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让稚气未脱的初一的孩子们透过文字感受作者的真情,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结合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好奇好动的特点,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设计了现场还原三味书屋的环节,让大家身临其境感受一下,三味书屋中的小鲁迅是不是不如在百草园中快乐了,三味书屋真的压抑儿童天性了吗,人到中年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究竟是什么感情呢。
关键词:真实的鲁迅 鲁迅的童年 现场还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情调查:
1、你如何看待鲁迅的童年?
大多数学生的感情为理解、欣赏、羡慕。
2、读完本文你对鲁迅的认识有何变化?
大约90%的学生认为此文改变了自己对鲁迅的看法,没想到鲁迅会是这样天真顽皮,甚至不好好听讲。
3、这篇课文你最希望老师讲的或最想学的是什么?
学生们最希望了解鲁迅当时的童年生活,当年的百草园和是三味书屋是怎样的,希望老师能提供或补充关于鲁迅的更多信息。
4、学本文之前,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
学生对鲁迅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小学和中学老师提供的文学常识。
5、你一定还有很多感想、建议、或不理解的地方,写下来吧!
最困惑的地方是鲁迅究竟对三味书屋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噶然而止,给人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
综上所诉,我认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小学和中学的作者简介,对鲁迅文章的感知也局限于课本的课文。所以一直以来他们都认为鲁迅是一个模范学生,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革命斗士,是一个竖着短发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的批判者。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和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复杂的情感,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鲁迅先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例如:
1、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2、动词的准确使用:雪地捕鸟
3、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等
4、描写方法:课文第二段关于百草园的描写
5、词语解读:文中有一些词,不着痕迹,看似平常,但又意味深长,易被学生忽略。需要通过补充背景资料来让学生深切体会。例如:“我家”、“似乎”、“东西”等。
教学步骤:
一、导语: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身上盖着一面大旗,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祖国危难深重时,先生不顾安危,振臂呐喊,以自己似匕首、如投枪般冷峻犀利的文字刺痛国人,唤醒民众,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在他深沉的文字下 ,我们似乎很少看到先生的笑颜。印象中的鲁迅先生头发竖立,表情凝重,似乎总是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横眉冷对这世间一切。但真实的鲁迅先生真的只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二、具体过程:
1、把标题和第9段作为切入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请学生在预习和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① 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对应关系)
② 请大家划分文章结构?(两大部分)
③ 请大家思考第9段作为过渡段,应放在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第9段内容更多的与百草园有关,表达恋恋不舍之情。)
④ 请学生填空:Ade,我的 们!Ade,我的 们和 们!
(分析“蟋蟀们”、“覆盆子们”、“木莲们”的拟人手法,可见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热爱,把他们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2、请找一找百草园这一部分中,那一句话明确体现了第9段表现出的热爱。
(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① 进一步追问那几个方面体现出是“乐园”。
(自然景物、故事传说、冬日捕鸟)
② 抓住乐园的“乐”字,请学生分析何乐之有?
传说---体现百草园的神秘
捕鸟---有趣,哪些词语体现了有趣?
请写出捕鸟的器具和步骤。(熟悉课文并分析动词的准确使用)
冬日有趣的活动还有吗?(拍雪人、塑雪罗汉)
为什么说“不相宜”?(分析鉴赏和人迹罕至)
③ 以上这三个部分,那一部分最倾注作者的笔墨和情感。
(第一部分,第2段,以点称面)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合上书说说有哪些动植物?
分析此段描写手法,描写的顺序,抓住特点描写等,重点分析“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中“短短”和“无限”两词的对比效果。)
3、你觉得百草园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淘气、活泼、天真、可爱、好奇心强等)
4、第二大部分先梳理文章脉络,提问:小鲁迅从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他快乐吗,你喜欢三味书屋吗?
有的人说快乐,有的人说乏味,让我们来现场还原一下吧,身临其境来感受一下。(提前准备好道具:字帖、戒尺、纸糊的盔甲、荆川纸、西游记连环画等)在这樣的课堂里,大家感觉如何呢?
5、想象作者写这一部分时,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批判?厌恶?微笑?会在哪些地方微笑?
6、中年后历经人世艰辛,回望美好童年的私塾生活,会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何评价?会对老师是什么心情?
(美好回忆的载体,方正、质朴、博学、宽厚、严格要求、为文字而陶醉的性情中人)
7、结尾的意犹未尽,仓促?
“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8、请学生思考“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中的“东西”指什么?
9、补充写作背景:
时间 地点 心境 参见《朝花夕拾》及其小引等资料
10、三味书屋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聪明、懂事、尊重并热爱师长,喜欢画画、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等等)
11、综合全文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你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温情、童心、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过早承担家庭重担等)
12、结语:
“朝花夕拾”,早上的花到了晚上才拾,虽有有着不能“带露折花”的遗憾,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还是为鲁迅先生“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鲁迅。
参考文献
1、《心灵的探寻》《走进当代的鲁迅》《与鲁迅相遇》《闲话鲁迅》。
2、《一个人的爱与死》 林贤治
3、《鲁迅的最后十年》 林贤治
4、《鲁迅评传》 曹聚仁
作者简介
姓名:李晓波(1978.12),女汉,北京市,中教一级,硕士,研究方向:教学
关键词:真实的鲁迅 鲁迅的童年 现场还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情调查:
1、你如何看待鲁迅的童年?
大多数学生的感情为理解、欣赏、羡慕。
2、读完本文你对鲁迅的认识有何变化?
大约90%的学生认为此文改变了自己对鲁迅的看法,没想到鲁迅会是这样天真顽皮,甚至不好好听讲。
3、这篇课文你最希望老师讲的或最想学的是什么?
学生们最希望了解鲁迅当时的童年生活,当年的百草园和是三味书屋是怎样的,希望老师能提供或补充关于鲁迅的更多信息。
4、学本文之前,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
学生对鲁迅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小学和中学老师提供的文学常识。
5、你一定还有很多感想、建议、或不理解的地方,写下来吧!
最困惑的地方是鲁迅究竟对三味书屋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噶然而止,给人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
综上所诉,我认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小学和中学的作者简介,对鲁迅文章的感知也局限于课本的课文。所以一直以来他们都认为鲁迅是一个模范学生,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革命斗士,是一个竖着短发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的批判者。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和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复杂的情感,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鲁迅先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例如:
1、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2、动词的准确使用:雪地捕鸟
3、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等
4、描写方法:课文第二段关于百草园的描写
5、词语解读:文中有一些词,不着痕迹,看似平常,但又意味深长,易被学生忽略。需要通过补充背景资料来让学生深切体会。例如:“我家”、“似乎”、“东西”等。
教学步骤:
一、导语: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身上盖着一面大旗,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祖国危难深重时,先生不顾安危,振臂呐喊,以自己似匕首、如投枪般冷峻犀利的文字刺痛国人,唤醒民众,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在他深沉的文字下 ,我们似乎很少看到先生的笑颜。印象中的鲁迅先生头发竖立,表情凝重,似乎总是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横眉冷对这世间一切。但真实的鲁迅先生真的只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二、具体过程:
1、把标题和第9段作为切入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请学生在预习和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① 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对应关系)
② 请大家划分文章结构?(两大部分)
③ 请大家思考第9段作为过渡段,应放在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第9段内容更多的与百草园有关,表达恋恋不舍之情。)
④ 请学生填空:Ade,我的 们!Ade,我的 们和 们!
(分析“蟋蟀们”、“覆盆子们”、“木莲们”的拟人手法,可见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热爱,把他们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2、请找一找百草园这一部分中,那一句话明确体现了第9段表现出的热爱。
(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① 进一步追问那几个方面体现出是“乐园”。
(自然景物、故事传说、冬日捕鸟)
② 抓住乐园的“乐”字,请学生分析何乐之有?
传说---体现百草园的神秘
捕鸟---有趣,哪些词语体现了有趣?
请写出捕鸟的器具和步骤。(熟悉课文并分析动词的准确使用)
冬日有趣的活动还有吗?(拍雪人、塑雪罗汉)
为什么说“不相宜”?(分析鉴赏和人迹罕至)
③ 以上这三个部分,那一部分最倾注作者的笔墨和情感。
(第一部分,第2段,以点称面)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合上书说说有哪些动植物?
分析此段描写手法,描写的顺序,抓住特点描写等,重点分析“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中“短短”和“无限”两词的对比效果。)
3、你觉得百草园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淘气、活泼、天真、可爱、好奇心强等)
4、第二大部分先梳理文章脉络,提问:小鲁迅从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他快乐吗,你喜欢三味书屋吗?
有的人说快乐,有的人说乏味,让我们来现场还原一下吧,身临其境来感受一下。(提前准备好道具:字帖、戒尺、纸糊的盔甲、荆川纸、西游记连环画等)在这樣的课堂里,大家感觉如何呢?
5、想象作者写这一部分时,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批判?厌恶?微笑?会在哪些地方微笑?
6、中年后历经人世艰辛,回望美好童年的私塾生活,会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何评价?会对老师是什么心情?
(美好回忆的载体,方正、质朴、博学、宽厚、严格要求、为文字而陶醉的性情中人)
7、结尾的意犹未尽,仓促?
“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8、请学生思考“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中的“东西”指什么?
9、补充写作背景:
时间 地点 心境 参见《朝花夕拾》及其小引等资料
10、三味书屋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聪明、懂事、尊重并热爱师长,喜欢画画、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等等)
11、综合全文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你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温情、童心、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过早承担家庭重担等)
12、结语:
“朝花夕拾”,早上的花到了晚上才拾,虽有有着不能“带露折花”的遗憾,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还是为鲁迅先生“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鲁迅。
参考文献
1、《心灵的探寻》《走进当代的鲁迅》《与鲁迅相遇》《闲话鲁迅》。
2、《一个人的爱与死》 林贤治
3、《鲁迅的最后十年》 林贤治
4、《鲁迅评传》 曹聚仁
作者简介
姓名:李晓波(1978.12),女汉,北京市,中教一级,硕士,研究方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