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小企业良好的运行绩效也支撑和推动转型的深入。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中小企业产业选择及行业分布错位及过渡竞争的结果必然阻碍其可持续性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未来。本文以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工业中的分布及存在的问题为视角、以“生态位”为企业比较优势的确定和发挥为路径,来分析中小企业自生能力培育问题。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小企业只有将自身现有及潜在的比较优势与产业(行业)的约束特性高度契合,才能生成自生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 比较优势 产业(行业)选择 自生能力
目前中小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经济转型的30年间,中小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止2009年,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不含3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的标准,中小企业为1023万户,超过了企业总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另外,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已开始从传统的采掘业、一般加工制造、建筑运输和传统服务业等领域逐渐转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综上表明,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重大意义。
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及约束条件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也遇到了诸如国内市场结构由卖方转向买方、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短缺,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的挑战。中小企业能否获得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性发展,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自生能力的培育与生成。
1 中小企业的界定及主要特征
虽然中小企业在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地区、就业和社会政策上的重要性已被认可,但包括欧美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内,中小企业均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各国基本采用“定量法”与“定性法”来界定中小企业。定量法是从雇员人数、资产额以及营业额三方面来界定中小企业,定性法则要求中小企业必须符合独立所有、自主经营与较小的市场份额的定性标准。中国则依据2003年中央政府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即以3个主要指标(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定义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大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如表1所示),其它未正式定义的行业的中小企业可大致参照此标准。
同其它经济体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带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特征,这主要体现在:
①前期的疏于管理与支持和国家“抓大放小”政策使中小企业在获得相当大自由经营权的同时,也造成了缺乏包括融资、税收、行业进退、对外经营权限等相应的政策支持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②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目前,80%国有小企业已改制,非国有企业数量增加,占比达85%。这意味着,中国未来既面临着深化改革国有中小企业的任务,也面临着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
③规模小,如全国独立核算小型工业企业,平均每户产值512万元,资产486万元,资本金164万元,分别是大型企业的1.36%、0.84%和1%。
④生产经营行业分布广。除少数国家垄断行业和部门外,中小企业广布于一、二、三产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各行业。
⑤劳动密集度高、资金有机构成相对较低,①目前的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随着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结构由“卖方”转向“买方”,中小企业面临着提高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调整和深化产业分布的任务。
⑥技术设备水平低。由于自有资金不足及融资困难,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设备和技术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⑦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目前,中小企业中城乡集体、城乡私营及国有改制成分占比大,因而普遍存在着知识技术水平偏低、管理失范的弊端。
以上既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表征,也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其中有的是外因(如国家政策、市场结构、融资环境等),有的是内因(如公司治理、行业进入选择等)。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加强,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得到改善。②而在所有的内因中,企业的产业选择及行业进入无疑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环节。
产业,是指创造类似的经济财货或效用的企业集合体,属于中观范畴。我国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行业,是将各产业进一步细分的结果。产业选择及行业进入即产业结构问题,它既受宏观政策的影響,也是企业对自身经营能力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自生能力的培育及生成。
2 中小企业产业(行业)选择现状及问题分析
任何类型企业的成长与成熟都与其产业(行业)定位密切相关,而对缺乏综合经营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而言,正确的产业(行业)定位远胜于对产品生产的选择。
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发展的初始背景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乏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许多行业生产处于空洞化的状态,集中度和行业进入壁垒较低;③卖方市场结构明显;地方政府极力追求就业率及财政收入的提高,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这些外部因素无疑为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大面积行业抢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样一来,中小企业不但进入了符合自己比较优势的,如纺织、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等资本、技术和规模要求较低的行业,也进入了资本与技术密集、规模要求高及行业进入困难的,如交通设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及炼焦等行业(见表2)④。
表2 中国部分行业中中小企业成长状况 ■
表中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本应进入壁垒较高、不具备比较优势且成长相对缓慢的行业中(表中大于缓慢成长均值96.48%的行业)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在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的行业中,企业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很多行业中缓慢成长型企业接近行业缓慢成长均值96.48%)。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行业选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另一方面,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的行业中,企业资源整体配置并不合理。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国内市场由卖方向买方的转变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行业选择错位及行业内资源配置不合理必然引致:
①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尤其是行业链的高端,中小企业经营的策略,必然是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结果不但浪费社会资源,而且会逐渐失去生存的能力。
②在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中,中小企业生产及经营方式落后、技术水平较低,许多企业的产品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会逐渐失去生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行业选择错位及行业内占位不合理的结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不断削弱。于是,如何在日益成熟且竞争市场激烈的环境下培育并保持企业的自生能力,就成为企业和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3 中国中小企业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是著名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探寻“赶超战略”弊端并解释“东亚奇迹”时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他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二战后经济成功的基础,⑤是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生成的自生能力。这一能力的主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
“自生能力”是指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⑥其中,“自由、开放与竞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常经营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部条件,而“正常利润”即市场可以接受的平均利润,也是企业运行期待的结果及衡量企业生存价值的主要经济指标。
林毅夫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没有自生能力,是“政府对这个企业的技术、产品和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干预”。⑦也就是,企业在产业结构选择、技术结构安排及产品结构的确定上,违背了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即背离了最优产业结构,最终只能导致企业低效运行和破产。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运行基本上具备了“自由、开放与竞争”的外部环境,但在生存与发展的内部条件方面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这集中表现在,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还不具备现代公司治理的模式,⑧政府缺乏正确的产业政策导向,从而使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卖方市场”的诱使下违背了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即背离了最优产业结构,大量分布于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无疑这直接制约着企业自生能力的培育与生成。
虽然自生能力着眼于企业,比较优势着眼于产业结构,但只有将两者动态结合才能分析并培育企业的自生能力。上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管理学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也创立了“结构——行为——绩效”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⑨
3.1 中小企业的行业整体优势分布
2001年至2010年中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分别是,第一产业由14.4%到10.2%,第二产业由45.1%升至46.9%,第三产业由40.5%升至42.9%。由此可见,在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的作用在逐渐减弱,第二、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有绝对的优势,其增长与发展不但影响着国民财富的总量,也决定着国家创新与竞争能力的形成。因此,中小企业的产业定位应面向第二、三产业。
鉴于中小企业行业错位分布的事实,比较第二、三产业的行业进入壁垒及中小企业所具备的资本、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其在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的部分行业上优势更为明显。因为,以重型制造、黑色金属冶炼、烟草加工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多属于资本密集或内部竞争过度的行业,行业内大企业竞争激烈,并不适合中小企业。而属于技术或劳动密集的轻型制造、服装、仪器仪表等行业,行业内规模经济特征弱甚至不存在规模经济更适合中小企业优势的发挥、发展空间巨大。
自198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的各行业与各类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均处于良好的互动状态。一方面是企业金融业的增长速度在2000年以前,基本上是下降的,2005年后开始大幅度回升。2007年高达30.4%,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突降至14.0%,其产值在第三产业总产值中的比例2005年后开始上升;一方面是各行业增速和在第三产业总产值中占比的稳步提高。其中,金融、交通运输、仓儲和邮政等行业的增速2000年为8.6%,2005到2007均在11%以上;其行业产值占比大体呈下降的态势。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速处于下降状态,2005后开始回升;其产值占比自2000年保持在20%左右。金融业的增速在2000年以前是下降的,2005年后开始大幅度回升,2007年达30.4%,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突降至14.0%,其产值占比自2005年上升。
总体上看,我国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将在金融危机后面临着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市场个性化提高而升级的现实,这也是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提出的挑战。
3.2 中小企业行业优势发挥即自生能力形成的路径
适时选择进入经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区段,是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竞争力,才能培育具有可持续性的自生能力。
与成熟经济体相比,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中小企业比较优势发挥的路径更加多样化即其“生态空间”更广。⑩ ①在大企业广布的第二产业中,出于成本、规模及风险的考虑,大企业会放弃生产规模小、产品专用性强、批量不大且存在信誉分险的市场。中小企业可凭借自身生产经营灵活的特点,利用差异化优势或市场补缺战略,与行业内大企业结成产品或技术的合作关系,从而在“自然小生位”上获得生命力。
中小企业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第二产业或行业即非“自然小生位”上的分布,是“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使然,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②一般情况下,由大企业研发、推广的产品,除非能够适应市场而进行及时更新换代,否则,就会在该产品或该类产品的市场供给上出现一个“空白期”。中小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熟知市场、对已成熟成品技术的模仿能力进行生产,填补这个空白期。
③一个成熟经济体内不同规模企业关系的主流模式应是“互补”基础上的竞争。大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前提,是进行有效的分工即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甚至在一定领域依赖中小企业,这是中小企业借助“互补小生位”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而形成自生能力。
④虽然中小企业不具备大规模研发的能力,但仍可以依靠独特的技术、生产工艺,使自己的产品在性质、结构、用途上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从而开拓新的细分市场。
鉴于新技术及新工艺对企业生命力无法替代的决定作用,政府在近几年从政策环境、财税等多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希望中小企业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以“专、精、特、新”在市场中的定位。
⑤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国内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凭借自身的优势去发现并占有尚未开发的市场。
⑥服务业是中小企业比较优势所在,也是其容易培育和形成自生能力的行业,但现代社会的服务业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的挑战。因而,企业只有适应这一变化,才能培育出新的自生能力。
当然,中小企业自生能力培育并最终形成是综合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前提是企业要确定并发挥自身在不同行业上的比较优势。
4 基本结论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是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微观因素之一,吸纳大量就业并创造着巨大财富,其整体生命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中小企业只有适时选择进入经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区段,完成正确的产业定位与行业选择才能培育并形成自生能力。
注释:
①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资金有机构成比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比为0.48:0.66:1
②2009年9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17个配套文件和办法,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正在形成。
③“行业集中度CRn”是美国经济学家J.S.Bain对美国产业进行竞争或垄断类型判别时率先使用的指标,它指规模最大的几家企业的有关数据(销售额、职工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中n一般取4或8。若CR8<40%-50%。在2001年前,中国工业大部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基本低于40%。
④李庚寅:《中国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小企业与支持系统研究》(批准号79930400)的部分研究成果。
⑤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⑥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⑦同上。
⑧王韶山:《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http://theory.southcn.com/c/2010-04/22/content-112946.
⑨Po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90.
⑩中小企业“生态空间”,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erdinand Drucker(1909-2005)在其1973年出版的巨著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態领域中的有效地位即“小生位”。“小生位”是中小企业选择经营领域的原则,是利用自身优势的捷径。按形成机理,“小生位”分为“自然、空白、互补、专知、潜在和服务”6类。
参考文献:
[1]郑春容.中小企业: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支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孙发平,马震,王东宏.论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47-50.
[3]张毅.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J].中国经济评论,2007(1):67-69.
[4]白林.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159-163.
[5]浦祖生.企业合作网络的效率、交易风险及治理机制研究——基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关系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5):186-189.
关键词:中小企业 比较优势 产业(行业)选择 自生能力
目前中小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经济转型的30年间,中小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止2009年,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不含3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的标准,中小企业为1023万户,超过了企业总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另外,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已开始从传统的采掘业、一般加工制造、建筑运输和传统服务业等领域逐渐转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综上表明,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重大意义。
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及约束条件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也遇到了诸如国内市场结构由卖方转向买方、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短缺,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的挑战。中小企业能否获得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性发展,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自生能力的培育与生成。
1 中小企业的界定及主要特征
虽然中小企业在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地区、就业和社会政策上的重要性已被认可,但包括欧美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内,中小企业均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各国基本采用“定量法”与“定性法”来界定中小企业。定量法是从雇员人数、资产额以及营业额三方面来界定中小企业,定性法则要求中小企业必须符合独立所有、自主经营与较小的市场份额的定性标准。中国则依据2003年中央政府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即以3个主要指标(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定义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大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如表1所示),其它未正式定义的行业的中小企业可大致参照此标准。
同其它经济体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带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特征,这主要体现在:
①前期的疏于管理与支持和国家“抓大放小”政策使中小企业在获得相当大自由经营权的同时,也造成了缺乏包括融资、税收、行业进退、对外经营权限等相应的政策支持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②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目前,80%国有小企业已改制,非国有企业数量增加,占比达85%。这意味着,中国未来既面临着深化改革国有中小企业的任务,也面临着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
③规模小,如全国独立核算小型工业企业,平均每户产值512万元,资产486万元,资本金164万元,分别是大型企业的1.36%、0.84%和1%。
④生产经营行业分布广。除少数国家垄断行业和部门外,中小企业广布于一、二、三产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各行业。
⑤劳动密集度高、资金有机构成相对较低,①目前的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随着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结构由“卖方”转向“买方”,中小企业面临着提高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调整和深化产业分布的任务。
⑥技术设备水平低。由于自有资金不足及融资困难,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设备和技术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⑦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目前,中小企业中城乡集体、城乡私营及国有改制成分占比大,因而普遍存在着知识技术水平偏低、管理失范的弊端。
以上既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表征,也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其中有的是外因(如国家政策、市场结构、融资环境等),有的是内因(如公司治理、行业进入选择等)。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加强,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得到改善。②而在所有的内因中,企业的产业选择及行业进入无疑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环节。
产业,是指创造类似的经济财货或效用的企业集合体,属于中观范畴。我国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行业,是将各产业进一步细分的结果。产业选择及行业进入即产业结构问题,它既受宏观政策的影響,也是企业对自身经营能力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自生能力的培育及生成。
2 中小企业产业(行业)选择现状及问题分析
任何类型企业的成长与成熟都与其产业(行业)定位密切相关,而对缺乏综合经营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而言,正确的产业(行业)定位远胜于对产品生产的选择。
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发展的初始背景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乏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许多行业生产处于空洞化的状态,集中度和行业进入壁垒较低;③卖方市场结构明显;地方政府极力追求就业率及财政收入的提高,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这些外部因素无疑为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大面积行业抢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样一来,中小企业不但进入了符合自己比较优势的,如纺织、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等资本、技术和规模要求较低的行业,也进入了资本与技术密集、规模要求高及行业进入困难的,如交通设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及炼焦等行业(见表2)④。
表2 中国部分行业中中小企业成长状况 ■
表中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本应进入壁垒较高、不具备比较优势且成长相对缓慢的行业中(表中大于缓慢成长均值96.48%的行业)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在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的行业中,企业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很多行业中缓慢成长型企业接近行业缓慢成长均值96.48%)。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行业选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另一方面,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的行业中,企业资源整体配置并不合理。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国内市场由卖方向买方的转变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行业选择错位及行业内资源配置不合理必然引致:
①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尤其是行业链的高端,中小企业经营的策略,必然是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结果不但浪费社会资源,而且会逐渐失去生存的能力。
②在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中,中小企业生产及经营方式落后、技术水平较低,许多企业的产品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会逐渐失去生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行业选择错位及行业内占位不合理的结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不断削弱。于是,如何在日益成熟且竞争市场激烈的环境下培育并保持企业的自生能力,就成为企业和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3 中国中小企业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
“自生能力”是著名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探寻“赶超战略”弊端并解释“东亚奇迹”时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他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二战后经济成功的基础,⑤是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生成的自生能力。这一能力的主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
“自生能力”是指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⑥其中,“自由、开放与竞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常经营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部条件,而“正常利润”即市场可以接受的平均利润,也是企业运行期待的结果及衡量企业生存价值的主要经济指标。
林毅夫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没有自生能力,是“政府对这个企业的技术、产品和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干预”。⑦也就是,企业在产业结构选择、技术结构安排及产品结构的确定上,违背了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即背离了最优产业结构,最终只能导致企业低效运行和破产。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运行基本上具备了“自由、开放与竞争”的外部环境,但在生存与发展的内部条件方面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这集中表现在,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还不具备现代公司治理的模式,⑧政府缺乏正确的产业政策导向,从而使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卖方市场”的诱使下违背了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即背离了最优产业结构,大量分布于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无疑这直接制约着企业自生能力的培育与生成。
虽然自生能力着眼于企业,比较优势着眼于产业结构,但只有将两者动态结合才能分析并培育企业的自生能力。上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管理学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也创立了“结构——行为——绩效”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⑨
3.1 中小企业的行业整体优势分布
2001年至2010年中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分别是,第一产业由14.4%到10.2%,第二产业由45.1%升至46.9%,第三产业由40.5%升至42.9%。由此可见,在中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的作用在逐渐减弱,第二、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生产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有绝对的优势,其增长与发展不但影响着国民财富的总量,也决定着国家创新与竞争能力的形成。因此,中小企业的产业定位应面向第二、三产业。
鉴于中小企业行业错位分布的事实,比较第二、三产业的行业进入壁垒及中小企业所具备的资本、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其在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的部分行业上优势更为明显。因为,以重型制造、黑色金属冶炼、烟草加工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多属于资本密集或内部竞争过度的行业,行业内大企业竞争激烈,并不适合中小企业。而属于技术或劳动密集的轻型制造、服装、仪器仪表等行业,行业内规模经济特征弱甚至不存在规模经济更适合中小企业优势的发挥、发展空间巨大。
自198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的各行业与各类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均处于良好的互动状态。一方面是企业金融业的增长速度在2000年以前,基本上是下降的,2005年后开始大幅度回升。2007年高达30.4%,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突降至14.0%,其产值在第三产业总产值中的比例2005年后开始上升;一方面是各行业增速和在第三产业总产值中占比的稳步提高。其中,金融、交通运输、仓儲和邮政等行业的增速2000年为8.6%,2005到2007均在11%以上;其行业产值占比大体呈下降的态势。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速处于下降状态,2005后开始回升;其产值占比自2000年保持在20%左右。金融业的增速在2000年以前是下降的,2005年后开始大幅度回升,2007年达30.4%,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突降至14.0%,其产值占比自2005年上升。
总体上看,我国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将在金融危机后面临着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市场个性化提高而升级的现实,这也是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提出的挑战。
3.2 中小企业行业优势发挥即自生能力形成的路径
适时选择进入经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区段,是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竞争力,才能培育具有可持续性的自生能力。
与成熟经济体相比,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中小企业比较优势发挥的路径更加多样化即其“生态空间”更广。⑩ ①在大企业广布的第二产业中,出于成本、规模及风险的考虑,大企业会放弃生产规模小、产品专用性强、批量不大且存在信誉分险的市场。中小企业可凭借自身生产经营灵活的特点,利用差异化优势或市场补缺战略,与行业内大企业结成产品或技术的合作关系,从而在“自然小生位”上获得生命力。
中小企业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第二产业或行业即非“自然小生位”上的分布,是“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使然,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②一般情况下,由大企业研发、推广的产品,除非能够适应市场而进行及时更新换代,否则,就会在该产品或该类产品的市场供给上出现一个“空白期”。中小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熟知市场、对已成熟成品技术的模仿能力进行生产,填补这个空白期。
③一个成熟经济体内不同规模企业关系的主流模式应是“互补”基础上的竞争。大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前提,是进行有效的分工即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甚至在一定领域依赖中小企业,这是中小企业借助“互补小生位”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而形成自生能力。
④虽然中小企业不具备大规模研发的能力,但仍可以依靠独特的技术、生产工艺,使自己的产品在性质、结构、用途上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从而开拓新的细分市场。
鉴于新技术及新工艺对企业生命力无法替代的决定作用,政府在近几年从政策环境、财税等多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希望中小企业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以“专、精、特、新”在市场中的定位。
⑤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国内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凭借自身的优势去发现并占有尚未开发的市场。
⑥服务业是中小企业比较优势所在,也是其容易培育和形成自生能力的行业,但现代社会的服务业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的挑战。因而,企业只有适应这一变化,才能培育出新的自生能力。
当然,中小企业自生能力培育并最终形成是综合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前提是企业要确定并发挥自身在不同行业上的比较优势。
4 基本结论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是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微观因素之一,吸纳大量就业并创造着巨大财富,其整体生命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中小企业只有适时选择进入经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区段,完成正确的产业定位与行业选择才能培育并形成自生能力。
注释:
①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资金有机构成比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比为0.48:0.66:1
②2009年9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17个配套文件和办法,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正在形成。
③“行业集中度CRn”是美国经济学家J.S.Bain对美国产业进行竞争或垄断类型判别时率先使用的指标,它指规模最大的几家企业的有关数据(销售额、职工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中n一般取4或8。若CR8<40%-50%。在2001年前,中国工业大部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基本低于40%。
④李庚寅:《中国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小企业与支持系统研究》(批准号79930400)的部分研究成果。
⑤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⑥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⑦同上。
⑧王韶山:《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http://theory.southcn.com/c/2010-04/22/content-112946.
⑨Po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90.
⑩中小企业“生态空间”,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erdinand Drucker(1909-2005)在其1973年出版的巨著
参考文献:
[1]郑春容.中小企业: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支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孙发平,马震,王东宏.论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47-50.
[3]张毅.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J].中国经济评论,2007(1):67-69.
[4]白林.中外中小企业界定与发展模式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159-163.
[5]浦祖生.企业合作网络的效率、交易风险及治理机制研究——基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关系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5):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