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视角的《呼啸山庄》探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作为英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一直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讲,勃朗特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运用了很多美狄亚神话中的人物造型,从而将当时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变异人生充分地展现出来,从内心深处唤醒了隐藏在读者精神世界中那一丝丝的“种族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深埋于人们心里最深处的那种“集体无意识”,并在给读者各种恐怖以及惊骇的同时,使得人们对文中男主人公的残暴无情的复仇给予一定的认可及同情,进而使得这部著作的感染力可以经久不衰。
  关键词:当代文坛 凯瑟琳 种族记忆 集体无意识 探究与讨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呼啸山庄》被公认为“当代最让人捉摸不定的小说之一”,而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更是被后人推崇为19世纪欧洲主流文学中带着几分神秘、几分惊悚气息的优秀女性作家。本文主要从原型视角出发,对《呼啸山庄》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一 感染力
  到底是什么能够让《呼啸山庄》这部作品有如此强大而又经久不息的感染力?著名评论家弗吉尼亚曾经在《普通读者》对这部作品予以这样的评价:“应该说,艾米莉在她的创作过程中受到了社会上某些大众化的概念以及启示,从而促使她进行不断的创作,虽然不是她亲身经历所看到的灾难以及伤痛,但通过她写出文章也足够让全世界的读者陪着她走进那个无源的悲伤之中……”而大卫·塞西尔也曾经说过,艾米莉同布莱克是一样的,他们所关心以及重视的,在创作过程中不会受到时间以及地点等外界的影响而改变生命最初的样子。另外,他也指出,“她是站在宇宙中的天幕之上来认真、仔细的去省视我们人类”。与此同时,荣格也认为,当前一部优秀、伟大的作品一般都是去控制作者,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被作者控制。他还认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只能去听从一些来自自己内心中的一些心灵对话,让他觉得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要远比他本人要伟大得多,才能让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独立于他创作的作品之外。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中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性,而其作者也通过这部作品将“生命始源的最初样子”很好地体现出来。另外,也有人认为勃朗特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运用了很多美狄亚神话中的人物造型,从而将当时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变异人生充分地展现出来,从内心深处唤醒了隐藏在读者精神世界中那一丝丝的“种族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深埋人们心里最深处的那种“集体无意识”,并在给读者各种恐怖以及惊骇的同时,使得人们对文中男主人公的残暴无情的复仇给予一定的认可以及同情,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 故事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讲,《呼啸山庄》这部著作中的男主人公其自身的爱恨情仇以及复杂的心路历程同希腊著名的悲剧《美狄亚》中那个悲惨的美狄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被老恩肖先生从外面捡回来的。童年时期,在恩肖的家里,他受尽了别人的欺负和羞辱,除了凯瑟琳之外,家里其他任何人都不喜欢他,都欺负他,故意去疏远他,有时甚至连在家里帮工的佣人都不会用正眼去瞧他。唯有凯瑟琳非常喜欢同男主人公在一起玩。用小说中的话来说,就是“他们俩人只要呆在一起,那么他们就自然地将其他一切都给忘却了……”就这样,他们两人之间那种相依相偎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强烈,最终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但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一表人才、相貌英俊的林顿,而他也喜欢凯瑟琳,并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出于家庭地位以及名声的考虑,凯瑟琳最终选择了林顿,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而在这场恋爱竞争中失败的希斯克利夫则是痛心不已。于是,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伤心地,去外面闯荡世界。多年之后,当他积累了一笔雄厚的财富之后,他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回到了那个让他受尽屈辱、悲痛万分的伤心地,并开始实施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他先是利用赌博的方式,将亨德雷全部的资产移到自己的名下,然后不顾其他、多次去约见凯瑟琳,从精神上对其丈夫林顿造成了极大的折磨。循环往复,在这种情形之下,凯瑟琳不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忍受着巨大的折磨,再加上长时间的压抑和不开心,在十分绝望的情况之下,她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凯瑟琳死去之后,希斯克利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复仇计划,而是将复仇的目标进一步指向了下一代。在小说中,他不仅对哈里顿以及小凯瑟琳痛下黑手,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林顿都没有放过,他不仅从肉体上对其折磨,而且还从精神上对其施以毫不留情的摧残。但即使如此,在他儿子林顿死去之后,他没有感到一丝丝快感,他发现他自己还是深深地爱着凯瑟琳。但凯瑟琳已经死去,于是他就在无比的失望以及无爱中自绝于人世。
  希腊著名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所创作的悲剧大作《美狄亚》,其故事内容以及背景大都始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美狄亚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是科尔喀斯国的公主,她在情窦初开时,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伊阿宋。在热恋中,她听信了伊阿宋许下的终生相伴的誓言,为此,她不惜与自己的父亲决裂,并毫不犹豫地背叛了承载她多少欢乐的国家,还在争执中杀死了她的亲弟弟,即使如此,她依然毫不退缩,还是坚定不移地跟随着伊阿宋,并帮他拿回来他所想要的金羊毛,同时也帮助他手刃了仇人,就算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美狄亚也一直没有放弃,追随着他来到了另一个王国科任托斯。在这个陌生的王国中,他们度过了几年快乐幸福的生活,美狄亚还为伊阿宋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就在他们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伊阿宋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地位毫不迟疑地将美狄亚抛弃,重新迎娶了科任托斯王国的公主,而且就在他们成亲的时候,科任托斯国王还要将美狄亚从自己的王国赶出去。在伊阿宋无情的背叛以及抛弃之下,美狄亚整个人都接近崩溃,在万分绝望之后,美狄亚想通过仇杀的方法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仇恨和怒火。她先是设计将科任托斯王国的公主,也就是伊阿宋的现任妻子活活烧死,而后将她同伊阿宋所生下的两个孩子杀死,从而在精神上对伊阿宋产生永远的折磨,使得他这一辈子都永远活在痛苦当中。而美狄亚也在完成自己的复仇计划之后,凭借着神力,乘坐着一辆龙车返回到了雅典。   单从故事情节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看成是对美狄亚的移位或者说是置换,而作者艾米莉也只是将故事中那个内心充满仇恨以及绝望、满怀复仇心理的人,由女人变成了男性。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某种特殊的意义上来说,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内心被仇恨所完全扭曲的男人,或者是一个从心理产生一定变异的“女人”。由于小说中,希斯克利夫同美狄亚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比如说他们的情感经历、他们所采取的一些行为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一种错觉。首先,他们两个都最终处在一个悲伤、绝望、满怀仇恨的世界当中,虽然如此,复仇也只是他们内心无奈的选择。如在《美狄亚》这部作品中,美狄亚就曾经对歌队这样说过:“这是属于你们的城市,你们的国家,你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庭,你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朋友,但我呢,却一个人孤单在这里流浪。那个家伙他费那么大劲将我从外面抢了回来,最后却这么对待我,我在这里没有母亲,也没有自己的兄弟,更没有自己的亲戚,所以我注定我无法逃出这灾难般的世界而到处漂泊。”而在《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同美狄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是被老恩肖先生从外面带回到家里的,而恩肖先生将他带回去之后,他家中的两个孩子曾明确地表示,不会同意让希斯克利夫和他们一起在一个床上睡觉的,也不愿意看到他睡在他们自己的房间。更可悲的是,有的时候连佣人也从心里瞧不上他,好几次都在照看他时,“将他放在楼梯处的平台之上,而心里却祈望着他从此消失,不知去向”。应该说,希斯克利夫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所以他更看重自己在灵魂上的另一半。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下,那世俗的眼光和观念,再加上那具有强大诱惑力的财富以及权力的吸引,最终导致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伴侣。由于他们仅凭自己是无法同这万恶的道德观念抗衡,所以他们也只能通过另外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那就是复仇。唯一不同的是,美狄亚将自己原先的爱人以及自己的孩子亲手杀死了,而希斯克利夫却是将自己原先的爱人、自己的仇敌、以及自己的亲生儿子给间接害死了。
  其次,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希斯克利夫同美狄亚之间有着某些相同、相近的精神特质:美狄亚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野蛮城堡里的公主”,而希斯克利夫则是一个“成长在风暴里的孩子”,他们身上都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自由、热情、奔放,不但敢爱敢恨,而且会爱到极致、恨到极致,有时也会报复到极致,根本不会留下任何让人挽回的余地。因此可以这么说,他们与各自伴侣之间的爱拥有着一个非常不同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表现出来时会超出这世间所有的爱情,但其中一旦某个人背叛了对方,那么另一方也会带着无比的仇恨,用尽各种手段来报复对方,而这种恨其实是来自他们内心的占有欲,也就是两人之间爱的异化。
  三 情感分析
  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作者对凯瑟琳结婚之后的生活描写以及当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他爱人之后的生活描写充斥着很多神话色彩。而对于两个人来说,画眉山庄好像永远都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永远好像找不到自己所要追寻的快乐。在文中,凯瑟琳曾经对纳莉说过:“那里的天堂一点都不像我自个的家,我的心都要在那哭碎了,一直想要吵闹地回到我们人间来,时间长了,就把天上的诸神都给惹怒了,他们直接将我摔了下来,我就这么样的跌落了下来,落到了我们山庄的高顶之上,我看着着周围熟悉的一切,就一直在那笑着,乐着,直到我哭醒过来。”在画眉山庄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凯瑟琳除了感受到那内心无比的空虚以及失落外,其他的早已麻木。她以前也曾试着去帮助希斯克利夫去脱离她哥哥亨德雷的统治,可当他出走之后,凯瑟琳的欢乐也随之停止,她感觉自从失去了他之后,她的整个生活都没有了意义,逐渐的,她迷失了自我。而另一方面,希斯克利夫自从离开了凯瑟琳之后,他的整个人生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多年之后,在自己内心强大的占有欲的作用下,他又重新回到了呼啸山庄,从此复仇的序幕也正式拉开。虽然最终他的复仇计划已经实现,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感觉到快乐,直到有一天,他才最终想明白,自己这些年来之所以这么痛苦,就是因为没有和自己心里的灵魂伴侣真正地在一起。他看着躺在墓穴里的凯瑟琳,那么安静,那么安详,终于决定放下这个无奈的世界,自愿地通过死亡来释放自己真正的灵魂。
  四 小结
  作为当代文坛中非常经典的一部著作,小说《呼啸山庄》一直受到诸多读者的喜爱。而文章中所讲述的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两人之间的那些爱恨情仇很好地将“生命中最原始的样子”反映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勃朗特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运用了很多美狄亚神话中的人物造型,从而将当时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变异人生充分地展现出来,从内心深处唤醒了隐藏在读者精神世界中的一丝丝“种族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深埋人们心里最深处的那种“集体无意识”,并在给读者各种恐怖以及惊骇的同时,使得人们对文中男主人公残暴无情的复仇给予一定的认可及同情,进而使得这部著作的感染力可以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周安菊:《论〈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2] 姜吉林、赵莉萍:《对父权文化的抵抗和颠覆——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政治》,《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
  [3] 徐慧:《对〈呼啸山庄〉与〈金锁记〉中人物特征的思考》,《台声·新视角》,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闫桂萍,女,1978—,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作品、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姐妹情谊是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中被反复书写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身处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来说,姐妹情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她们生存的需要,更是她们成长的力量源泉。然而,在不同黑人女作家的笔下,姐妹情谊也有着复杂多样的表现。托尼·莫里森的《秀拉》和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 姐妹情谊 成长 《秀拉》 《紫色》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群落的异数幽士,也是象征主义梦魇菌体的感染者与传播者,其表体承古、内基融欧的创作风格,可谓标新立异、自创高格。本文基于戴望舒诗歌创作早期尝试的古典风雅意味散释、中期探索的中西意象理念交融呈现以及后期构筑的象征主义基调渲染三个阶段的承载转化,进而完成其象征主义诗歌风格这一最终格调的萌动、生发、滋蔓的探究评析。  关键词:戴望舒 象征主义诗歌 承载交融 渗透濡染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性格扭曲变形的老处女爱米丽小姐身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爱情故事。在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中,福克纳巧妙地运用了“距离叙事”,为阻碍读者探寻词语意义踪迹而有意制造了多义复合的交叉路径。“距离叙事”在文本中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五条:主人公爱米丽小姐与叙述者的距离、判断与事实之间的距离、“过去”与“现在”的距离、“南方”与“北方”的距离、道德与审美的距离。
期刊
摘要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中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首次探讨了种族问题,刻画了种族主义、清教、加尔文主义和向后看的历史意识对南方人心灵的毒害,揭示了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本文旨在探讨在种族主义、清教、加尔文主义等的社会钳制下,人物的心灵扭曲和必然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八月之光》 福克纳 社会钳制 心灵扭曲 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以“军事需要”为借口将所有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拥有日本血统的人关入了重置营。日裔美籍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以1942年的重置事件为背景,反映了1943年的征兵令对战后日裔美国社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叙述话语上的言语反讽、情节构建上的情景反讽、人物塑造上的命运反讽以及主题呈现上的制度反讽,使作者在淋漓尽致地再现主人公的爱与憎、是与非、忠诚与背叛的同时,又消解了它们的界限,
期刊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该作品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加强艺术个性,提升思想内涵,深化作品主题。本文着重从“绿灯”入手,去探求“绿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盖茨比梦想破灭的暗示,并进一步去寻找“绿灯”在我们真实生活中的遗存。  关键词:绿灯 希望 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
期刊
摘要 电影剧本中的词、句所表达的含义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其所处语境的制约,即语言因素方面的制约和非语言因素方面的制约。译者要翻译出贴切的译文,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语境的这种制约作用。本文通过《乱世佳人》电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境 《乱世佳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翻译经验点滴》(1959年5月30日《文艺报》半月刊第10期
期刊
摘要 本文以薇拉·凯瑟小说中大量运用的内嵌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两部主要作品中波西米亚老人哈塔的故事、俄罗斯民间故事和纳瓦霍印第安人家园丧失和复得故事的分析,探究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古老欧洲、美洲文明传统,并认为凯瑟借助内嵌故事揭示了美国西部地域文化与他者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她对多元文化的接纳态度,打破了以往自我指涉的民族主义神话,体现了她包容他者的现代视野及对美国民族根源的深层追寻和多重建构。  关
期刊
摘要 《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如果从传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作者梭罗的自传,是作者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自己两年零两个月独处生活的作品。虽然梭罗被爱默生誉为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但他并不希望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模仿他的生活方式,他号召读者成为探索自己心灵的探险家,去探索自己的极地。梭罗的确是一位倡异议者,甚至在深受爱默生影响的同时,他也超越了爱默生人类中心论的观点,而《瓦尔登湖》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创作的小说《美妙的新世界》被视为20世纪英国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中,赫胥黎巧妙地化文字为音符,令全文小至英文单词,大到句子,乃至篇章都颇具音乐的韵律性与节奏感。在《美妙的新世界》这部反乌托邦小说中,赫胥黎并没有直接抨击当时的英国社会,而是巧妙地将思想与音乐融入笔端,令读者在字里行间享受奇妙乐曲的同时,反思当下的社会。  关键词:《美妙的新世界》 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