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嘉宾成“喧宾”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pingk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堂教研组展示课,教学内容:《石榴》。课前,年 轻的女老师做了精心准备,买来十来个大石榴,切开,悄悄 藏在多媒体教室的课桌里。 孩子们还没来。有老师笑着问:“如果每堂课都要这样 不惜重金,你一个月的工资够吗?” 听课的老师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年轻的女老师也尴尬 地笑了。这笑中的滋味,语文老师都懂。但愿这凝聚着老师 一片良苦用心的石榴能为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吧。 孩子们来了,谁都没有发现课桌里藏着的“嘉宾” —石 榴。听课的老师终于不必担心—假如被发现了,怎么办? 课开始了。从石榴叶,石榴花,到石榴果,“嘉宾”就要 亮相了!
  终于,孩子们齐声朗读描写石榴果的一段文字后,老师 神秘地说:“上课前,老师在有些同学的课桌里放了一个神秘的礼物,快找一找!”
  突如其来的喜讯让大家心情为之一振,孩子们兴致勃勃 地埋头寻找,片刻之后,课堂上一片喧腾。几家欢乐几家愁。 寻有所获的,手舞足蹈;两手空空的,既有羡慕,更有懊恼。 随即,老师组织大家品尝,分享石榴果的美味。顿时, 教室里再一次沸腾。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伸向石榴,激动地 捏起一粒,往嘴里塞,然后又伸手。“你已经吃了两粒了! ”“这是我找到的礼物!”……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小小的,但依然清晰可闻,令人忍俊不禁。几经提醒,课堂终于归于平静。老师请同学说说石榴的滋味。一生不假思索,答:“酸溜溜。 ”一生直截了当,说: “甜津津。 ”除了机械地重复文中的这两个词语,别无他言。 耗时近四分钟的品尝,就换来如此轻描淡写的六个字,所谓 的感受浮光掠影,毫无童趣灵性,让人感慨:草盛豆苗稀! 更让人失落的是,老师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满怀期待的 问:“学了课文,你们觉得石榴怎样?” 孩子们满面笑容,小手争先恐后地举,气氛活跃得让人 心动,一开言,却再次让人哭笑不得:“石榴太好吃了! ”“我 喜欢吃石榴!”…… 童言无忌,孩子是天真烂漫的,“我口说我心”而已。事 实上,这一堂课,留给他们印象昀深的就是吃石榴,至于叶 的翠绿,花的烂漫,果的快乐,全悄然退去了。煞费苦心请来的“嘉宾”成了“喧宾”,更令人深思。
  反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可漠视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学生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形成的一些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要使生活变成有效的语文教学资源,须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生活,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但凡事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文中描写的石榴,是江南的孩子司空见惯的水果,也许有些孩子自家的庭院里就有它的身影。课堂上不尝一尝,就不知道石榴的滋味吗?凭生活经验轻而易举可以解决的问题,却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个颇为复杂的教学环节,却枉费了一片苦心,归根到底,源于老师对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的价值的忽略,对语文和生活之间密切联系的漠视。
  实际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积累的生活,捕捉语言与生活的联系点,使语言在与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这样,课文语言就成了学生心理视像中的美妙画卷。积淀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一旦与阅读实践发生联系,不仅会促进学生感悟的深入,而且能带来经验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反思二:语言文字的潜心品味不可忽视
  “语文教学,应贴着文本的地面行走,在言语和文字的丛林间穿行。 ”这句话形象而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语文课的首要任务。《石榴》一文,观察细致入微,想象丰富新颖,描写形象生动,是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联想,学会描写的典范。教学石榴果这一段,重点不是通过品尝获得的直接经验来感知石榴的“甜津津”“酸溜溜”,而是学习如何由外观到滋味,清晰生动地写出石榴果的特点,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获得“甜津津”“酸溜溜”的美感。
  同样是学习“石榴果”这一部分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一是整体感知,谈感受。学生自由读描写石榴果的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畅谈石榴果留给自己的印象。二是潜心会文,品味“美”。1. 石榴果色泽美,形态美。紧扣“晶莹剔透”等词读出“色”,读出“形”。2. 石榴果滋味美。“甜津津”与“甜”比较,“酸溜溜”与“酸”比较,揣摩叠词的表达效果。3. 感觉美。因色泽诱人,美味人而产生的赏心悦目之感—清爽无比。三是感情朗读,表现“美”。在琅琅书声中,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历历如在眼前,“甜津津”“酸溜溜”的感觉从心底溢到唇齿之间,读罢,我分明看到孩子一脸陶醉地咽下口水,我甚至似乎听到了喉咙口那快乐的咕嘟声。四是运用语言,创造“美”。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展开想象,或者为石榴果写上一句广告语,或者以第一人称自豪地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将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融于一体的言语实践,通过活用书本语言,强化语言实践,直接推进了语言实践的昀优化。
  如此教学,简约而又清晰,石榴的“美”借助文字这个载体使学生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回味无穷。显然,通过如此实实在在的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石榴,更习得了语言,懂得了方法,迁移练笔描写自己喜爱的一种水果也水到渠成,这才是简单、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石榴这个“例子”,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仔细地、多角度地观察发现美,如何咬文嚼字品味美,如何细致生动表现美。以生活为基础,以解读为手段,进行充分有效的言语训练,绝不仅仅是知道石榴好看,好吃,好用。语文课,语言文字是永远的主角。所以,课堂上,我们要慎请“嘉宾”,更不能让“嘉宾”成“喧宾”。
  (作者单位:江阴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课堂的活力归根结底源于学生课堂思维的活力。学起于思,思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才会有课堂的活力。可是,在一节思维活跃、充满变数的课堂中,无论教师课前准备得多么全面,学生课前预习得多么充分,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中,师生思维或者表达中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错误,既反映一个教师课堂调控水平的高低,也能表现这个教师教育理念的层次的优劣。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正视课堂中师生的错误,智慧地加以处理,
期刊
语言多样化的功能,对语言学习也对应着多样化的要求。针对语言的特点,为了培养孩子多样化的能力,我们进行了多元化作业的实践。  为了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操作和研究,我们对多元化作业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分成了以下五种作业形式,即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听力作业、查资料作业和动手做作业。  我们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来测试多元化作业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次调查一共分发了268张问卷,参加对象是参与多元化作业研究的五
期刊
为了加强班级管理的人性化、自主化、个性化、特色化,学校向每位老师发了魏书生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细细品味,不禁被魏先生那引人入胜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智慧光芒所打动,尤其是他对“懒”字的独到见解,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  魏先生说:“我这个人很懒,总让学生试着干,实在不行,再帮忙。”的确,为人师者,不能把学生当做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做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
期刊
又一年教师读书活动开始了,面对一大串荐书目录,《这样教书不累人》吸引了我,成为我这轮读书活动的书目之一。光看这个题目就给人一种想选和想读的感觉,“教书不累人”是每个老师都梦寐以求的,但毕竟现实中教师还是非常累的,说真的教书虽不像干体力活那么累人,但心很累。目前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家长面对顽皮任性的子女,感觉养育子女成长真不易,有时束手无策真的很累人,何况老师承担着近百甚至上百位
期刊
教材解读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学会与人相处”第一课。教材呈现的是小短文的朗读引发出“我的光荣簿”,学生通过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赞美别人,体验出课的主题“送人玫瑰手指留香”后,再通过“要不要赞美他人”的辨析和“尝试台”的尝试、以及“欣赏时刻”,充分的感受赞美的力量,从而为“沟通无极限”和“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笑容”的教学奠定感情的基础。  教学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情感体验课。教师用谈话的方式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其中心灵世界最复杂,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力争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  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必须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
期刊
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素质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和个性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的质量与效益主要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怎样看待课堂学习、怎样组织和进行课堂学习。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必要就确立和强化新的课堂学习观进行深入研究,应确立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发展学习、反思学习和差异学习等六大学习观
期刊
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共性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而教学预设是个弹性的设计,应增加更多预设的可能性,为生成的不确定性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预设和生成的平衡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矛盾关系,让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一、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课堂教学活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众多教育者的共识。诚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质疑能力,激发创造想象都能不同程度的打开思维的多棱镜,跳出思想的牢笼,但要真正打开学生心智的枷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植创造的沃土,从小培养创造人才。  (一)改造教育的环境  在模式化教育盛行的前提下,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活
期刊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性较差,一节课有意注意短暂,一般只能保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管理好我们的课堂呢?  一、生动有趣的设计举足轻重  想让你的孩子们在课堂中安静认真地听讲,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是否有趣起着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