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导学生理解海子在诗中表达的看似幸福其实矛盾而又痛苦的的情感——感受诗歌的人文特征,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选择了一首课外的现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授课内容,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喜欢。课前我对该诗作者海子作了一番了解,也查看了网上关于本课的相关课件,应该说这番功夫使我对海子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只是单纯的喜欢这首诗,喜欢诗中表现的平凡与美丽的意境,研究完才发现,海子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原来不堪一击,所以他是不幸福的,不幸福到25岁就卧轨自杀。但我授课的是初三的学生,如何让学生理解他在诗中表达的看似幸福其实矛盾而又痛苦的的情感,我在备课中不能不说是煞费苦心。根据诗本身和材料我怀着不安设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授课进行了大半时间,一切在预想中顺利进行:“对于海子来说,即将到来的幸福是什么”,“根据诗句海子的要求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平凡自由的尘世生活,可是海子是一个很博爱的人,他把幸福传递给了别人,这种爱是怎样延伸的”。这两个问题本就是对该诗本身内容上的了解,只要学生认真读诗,答案并不难找到。我把引导学生认识真正海子的问题抛了出去:
“那么海子到底幸不幸福呢?”
很多学生发声:“幸福。”
在众多声音中,一个女声大而响亮到突兀:“不幸福!”
这个女生平时思维比较活跃,她坐在椅子上目光炯炯神情肯定地看着我。
课堂一片肃然。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也把眼睛看着我。
我知道自己期待的声音出现了——这将使我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海子真实内心的探究。但我故做疑惑地追问:“你在哪里感受到的?”
女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书也没拿:“他都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了,不就说明今天他是不幸福的吗?”
我的目光一扫,学生的神态一片恍然,显然女生一语中的。听课老师有的恍然,有的目光沉静点头称赞。
“你是说海子诗中写的幸福都是明天的,是他设想的?”
女生大声回答:“对啊。”
“她说的有道理吗?”我想把问题放大。
学生此时小有争议,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明天幸福就意味现在不幸福啊?”有人在下面小声嘀咕表示反对。
又一个男生猶豫着站起来:“我觉得诗人说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既然明天通信告诉亲人幸福,是不是说作者现在还是幸福的?”
应该说学生读的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他们的触感与表达甚至有点超乎我的预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还能在诗中找到什么信息?谁还有不同意见?”我继续引导更多的学生深入到诗中。
又一次朗读,又一次深入。
“老师,他为什么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什么叫只愿?”一遍读完还是那个女生率先站起,因为进入到角色中,声音已经有点激动。
我感到时机已到,顺着这个话题往下到:“说得好!结尾顺着‘愿你’‘愿你’的祈祷,本应是更激昂的博爱胸怀的展露,诗人却用了一个‘只愿’把自己与幸福的世人区分开了。这是不是说明诗人其实并不幸福呢?”
“对!”女生的眼睛亮了。仿佛这是她想说而没有来得及说的。
学生们又一次恍然,我看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因为他们的目光是思考的。
“那么‘面朝大海,心暖花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海子又放弃了明天做尘世的幸福的人的想法?”
因为没有背景的了解,显然学生还无法上升到精神的高度。于是我简单介绍了海子的生活背景,并顺势做了一个总结:“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到陆地上的春暖花开?显然这是一个想像的精神世界,它脱离尘世,理想地存在着。‘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认为海子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尘世的幸福。大家同意吗?”
不知道是迫于听课状态众目睽睽的压力还是真的认同我的想法,学生异口同声的呼应“同意”。接下来我对海子的资料进行补充:我们可能并不知道,1989年3月,在完成这首诗后的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当时他只有25岁。”
这个资料刚刚补充完我,还没有导出下一个问题,学生一片哗然。显然海子的精神世界和他最后的选择是他们无法理解的。
我笑着问:“大家觉得奇怪吗?”
“怎么自杀了呢?”很多人都发出这样的声音。似乎为失去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感到惋惜。
我继续总结:“有人说,海子毅然选择离开,这首诗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我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确实给了我们答案。诗人试图从自己精神的王国走出来,走入尘世寻找幸福,然而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与冲突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存的土壤,最终他选择了死亡。”
“真可惜!”
“诗人的心灵太脆弱了!”
“他要是活着咱们得读多少好诗!”
……
这是很多学生的声音。也是我的心声。到此,我觉得我确实领着学生完成了一次对海子心灵世界之窗的追寻与探讨。
之所以上面啰嗦这么多,是因为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后,我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学因为面临高考和中考的压力,更多的趋向工具性。我一直觉得文章的学习主要是两方面——它想表达什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可我觉得对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即对文内涵的理解与探究比外在形式的分析重要的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的设计就是基于这种考虑,问题的设计全是围绕海子的情感与思想展开,我觉得我确实领着学生完成了一次对海子心灵世界的追寻与探讨。虽然没有诗的写法的介绍,没有诗的语言的欣赏,但是谁能说人文的解读不是重要的呢?本文除了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另外一个问题“海子走了,他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怎样的思索”也意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认为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一个体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语文的学习只应该注重文章作者本身的思想的传达,我们学习文章也是为了学习古今中外大师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好把这些方法加以运用甚至发扬光大,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又怎么明白他表达思想的方式呢?这大概是我对语文内容与形式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选择了一首课外的现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授课内容,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喜欢。课前我对该诗作者海子作了一番了解,也查看了网上关于本课的相关课件,应该说这番功夫使我对海子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只是单纯的喜欢这首诗,喜欢诗中表现的平凡与美丽的意境,研究完才发现,海子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原来不堪一击,所以他是不幸福的,不幸福到25岁就卧轨自杀。但我授课的是初三的学生,如何让学生理解他在诗中表达的看似幸福其实矛盾而又痛苦的的情感,我在备课中不能不说是煞费苦心。根据诗本身和材料我怀着不安设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授课进行了大半时间,一切在预想中顺利进行:“对于海子来说,即将到来的幸福是什么”,“根据诗句海子的要求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平凡自由的尘世生活,可是海子是一个很博爱的人,他把幸福传递给了别人,这种爱是怎样延伸的”。这两个问题本就是对该诗本身内容上的了解,只要学生认真读诗,答案并不难找到。我把引导学生认识真正海子的问题抛了出去:
“那么海子到底幸不幸福呢?”
很多学生发声:“幸福。”
在众多声音中,一个女声大而响亮到突兀:“不幸福!”
这个女生平时思维比较活跃,她坐在椅子上目光炯炯神情肯定地看着我。
课堂一片肃然。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也把眼睛看着我。
我知道自己期待的声音出现了——这将使我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海子真实内心的探究。但我故做疑惑地追问:“你在哪里感受到的?”
女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书也没拿:“他都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了,不就说明今天他是不幸福的吗?”
我的目光一扫,学生的神态一片恍然,显然女生一语中的。听课老师有的恍然,有的目光沉静点头称赞。
“你是说海子诗中写的幸福都是明天的,是他设想的?”
女生大声回答:“对啊。”
“她说的有道理吗?”我想把问题放大。
学生此时小有争议,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明天幸福就意味现在不幸福啊?”有人在下面小声嘀咕表示反对。
又一个男生猶豫着站起来:“我觉得诗人说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既然明天通信告诉亲人幸福,是不是说作者现在还是幸福的?”
应该说学生读的还是有一定深度的,他们的触感与表达甚至有点超乎我的预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还能在诗中找到什么信息?谁还有不同意见?”我继续引导更多的学生深入到诗中。
又一次朗读,又一次深入。
“老师,他为什么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什么叫只愿?”一遍读完还是那个女生率先站起,因为进入到角色中,声音已经有点激动。
我感到时机已到,顺着这个话题往下到:“说得好!结尾顺着‘愿你’‘愿你’的祈祷,本应是更激昂的博爱胸怀的展露,诗人却用了一个‘只愿’把自己与幸福的世人区分开了。这是不是说明诗人其实并不幸福呢?”
“对!”女生的眼睛亮了。仿佛这是她想说而没有来得及说的。
学生们又一次恍然,我看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因为他们的目光是思考的。
“那么‘面朝大海,心暖花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海子又放弃了明天做尘世的幸福的人的想法?”
因为没有背景的了解,显然学生还无法上升到精神的高度。于是我简单介绍了海子的生活背景,并顺势做了一个总结:“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到陆地上的春暖花开?显然这是一个想像的精神世界,它脱离尘世,理想地存在着。‘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认为海子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尘世的幸福。大家同意吗?”
不知道是迫于听课状态众目睽睽的压力还是真的认同我的想法,学生异口同声的呼应“同意”。接下来我对海子的资料进行补充:我们可能并不知道,1989年3月,在完成这首诗后的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当时他只有25岁。”
这个资料刚刚补充完我,还没有导出下一个问题,学生一片哗然。显然海子的精神世界和他最后的选择是他们无法理解的。
我笑着问:“大家觉得奇怪吗?”
“怎么自杀了呢?”很多人都发出这样的声音。似乎为失去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感到惋惜。
我继续总结:“有人说,海子毅然选择离开,这首诗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我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确实给了我们答案。诗人试图从自己精神的王国走出来,走入尘世寻找幸福,然而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与冲突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存的土壤,最终他选择了死亡。”
“真可惜!”
“诗人的心灵太脆弱了!”
“他要是活着咱们得读多少好诗!”
……
这是很多学生的声音。也是我的心声。到此,我觉得我确实领着学生完成了一次对海子心灵世界之窗的追寻与探讨。
之所以上面啰嗦这么多,是因为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后,我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学因为面临高考和中考的压力,更多的趋向工具性。我一直觉得文章的学习主要是两方面——它想表达什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可我觉得对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即对文内涵的理解与探究比外在形式的分析重要的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的设计就是基于这种考虑,问题的设计全是围绕海子的情感与思想展开,我觉得我确实领着学生完成了一次对海子心灵世界的追寻与探讨。虽然没有诗的写法的介绍,没有诗的语言的欣赏,但是谁能说人文的解读不是重要的呢?本文除了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另外一个问题“海子走了,他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怎样的思索”也意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认为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一个体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语文的学习只应该注重文章作者本身的思想的传达,我们学习文章也是为了学习古今中外大师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好把这些方法加以运用甚至发扬光大,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又怎么明白他表达思想的方式呢?这大概是我对语文内容与形式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