进行评价,着重检查探究活动的总体安排是否妥当,计划是否得以实施,探究活动组织、指导是否有效,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增长,探究能力有无提高等等,从评价中查找问题,不断尝试与探索,收集成功的安全,以提高自身理解和组织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几轮对教材的使用和对探究性教学的尝试,我感觉教材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的学科结构框架,极力倡导科学探究,着重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要把这些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则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愿与同行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