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建设,我国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当中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来,“核心素养”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学术界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策略和评价方法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当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为载体进行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不同学科纷纷提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自然成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核心素养的指向目标认知不全面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审美、思維、人文等四大方面的素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科学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出发,要为学生制订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目标指向下更好地培养核心素养。但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割裂开来,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繁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学内容过于零散无法统一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由于课程编排和教师教学等诸多问题,导致语文教学内容过于零散,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但实际上,语文学科与学生其他科目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具备语言知识素养,才能更好地通过语文这门工具获取其他学科的信息,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制订完善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课程学习。
二、核心素养导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核心展开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字词的搭配和基本句式。如《葡萄沟》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会生字并会组词;二是理解和把握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三是体会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新课程标准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在低学段,主要侧重于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中高学段则是借工具书理解生词,把握文章的主旨、词语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把握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学生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创作背景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以思维发展和提升为核心展开教学
文章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离不开文本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感受作用描写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重记诵而轻联想,重知识而轻理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将核心素养作为最终目标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和师生对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阅读的程序性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是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和生成,本质上是理解和消化过程。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反思课文,理解课文,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并能正确书写生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小兴安岭的美景和物产,形成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分析描绘小兴安岭美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由此来看,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以文化理解与传递为核心展开教学
从广义来看,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看,文化是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语文课是人文学科,必然要包括文化。从课程价值来看,语文课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而,语文课必须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选择和传递。如《猴王出世》如果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石猴的形象和名著的魅力,而不注意分析石猴的性格,就不能表现出石狮的勇敢,不能体现石猴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利用好这些节日,同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明确的目标指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学情,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学习指向性,通过学习不断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三维目标中“跳”出来,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制订课程目标,同时,也要融入到三维目标之中,将核心素养培养与三维目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多个方面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终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深入探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出现的问题,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斌,王会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3):45—50.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当中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来,“核心素养”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学术界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策略和评价方法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当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为载体进行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不同学科纷纷提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自然成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核心素养的指向目标认知不全面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审美、思維、人文等四大方面的素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科学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出发,要为学生制订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目标指向下更好地培养核心素养。但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割裂开来,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繁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教学内容过于零散无法统一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由于课程编排和教师教学等诸多问题,导致语文教学内容过于零散,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但实际上,语文学科与学生其他科目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具备语言知识素养,才能更好地通过语文这门工具获取其他学科的信息,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制订完善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课程学习。
二、核心素养导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核心展开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字词的搭配和基本句式。如《葡萄沟》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会生字并会组词;二是理解和把握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三是体会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新课程标准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在低学段,主要侧重于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中高学段则是借工具书理解生词,把握文章的主旨、词语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把握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学生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创作背景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以思维发展和提升为核心展开教学
文章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离不开文本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感受作用描写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重记诵而轻联想,重知识而轻理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将核心素养作为最终目标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和师生对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阅读的程序性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力的提升就是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和生成,本质上是理解和消化过程。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反思课文,理解课文,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并能正确书写生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小兴安岭的美景和物产,形成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分析描绘小兴安岭美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由此来看,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以文化理解与传递为核心展开教学
从广义来看,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看,文化是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语文课是人文学科,必然要包括文化。从课程价值来看,语文课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强化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而,语文课必须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选择和传递。如《猴王出世》如果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石猴的形象和名著的魅力,而不注意分析石猴的性格,就不能表现出石狮的勇敢,不能体现石猴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利用好这些节日,同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明确的目标指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学情,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学习指向性,通过学习不断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三维目标中“跳”出来,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制订课程目标,同时,也要融入到三维目标之中,将核心素养培养与三维目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多个方面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终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深入探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出现的问题,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斌,王会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3):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