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正确的事:U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院校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教师发展学校”(TDS),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品牌项目。在TDS建设的基础上,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教师发展网络协作社区“U-TDS”应运而生。U源于拉丁文ubiquitous一词,意为“无处不在”。从E-TDS到U-TDS,代表了从E时代向U时代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网络服务演化。
  
  走进“U时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入,更重要的是在于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建设。“U时代”突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最正确的事情——紧紧抓住根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校(TDS)建设的理念和“U时代”的核心理念有了一个自然的契合。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始终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求根务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和“本”。因此,让教师既“愿意”又“明白”地从事教育,让教师真正“有”关于“教什么”的清醒意识,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意味着更多的教师能够“做正确的事”,也能够“把事做正确”。这个“事”,就是“教育”。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条件下,教育都有自己要做的和该做的事情,教育始终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始终离不开真正的教育的发生。
  正是秉持着一种“求根务本”的态度,教师发展学校经过八年的探索与改进,基于对教育实践本性的理解,形成了有独特见解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在长期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可以明确解释的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在国内教师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既是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对职前教师教育及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型教师培养等一系列课题的重要探索。教师发展学校与其他形式的大学—中小学合作共同体一起,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师发展学校作为一座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近八年来的发展中不断地拓展与延伸其服务,使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受益。2001年,教师发展学校刚刚成立之际,这座平台只能为与我们签订服务协议的十几所学校所使用;2003年,在“非典”的特殊时期,成立了E-TDS(网上教师发展学校),更多的教师通过E-TDS获得了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今天,在信息技术时代正由E时代向U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我们着力于打造服务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教师发展学校网络协作社区“U-TDS”。通过无处不在的“U-TDS”,推动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教师U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信息时代变革的趋势:从E时代到u时代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存在方式,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今信息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趋势是从E时代向U时代的演化。U时代的特点是以“三无”(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网络服务,达到“4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事情)的无障碍对话。“U”源于拉丁语Ubiquitous一词,意为“无处不在”。用U取代E,蕴涵了革命性的转变和进步。这样一种变革必将迅速地在教育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U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学习方式的革命,即从e-learning到u-learning的变革。u-iearning是e-learning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e-learning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技术,学习者通过电子计算机上网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那么u-learning则是基于无线宽带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识别定位技术的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随时随地、应时应景地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满足个性化需要的无所不在的“移动学习”。因此,U时代的到来将提供一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无缝化学习”的技术服务。随着近年来全球3G移动电话的陆续开通,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普及,蓝牙(BT)网络与wi-Fi(802,11i)无线网络的发展,以及u-learning的终端使用装置(包括移动电话、平板书写电脑、PDA、笔记型计算机等装置)的普及,使得无所不在的学习得以具体可行。
  但是,仅仅是技术本身并不能真正带来学习的革命,没有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的技术不可能成为教育变革的最终动力。当无时不在的信息技术成为一种无时不在的教育意识时,计算机技术不再是外在于教育本身的学习工具,而是完全自然地融入到教育之中,这时,学习的革命才会真正发生,学习将更有可能真正回到原初的学习状态,真正回到学习本身,教育将更加关注根本,去做正确的事情。正如丁钢教授指出的那样:“无所不在的教育意识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本体。计算机深入人们的生活,充满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以人们任意希望的形式存在。计算机本身作为基本原料集成在人们并非认为是计算机本身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用品之中,计算机的‘消失’,使教育技术不再是学习的工具,而成为教学的本体。”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时不在的学习时代”的口号——“给每人一支铅笔”,这意味着当计算机“消失”,即当信息技术设备可以以人们希望的任意形式存在时,当使用计算机像使用一支铅笔那样方便顺手、毫无障碍时,当我们不需要分心去专门学习如何掌握学习工具时,当我们可以不用再过多关注学习之外的技术设备如何使用时,我们将能更加专注于学习本身,抓住教育的根本做正确的事情。
  
  二、教师U时代——做最正确的事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我们这个世界,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仍然继续不断地总是在我们周围出乎意料地发生着。这样一个时代的特点,对于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研究的实践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确实面临这样的形势,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特点,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就难以实现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的改革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与我们以“U”这个符号所表达的方式结合,那么,它很有可能难以维系,因为“U”方式正在成为一种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存在方式。
  U时代的到来,将依赖于网络与移动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当前,它为教师教育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带来的主要是理念的建设,并不急切于技术设备的更新。这个理念,就是:做最正确的事情!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和“本”。这是教师永远需要做的、随时都要做的,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的,无论怎样都绕不过的事情。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变幻莫测,教师永远要上课!
  怎样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授人以渔”就是抓住最根本的事情了吗?我们就可 以高枕无忧吗?如果仅仅教授人以打鱼的方法,但是他根本就不愿意去打鱼,那么,教授“方法”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逻辑上,授人以“渔”(方法)之先,还有一件更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那就是要让人热爱做事情、倾心所愿地去做事情。
  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愿意”并不仅仅是情感目标,其本身就是教学目标,教师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在造成学生的愿意学习。“愿意”既是一切学习发生的前提,又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追求和最终目的。正如杜威所说的,兴趣不仅仅是学习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兴趣本身就应该是学习的目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教育不是简单利用兴趣而促进学习,恰恰相反,学习本身就是为了造就兴趣。杜威指出学习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件极其枯燥、毫无兴趣可言的事情,以为想要学生愿意学习只能通过外在的手段,用其他外在于学习本身的东西“引诱”学生使其努力学习,这就像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得到一颗糖,而孩子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到那颗糖,而不得不勉强忍受学习的痛苦,学习就成了外在于学生本身需要和兴趣的沉重负担。杜威批评有些人“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中,用快乐来行贿、引诱儿童注意和努力”,或在学习之外去“寻找某种取悦儿童的诱饵”,而不相信学习本身、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有无穷的乐趣。然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向学生展现学习本身、教学内容本身的魅力,就是要用所教的教材内容本身来吸引、触动学生,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学科本身有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和愿望。同样,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的努力方向也在于使得教师真正“愿意…明白”地从事教育教学,使得教师真正倾心所愿、乐此不疲地去教育学生。正是因为“愿意”,所以必须是真正的“明白”;因为真正的“明白”,所以会更加的“愿意”。在某种意义上说,“愿意”和“明白”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通过每一个教育教学内容使得教师既愿意又明白地从事教育。
  
  三、“有了才能教”——教师“专业”的本源涵义
  
  像孔子和苏格拉底这样原初意义上的教师,他们既是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启蒙者,又是从古至今本源意义上的教师的典范与表率。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原初意义上的教师都是自己首先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总是“有”了对人世间的本源问题的深刻把握,而希望把自己的“有”传授给他人,总是希望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体会和理解给人以启示。这便是本源意义上的教师专业的涵义,教师应该是“有了才能教”。而教师的“有”是一种“满”“溢”,是因为太满了、太多了而“溢”出来了、“流射”出来了,总是源源不断地向外流淌,四射开去,这样“满溢”“流射”出来的正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因此,教师的“有”不是一种因为“没有”而需要弥补亏欠或额外添加使之充实。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与目的是教师“愿意”教育学生,教师的“愿意”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我有……的愿望”,例如:我希望成为一名明星,我希望成为一个千万富翁。这种日常的“愿望”往往是出于自己缺乏什么、没有什么而希望得到什么、希望有什么。而教师的“愿意”——愿意成为一名教师,不仅不是欠缺,也不是需要,甚至不是充实,而是“满”“溢”。教师是因为自己有太多东西想要与人分享,有太多的收获与体会可以启迪他人,而迫不及待、乐此不疲地“愿意”教育学生,才会有孔子对本源的教师状态的描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以为师矣”,才能体会到孟子所谓“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并由此体会作为教师的本源快乐与幸福。因此,教师的“愿意”和“明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真正“明白”,真正“有”了才会是真正的“愿意”,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发生。同时,教师的“教育意向”、教师的愿意并不是空洞的形式或纯个人主观的愿望,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理解支撑,总是有具体内容的,真正的教师是“有了才能教”,这正是教师专业的根本涵义之所在。
  今天,虽然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像U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虽然教育的规模、形式、内容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千百年来,教育本身从未改变,教育的根本涵义从未改变过;教师专业的根本性质也从未改变,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绝不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着教育工作,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并不仅仅是发展一些外在的形式,教师专业化首先意味着需要使教师自身成为教育的“富源”,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教育向外溢出、流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如果以为可以在不涉及如何使教师真正“有”,不清楚教师究竟要教什么,缺乏对所教学科、所教内容的内涵实质的把握的前提下,就可以教会教师如何教;以为可以有不涉及教学内容,只要纯粹地学会如何教的方法就可以实现教师专业化,只会在事实上造成教师的专业发展流于形式、止于表面的改变,愈有可能成为技术化的熟练操作。
  实践总是具体的,具体的是有内容的。“教什么”是教师永远绕不过去的问题。但是教师往往在不清楚教什么的情况下,就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教师首先必须清楚自己究竟应该“教什么”,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性质特点有清醒的意识,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的教育意义有清醒的意识。但是对于“教什么”,对于学科性质特点的理解又不是抽象、空洞的,教师总是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了语文是什么、数学是什么、历史是什么、物理是什么。因为,教育实践总是具体的、有内容的,教师对“教什么”的理解始终能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中,通过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每个学科特有的教育意义。教师发展学校正是强调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合作研究“教什么”的问题,通过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科教学意义的理解,对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内涵实质的把握,研究如何通过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形成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和理解,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日常教学的研究过程,又是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发展的成长过程。
  
  (责任编辑:朱 珊)
其他文献
壹 一个亿  实习生小刘:“给大家讲个笑话,我的一个同学说:‘听说马云个人资产有14个亿,那给每人捐一个亿,全国人民不都成富翁了?’”  没等小刘把话说完,亨亨说:“对啊,我认同你同学的观点。”  小刘:“又一个牛人,你和我同学的数学都被体育老师教了!”  一旁笑得前仰后合的悬塔塔:“体育老师又背锅了。”贰 口罩  疫情尚未结束,口罩依然是稀缺品。一日王宁边看新闻边说:“哎呀,家里的口罩没剩几个了
“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这句名言出自南宋哲宗朝宰相刘挚之口,被后人一再引用。在右文抑武、积贫积弱的宋代,这话不独是文人,也是时代的自我嘲讽。在因“文”而“明”的时代,无“文”自然是行不通的。但徒“文”而无“武”,则没了阳刚之气,弱不禁风,让人觉得可怜、可笑、可气、可悲。所以,我顶佩服有侠客气的文人:文因侠而壮,侠因文而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李劫人(1891-1962,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把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了显著的位置。我国中小学校师资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高等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来实现的。为了解新形势下对中学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培养工作,笔者深入广东省内15所中学开展了“中学校长访谈”调研活动,15所中学既有省级重点中学,又有地区重点中学,也有普通中学,既有珠三角发达地区中学,又有粤东粤北等欠发达地区中学,既有公办中学,也有民办学校,具有很强的代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师生之间积极而愉快地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之则会影响学习效率,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提高素质,调整心态    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生气蓬勃、满面春风的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精神饱
随着西城区网络研修活动的开展,小学美术学科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开发研修网的多种功能,摸索出了一些利用研修网促进教师反思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一、研修网搭建的教师反思教学平台    研修网小学美术协作组自建立以来,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教研之窗”“教学诊室”“课外辅导”及“专题讨论区”等教师之间互动的平台。这些平台具有教学参考、课题研究、信息交流、互助探索等诸多功能,本文着重从
新课程背景下,中年教师尤其是中年女教师的发展状态如何?他们应如何应对各种挑战?自主反思对其专业成长有何促进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年女教师从被评价到自我反思的故事,以期探寻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中的王老师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大学本科毕业,从教十七年有余,高级教师职称。    一、困惑——来自于学生评价    十几年来,王老师通过自己的踏实苦干,带出了多届成绩优秀的毕业班学生,这令
我的故乡在上海松江的郊区,产松江四鳃鲈鱼。四鳃鲈鱼营养价值高,据《本草纲目》记载:“鲈鱼性甘、温,有益筋骨、肠胃之功能。”中国历代赞誉松江鲈鱼美味的诗文颇多。李白初次出蜀准备远游吴越时就说过“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南宋诗人范成大对松江鲈鱼赞道“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乾隆下江南食罢四鳃鲈鱼,誉其为“江南第一名菜”。  鲈鱼肉质细密雪白,呈蒜瓣状,入口鲜嫩。清蒸鲈鱼是故乡的一道
新科举人的荣耀光宠,是从放榜那一刻开始的。放榜这天,在全社会的期待中,有鼓乐、仪仗、兵丁护送榜文,顺天府到府尹衙门、各省到布政使司衙门或巡抚衙门前张挂。一时间,万人空巷,即便与这次考试完全没关系的人,往往也会前往观看,分享他人“金榜题名”的喜悦。  从唐朝开始,各州县经过解试选拔后向中央举送人才,地方官员会仿效古代乡饮酒的礼仪,请中试者赴宴,一者对其中选表示庆贺,再者为其赴京城参加省试送行。因为宴
“文学死了”,这是近年文坛的炸弹式命题,也是已经过去的2007年文坛的关键词之一。网上查阅“文学死了”,居然有1114000条之多。初闻此言,让我这个以教授文学谋生的人莫名惊慌。文学死了,那大学还办什么中文系、文学院?以教授文学养家糊口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统统都得下岗待业。出于“失业”的恐惧,于是赶快找出有关论述“文学死了”的宏文细细拜读。这一读,先是释然,继而安然,最后是坦然——“君子坦
最近,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何促进独生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使我联想到自己近年来给大学生讲授“成功学”选修课的一些体会,下面就此作一些分析。    一、什么是我们需要的综合素质    目前社会上有种普遍认识:当今青少年学生掌握的书本知识很多,但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因此,需要扭转这种状况,提高学生以动手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