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38岁开始当记者。函授毕业,半路出家,唯记老师的鼓励:课堂里不出作家和记者。曾有多篇文章被《报刊文摘》、《读者》等刊物转载,也收到不少采访对象的锦旗和感谢信,甚至有基层工会干部到报社给我请功。如今,我已退休,依然不善说,也不愿说漂亮话,能走到今天,就靠一个“真”字——认真、真诚和真实,也就是当下所说的“三贴近”吧。
一二三,加油!
那是我当记者一个多月的时候,主编分配我跑鞍钢,我骑着自行车,在鞍钢厂区穿行。
我刚当记者,没经过任何培训,到书店想买一些怎么当记者的书也没有。我家也没人在鞍钢上班,什么叫“三班倒”都得现问,但38岁的我不怕!
年终,鞍钢开总结表彰大会,发到手里的劳模名单使我眼前一亮:开干吧!
我每天早晨7点半从家出来,到晚上5点能采三四个劳模,顺带还能采访到其它新闻;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就铺开稿纸,最晚一次写到半夜,大大小小写了8篇稿子!第二天,接着出去跑。
那年冬天,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有时晚上骑车回到家,冻得透心凉啊!先上床,点上电褥子,暖和半小时才能缓过来。北风烟儿雪时,雪粒子打在脸上那个疼,顶风自行车都骑不动!那一年,鞍钢劳模是123名,我感觉冥冥中是让我加油!我在采访本的扉页上写下:一二三,加油!车子骑不动时,我也在心里喊:“一二三,加油!”
三个多月后,我把名单上的80多个一线工人劳模都写完了。这样做的收获真是太大了!第一,到现在我都能闭着眼睛把鞍钢的生产流程说出来:矿山开采、动力系统、烧结、炼焦、冶炼、轧制、机械加工、后勤卫生教育等等,熟悉了这些以后,在大型采访和提炼选题时就得心应手得多;第二,我结交了一大批工人、劳模和工会朋友,他们是我17年记者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第三,使我非常熟悉了当时那批工会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等等。这样,工作起来就非常方便。总之,扎扎实实的一线采访,使我接到了“地气”,让我有了做记者的“底气”。
有几件事我至今不忘。
稿子出来能给我看看再发吗?
我在燃气厂采访了一位姓单的劳模。告别的时候,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记者,有个事求你行不?”我说:“请讲!”他说:“稿子出来能给我看看再发吗?”
那时没有电脑,如果答应他,就意味着要顶风冒雪再跑一趟很偏很远很脏很险的现场。我问为什么?原来前几年有个报社的记者,把1.59米直径的管子写成了1.59厘米。“说我钻进1.59厘米粗的管子里挥汗大干,1.59厘米,还没有茶壶嘴粗呢!我们现场说“159管子”惯了,那记者没弄清单位,就自己想当然写了。到现在大伙还喊我耗子呢!”
这让我印象深刻。后来,采访时有叫不准的地方一定问,然后必问采访对象的手机号码、单位、甚至家里电话,后来又加上电子邮箱,细节、数字都是核实了再核实。
你这记者还真认真,也挺善良,我记住你了!
当记者时间长了,才知道各单位对跑片记者有个顺口溜:8点开会9点到,拿上材料就走道。当然,跑片记者有他们的难处,很多时候会议撞车,却都得第二天见报,所以必须赶时间。
1994年,鞍钢召开职代会,各路记者拿上材料都走了。我对鞍钢有感情,愿意多听听那里的情况,就留下了。会议进行到最后一个议程,鞍钢总经理讲话时,突然断电了,会场一片漆黑!真佩服那个总经理和全会场1000多名职工代表,台上台下没有一丝混乱,台上总经理撇开话筒,大步走到主席台正中,亮开嗓门说:“电工正在抢修,我就这样讲吧!大家能听清不?”“能听清!”职工代表齐声回答。
那位总经理侃侃而谈:“刚才,职代会通过了奖励方案,这是我们鞍钢历史上第一次重奖,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奖励我的10万元我不拿了,但是,注意,我说的是但是,奖励各厂厂长的6万元,你们一定要拿!现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上来了,工人的奖金也上来了,就一线管理人员的待遇上不来。对我们这样的大型生产联合企业,厂长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大车间主任!你们操心最多,挨累最多,受罚也最多。工资奖金加起来每月也就不到2000元,是极大的入不敷出啊!我们已经有厂长被人高薪聘走了。一个成熟的厂长走了,短时间让我到哪去找合适的人?我想,这个道理职工代表们懂,鞍钢的广大工人也懂!”
总经理的讲话被热烈的掌声淹没了……
当晚,写稿之前,我给鞍钢的总经理打电话:“那10万元奖金您真不要了吗?我如果落笔见报,您就真要不了了!”
总经理回答得很干脆:“你落笔吧,我真不要了!你这记者还真认真,也挺善良,我记住你了!”
那篇《千人会场灯光突然熄灭》的稿件,不但我们报纸登了,连《辽宁日报》都一字不易地发了。其他记者看到报纸,都说我命好,抢到这样一条大鱼。其实,我的“命”是最坎坷的,我只不过是一生都在向不好的“命”争取着好一点的改变!
记者,给你吹吹身上的粉尘吧!
那时候炼钢冶铁不像现在转炉条件这么好,在高炉、平炉现场,一出铁出钢,粉尘四起,对面不见人,热浪几乎使人窒息,冬天都立刻大汗淋漓。还挺危险,高炉爆炸、钢水漏包的事情经常有。一次在炼铁厂高炉前采访,那里的工人告诉我:“记者,你现在站的地方,一年前的今天,铁水跑了,用大筐抬出去像烤家雀一样的两个人。”
在初轧热轧现场,1000度以上的钢坯火红火红,烤得脸和裸露的胳膊腿都疼。开始我没经验,穿了塑料底的鞋,结果在铁板过桥上,鞋底都烫变形了。
一线的工人干部都淳朴,不会说什么,只会用行动表达。铁厂钢厂的工人,在我离开时会诚心诚意拽过“氧枪”,“记者,给你吹吹身上的粉尘吧!”曾经有个工人眼含着泪对我说:“我这个岗位,别说厂长,就连厂里的科长们都没来过!你来了,同我们唠了一上午,你这个记者我们认!”还有一次在班组开座谈会,结束时那些工人说我:“你也不像个记者呀!”我说:“是吗?记者在你们心中什么样?”“记者都穿瘦腿裤或者喇叭裤,穿着白风衣,戴着蛤蟆镜。”“记者到我们现场都手捂着鼻子,屁股底下垫手绢,走路恨不得把高跟鞋举起来。”我笑了,“那样,你们还能把心里话告诉他们吗?”工人们哄堂大笑,“等着吧,前面有陷阱我们都不带告诉他们的。他们嫌乎我们,我们还嫌乎他们呢!”
我感谢所有感谢我的采访对象,跟他们说:“你们不要谢我,相反,我倒是应该感谢你们。你们给了我写作素材,你们的劳动养活了我手中的笔,怎么还感谢我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在国外,采访者是要向采访对象付费的。”好多工人都是红着眼圈听我说这些肺腑之言的。
后来,我逐渐得知:一个高炉炉长常年跟着高炉转,炉子一不正常就顾不上吃饭,得了严重的胃病,后来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仍盯在炉前直到退休;一个平炉炉长常年从炉孔观察炉内情况,1600度钢水的高温把他烤成了“阴阳脸”——只半边脸出汗、知道冷热,靠近平炉的那半边脸,汗腺、神经都被烤坏了;高炉、平炉上的冶铁炼钢工人,每天要出8斤汗……于此,我时刻告诉自己:跟这些用血、用汗、用生命创造生活的人比起来,我这个描写生活的人,能给予他们的最重要的就是尊重!
责编/王欢
[email protected]
一二三,加油!
那是我当记者一个多月的时候,主编分配我跑鞍钢,我骑着自行车,在鞍钢厂区穿行。
我刚当记者,没经过任何培训,到书店想买一些怎么当记者的书也没有。我家也没人在鞍钢上班,什么叫“三班倒”都得现问,但38岁的我不怕!
年终,鞍钢开总结表彰大会,发到手里的劳模名单使我眼前一亮:开干吧!
我每天早晨7点半从家出来,到晚上5点能采三四个劳模,顺带还能采访到其它新闻;晚上回家忙完家务,就铺开稿纸,最晚一次写到半夜,大大小小写了8篇稿子!第二天,接着出去跑。
那年冬天,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有时晚上骑车回到家,冻得透心凉啊!先上床,点上电褥子,暖和半小时才能缓过来。北风烟儿雪时,雪粒子打在脸上那个疼,顶风自行车都骑不动!那一年,鞍钢劳模是123名,我感觉冥冥中是让我加油!我在采访本的扉页上写下:一二三,加油!车子骑不动时,我也在心里喊:“一二三,加油!”
三个多月后,我把名单上的80多个一线工人劳模都写完了。这样做的收获真是太大了!第一,到现在我都能闭着眼睛把鞍钢的生产流程说出来:矿山开采、动力系统、烧结、炼焦、冶炼、轧制、机械加工、后勤卫生教育等等,熟悉了这些以后,在大型采访和提炼选题时就得心应手得多;第二,我结交了一大批工人、劳模和工会朋友,他们是我17年记者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第三,使我非常熟悉了当时那批工会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等等。这样,工作起来就非常方便。总之,扎扎实实的一线采访,使我接到了“地气”,让我有了做记者的“底气”。
有几件事我至今不忘。
稿子出来能给我看看再发吗?
我在燃气厂采访了一位姓单的劳模。告别的时候,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记者,有个事求你行不?”我说:“请讲!”他说:“稿子出来能给我看看再发吗?”
那时没有电脑,如果答应他,就意味着要顶风冒雪再跑一趟很偏很远很脏很险的现场。我问为什么?原来前几年有个报社的记者,把1.59米直径的管子写成了1.59厘米。“说我钻进1.59厘米粗的管子里挥汗大干,1.59厘米,还没有茶壶嘴粗呢!我们现场说“159管子”惯了,那记者没弄清单位,就自己想当然写了。到现在大伙还喊我耗子呢!”
这让我印象深刻。后来,采访时有叫不准的地方一定问,然后必问采访对象的手机号码、单位、甚至家里电话,后来又加上电子邮箱,细节、数字都是核实了再核实。
你这记者还真认真,也挺善良,我记住你了!
当记者时间长了,才知道各单位对跑片记者有个顺口溜:8点开会9点到,拿上材料就走道。当然,跑片记者有他们的难处,很多时候会议撞车,却都得第二天见报,所以必须赶时间。
1994年,鞍钢召开职代会,各路记者拿上材料都走了。我对鞍钢有感情,愿意多听听那里的情况,就留下了。会议进行到最后一个议程,鞍钢总经理讲话时,突然断电了,会场一片漆黑!真佩服那个总经理和全会场1000多名职工代表,台上台下没有一丝混乱,台上总经理撇开话筒,大步走到主席台正中,亮开嗓门说:“电工正在抢修,我就这样讲吧!大家能听清不?”“能听清!”职工代表齐声回答。
那位总经理侃侃而谈:“刚才,职代会通过了奖励方案,这是我们鞍钢历史上第一次重奖,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奖励我的10万元我不拿了,但是,注意,我说的是但是,奖励各厂厂长的6万元,你们一定要拿!现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上来了,工人的奖金也上来了,就一线管理人员的待遇上不来。对我们这样的大型生产联合企业,厂长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大车间主任!你们操心最多,挨累最多,受罚也最多。工资奖金加起来每月也就不到2000元,是极大的入不敷出啊!我们已经有厂长被人高薪聘走了。一个成熟的厂长走了,短时间让我到哪去找合适的人?我想,这个道理职工代表们懂,鞍钢的广大工人也懂!”
总经理的讲话被热烈的掌声淹没了……
当晚,写稿之前,我给鞍钢的总经理打电话:“那10万元奖金您真不要了吗?我如果落笔见报,您就真要不了了!”
总经理回答得很干脆:“你落笔吧,我真不要了!你这记者还真认真,也挺善良,我记住你了!”
那篇《千人会场灯光突然熄灭》的稿件,不但我们报纸登了,连《辽宁日报》都一字不易地发了。其他记者看到报纸,都说我命好,抢到这样一条大鱼。其实,我的“命”是最坎坷的,我只不过是一生都在向不好的“命”争取着好一点的改变!
记者,给你吹吹身上的粉尘吧!
那时候炼钢冶铁不像现在转炉条件这么好,在高炉、平炉现场,一出铁出钢,粉尘四起,对面不见人,热浪几乎使人窒息,冬天都立刻大汗淋漓。还挺危险,高炉爆炸、钢水漏包的事情经常有。一次在炼铁厂高炉前采访,那里的工人告诉我:“记者,你现在站的地方,一年前的今天,铁水跑了,用大筐抬出去像烤家雀一样的两个人。”
在初轧热轧现场,1000度以上的钢坯火红火红,烤得脸和裸露的胳膊腿都疼。开始我没经验,穿了塑料底的鞋,结果在铁板过桥上,鞋底都烫变形了。
一线的工人干部都淳朴,不会说什么,只会用行动表达。铁厂钢厂的工人,在我离开时会诚心诚意拽过“氧枪”,“记者,给你吹吹身上的粉尘吧!”曾经有个工人眼含着泪对我说:“我这个岗位,别说厂长,就连厂里的科长们都没来过!你来了,同我们唠了一上午,你这个记者我们认!”还有一次在班组开座谈会,结束时那些工人说我:“你也不像个记者呀!”我说:“是吗?记者在你们心中什么样?”“记者都穿瘦腿裤或者喇叭裤,穿着白风衣,戴着蛤蟆镜。”“记者到我们现场都手捂着鼻子,屁股底下垫手绢,走路恨不得把高跟鞋举起来。”我笑了,“那样,你们还能把心里话告诉他们吗?”工人们哄堂大笑,“等着吧,前面有陷阱我们都不带告诉他们的。他们嫌乎我们,我们还嫌乎他们呢!”
我感谢所有感谢我的采访对象,跟他们说:“你们不要谢我,相反,我倒是应该感谢你们。你们给了我写作素材,你们的劳动养活了我手中的笔,怎么还感谢我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在国外,采访者是要向采访对象付费的。”好多工人都是红着眼圈听我说这些肺腑之言的。
后来,我逐渐得知:一个高炉炉长常年跟着高炉转,炉子一不正常就顾不上吃饭,得了严重的胃病,后来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仍盯在炉前直到退休;一个平炉炉长常年从炉孔观察炉内情况,1600度钢水的高温把他烤成了“阴阳脸”——只半边脸出汗、知道冷热,靠近平炉的那半边脸,汗腺、神经都被烤坏了;高炉、平炉上的冶铁炼钢工人,每天要出8斤汗……于此,我时刻告诉自己:跟这些用血、用汗、用生命创造生活的人比起来,我这个描写生活的人,能给予他们的最重要的就是尊重!
责编/王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