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qwerty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为“理解的教学”核心理念的四个要素:启发性论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持续性评估,以高中语文选修课“有话好好说——病句修改”为例,将这一理念与高中选修课教学实践相结合论述并指出了这一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的重大意义和实施途径,提供了操作的途径和步骤。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为理解的教学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笔者有幸参加了郑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开发推行的教师全网络培训课程“为理解的教学”(简称TFU)的培训,现以我所教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一个单元“有话好好说——病句修改”为例,谈谈基于TFU理念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对“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的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这个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形成并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东西,思考如何把各个部分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强调更积极的“从行动中学习”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学生通过他们的行为、语言和作品来“展现”不断发展的理解。这个模式通过相互联系的很多方面(选择启发性论题、明确理解目标、针对理解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理解活动、通过持续性评价经常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促进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为理解的教学”有四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将分别引导教师思考一个在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必须考虑的基本教学问题。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帮助我们把这些教学设计(包括规划、审核、评估和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方面。
  基于“为理解的教学”的理念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教学问题:
  1.启发性论题,即“我们应该教什么?”具体到语文学科,针对的是语文教学内容。
  2.理解目标,即“有关这些论题学生应学些什么?”具体到语文学科,针对的是语文教学目标。
  3.理解活动,即“学生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到语文学科,针对如何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4.持续性评估,即“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掌握了什么内容?”具体到语文学科,针对的是如何检测语文教学目标。
  二、对教材、学生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课程目标的规定有两条:“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里明显看到的是一种应用能力的取向,语文课程目标有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目标的地方就是以能力目标为主,缺乏具体的内容目标,这使我们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了障碍。
  高二学生在接触这一门选修课之前已经对生活中和学习中出现的语病现象多有接触,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少有系统的归纳和思考;学习本文会对病句的类型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但局部的细节仍需要教师的点拨。
  《语言文字应用》是人教社的选修教材,共6课23节,本节是第五课第三节,属于词汇部分,主要内容是了解现代汉语中病句产生的原因和病句的类型,学习如何修改病句,以及如何在语言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学习重点是明确造成病句的原因,并学会修改病句。教材为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基于“为理解的教学”的理念为我们用科学教材教提供了一个“抓手”。教材建议这门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和重点教学内容是围绕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一个个具体实例开展课堂活动。用“为理解的教学”理念来解释,即是一个个的理解活动。
  三、对“贯穿线索”和“启发性论题”的理解与设计
  本单元的内容是积极参与“读病句,诊病情”、“析病句,探病因”的小组学习活动,能够说出现代汉语中病句产生的原因和归纳出搭配不当及成分残赘两种病句类型。自主阅读教材“工具箱”中的内容,梳理归纳并举例说明教材中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及不合逻辑三种病句类型。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尝试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修改病句。
  基于对“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的理解,我设计的贯穿线索如下:
  1.问句形式:常见的广告语和歌词有错误吗?
  陈述句形式:能够说出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病句现象。
  2.问句形式:那些生病的句子还有救吗?
  陈述句形式: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尝试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修改病句。
  启发性论题如下:
  启发性论题: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歌词和广告语有错吗?如:①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②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③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启发性论题的设计体现以下衡量标准:
  1.中心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有很多是有语法问题的,但是往往被大家忽视,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语境下形成了一种超强的“纠错能力”,即会很自然地把一个有语病的句子当成正常的句子,对句中的错误视而不见,本启发性论题意在提请学生注意我们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说法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因此应该时刻警惕语病的出现。
  2.吸引力。以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歌词和广告词作为媒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迅速进入课堂进行探究。
  3.资源易得性。
  4.联系性。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5.挑战性。学生在此之前对生活中和学习中出现的语病现象多有接触,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少有系统的归纳和思考;学习本文学生对病句的类型会有一个全局的认识,但局部的细节仍需要教师的点拨。
  四、理解目标的设计
  “为理解的教学”理念对理解目标的界定标准是清晰、明确地表述学生需达到的目标,将这些标准公开给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如家长、老师、同事、学校管理人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及(如讨论、作业和评估)。教师制定的理解目标应该符合以下标准:明确表述学生需理解的、有关启发性论题的内容,公开并在教学中经常提及,直接针对需要理解的概念,而不是需要完成的作业。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这个教学单元(通常需要3-5堂课)要达到的目标如下图所示:
  五、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估
  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界定理解活动的标准是根据某一单元或课程的进展设计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定期地、积极地、有创见地使用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以这些标准而设计的理解活动应该使学生在新的场景中使用需理解的理论和概念,必须对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思考,所做的与需要理解的内容直接相关,所做的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
  为“理解的教学”理念界定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是定期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和理解程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进步,评估是学习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不同的人都可以进行评估(如老师、学生自己、同学),评估可以是非正式的(如交流、讨论、观察、或开放式思考),也可以是正式的(如建立在评估标准表基础上的考试、测验或正式的反思)。界定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而不是在教学结束以后,重点在学习和理解,而不是评分或划分等级,评估方式因评估者和执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评估标准要对学生公开。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具体到本学科,我设计的“理解活动”和“持续性评价”如下图所示: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教材,课程标准,学情,文章体式。教学目标也不仅仅都是为了理解,有时也可能是其它的认知目标,但“为了理解”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解决问题的一种新方式,这就是此种教学理念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第十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更上一层楼”——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生活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和反复思考,才能让学生“穷千里目”——有细腻的描写、独特的选材、深刻的立意。本文从“体验生活,描写更细腻”、“筛选生活,选材更独特”、“透析生活,立意更深刻”三个方面,结合六个作文片段,对作文教学生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做了详尽的阐释。  【关键词】生活资源 体验 筛选 透析    《语文
【摘 要】所谓“诗穷而后工”,“诗圣”一生困顿心忧天下,七律《登高》就把晚年杜甫时势之叹、羁旅之思、伤身之痛、孤独之愁的四重哀伤写得悲情凄婉,催人泪下,该设计紧紧抓住诗歌教学的本质特点,运用“四读”涵泳探究式教学思路,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高效把握诗景诗意诗境诗情。  【关键词】诗歌 杜甫 《登高》 吟诵涵泳  一、设计思路  杜甫的《登高》,化用脂砚斋评价《红楼梦》的话可以说“能
【摘?摇要】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突破口”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笔者以为,通过抓住文题,顺水推舟;找准文眼,借力找力;巧用对比,化曲为直;另起炉灶,造“问”激发;扣牢细节,以点带面;创造情境,设疑铺展等方法,就可以找到一个好的教学“突破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 突破口    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历来是见仁见智。而在我个人看来,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不同的文体中确立不同的突破口,这就犹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是极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一次具体而微的公开课和课后专家评点,本文揭示了教学亲历者的教学心得,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淡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少一点预设,多点学生自足发问,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此类问题,必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迈进。  【关键词】教学展示 独立思考 自主性     笔者曾经参与市里组织的一次课堂教学展示,上课的内容是《我有一个梦
【摘要】本文主要谈了作者十几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熏沐下的语文教学体会,这就是导入广博化、过程主体化、结语余韵化、考试研究化、技术现代化。文中,作者引用了自己许多课堂教学的实例。  【关键词】导入广博化;过程主体化;结语余韵化;考试研究化;技术现代化    这些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上,通过不断吸纳、思考、探究、摸索,逐步踩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路。这就是——导入广博化、过程主体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字词,对其产生背景、流行原因进行浅析,并对其文化意义进行浅思。  【关键词】网络 流行语 囧 雷人 山寨    网络文化,根植于平民丰饶的文化土壤,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媒介,具有大众性、补偿性、极端性等特征,如今,它正以绝对的优势“入驻”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
【摘 要】应文漪的《梅花印》是一篇表现老年人感情生活的小说,作品摆脱陈俗,独辟蹊径,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构思和主题呈现上表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  【关键词】小说解读 人物刻画 情节构思 主题呈现     人的生活因为有爱情的呵护而甜蜜幸福,人的生命因为有爱情的滋润而绚丽多彩,文学立足于生活、关照人的生命,使得爱情成了文学盛宴上一道不可或缺的家常菜,但是爱情这种传统的高频的题材难以出新也
【摘要】文言文较现代文而言,是用极简炼的文字,承载丰富、深刻的文信息,这使得文言文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若能从宏观上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时代背景、社会特征,从微观上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基本句式的用法,博观约取,做到厚积薄发。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基础知识;积累    文言文尽管因意象丰富、底蕴丰厚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但是很多中学生常常因缺乏必要的古文修养而不能领悟其意蕴,觉得它
【摘 要】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本文从主题类型、表现手法、情感类型和常见意象等方面对此类古诗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鉴赏要点和策略。  【关键词】送别 意象 情感主题 表现手法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
【摘 要】高考语文试卷中有针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直接命题进行考查的题目。为使高考语文“字形识记、书写”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现提出复习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识记 复习策略 复习实效  2012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0套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直接命题进行了考查。同时还有试卷在作文中对这一考点进行考查,如江苏卷在“作文”评分中规定“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