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树立“特色理念”为先导
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位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我区横跨“三北”,地域辽阔,各旗县市区域特征千差万别。人口最多的旗县市近60万人,人口最少的不足2万人,面积最大的旗县市达11.5万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仅为585平方公里。同时,各旗县市由于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不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12年生产总值最高的超过1000亿元,而最低的仅为12.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为67.4亿元,而最低的仅为0.58亿元。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从县情实际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提升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现实选择。要立足资源禀赋,全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特色理念”, 破除“大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粗放加工”的理念误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发展路子。要客观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依托资源优势,面向两大市场,培育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因地制宜,找准县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突出差异化竞争实施差异化发展,实现以特色领航发展、以特色赢得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
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挖掘“特色资源”为依托
从全国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特色经济一般都是依托特色资源发展起来的。我区的各个旗县市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区位特点、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存在有别于其他的资源优势。有的区位优势独特(地处交通枢纽或沿边开放带),有的自然资源富集(蕴藏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的水、草、林等资源),有的产业资源明显(拥有良好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发展基础),有的社会资源突出(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或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资源优势,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旗县市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在全面了解县情的基础上,努力发掘自己的发展优势,同时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自然、人文、科技、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的特色和属性,对独具特色的资源进行物质形态的加工和转化,集中各种优势力量对特色资源进行规模开发、深度开发,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本地经济的鲜明特色。
三、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建设“特色城镇”为载体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县城及中心镇。从国内实践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其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我区的大部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吸引力不强,缺乏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特色经济必要的要素资源支撑。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要通过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的功能,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增强发展要素聚集能力,为县域特色经济加速发展提供有效载体。要坚持统筹规划,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着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级城镇体系建设。城镇建设要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的发展趋势,在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时做大县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的重点县城。建制镇建设要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对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集聚带动力强的专业镇、特色镇。
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
选择培育、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区部分旗县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如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区县域经济仍存在忽视特色,不注重比较优势成本,一味追求全面发展的问题,其结果是各地结构雷同,没有产业特色,产品缺乏竞争力,进而失去了很多参与经济循环的机遇。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要结合实际,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参与域外的经济分工与协作,突出自身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进一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同时,还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引导和支持有能力、有规模的企业树立品牌,用品牌的影响力形成竞争力,逐步走上规模化、品牌化、名牌化的道路。要把“特色”做大、做强,使“特色”上规模、上档次,把“特色”做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最终实现用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大发展。
五、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提升“特色竞争力”为突破
特色产品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的特色技术。科技含量低是目前阻碍我区县域特色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增强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用先进的技术更新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推进传统产业技术、产品及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构建新的竞争优势。要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消费者需求三个目标,加快特色产业产品开发创新,加快建立特色产品开发研究中心,引进先进企业参与本地特色产品的开发。同时,要制定特色产业科技进步特殊奖励政策,建立奖励基金,形成科技项目引者有奖、科技人才来者有利、科技成果转者有效的氛围,使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责任编辑:杨再梅
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位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我区横跨“三北”,地域辽阔,各旗县市区域特征千差万别。人口最多的旗县市近60万人,人口最少的不足2万人,面积最大的旗县市达11.5万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仅为585平方公里。同时,各旗县市由于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不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12年生产总值最高的超过1000亿元,而最低的仅为12.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为67.4亿元,而最低的仅为0.58亿元。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从县情实际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提升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现实选择。要立足资源禀赋,全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特色理念”, 破除“大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粗放加工”的理念误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发展路子。要客观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依托资源优势,面向两大市场,培育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因地制宜,找准县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突出差异化竞争实施差异化发展,实现以特色领航发展、以特色赢得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
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挖掘“特色资源”为依托
从全国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特色经济一般都是依托特色资源发展起来的。我区的各个旗县市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区位特点、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存在有别于其他的资源优势。有的区位优势独特(地处交通枢纽或沿边开放带),有的自然资源富集(蕴藏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的水、草、林等资源),有的产业资源明显(拥有良好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发展基础),有的社会资源突出(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或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资源优势,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旗县市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在全面了解县情的基础上,努力发掘自己的发展优势,同时把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自然、人文、科技、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的特色和属性,对独具特色的资源进行物质形态的加工和转化,集中各种优势力量对特色资源进行规模开发、深度开发,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本地经济的鲜明特色。
三、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建设“特色城镇”为载体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县城及中心镇。从国内实践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其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我区的大部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吸引力不强,缺乏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特色经济必要的要素资源支撑。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要通过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的功能,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增强发展要素聚集能力,为县域特色经济加速发展提供有效载体。要坚持统筹规划,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着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级城镇体系建设。城镇建设要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的发展趋势,在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时做大县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的重点县城。建制镇建设要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对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集聚带动力强的专业镇、特色镇。
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
选择培育、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区部分旗县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如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区县域经济仍存在忽视特色,不注重比较优势成本,一味追求全面发展的问题,其结果是各地结构雷同,没有产业特色,产品缺乏竞争力,进而失去了很多参与经济循环的机遇。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要结合实际,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参与域外的经济分工与协作,突出自身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进一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同时,还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引导和支持有能力、有规模的企业树立品牌,用品牌的影响力形成竞争力,逐步走上规模化、品牌化、名牌化的道路。要把“特色”做大、做强,使“特色”上规模、上档次,把“特色”做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最终实现用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大发展。
五、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以提升“特色竞争力”为突破
特色产品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的特色技术。科技含量低是目前阻碍我区县域特色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增强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用先进的技术更新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推进传统产业技术、产品及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构建新的竞争优势。要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消费者需求三个目标,加快特色产业产品开发创新,加快建立特色产品开发研究中心,引进先进企业参与本地特色产品的开发。同时,要制定特色产业科技进步特殊奖励政策,建立奖励基金,形成科技项目引者有奖、科技人才来者有利、科技成果转者有效的氛围,使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