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逆反心理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还会抵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原因,运用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一方面积极面对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适应,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客体产生与主体的意志、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这种心理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并且集中表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例如,学校不提倡谈恋爱,不提倡染发,而学生想尽办法谈戀爱和染发;有时候因为某个活动需要树立典型,可越树典型,学生越不以为然……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青年大学生中这种逆反心理比比皆是。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常见类型
(一)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刺激的强度过大、过于集中而导致客体产生抵触、排斥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内容一旦超过某个限度,也必然引起大学生的逆反情绪。特别是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大学生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反复呈现,不但不能满足内心的需要,反而在客观上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讲座"的形式,在"讲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开溜"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有时不是因为讲座不精彩,而是讲座的时间超出某些学生的心理承受极限,使得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随着时间长度的增长,从开始的注意力不集中到后来的中途退场。总体来看这样的讲座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讲座中出现了明显的"超限逆反"现象。
(二)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态。比如高校中出现的大学生逃课、迟到、考试作弊等,随着年级的递增,这类违规现象也随之递增。虽然校纪、校规明确了此类行为的处分规定,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按规定执行,致使校方的信度丧失,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
(三)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客体因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为了维护其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些教育者常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肆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不顾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迫学生做伤自尊的事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主逆反心理。
(四)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禁止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中忽视了青年学生所处青春期的好奇心理所致,最直接地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做"。如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校外同居现象日益增加,这种现象在当前的道德和舆论范畴中是不被提倡的,在高校里更是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加以禁止。不过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适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性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还表现出情境逆反和评定逆反等心理现象。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因时间、地点不恰当而引起客体的逆反心理。评定逆反心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评价不恰当而引起的抵触情绪。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因素。
(一)个体因素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控制的能力越来越强,独立的意识开始慢慢加强。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能力的不独立,使得独立性往往表现出盲目和不理智,因此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其次,大学生容易感情用事,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再就是,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个体好奇心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推动学习者探索有关的事物和信息,带来积极的效应;但有时强烈的好奇心也会使人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驱使个体去尝试不能看、不能得到的东西,容易带来消极的后果。
(二)社会因素
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向我国逐步渗透,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对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有些漠然。导致一些学生日益关心切身利益,加重了对物质的渴望,而忽略了对精神的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同时,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也令大学生感到厌恶和愤恨的同时又无能为力,如果这种心理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导致出现逆反心理,并且久而久之,个体的逆反心理行为会发展成为群体的逆反心理行为,形成现在流行的一类群体"愤青"。
(三)教育因素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知识教育的过度重视,思想教育的过度忽视,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先天不足,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等因素都为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了可能。再就是,进入大学生活之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通常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要求不严格,缺少定期培训,导致部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老化,难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产生不信任感,并最终发展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思考 (一)轉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的育人环境。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已经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古板和单一,已经不适合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内容的全面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上下功夫,从而改变过去教育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努力建设民主、自由、平等的全新教育观念。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乃由大师之谓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取决于师资水平。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三多三少"(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的局面仍然没有的得到根本的改观。因此,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得大学生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信任感,从而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虽然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目前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社会教育的鱼龙混杂,单一的学校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因此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更好地预防逆反心理的出现。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全面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用他们活生生的事例和思想去减弱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给大学生提供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而且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严肃校风、学风,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才环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也就失去了赖以滋生的土壤。
参考文献:
[1]赵伯仙.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大学生逆反心理[J].科教文汇,2007(8).
[2]王建英.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M].心理健康教育,2007(4).
[3]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杜,2001.
作者简介:吴萌萌(1984--),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他们一方面积极面对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适应,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客体产生与主体的意志、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这种心理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并且集中表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例如,学校不提倡谈恋爱,不提倡染发,而学生想尽办法谈戀爱和染发;有时候因为某个活动需要树立典型,可越树典型,学生越不以为然……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青年大学生中这种逆反心理比比皆是。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常见类型
(一)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刺激的强度过大、过于集中而导致客体产生抵触、排斥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内容一旦超过某个限度,也必然引起大学生的逆反情绪。特别是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大学生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反复呈现,不但不能满足内心的需要,反而在客观上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讲座"的形式,在"讲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开溜"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有时不是因为讲座不精彩,而是讲座的时间超出某些学生的心理承受极限,使得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随着时间长度的增长,从开始的注意力不集中到后来的中途退场。总体来看这样的讲座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讲座中出现了明显的"超限逆反"现象。
(二)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态。比如高校中出现的大学生逃课、迟到、考试作弊等,随着年级的递增,这类违规现象也随之递增。虽然校纪、校规明确了此类行为的处分规定,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按规定执行,致使校方的信度丧失,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
(三)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客体因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为了维护其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些教育者常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肆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不顾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迫学生做伤自尊的事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主逆反心理。
(四)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禁止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中忽视了青年学生所处青春期的好奇心理所致,最直接地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做"。如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校外同居现象日益增加,这种现象在当前的道德和舆论范畴中是不被提倡的,在高校里更是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加以禁止。不过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适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性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还表现出情境逆反和评定逆反等心理现象。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因时间、地点不恰当而引起客体的逆反心理。评定逆反心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评价不恰当而引起的抵触情绪。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因素。
(一)个体因素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控制的能力越来越强,独立的意识开始慢慢加强。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能力的不独立,使得独立性往往表现出盲目和不理智,因此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其次,大学生容易感情用事,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再就是,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个体好奇心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推动学习者探索有关的事物和信息,带来积极的效应;但有时强烈的好奇心也会使人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驱使个体去尝试不能看、不能得到的东西,容易带来消极的后果。
(二)社会因素
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向我国逐步渗透,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对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有些漠然。导致一些学生日益关心切身利益,加重了对物质的渴望,而忽略了对精神的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同时,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也令大学生感到厌恶和愤恨的同时又无能为力,如果这种心理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导致出现逆反心理,并且久而久之,个体的逆反心理行为会发展成为群体的逆反心理行为,形成现在流行的一类群体"愤青"。
(三)教育因素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知识教育的过度重视,思想教育的过度忽视,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先天不足,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等因素都为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了可能。再就是,进入大学生活之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通常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特色,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要求不严格,缺少定期培训,导致部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老化,难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产生不信任感,并最终发展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思考 (一)轉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的育人环境。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已经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古板和单一,已经不适合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内容的全面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上下功夫,从而改变过去教育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努力建设民主、自由、平等的全新教育观念。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乃由大师之谓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取决于师资水平。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三多三少"(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的局面仍然没有的得到根本的改观。因此,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得大学生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信任感,从而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虽然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目前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社会教育的鱼龙混杂,单一的学校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因此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更好地预防逆反心理的出现。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全面优化、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用他们活生生的事例和思想去减弱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给大学生提供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而且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严肃校风、学风,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才环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也就失去了赖以滋生的土壤。
参考文献:
[1]赵伯仙.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大学生逆反心理[J].科教文汇,2007(8).
[2]王建英.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M].心理健康教育,2007(4).
[3]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杜,2001.
作者简介:吴萌萌(1984--),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