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会成功地转为一个风险投资家,但VC的力量确实有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家,特别是来自于成功的创业企业家。
17岁的时候,卓福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工厂里当学徒,具体而言,工种是翻砂工。后来,他总喜欢跟人提起这份工作,正像很多成功的人喜欢追忆他们的青葱岁月,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辛苦,充满了一个年轻人对繁华世界的向往和奋勇向上的决心。
他用轻快而匪夷所思的语气,叙述自己怎样从一个学徒变成一个工厂的领导者。“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动荡让很多年轻人失去了进大学的机会,“可是我上了社会这所大学”,这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看上去无比成熟,这样,即使他要管理一群四五十岁的工人,也不会觉得胆怯。
如果单从履历来看,接下来的生活顺利得超乎想象。
他开始时是被电机公司借调,去搞企业体制改革。这期间,他总要同政府部门打交道,这又带给他新的机遇。1987年,上海市政府体改办用了半年时间,将卓福民“挖”了过去,这样,卓福民就有机会参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到现在,你仍然能够从互联网上搜索到卓福民撰写的上海市企业改革的论文,诸如《上海1995~1997改革构想》。它们大都题目宏大,颇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势。这也难怪,在那段时间内,体改办是大陆经济领域最为精英的部门,时代站在他们这一边。他们是最显赫的经济官员,就好像供职于日本经济腾飞时代的通产省的日本政府官员。对于个人而言,他们还可以借助政府体系的各种资源来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在卓福民的党校同学中,就包括了后来在上海各个商业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后来光明乳业的董事长王佳芬,他和上海家化的领导者葛文耀也成为非常熟络的朋友。当他2002年加入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出任这家大型国有企业的CEO之后,光明乳业和上海家化都成为他投资的公司。上海实业是一家由上海市所有、基地在香港的控股公司。
追寻卓福民在上海实业时期的投资轨迹,会发现他的投资履历相当辉煌。上海实业的背景和实力让卓福民可以大手笔地进行自己的投资历险,他的每笔投资都不是以百万美元为单位,而是以千万或者亿计,其中,最大的一笔投资金额为6亿美元。他投资过的公司,除了上面提到的上海家化和光明乳业之外,还包括同样声名显赫的中芯国际、东方商厦、联华超市等公司。
2002年,感觉到年龄带给自己压力的卓福民离开了上实控股。他想要开始自己的风投事业,而不是留在随香港回归撤回上海的上实控股做资产管理。而且,他相信,凭着自己过去多年同企业打交道的经历,以及他从这些经历中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风险投资家,而且再适合不过。辞职后的卓福民首先加入了新加坡祥峰中国投资基金,出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2007年,他创立自己的投资公司思格资本。第二年,他以管理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纪源资本,思格资本和纪源资本的合作,最终让后者成为一家管理资金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公司。
选人就是选能力和品质
记者/你投资的时候是押赛道还是押人?
卓福民//赛道也要押,人也要押。如果你赛道押错了,你投资的这家公司的领导者再优秀,他也跑不起来。不好的赛道肯定有问题。就好像田径比赛一样,到山路上面去,就是刘翔也跑不起来。赛道很重要。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看大门,大门就是这个行业行不行,空间大不大;第二看小门,在行业里面这个企业居于什么位置:然后再看管门的人,管门的人能力行不行。
记者/对于人,你投资时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卓福民//判断人,就一般的团队来说,我比较认可的是要有学习能力,会把学习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二是要看他的执行能力,如果他理论讲得很好,执行能力不行,结果是要打折扣的。从品质上来说,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品质是这个人有没有诚信度,如果这个人过去的轨迹不好,过去没有诚信度,他的公司和他个人的能力再好我们也不敢碰。判断人的标准可以归纳出很多。但我最看重的就是这两个:能力和诚信度。
一个普通人的成功
记者/你的背景是什么?
卓福民//我的背景很普通,普通家庭,没什么背景。25岁时,我是凭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去管一个工厂。然后我去读书,毕业是在1983年的年初。读完书以后我又带队考察领导班子,然后开始做企业管理。再然后,被机电局“借”过去搞体制改革。
在机电局的两年内,经常跟上海市政府打交道,具体对口的是体改办,体改办一看这个人不错,就开始想挖我,挖了半年,机电局一开始不同意,最后放了,我就到体改办去了。我真的没有任何背景,一点背景都没有。
记者/那你怎么能够做到这些呢?
卓福民//我觉得我身上比较让人欣赏的,可能是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我是机械行业出来的,但对纺织、化工、航空、酒店,我都能讲一套。第二是我有比较强的研究能力,你在网上可以搜到我写的关于上海市企业的一些论文。第三我觉得我胸襟比较宽,能容人,能容事。我总是引用毛泽东的话说,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是两条:一条是用人,一条是出主意。人用好,每个人发挥他们的作用,你们能干的事我不能干,你们不能干的事到我这边我帮你解决。
记者/你觉得你跟那些年轻人们相比——包括你们公司那些年轻的合伙人们,你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
卓福民//我的优势就是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跟我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怎么跟企业家打交道,怎么处理一些纷繁复杂的事情,特别是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我也会把自己的人脉资源跟他们分享。
而年轻人们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超过我,我也要不断去跟年轻人学习,不断激发自己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
“高高在上、与众不同”做投资
记者/目前从全球来看,大家都在担心新一轮的经济不景气。你对大势的判断是什么?
卓福民//做投资的话,我经常讲八个字——“高高在上、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是指要高屋建瓴地去看问题;所谓“与众不同”就是不能跟着公众走。所以这种时候你不能跟大部分人的思维是一样的,大部分人是不赚钱的,只有少部分人是赚钱的,包括股票市场也是。如果你的思维跟大部分人是一样的,那意味着你一定是输钱的。
第一,从大势上面来看,最近几年里全球经济不会太好,中国经济也会受到相当的影响。美国人的消费下降,中国的出口马上就会受到影响,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里有一驾出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做投资需要耐心,我有足够的耐心来发现一些好的机会。第二,从被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他们应该有一个融资过冬的时间点,绝不能觉得现在钱多得不得了,钱可以很快融来,到了某些环节突然之间钱就少下去了。我经常跟被投资人沟通,说你们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周期考虑,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整个宏观经济里,钱不是越来越多,而是某一段时间内钱会比较少,那个时候你能否撑得过去就是个问题,要有这种思想准备。
记者/之前已经有很多做公司的人卖掉公司,或者自己出来做投资,这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卓福民//不一定,投资公司不可能无限制向上发展,未来三到五年会有一个优胜劣汰;也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会成功地转为一个风险投资家。所以我觉得说趋势有点大,但VC的力量确实有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家,特别是来自于成功的创业企业家。
17岁的时候,卓福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工厂里当学徒,具体而言,工种是翻砂工。后来,他总喜欢跟人提起这份工作,正像很多成功的人喜欢追忆他们的青葱岁月,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辛苦,充满了一个年轻人对繁华世界的向往和奋勇向上的决心。
他用轻快而匪夷所思的语气,叙述自己怎样从一个学徒变成一个工厂的领导者。“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动荡让很多年轻人失去了进大学的机会,“可是我上了社会这所大学”,这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看上去无比成熟,这样,即使他要管理一群四五十岁的工人,也不会觉得胆怯。
如果单从履历来看,接下来的生活顺利得超乎想象。
他开始时是被电机公司借调,去搞企业体制改革。这期间,他总要同政府部门打交道,这又带给他新的机遇。1987年,上海市政府体改办用了半年时间,将卓福民“挖”了过去,这样,卓福民就有机会参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到现在,你仍然能够从互联网上搜索到卓福民撰写的上海市企业改革的论文,诸如《上海1995~1997改革构想》。它们大都题目宏大,颇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势。这也难怪,在那段时间内,体改办是大陆经济领域最为精英的部门,时代站在他们这一边。他们是最显赫的经济官员,就好像供职于日本经济腾飞时代的通产省的日本政府官员。对于个人而言,他们还可以借助政府体系的各种资源来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在卓福民的党校同学中,就包括了后来在上海各个商业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后来光明乳业的董事长王佳芬,他和上海家化的领导者葛文耀也成为非常熟络的朋友。当他2002年加入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出任这家大型国有企业的CEO之后,光明乳业和上海家化都成为他投资的公司。上海实业是一家由上海市所有、基地在香港的控股公司。
追寻卓福民在上海实业时期的投资轨迹,会发现他的投资履历相当辉煌。上海实业的背景和实力让卓福民可以大手笔地进行自己的投资历险,他的每笔投资都不是以百万美元为单位,而是以千万或者亿计,其中,最大的一笔投资金额为6亿美元。他投资过的公司,除了上面提到的上海家化和光明乳业之外,还包括同样声名显赫的中芯国际、东方商厦、联华超市等公司。
2002年,感觉到年龄带给自己压力的卓福民离开了上实控股。他想要开始自己的风投事业,而不是留在随香港回归撤回上海的上实控股做资产管理。而且,他相信,凭着自己过去多年同企业打交道的经历,以及他从这些经历中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风险投资家,而且再适合不过。辞职后的卓福民首先加入了新加坡祥峰中国投资基金,出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2007年,他创立自己的投资公司思格资本。第二年,他以管理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纪源资本,思格资本和纪源资本的合作,最终让后者成为一家管理资金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公司。
选人就是选能力和品质
记者/你投资的时候是押赛道还是押人?
卓福民//赛道也要押,人也要押。如果你赛道押错了,你投资的这家公司的领导者再优秀,他也跑不起来。不好的赛道肯定有问题。就好像田径比赛一样,到山路上面去,就是刘翔也跑不起来。赛道很重要。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看大门,大门就是这个行业行不行,空间大不大;第二看小门,在行业里面这个企业居于什么位置:然后再看管门的人,管门的人能力行不行。
记者/对于人,你投资时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卓福民//判断人,就一般的团队来说,我比较认可的是要有学习能力,会把学习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二是要看他的执行能力,如果他理论讲得很好,执行能力不行,结果是要打折扣的。从品质上来说,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品质是这个人有没有诚信度,如果这个人过去的轨迹不好,过去没有诚信度,他的公司和他个人的能力再好我们也不敢碰。判断人的标准可以归纳出很多。但我最看重的就是这两个:能力和诚信度。
一个普通人的成功
记者/你的背景是什么?
卓福民//我的背景很普通,普通家庭,没什么背景。25岁时,我是凭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去管一个工厂。然后我去读书,毕业是在1983年的年初。读完书以后我又带队考察领导班子,然后开始做企业管理。再然后,被机电局“借”过去搞体制改革。
在机电局的两年内,经常跟上海市政府打交道,具体对口的是体改办,体改办一看这个人不错,就开始想挖我,挖了半年,机电局一开始不同意,最后放了,我就到体改办去了。我真的没有任何背景,一点背景都没有。
记者/那你怎么能够做到这些呢?
卓福民//我觉得我身上比较让人欣赏的,可能是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我是机械行业出来的,但对纺织、化工、航空、酒店,我都能讲一套。第二是我有比较强的研究能力,你在网上可以搜到我写的关于上海市企业的一些论文。第三我觉得我胸襟比较宽,能容人,能容事。我总是引用毛泽东的话说,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是两条:一条是用人,一条是出主意。人用好,每个人发挥他们的作用,你们能干的事我不能干,你们不能干的事到我这边我帮你解决。
记者/你觉得你跟那些年轻人们相比——包括你们公司那些年轻的合伙人们,你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
卓福民//我的优势就是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跟我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怎么跟企业家打交道,怎么处理一些纷繁复杂的事情,特别是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我也会把自己的人脉资源跟他们分享。
而年轻人们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超过我,我也要不断去跟年轻人学习,不断激发自己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
“高高在上、与众不同”做投资
记者/目前从全球来看,大家都在担心新一轮的经济不景气。你对大势的判断是什么?
卓福民//做投资的话,我经常讲八个字——“高高在上、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是指要高屋建瓴地去看问题;所谓“与众不同”就是不能跟着公众走。所以这种时候你不能跟大部分人的思维是一样的,大部分人是不赚钱的,只有少部分人是赚钱的,包括股票市场也是。如果你的思维跟大部分人是一样的,那意味着你一定是输钱的。
第一,从大势上面来看,最近几年里全球经济不会太好,中国经济也会受到相当的影响。美国人的消费下降,中国的出口马上就会受到影响,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里有一驾出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做投资需要耐心,我有足够的耐心来发现一些好的机会。第二,从被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他们应该有一个融资过冬的时间点,绝不能觉得现在钱多得不得了,钱可以很快融来,到了某些环节突然之间钱就少下去了。我经常跟被投资人沟通,说你们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周期考虑,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整个宏观经济里,钱不是越来越多,而是某一段时间内钱会比较少,那个时候你能否撑得过去就是个问题,要有这种思想准备。
记者/之前已经有很多做公司的人卖掉公司,或者自己出来做投资,这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卓福民//不一定,投资公司不可能无限制向上发展,未来三到五年会有一个优胜劣汰;也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会成功地转为一个风险投资家。所以我觉得说趋势有点大,但VC的力量确实有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家,特别是来自于成功的创业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