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坊及其兴盛原因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pingzh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歙县棠樾牌坊群,一座座牌坊见证了徽州的千年变迁,兴衰荣辱。学界对徽州牌坊的研究,多关注于贞节牌坊,而对数量最多的科第坊却关注较少,本文就围绕科第坊略析一二。
  徽州牌坊分为科第坊、仕宦坊、忠孝节义坊以及其他类型(不在上述三种牌坊之列)。由于千百年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为毁坏,再加上文献资料的缺失,我们很难确切统计出徽州牌坊的具体数目,只能借助现有资料和现存牌坊进行推测。现将徽州各类牌坊的具体数量统计如下:
  据上表可知,在徽州各类牌坊中,科第坊有275座,数量最多。那么,徽州科第坊如此之盛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四点原因。
  1.徽州地区自古人文荟萃,崇德重教。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誉,徽州人十分重视文教事业发展。徽州科举之风尤为兴盛,人们都把考取功名当作光宗耀祖的事情。《歙事闲谭》记载:“北京歙县会馆观光堂,有题名榜,有清一代,吾歙本籍、寄籍之官京朝取科第者皆与焉。”徽州地区共出现过“大学士四人,尚书七人,侍郎二十一人,都察院都御史七人,内阁学士十五人,状元五人,榜眼即一甲二名二人,武榜眼一人,探花即一甲三名八人,进士计二百九十六人,举人约近千人”,甚至出现过“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科同郡两元者”等现象。由于牌坊多立于人们往来必经之处和热闹繁华之地,因而考取功名者的家族、宗族为了光宗耀祖、炫耀门楣,常用牌坊来标榜功名、官爵、家世、身份、地位、功勋、门第、荣誉等。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的攀比心理,于是徽州人纷纷鼓励徽州子弟考取功名。就这样代代相传,科第坊越来越多,成了徽州牌坊的大宗。
  2.徽商的财力支持。
  徽州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徽州商人经商致富以后,将一部分财富用于修祠建坊等义行当中。据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笃行》记载:“汪雅会,字清卿,(清休宁)西门人。八龄失怙,事母至孝,于二兄可铭可钦。总角时,已力行古道,长而遍游四方,重然诺,好施予,片言解纷,多依厦庇,江浙间义声口碑焉。且以惠及人不责其报。……子侄中绩学工文者力为培植,必玉于成。至葺祠裕祀及造梁、赈饥,力行不怠,族党称之。”
  以上是徽商投资建设牌坊的实例,说明徽州商人在牌坊兴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徽州地区社会风气醇厚,重视宗法伦理道德。
  徽人不仅“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而且“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在日常生活中,徽州人不仅深谙“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序亲疏贵贱之仪”的等级观念,还奉行“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准则。在徽州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下,徽州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尤其强烈。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学而优则仕、官运亨通、光宗耀祖等观念,在牌坊上都有体现。所以在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徽州子弟潜心读书,以期考取功名、获赐立坊。
  4.徽州能工巧匠众多,建筑技术发达。
  “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徽州不少工匠熟悉绘画,兼通数艺,艺术功底深厚,且有师徒相传、父子相授等习俗。从牌坊的规划设计,到建设完工,每一环节无不凝结着徽州工匠的高超技艺。牌坊上的木石砖雕,各个都是艺术精品。
  综上所述,徽州地区牌坊众多,其中科第坊数量最多。徽州科第坊兴盛的原因除了徽州地区文教事业发达外,还与徽商的财力支持、重视宗法伦理道德、建筑技术发达等原因有关。关于徽州牌坊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笔者会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其他文献
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观点一经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未来教育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将实现从学科到学生、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中的体现,就是高中生学习地理之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格,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核心的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思维与地理品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河南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是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探索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成果的集中汇报。课堂教学凸显了“立德树人细无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共一色;精致预设,精彩生成和美曲;师生相伴而行共成长;学生的精彩表现与教师的个人魅力相辉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一体;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浓缩。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成语典故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教科书中的成语典故,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积累、升华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博大深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对成语典故运用不当或掌握相关知识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就合理、巧妙地运用成语典故,为提升课堂内涵、升华历史教学进行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片段。  设计问题: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师生合作探究)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良蒸汽机。  外交上:在亚非拉地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作用,全力探索课程内容中思想情感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设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主要特征。笔者
为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为适应当前全球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在我国众多学者的精心研究下,初步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无疑,核心素养的提出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然而在他们纷纷“点赞
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不喜欢被管束,缺乏自律性,尤其当面对《政治生活》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力图实现政治课堂教学高效益的目标。可以说,小组竞争机制的应用激活了我的政治课堂。具体而言,小组竞争机制指的是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和反馈。这样的机制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带动和监督,而且相应的奖惩措施能够激发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这种课程理念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现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例来谈谈学科知识与生活案例的有效整合。  【教学设计】  情境探究一——市场调节。秦淮河上“桨声灯影连十里”让许多从外地来的游客为之倾倒,大家都赶在长假期间来欣赏夫子庙的美景。学生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游人大部分来自外地。瞧,这批游客来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堪称曲折,因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屈辱史和血泪史。但也正是这种多灾多难的环境,再次历练了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拥有强烈家国情怀的民族,在近代的曲折革命过程中,家国情怀得到更加深情的演绎。  为了探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国家课程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部编历史教材在全国部分地区投入使用。2017年这套部编教材全国通用,改称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