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师生受到探究式教学的影响,过分注重问题的解决,逐渐丧失了阅读意识。针对这一点,要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是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另一方面传授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提供空间让学生阅读,让其在适应的过程中体会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以生为本,加强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1.教授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
在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时,要结合学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其意识到良好的方法是促进阅读的关键,从而能用心学习,认真领会。通常,阅读方法注重层次性,先读懂,再理解,最后掌握要点,能一针见血。
以一道分式应用题为例:一项工程需要在规定日期内完成,如果A队单独做正好按期完成,如果B队单独做,要超过规定日期5天才能完成。现在有A、B两个队伍一起做3天,剩下的工程B队单独做,恰好按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让学生读第一遍,弄懂条件和问题,找出三个量:工作量、时间、效率。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遍探究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抛出问题:在整个任务中,A、B队各做了多少天?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最后,让其读第三遍,追问:这个工程完成了吗?深化学生思考,给出解题的关键和方向。几次以后,学生就能自己使用这个方法,一层层地剖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结合学过的知识整体分析,大胆联想,促进知识吸收和问题解决。
2.技巧点拨,化繁为简,促进问题解决
在学生没有形成技巧之前,要适当地点拨,让其在阅读时要依据文字的多少来剖析:
(1)把文字少的读多,挖出隐藏的条件,使整个问题明朗化。
(2)把文字多的读少,尽可能地省略一些没有用的内容,整理出关键条件,灵活探究。
(3)化繁为简,尤其是一些几何问题,要善于把复杂的图形简化为基本图形,减少干扰,便于自身的探索。
(4)把死的文字读活,特别是应用题,要善于把文字转化为实物,走入出题者创设的情境,全面透彻地理解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画图帮助自己理解、思考。
(5)把动的文字读静,在复杂的运动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对于那些运用的几何问题这个技巧尤其重要,像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到底就是类:没有公共点、一个公共点、两个公共点,然后就是延伸出的五种位置关系。
阅读的技巧有很多,我们能告诉学生的是最常见的几种,其他的就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慢慢探索,最终能形成系统的技巧,灵活运用到阅读中。
3.形成能力,自我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传授方法和技巧,还要注重实践,让其在不断的运用、理解、吸收中形成能力,能够自我阅读,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发散。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其分析探究的空间。数学教材是由很多专家编写而成的,不仅结合了教育学原理和学科特点,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心理,具备很高的阅读价值。
出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会指导其具体的做法: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弄清要素间的关系,能在符号和语言之间流畅转换。讲课时,我会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设计提问,检测其效果。然后,我就要求学生在相关的例题旁提问,将阅读中的不明处写在旁边,以便课堂交流解决。最后就是思考探究环节,在之前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着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对原理进行论证阐述。
二、丰富资源,延伸课外,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内的指导训练,还离不开课外的拓展延伸。一个班级里学生学习的程度参差不齐,不能“一锅煮”,要根据年龄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基础薄弱、反应较慢、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其交谈,耐心地指导,尽可能地与其一起阅读,适当鼓励他们与同学老师交流,切磋阅读体会。对于一般的学生,我会根据他们近阶段内的学习情况向其推荐参考书,并且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我就建议他们组成阅读小组,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同一本书,并且在读完后针对一部分内容写读书报告,以便在班级里交流分享。这样,学生就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在能力和思维上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发展。
此外,在丰富资源的同时要注重阅读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知识输入的过程中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丰富了视野,还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信心,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科素质,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之,良好的教学不是单纯地完成任务,一味地解题、讲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促进其思维空间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外国语学校)
一、以生为本,加强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1.教授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
在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时,要结合学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其意识到良好的方法是促进阅读的关键,从而能用心学习,认真领会。通常,阅读方法注重层次性,先读懂,再理解,最后掌握要点,能一针见血。
以一道分式应用题为例:一项工程需要在规定日期内完成,如果A队单独做正好按期完成,如果B队单独做,要超过规定日期5天才能完成。现在有A、B两个队伍一起做3天,剩下的工程B队单独做,恰好按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让学生读第一遍,弄懂条件和问题,找出三个量:工作量、时间、效率。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遍探究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抛出问题:在整个任务中,A、B队各做了多少天?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最后,让其读第三遍,追问:这个工程完成了吗?深化学生思考,给出解题的关键和方向。几次以后,学生就能自己使用这个方法,一层层地剖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结合学过的知识整体分析,大胆联想,促进知识吸收和问题解决。
2.技巧点拨,化繁为简,促进问题解决
在学生没有形成技巧之前,要适当地点拨,让其在阅读时要依据文字的多少来剖析:
(1)把文字少的读多,挖出隐藏的条件,使整个问题明朗化。
(2)把文字多的读少,尽可能地省略一些没有用的内容,整理出关键条件,灵活探究。
(3)化繁为简,尤其是一些几何问题,要善于把复杂的图形简化为基本图形,减少干扰,便于自身的探索。
(4)把死的文字读活,特别是应用题,要善于把文字转化为实物,走入出题者创设的情境,全面透彻地理解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画图帮助自己理解、思考。
(5)把动的文字读静,在复杂的运动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对于那些运用的几何问题这个技巧尤其重要,像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到底就是类:没有公共点、一个公共点、两个公共点,然后就是延伸出的五种位置关系。
阅读的技巧有很多,我们能告诉学生的是最常见的几种,其他的就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慢慢探索,最终能形成系统的技巧,灵活运用到阅读中。
3.形成能力,自我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传授方法和技巧,还要注重实践,让其在不断的运用、理解、吸收中形成能力,能够自我阅读,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发散。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其分析探究的空间。数学教材是由很多专家编写而成的,不仅结合了教育学原理和学科特点,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心理,具备很高的阅读价值。
出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会指导其具体的做法: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弄清要素间的关系,能在符号和语言之间流畅转换。讲课时,我会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设计提问,检测其效果。然后,我就要求学生在相关的例题旁提问,将阅读中的不明处写在旁边,以便课堂交流解决。最后就是思考探究环节,在之前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着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对原理进行论证阐述。
二、丰富资源,延伸课外,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内的指导训练,还离不开课外的拓展延伸。一个班级里学生学习的程度参差不齐,不能“一锅煮”,要根据年龄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基础薄弱、反应较慢、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其交谈,耐心地指导,尽可能地与其一起阅读,适当鼓励他们与同学老师交流,切磋阅读体会。对于一般的学生,我会根据他们近阶段内的学习情况向其推荐参考书,并且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我就建议他们组成阅读小组,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同一本书,并且在读完后针对一部分内容写读书报告,以便在班级里交流分享。这样,学生就能得到针对性的训练,在能力和思维上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发展。
此外,在丰富资源的同时要注重阅读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知识输入的过程中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丰富了视野,还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信心,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科素质,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之,良好的教学不是单纯地完成任务,一味地解题、讲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促进其思维空间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