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歙县棠樾牌坊群,一座座牌坊见证了徽州的千年变迁,兴衰荣辱。学界对徽州牌坊的研究,多关注于贞节牌坊,而对数量最多的科第坊却关注较少,本文就围绕科第坊略析一二。
徽州牌坊分为科第坊、仕宦坊、忠孝节义坊以及其他类型(不在上述三种牌坊之列)。由于千百年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为毁坏,再加上文献资料的缺失,我们很难确切统计出徽州牌坊的具体数目,只能借助现有资料和现存牌坊进行推测。现将徽州各类牌坊的具体数量统计如下:
据上表可知,在徽州各类牌坊中,科第坊有275座,数量最多。那么,徽州科第坊如此之盛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四点原因。
1.徽州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崇德重教。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誉,徽州人十分重视文教事业发展。徽州科举之风尤为兴盛,人们都把考取功名当作光宗耀祖的事情。《歙事闲谭》记载:“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有题名榜,有清一代,吾歙本籍、寄籍之官京朝取科第者皆与焉。”徽州地区共出现过“大学士四人,尚书七人,侍郎二十一人,都察院都御史七人,内阁学士十五人,状元五人,榜眼即一甲二名二人,武榜眼一人,探花即一甲三名八人,进士计二百九十六人,举人约近千人”,甚至出现过“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科同郡两元者”等现象。由于牌坊多立于人们往来必经之处和热闹繁华之地,因而考取功名者的家族、宗族为了光宗耀祖、炫耀门楣,常用牌坊来标榜功名、官爵、家世、身份、地位、功勋、门第、荣誉等。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的攀比心理,于是徽州人纷纷鼓励徽州子弟考取功名。就这样代代相传,科第坊越来越多,成了徽州牌坊的大宗。
2.徽商的财力支持。
徽州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徽州商人经商致富以后,将一部分财富用于修祠建坊等义行当中。据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笃行》记载:“汪雅会,字清卿,(清休宁)西门人。八龄失怙,事母至孝,于二兄可铭可钦。总角时,已力行古道,长而遍游四方,重然诺,好施予,片言解纷,多依厦庇,江浙间义声口碑焉。且以惠及人不责其报。……子侄中绩学工文者力为培植,必玉于成。至葺祠裕祀及造梁、赈饥,力行不怠,族党称之。”
以上是徽商投资建设牌坊的实例,说明徽州商人在牌坊兴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徽州地区社会风气醇厚,重视宗法伦理道德。
徽人不仅“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而且“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在日常生活中,徽州人不仅深谙“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的等级观念,还奉行“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准则。在徽州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下,徽州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尤其强烈。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学而优则仕、官运亨通、光宗耀祖等观念,在牌坊上都有体现。所以在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徽州子弟潜心读书,以期考取功名、获赐立坊。
4.徽州能工巧匠众多,建筑技术发达。
“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徽州不少工匠熟悉绘画,兼通数艺,艺术功底深厚,且有师徒相传、父子相授等习俗。从牌坊的规划设计,到建设完工,每一环节无不凝结着徽州工匠的高超技艺。牌坊上的木石砖雕,各个都是艺术精品。
综上所述,徽州地区牌坊众多,其中科第坊数量最多。徽州科第坊兴盛的原因除了徽州地区文教事业发达外,还与徽商的财力支持、重视宗法伦理道德、建筑技术发达等原因有关。关于徽州牌坊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笔者会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徽州牌坊分为科第坊、仕宦坊、忠孝节义坊以及其他类型(不在上述三种牌坊之列)。由于千百年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为毁坏,再加上文献资料的缺失,我们很难确切统计出徽州牌坊的具体数目,只能借助现有资料和现存牌坊进行推测。现将徽州各类牌坊的具体数量统计如下:
据上表可知,在徽州各类牌坊中,科第坊有275座,数量最多。那么,徽州科第坊如此之盛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四点原因。
1.徽州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崇德重教。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誉,徽州人十分重视文教事业发展。徽州科举之风尤为兴盛,人们都把考取功名当作光宗耀祖的事情。《歙事闲谭》记载:“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有题名榜,有清一代,吾歙本籍、寄籍之官京朝取科第者皆与焉。”徽州地区共出现过“大学士四人,尚书七人,侍郎二十一人,都察院都御史七人,内阁学士十五人,状元五人,榜眼即一甲二名二人,武榜眼一人,探花即一甲三名八人,进士计二百九十六人,举人约近千人”,甚至出现过“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科同郡两元者”等现象。由于牌坊多立于人们往来必经之处和热闹繁华之地,因而考取功名者的家族、宗族为了光宗耀祖、炫耀门楣,常用牌坊来标榜功名、官爵、家世、身份、地位、功勋、门第、荣誉等。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的攀比心理,于是徽州人纷纷鼓励徽州子弟考取功名。就这样代代相传,科第坊越来越多,成了徽州牌坊的大宗。
2.徽商的财力支持。
徽州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徽州商人经商致富以后,将一部分财富用于修祠建坊等义行当中。据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笃行》记载:“汪雅会,字清卿,(清休宁)西门人。八龄失怙,事母至孝,于二兄可铭可钦。总角时,已力行古道,长而遍游四方,重然诺,好施予,片言解纷,多依厦庇,江浙间义声口碑焉。且以惠及人不责其报。……子侄中绩学工文者力为培植,必玉于成。至葺祠裕祀及造梁、赈饥,力行不怠,族党称之。”
以上是徽商投资建设牌坊的实例,说明徽州商人在牌坊兴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徽州地区社会风气醇厚,重视宗法伦理道德。
徽人不仅“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而且“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在日常生活中,徽州人不仅深谙“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的等级观念,还奉行“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准则。在徽州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下,徽州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尤其强烈。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学而优则仕、官运亨通、光宗耀祖等观念,在牌坊上都有体现。所以在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徽州子弟潜心读书,以期考取功名、获赐立坊。
4.徽州能工巧匠众多,建筑技术发达。
“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徽州不少工匠熟悉绘画,兼通数艺,艺术功底深厚,且有师徒相传、父子相授等习俗。从牌坊的规划设计,到建设完工,每一环节无不凝结着徽州工匠的高超技艺。牌坊上的木石砖雕,各个都是艺术精品。
综上所述,徽州地区牌坊众多,其中科第坊数量最多。徽州科第坊兴盛的原因除了徽州地区文教事业发达外,还与徽商的财力支持、重视宗法伦理道德、建筑技术发达等原因有关。关于徽州牌坊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笔者会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