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必备的能力。写是语文能力体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学生学习语文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而写最能体现这种能力的强弱。因此,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
然而,现在的学生却出现了学语文与写作相分离的现象,每天在学习语文,写起作文来却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虽然在每次作文之前老师都会分析题目,进行写作指导,但是学生依然一脸茫然,无处下笔不知写些什么。好像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写作文没有一点联系。好多学生在写作文之前必须翻阅大量的作文书,才能从中获得少许的“灵感”,否则真是“山穷水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基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与其在写作之前临阵翻阅作文书,从作文书范文中找所谓的灵感,还不如就近取材,从平时每天都要学习的语文课文上找感觉呢?
首先要学会阅读课文,能找到所要模仿的文章的优点。“东施效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模仿别人,首先要找到可以学到的别人的真正的优点。读了一篇好文章,要知道好在哪里,哪一点对自己的启发最大,哪一点适合自己去模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逐渐地看出越来越多的文章的“门道”,把写作文和学语文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积极地模仿好的文章。
模仿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的模仿句子到模仿段落再到篇章。
1. 由句入手,打好基础 在很多课文中,作者都引用了名言警句来说明问题或作为论据,这种情况很直观很容易理解掌握,学生就可以模仿,只要引用得当就是可以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遇到精彩的句子,可以把它们记下来,在自己作文时加以模仿使用。比如有的文章描写某一景物的语言很好,在你的作文中写到类似的景物时,就可以模仿,引用。但要注意,一定要为你的作文所用,与其它语言是有机结合的,不能让人感觉好像粘贴上一样,一定要让人感到模仿引用的恰到好处。
2. 片段模仿,逐步深入 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模仿,并非照搬,它只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某一部分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不要全部地模仿一篇文章,比葫芦画瓢,这和抄袭没多大区别,最好抓住一个特点加以模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对很多典型课文中一些精彩的段落详加分析,让学生来学习作者的精彩写法,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将语文教学的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所学课文中得到写作的启示,获得写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从一个角度开始模仿,比如模仿该段落的结构特点或者语言特色等。看看课文段落是什么结构,是总分还是层层深入;是正反对比还是正面论述。看看课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运用单一的表达方式,还是记叙 议论 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自己也那样去写。课文段落的语言是生动的,就要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生动的,是运用了形象的词语,还是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根据情况进而加以仿写。让学生明白,写好一个内容是可以这样写的,是有方法的。这样,学生就先掌握了写片段的一些技巧,为写作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由段到篇,水到渠成 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从大局考虑,比如说立意,整体结构,写作顺序,选材的安排等。学生的习作,往往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该如何安排顺序;分不清自己写的每一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材料需要详细写哪些又需要略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就造成内容混乱,主次不分的现象。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对一些写作特点较明显的典型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仿写。比如《谈骨气》一文,总分总的结构清晰易懂,这对初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例文了。这样的文章就要让学生模仿其结构特点,使其有依可循。既可以整体上把握了写作思路,又可以掌握议论文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典型事例与道理进行论证论点的方法。再如朱自清的《春》,按照盼春、绘春、颂春三个环节写春,绘春又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来描绘春的景象,层次清晰易懂。在帮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除了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外,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安排内容的方法,学习如何布局内容才能做到层次清晰。要让学生知道,完成一篇习作,整体布局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只有扎好了框架,才能为写下一步的具体内容做好基础。
总之,模仿写作一定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从初步的句子片段模仿,到综合模仿,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少成著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借鉴模仿的习惯,作文入门就没有问题了。这样既使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结合起来了,又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既学好了语文,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且简单易行!
当然,写好一篇文章只靠模仿是不行的,模仿只能作为学习写作的入门,积极地模仿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要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利用模仿为自己的作文服务。自己的结构好可立意不好,就可以模仿课文的立意;同样,自己的立意好但选材不好,就可以模仿课文的选材。但不管模仿别人的什么,都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写好一篇好文章。并且在以后的写作中,要逐渐减少模仿的份量,力争自己构思出一篇各方面都好的作文。
然而,现在的学生却出现了学语文与写作相分离的现象,每天在学习语文,写起作文来却无从下笔无话可说。虽然在每次作文之前老师都会分析题目,进行写作指导,但是学生依然一脸茫然,无处下笔不知写些什么。好像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写作文没有一点联系。好多学生在写作文之前必须翻阅大量的作文书,才能从中获得少许的“灵感”,否则真是“山穷水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基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与其在写作之前临阵翻阅作文书,从作文书范文中找所谓的灵感,还不如就近取材,从平时每天都要学习的语文课文上找感觉呢?
首先要学会阅读课文,能找到所要模仿的文章的优点。“东施效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模仿别人,首先要找到可以学到的别人的真正的优点。读了一篇好文章,要知道好在哪里,哪一点对自己的启发最大,哪一点适合自己去模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逐渐地看出越来越多的文章的“门道”,把写作文和学语文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积极地模仿好的文章。
模仿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的模仿句子到模仿段落再到篇章。
1. 由句入手,打好基础 在很多课文中,作者都引用了名言警句来说明问题或作为论据,这种情况很直观很容易理解掌握,学生就可以模仿,只要引用得当就是可以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遇到精彩的句子,可以把它们记下来,在自己作文时加以模仿使用。比如有的文章描写某一景物的语言很好,在你的作文中写到类似的景物时,就可以模仿,引用。但要注意,一定要为你的作文所用,与其它语言是有机结合的,不能让人感觉好像粘贴上一样,一定要让人感到模仿引用的恰到好处。
2. 片段模仿,逐步深入 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模仿,并非照搬,它只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某一部分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不要全部地模仿一篇文章,比葫芦画瓢,这和抄袭没多大区别,最好抓住一个特点加以模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对很多典型课文中一些精彩的段落详加分析,让学生来学习作者的精彩写法,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将语文教学的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所学课文中得到写作的启示,获得写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从一个角度开始模仿,比如模仿该段落的结构特点或者语言特色等。看看课文段落是什么结构,是总分还是层层深入;是正反对比还是正面论述。看看课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运用单一的表达方式,还是记叙 议论 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自己也那样去写。课文段落的语言是生动的,就要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生动的,是运用了形象的词语,还是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根据情况进而加以仿写。让学生明白,写好一个内容是可以这样写的,是有方法的。这样,学生就先掌握了写片段的一些技巧,为写作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由段到篇,水到渠成 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从大局考虑,比如说立意,整体结构,写作顺序,选材的安排等。学生的习作,往往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该如何安排顺序;分不清自己写的每一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材料需要详细写哪些又需要略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就造成内容混乱,主次不分的现象。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对一些写作特点较明显的典型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仿写。比如《谈骨气》一文,总分总的结构清晰易懂,这对初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例文了。这样的文章就要让学生模仿其结构特点,使其有依可循。既可以整体上把握了写作思路,又可以掌握议论文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典型事例与道理进行论证论点的方法。再如朱自清的《春》,按照盼春、绘春、颂春三个环节写春,绘春又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来描绘春的景象,层次清晰易懂。在帮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除了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外,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安排内容的方法,学习如何布局内容才能做到层次清晰。要让学生知道,完成一篇习作,整体布局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只有扎好了框架,才能为写下一步的具体内容做好基础。
总之,模仿写作一定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从初步的句子片段模仿,到综合模仿,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少成著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借鉴模仿的习惯,作文入门就没有问题了。这样既使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结合起来了,又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既学好了语文,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且简单易行!
当然,写好一篇文章只靠模仿是不行的,模仿只能作为学习写作的入门,积极地模仿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要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利用模仿为自己的作文服务。自己的结构好可立意不好,就可以模仿课文的立意;同样,自己的立意好但选材不好,就可以模仿课文的选材。但不管模仿别人的什么,都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写好一篇好文章。并且在以后的写作中,要逐渐减少模仿的份量,力争自己构思出一篇各方面都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