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真正的欣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707569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会等禁止拍录的艺术表演中,观众与管理人员的“明争暗斗”似乎已成常态。我们很多国人似乎有根深蒂固的“到此一游”的执念,面对工作人员的强制管制也是不为所动;舞台上的乐团表演者面对台下的些许喧闹与灯光闪烁,也同样只能是“不为所动”。
  这样的一场音乐会中的两种“不为所动”引起了我关于何为欣赏、如何欣赏的思考。
  为何那么多国人观众热衷于拍照摄影?原因不难理解:渴望以照片或录像形式将短暂的精彩表演转化成为永恒,用以回忆留念、想要将照片展示至朋友圈来证明自己“听了一场音乐会”,简单来说也就是变相的“到此一游”。
  从旅游景点随处可见的“到此一游”,再到艺术表演时的拍照摄影,我们很多国人似乎始终在追求精神享受的道路上背道而驰:渴望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因而唱出了“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文艺高歌、养成了泡咖啡馆的习惯、掀起了逛读书会的热潮,各大音乐会门票总在上市之际便一抢而空。然而最后呈现的事实却是:世界著名旅游景点总会出现“到此一游”的汉字刻划、星巴克漫咖啡成为了咖啡主题的自拍馆、读书会成为了经过“读书”粉饰的相亲交友平台、音乐会只是为了在朋友圈里证明高雅生活情趣的凭据。
  而这些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精神文化享受呢?或许这些虚浮的“中国式文化艺术欣赏方式”正是时下中国物质与精神不协调表现。
  正因不懂得何為欣赏,才会不顾阻挠地去千方百计拍下照片,想要将片刻成为永恒,去回忆与眷恋。
  或许在如何欣赏这一问题上,我们更应该去学习那些外国人的态度。记得去澳大利亚大堡礁体验潜水时,看见了许多残缺的珊瑚,澳洲本地的潜水教练员在沙滩休息时告诉我,会有许多亚洲游客喜欢偷折一小块珊瑚带走作纪念,可殊不知剩下的一整丛珊瑚便因此死亡了。印象最深的是他用手指在沙滩上写下“我来了”的英文,又看着它被海浪抹平,他说:“我知道我来过,不就够了么?”再想想台上乐团的“不为所动”,是否在宽容的背后也藏着对我们部分国人观众行为的不解与些许不满呢?
  我想真正的欣赏或者真正的精神享受应该是毫无功利心,学会欣赏当下,并全身心投入去享受,这才是真正的欣赏。
  赵舒雨,湖北武昌实验高中学生。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逆抽样法和舍选抽样法两种基本的抽样方法,并通过改进舍选抽样法的抽样思路及包络函数的选用进而改进Gibbs抽样,并将改进后的Gibbs抽样法应用于贝叶新模型的参
外婆晏详蒲公英的花我的花请带到外婆她的家她是否能够感觉到听得到我正在祝福啊小时候不懂你的宠是多么温暖的感动还记得你给我买的第一把 Grandmother Yan dan dandelion
解读或者评价曹聚仁先生的这篇文章,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采取何种讨论的思路是合适的?如果将“讨论”置换为“讲授”,面对中学课堂中求知的青年,又怎么才能在课文与当代现实
情感教育是和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并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与发展他们较为丰富的情感,激发求知欲望与探险精神,是促使他们形成独立人格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方法。  一、情感教育的表现形式  情感教育
期刊
蒲公英的花 我的花rn请带到外婆她的家rn她是否能够感觉到 听得到rn我正在祝福啊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的初始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借助名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传承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因此,可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文学来潜移默化地熏陶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诵读古
期刊
他是一位士兵,虽然在几小时前他还不是。  他叫奥利弗,今年十五岁,还不到征兵的年龄,却在几个小时前通过了体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德意志士兵。因他从小瘦弱,所以常遭其他孩子的欺负。更有甚者,耻笑他连女孩子都不如。于是,他发誓,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受别人欺负!抱着这个念头,趁着国家急需兵员降低标准的机会,他加入了军队。  由于打小瘦弱,他穿上军装时,无论是袖子还是裤管都长出了他一截,整个人就像是
期刊
人立于一方天地之中,行动受限于空间的狭窄,思想难免受到世俗的束缚,情绪也难免郁郁,洒脱不得,既然不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何不摆正心气,自成洒脱呢?  不受外物干扰,是正心气,成洒脱的第一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首词,可谓是唱响了千百年来无畏外物,洒脱凭心的高声。林清玄听其姐讲述此词时便问道:“难道他什么都不要了吗?”其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