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青海省域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对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与评价总结。
关键词:青海省域;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25
一、引言
农业是直接依赖自然环境并且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在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青海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在确保粮食供应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管理粗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产生了十分突出的矛盾。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有“中国水塔”的美誉,是中国和东南亚至关重要的生态和气候资源。青海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更关系着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中低生态安全。于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思想被正式确立,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为了定量评价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我们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为政府制定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现状及评价方法
青海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域经济发展落后,农产品及配套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品种种类十分匮乏,很难满足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农田的不合理利用和发展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正威胁着低碳农业的发展。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甘肃,宁夏和青海从社会投资方面来看在全国名列前三甲,但是清洁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低下,干旱地区灌溉项目长期失修,缺乏足够的农业资金等突出问题成为该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障碍。因此,青海省地区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集中在三个方向。第一个是环境重建;第二个是资源互补及利用,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第三是加强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
本文基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系统观点和系统演化的内部非线性性质,选择“熵值法”评价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熵原本属于热力学的概念,在信息理论中使用时,称为信息熵,它测量系统故障和不确定性。为了评估一个方案(系统),反映其特性的索引值的差异程度越大,它提供的信息量就越丰富,信息熵也就越小。因此,熵的减小表明系统的不确定性减小并且系统的阶数增加,然后,该指标对评估结果的贡献增加;相反,随着指标值的差异减小,信息量减少,信息熵增大,而熵越大,系统的不确定性越大,顺序减少,指标对评估结果的贡献越大。用熵值法评估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是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并评估一些关键指标。
三、评价结果
(一)经济系统
经济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在2012年前逐步提高,但此后基本上保持在该水平。根据分析,支持这一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每公顷农业机械的总功率,人均农业增加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家庭的人均收入显着提高,但农业土地利用(单位面积产出)和 农业中等消费生产力正在逐步下降。这表明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持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不能治只依赖于通过劳动力地投资,也需要其他方面地投资。
(二)社会系统
社会体系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表明青海农村社区建设成绩卓著。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是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评价指标,其次是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和区域城市化水平。统计数据显示,青海農村人均居住面积由 2005 年的 16.32m2 / 人增加到 2016 年的33.45m2 /人,青海农村地区的人均居住面积从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三)资源系统
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略有下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维持在2. 380,000公顷上下波动,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青海省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利用在水力发电等工业动能转换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分布不均,农田水资源建设的发展仍然处于滞后。
(四)环境系统
青海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自2005年至2014年长期处于滑坡趋势,从0.023249636的评估得分降至0.019481215,但2015以后至2016年取得了一定的增长,生态环境正在慢慢改善。在影响环境系统的指标中,农药使用量和农膜使用量不仅是对该子系统影响最大的指标,而且还是对整个可持续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产生最大影响的指标。大量使用农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并可能引起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残留的农膜隔离了土壤中的水和养分流,导致土壤压实和土壤荒漠化。
三、结论
青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定量增长,发展质量明显不足,因此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是未来的方向。针对这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措施:(1)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2)整合整体产业结构及布局,发挥高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比如发展农牧业,提高土地产出率;(3)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引导农牧民陆路通行;(4)鼓励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化地增长,推进农业水平的提高,增大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城镇化,积极发展第一产业。
参考文献
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低碳竞争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6): 1-6.
关键词:青海省域;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25
一、引言
农业是直接依赖自然环境并且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在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青海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在确保粮食供应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管理粗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产生了十分突出的矛盾。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有“中国水塔”的美誉,是中国和东南亚至关重要的生态和气候资源。青海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更关系着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中低生态安全。于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思想被正式确立,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为了定量评价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我们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为政府制定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现状及评价方法
青海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域经济发展落后,农产品及配套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品种种类十分匮乏,很难满足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农田的不合理利用和发展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正威胁着低碳农业的发展。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甘肃,宁夏和青海从社会投资方面来看在全国名列前三甲,但是清洁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低下,干旱地区灌溉项目长期失修,缺乏足够的农业资金等突出问题成为该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障碍。因此,青海省地区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集中在三个方向。第一个是环境重建;第二个是资源互补及利用,积极开发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第三是加强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
本文基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系统观点和系统演化的内部非线性性质,选择“熵值法”评价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熵原本属于热力学的概念,在信息理论中使用时,称为信息熵,它测量系统故障和不确定性。为了评估一个方案(系统),反映其特性的索引值的差异程度越大,它提供的信息量就越丰富,信息熵也就越小。因此,熵的减小表明系统的不确定性减小并且系统的阶数增加,然后,该指标对评估结果的贡献增加;相反,随着指标值的差异减小,信息量减少,信息熵增大,而熵越大,系统的不确定性越大,顺序减少,指标对评估结果的贡献越大。用熵值法评估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是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并评估一些关键指标。
三、评价结果
(一)经济系统
经济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在2012年前逐步提高,但此后基本上保持在该水平。根据分析,支持这一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每公顷农业机械的总功率,人均农业增加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家庭的人均收入显着提高,但农业土地利用(单位面积产出)和 农业中等消费生产力正在逐步下降。这表明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持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不能治只依赖于通过劳动力地投资,也需要其他方面地投资。
(二)社会系统
社会体系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表明青海农村社区建设成绩卓著。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是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评价指标,其次是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和区域城市化水平。统计数据显示,青海農村人均居住面积由 2005 年的 16.32m2 / 人增加到 2016 年的33.45m2 /人,青海农村地区的人均居住面积从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三)资源系统
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略有下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维持在2. 380,000公顷上下波动,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青海省水资源丰富,水资源利用在水力发电等工业动能转换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分布不均,农田水资源建设的发展仍然处于滞后。
(四)环境系统
青海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自2005年至2014年长期处于滑坡趋势,从0.023249636的评估得分降至0.019481215,但2015以后至2016年取得了一定的增长,生态环境正在慢慢改善。在影响环境系统的指标中,农药使用量和农膜使用量不仅是对该子系统影响最大的指标,而且还是对整个可持续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产生最大影响的指标。大量使用农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并可能引起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残留的农膜隔离了土壤中的水和养分流,导致土壤压实和土壤荒漠化。
三、结论
青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定量增长,发展质量明显不足,因此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是未来的方向。针对这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措施:(1)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2)整合整体产业结构及布局,发挥高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比如发展农牧业,提高土地产出率;(3)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引导农牧民陆路通行;(4)鼓励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化地增长,推进农业水平的提高,增大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城镇化,积极发展第一产业。
参考文献
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低碳竞争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