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贯彻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始终。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为人民服务”所作的全方位新概括和新要求,渗透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重大战略部署中。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的精神,我们必须在学习中领会,在实践中践行。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新内涵;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2003104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90多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就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列举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地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给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为人民服务”作了全方位的阐述,提出了践行党的宗旨的新要求,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更好地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思路和措施,为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明了方向。
一、在学习中深刻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这些内涵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结合新时期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报告的科学决策和重大部署始终。
(一)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性质上讲它是始终如一、永恒不会改变的,但它的内容会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它的具体要求也会随着时代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新时期“为人民服务”内涵有如下四个层面。
其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也是全党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之一。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才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消除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新胜利。
其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2]。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人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4]人民群众的大量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理论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邓小平认为:“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5]无容置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
其三,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强调:“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6]报告最后一部分又强调:“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由于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这就要求“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其四,人民是党的利益归属。十八大报告重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这一重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明确的针对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益问题日益凸显,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都受到相当的重视。于是在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些观点,比如,有人提出党是一个利益集团,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并且因为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才有行为动力。这些听起来好像很在理,实质是错误的。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也说“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等等,而且从某种角度上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算作“党的利益”,但是党的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并不是党员或党的干部的利益和享乐,而是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贯穿于党的科学决策始终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来自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科学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首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之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包括八个必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定党的领导[9]等,都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 其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理论纲领政策的生动体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科学决策部署,都紧密地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民所想、为民所急、为民所忧,把人民放在自高无上的位置。如,在总体布局方面,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方面,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既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在“四化同步”道路方面,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化同步”道路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要求。
又如,在实现经济增长指标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10]的新指标。新指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并不是单一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要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文化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再次,“为人民服务”宗旨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新形势下,我们党不仅面临着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而且还面临着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完成党的使命,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全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1]
二、在实践中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于报告的始终,体现于党的科学决策之中,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部署中,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中深刻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
实践出真知,实践增长才干。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的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民”,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天职。“务实”,就是求真务实。“清廉”,就是清正廉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培养群众感情,增强工作本领,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提高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
(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做好群众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的新局面。[13]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建设服务性政府,在实践中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搞好统筹规划,注重顶层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源头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坚持传统优势与现代手段的有机结合。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
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锻造一支坚强并且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革命精神。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14]只有用这样的标准建设干部队伍,我们的干部才能够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践党的宗旨。
(五)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使人民权益得到根本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因为法律制度建设更具根本性。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形成、贯彻正确路线的重要保证,是纠正失误的有力武器。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发挥法律制度保障党和政府更好工作、维护社会更加稳定、实现人民更大利益的功能,保障为人民服务更好实现。
(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5]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政体制和行政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前提。建设服务型政府,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至关重要。要稳步推进大部制体制改革,整合行政资源;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同时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和公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2][6][7][8][9][10][11][1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14,9,10,56,9,14—16,17,50,28.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839.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6:136.
[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218—219.
[12]杨雪梅,张垚,周舒艺,刘晓鹏.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塑造时代精神气质[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1/c351073—19539342.html
[13]王海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做好群众工作[EB/OL].http://www.jcrb.com/jcpd/jczlt/201106/t20110603_552088.html.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71.
编辑:壬古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新内涵;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2003104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90多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就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列举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地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给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为人民服务”作了全方位的阐述,提出了践行党的宗旨的新要求,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更好地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思路和措施,为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明了方向。
一、在学习中深刻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这些内涵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结合新时期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报告的科学决策和重大部署始终。
(一)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性质上讲它是始终如一、永恒不会改变的,但它的内容会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它的具体要求也会随着时代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新时期“为人民服务”内涵有如下四个层面。
其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也是全党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之一。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才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消除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新胜利。
其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2]。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人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4]人民群众的大量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理论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邓小平认为:“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5]无容置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
其三,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强调:“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6]报告最后一部分又强调:“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由于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这就要求“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其四,人民是党的利益归属。十八大报告重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这一重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明确的针对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益问题日益凸显,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都受到相当的重视。于是在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些观点,比如,有人提出党是一个利益集团,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并且因为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才有行为动力。这些听起来好像很在理,实质是错误的。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也说“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等等,而且从某种角度上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算作“党的利益”,但是党的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并不是党员或党的干部的利益和享乐,而是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贯穿于党的科学决策始终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来自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科学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首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之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包括八个必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定党的领导[9]等,都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 其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理论纲领政策的生动体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科学决策部署,都紧密地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民所想、为民所急、为民所忧,把人民放在自高无上的位置。如,在总体布局方面,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方面,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既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在“四化同步”道路方面,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化同步”道路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本要求。
又如,在实现经济增长指标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10]的新指标。新指标的提出,表明我们并不是单一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要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文化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再次,“为人民服务”宗旨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新形势下,我们党不仅面临着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而且还面临着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完成党的使命,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全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1]
二、在实践中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于报告的始终,体现于党的科学决策之中,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部署中,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中深刻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
实践出真知,实践增长才干。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的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民”,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天职。“务实”,就是求真务实。“清廉”,就是清正廉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培养群众感情,增强工作本领,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提高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
(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做好群众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的新局面。[13]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建设服务性政府,在实践中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搞好统筹规划,注重顶层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源头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坚持传统优势与现代手段的有机结合。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
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锻造一支坚强并且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革命精神。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14]只有用这样的标准建设干部队伍,我们的干部才能够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践党的宗旨。
(五)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使人民权益得到根本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因为法律制度建设更具根本性。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形成、贯彻正确路线的重要保证,是纠正失误的有力武器。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发挥法律制度保障党和政府更好工作、维护社会更加稳定、实现人民更大利益的功能,保障为人民服务更好实现。
(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5]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政体制和行政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前提。建设服务型政府,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至关重要。要稳步推进大部制体制改革,整合行政资源;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同时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和公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2][6][7][8][9][10][11][1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14,9,10,56,9,14—16,17,50,28.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839.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6:136.
[5]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218—219.
[12]杨雪梅,张垚,周舒艺,刘晓鹏.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塑造时代精神气质[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1/c351073—19539342.html
[13]王海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做好群众工作[EB/OL].http://www.jcrb.com/jcpd/jczlt/201106/t20110603_552088.html.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71.
编辑: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