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国家兴起了一股资本主义潮流,引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但是,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局部、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不能够像西欧国家健康地发展,而是出现缓慢发展的局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诚然,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就其中一个方面向读者论述,即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明末清初 资本主义 发展缓慢原因
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国家兴起了一股资本主义潮流,引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但是,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局部、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不能够像西欧国家健康地发展,而是出现缓慢发展的局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诚然,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强控制和郡县城市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等。在此,本论文只就一个方面来探究,即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
一
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领主制经济阶段,约从西周至春秋末期;第二个阶段是地主制经济阶段,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封建经济形态下,农业是社会主要生产部门,这种土地制度当然就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阶段的土地制度是比较复杂的,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并存。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块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在第二阶段前期,贵族地主所有制、庶族地主所有制等占有相对优势并具有一定规模;后期地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虽仍然并立,但国有土地相对减少,自耕农大批转化为佃农,地主所有制占有绝对优势。(二)由于土地制度的多样性,地权的分散和流动具备了条件,在相当范围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严格的等级结构,以土地作为社会财富和阶级身份的依据。这样,使得地租、利润、利息结合在一起,形成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经济纽带,加剧土地兼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三)国家和地主一般不直接经营农业,而是将土地租给小佃农分散经营。中国佃农较领主制下的农奴具有相对的自由,但佃农与土地的结合不稳定,经济上缺乏保障,处于竞争之中,这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地主剥削的残酷性,土地剩余生产物的地租化与赋税化强化了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统治,使得小农经济地位日益恶化,分散经营的小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结构。
二
中国的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是多种经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交换使用价值为目的,可以看作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自给性生产的必要补充。这时期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特殊的结合的经济。尽管明清时期小农生产是竭力巩固小农经济,但是小农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不断分化的,而小农经济商品化又是促进小农分化的重要因素,那么中国的小农经济为什么长时期直到鸦片战争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仍不解体,直到土地改革前夕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呢?这就需要研究小农经济的演变趋向。可惜的是直到目前国内研究上还是薄弱的状态。小农经济是不稳定的、脆弱的,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小农经济运营的总趋向是逐渐下滑的倾势,是一个极待探讨的课题。从明清两代来看,土地的兼并造成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元明和明清交替战乱曾造成了大量的自耕农,但其总趋势是佃农化。“上农——中农——下农”的趋向是小农经济的趋向。[2]其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小农耕地越来越缩小,从自家农耕上挤出来的劳动力从事副业生产和出去作雇农,破产的小农流民化等等,这是小农经济贫穷化形成的下滑,这种下滑又突不破小农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只是加速了小农经济的下滑倾势,而不改变其方向。既使遭到天灾和战祸,逃之他乡,卖妻鬻子,惨死沟壑,仍然是悲惨地挣扎在地主制度下小农经济的框框里,而别无出路。地主制经济制约的小农经济的分配结构使地租剥削率越来越高,封建专制政权的横征暴敛越来越重,商业资本的利润率也越来越高,高利贷资本的利息越来越重。小农经济的生产力不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只能越来越低。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中的成长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小农经济的下滑倾势的农业生产的历史趋向下,手工业中生长出来的那些疏散而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在缺乏农业生产“底肥”的条件下是不能茁壮成长的。
三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制,不仅包括地主土地私有,也包括自耕农土地私有,但前者在封建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比之西欧有其不同的特点。在西欧封建社会,土地属于王有,国王把土地逐级分封下去,受封人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只能使用不能私有,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为皇帝、贵族、一般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所私有,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地主阶级一方面通过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四条极大绳索来束缚农民,阻止社会变革,以稳定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封建地租和高利贷对商人和富有的手工业经营者还有很大吸引力。有些工商业资本还往往投资于土地,阻碍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3]土地买卖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己产生,自此以后一直是封建社会下常见的经济现象。既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那么不但贵族、官僚可以大量占田,同时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也可以把他们获得的利润、利息用来购买土地。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赋予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活力,再生能力极强,并不断强化着地主经济,使封建社会得以延续。而且,土地成为商品,为商业资本向土地流动创造了条件,工商业者们往往“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将资金大量用来购房买地,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趋势增强并不断得到强化。[4]中国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结构,其自给性生产远大于商品性生产,这就使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包围着、抵制着商品经济的扩大,严重阻碍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这种制度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迅速转移,一方面使土地所有制不稳定,一方面使土地占有相对分散,造成自耕农与半自耕农占了人口的大多数,致使农村人口不易游离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自耕农与半自耕农终日在温饱线上下浮动,他们积累不了多少财富,购买力低下,无法形成大的农村市场。再有地主阶级及其封建国家对农民残酷的地租,赋税剥削和压迫造成了农民的极端贫苦与落后,使他们丧失积累财富、扩大生产的可能,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地租剥削从收入来说并不比经营工商业和放高利贷更为有利,司马迁说过:“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5]可是地主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相反地,在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的情况下,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却比较地下。此外,地租收入虽然没有商业利润和高利贷利息高,但是稳当,没有风险,不怕水淹火烧,即使遇到战争之灾,安定以后仍然可以收回田舍。当时参与流通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比重很小,且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封建贵族、地主的奢侈消费,城市中商业的繁荣,也主要表现在奢侈行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上。再加上明清的封建地主和工商业者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都竞相用于购置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自然而然就影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商业自身的生产,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从而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了。
总之,中国式的资本主义缓慢发展,是由中国半封建经济结构造成的,它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极为脆弱的基础上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扩大虽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由于农村封建制度的延续,农民被迫力求自给,这种解体过程总的说来是非常缓慢的,甚至全国解放,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继续保持着封建的半自然经济状态,市场的扩大是很有限的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萎缩。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经济制度的存在,自然经济的解体并没有为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开辟道路,而是造成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破产,造成农村金融的枯竭和农民购买力的不断降低,这也是中国这样一个以农民为主要居民的国家国内市场难以扩展,并不发达的资本主义还每每遭遇市场危机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0年第7期,第110页
[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2年第6期,第61页
[3]李洵、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第145页
[4]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2版,第375页
[5]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中国古代经济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287页。
关键词:明末清初 资本主义 发展缓慢原因
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国家兴起了一股资本主义潮流,引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但是,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局部、零星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不能够像西欧国家健康地发展,而是出现缓慢发展的局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诚然,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强控制和郡县城市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等等。在此,本论文只就一个方面来探究,即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
一
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领主制经济阶段,约从西周至春秋末期;第二个阶段是地主制经济阶段,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封建经济形态下,农业是社会主要生产部门,这种土地制度当然就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阶段的土地制度是比较复杂的,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并存。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块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在第二阶段前期,贵族地主所有制、庶族地主所有制等占有相对优势并具有一定规模;后期地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虽仍然并立,但国有土地相对减少,自耕农大批转化为佃农,地主所有制占有绝对优势。(二)由于土地制度的多样性,地权的分散和流动具备了条件,在相当范围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严格的等级结构,以土地作为社会财富和阶级身份的依据。这样,使得地租、利润、利息结合在一起,形成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经济纽带,加剧土地兼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三)国家和地主一般不直接经营农业,而是将土地租给小佃农分散经营。中国佃农较领主制下的农奴具有相对的自由,但佃农与土地的结合不稳定,经济上缺乏保障,处于竞争之中,这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地主剥削的残酷性,土地剩余生产物的地租化与赋税化强化了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统治,使得小农经济地位日益恶化,分散经营的小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结构。
二
中国的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是多种经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交换使用价值为目的,可以看作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自给性生产的必要补充。这时期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特殊的结合的经济。尽管明清时期小农生产是竭力巩固小农经济,但是小农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不断分化的,而小农经济商品化又是促进小农分化的重要因素,那么中国的小农经济为什么长时期直到鸦片战争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仍不解体,直到土地改革前夕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呢?这就需要研究小农经济的演变趋向。可惜的是直到目前国内研究上还是薄弱的状态。小农经济是不稳定的、脆弱的,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小农经济运营的总趋向是逐渐下滑的倾势,是一个极待探讨的课题。从明清两代来看,土地的兼并造成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元明和明清交替战乱曾造成了大量的自耕农,但其总趋势是佃农化。“上农——中农——下农”的趋向是小农经济的趋向。[2]其表现为一家一户的小农耕地越来越缩小,从自家农耕上挤出来的劳动力从事副业生产和出去作雇农,破产的小农流民化等等,这是小农经济贫穷化形成的下滑,这种下滑又突不破小农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只是加速了小农经济的下滑倾势,而不改变其方向。既使遭到天灾和战祸,逃之他乡,卖妻鬻子,惨死沟壑,仍然是悲惨地挣扎在地主制度下小农经济的框框里,而别无出路。地主制经济制约的小农经济的分配结构使地租剥削率越来越高,封建专制政权的横征暴敛越来越重,商业资本的利润率也越来越高,高利贷资本的利息越来越重。小农经济的生产力不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只能越来越低。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中的成长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小农经济的下滑倾势的农业生产的历史趋向下,手工业中生长出来的那些疏散而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在缺乏农业生产“底肥”的条件下是不能茁壮成长的。
三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制,不仅包括地主土地私有,也包括自耕农土地私有,但前者在封建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比之西欧有其不同的特点。在西欧封建社会,土地属于王有,国王把土地逐级分封下去,受封人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只能使用不能私有,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为皇帝、贵族、一般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所私有,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地主阶级一方面通过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四条极大绳索来束缚农民,阻止社会变革,以稳定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封建地租和高利贷对商人和富有的手工业经营者还有很大吸引力。有些工商业资本还往往投资于土地,阻碍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3]土地买卖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己产生,自此以后一直是封建社会下常见的经济现象。既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那么不但贵族、官僚可以大量占田,同时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也可以把他们获得的利润、利息用来购买土地。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赋予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活力,再生能力极强,并不断强化着地主经济,使封建社会得以延续。而且,土地成为商品,为商业资本向土地流动创造了条件,工商业者们往往“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将资金大量用来购房买地,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趋势增强并不断得到强化。[4]中国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结构,其自给性生产远大于商品性生产,这就使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包围着、抵制着商品经济的扩大,严重阻碍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这种制度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迅速转移,一方面使土地所有制不稳定,一方面使土地占有相对分散,造成自耕农与半自耕农占了人口的大多数,致使农村人口不易游离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自耕农与半自耕农终日在温饱线上下浮动,他们积累不了多少财富,购买力低下,无法形成大的农村市场。再有地主阶级及其封建国家对农民残酷的地租,赋税剥削和压迫造成了农民的极端贫苦与落后,使他们丧失积累财富、扩大生产的可能,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地租剥削从收入来说并不比经营工商业和放高利贷更为有利,司马迁说过:“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5]可是地主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相反地,在历代封建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的情况下,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却比较地下。此外,地租收入虽然没有商业利润和高利贷利息高,但是稳当,没有风险,不怕水淹火烧,即使遇到战争之灾,安定以后仍然可以收回田舍。当时参与流通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比重很小,且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封建贵族、地主的奢侈消费,城市中商业的繁荣,也主要表现在奢侈行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上。再加上明清的封建地主和工商业者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都竞相用于购置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自然而然就影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商业自身的生产,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从而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了。
总之,中国式的资本主义缓慢发展,是由中国半封建经济结构造成的,它说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极为脆弱的基础上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扩大虽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由于农村封建制度的延续,农民被迫力求自给,这种解体过程总的说来是非常缓慢的,甚至全国解放,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继续保持着封建的半自然经济状态,市场的扩大是很有限的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萎缩。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经济制度的存在,自然经济的解体并没有为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开辟道路,而是造成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破产,造成农村金融的枯竭和农民购买力的不断降低,这也是中国这样一个以农民为主要居民的国家国内市场难以扩展,并不发达的资本主义还每每遭遇市场危机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0年第7期,第110页
[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2年第6期,第61页
[3]李洵、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第145页
[4]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2版,第375页
[5]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中国古代经济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