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的唐诗作品,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遥的意境等等这些美的因子,而苏教版语文教材用它独特的选编方式,将唐诗的美呈现给中学生,体现它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唐诗;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编方式;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审美教育日益被人们提上日程,语文教育对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则是借助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材中最具审美化的内容当数唐诗宋词。本文将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着重探讨唐诗在本套教材中选编的美学意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是,全书围绕单元主题,除课文正文以外,还有听说读写、综合活动和专题。由于所选唐诗大部分被编排在听说读写的“诵读欣赏”部分和“专题”部分,所以接下来就分析这两个部分的美学意义,以供参考。
一、唐诗在教材中“诵读欣赏”部分的美学意义
“诵读欣赏”的审美重点即是美读。美读课文,能体察文学作品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些语言文字产生真切感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相通的,当生活经验被启发调动时,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真切地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这就是美读能培养感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真谛。让学生在诵读唐诗的时候,引导他们读出节奏来,读出乐调来,因为唐诗具有顺口流畅,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起伏跌宕、婉转回环的音乐感,它能产生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它们就会来浸润心灵,使心灵美化。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以“i”押韵,“低、泥、蹄、堤”,平仄相间,音韵婉转,亲切自然,娓娓动听,代表了白居易七律流畅明快的风格特色,表现了初春带给人的那种轻快心境。这首诗几乎是诗人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内心感受的,学生诵读时,用心体会,亦能体会到那种流连忘返,游兴未尽的感觉。其他诗篇亦是如此,此處不一一列举。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这些形式整齐,节奏感强的唐诗时,通过语言文字走向诗人,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感受诗文的音声节奏,由文入情,达到与诗人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那么学生将会对诗文理解增进一层感受,这也许就是把唐诗放在“诵读欣赏”的妙处。
二、唐诗在教材“专题”中的美学意义
“专题”活动的设计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也是它的特色。“专题”是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建立起来的新体系。专题活动为学生今后在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中提供必备的语文素养,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本套教材共有十个专题,其中有四个专题选编了唐诗,共选了十二首,在此我们列举“莲”的专题来看一下。这个专题分为:赏荷,咏荷,读荷,议荷,写荷几个部分,其中“咏荷”部分选录五首诗歌,唐诗占了四首,分别是王昌龄的《采莲曲》,郑谷的《莲叶》,李商隐的《赠荷花》,陆龟蒙的《白莲》。由于观察视角和立意构思不同,有的赋物写实,有的暗示象征,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各异的形象。王诗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画面中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调欢愉;郑诗写鸳鸯戏水,荷叶遮雨,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李诗写荷花的绿叶与红花相映,天真自在,但美好事物却难逃“翠减红衰”的厄运,似乎暗示着诗人心中某种难言的隐痛;陆诗则是一篇别有寄托的作品,那不作修饰、凌波独立的白莲,悄悄地开,默默地落,品格高洁而幽恨无穷,俨然是被当作所弃的隐君子的象征。通过这四首唐诗的学习,反复吟诵,进而能与这些诗人的心灵交汇。与此同时,学习这些咏荷的诗文,能够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等。学生通过一个个“专题”来学习唐诗,能够获得新知,感受唐诗魅力,也提升其审美情趣。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其独特的编写方式,将唐诗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精心构制的结果,把它们按照某种方式呈现给中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喜爱并受到熏陶,纯洁心灵,有助于他们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贺新辉.唐诗精品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明海, 李洪宪.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唐诗;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编方式;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审美教育日益被人们提上日程,语文教育对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则是借助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材中最具审美化的内容当数唐诗宋词。本文将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着重探讨唐诗在本套教材中选编的美学意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是,全书围绕单元主题,除课文正文以外,还有听说读写、综合活动和专题。由于所选唐诗大部分被编排在听说读写的“诵读欣赏”部分和“专题”部分,所以接下来就分析这两个部分的美学意义,以供参考。
一、唐诗在教材中“诵读欣赏”部分的美学意义
“诵读欣赏”的审美重点即是美读。美读课文,能体察文学作品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些语言文字产生真切感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相通的,当生活经验被启发调动时,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真切地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这就是美读能培养感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真谛。让学生在诵读唐诗的时候,引导他们读出节奏来,读出乐调来,因为唐诗具有顺口流畅,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起伏跌宕、婉转回环的音乐感,它能产生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它们就会来浸润心灵,使心灵美化。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以“i”押韵,“低、泥、蹄、堤”,平仄相间,音韵婉转,亲切自然,娓娓动听,代表了白居易七律流畅明快的风格特色,表现了初春带给人的那种轻快心境。这首诗几乎是诗人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内心感受的,学生诵读时,用心体会,亦能体会到那种流连忘返,游兴未尽的感觉。其他诗篇亦是如此,此處不一一列举。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这些形式整齐,节奏感强的唐诗时,通过语言文字走向诗人,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感受诗文的音声节奏,由文入情,达到与诗人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那么学生将会对诗文理解增进一层感受,这也许就是把唐诗放在“诵读欣赏”的妙处。
二、唐诗在教材“专题”中的美学意义
“专题”活动的设计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也是它的特色。“专题”是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建立起来的新体系。专题活动为学生今后在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中提供必备的语文素养,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本套教材共有十个专题,其中有四个专题选编了唐诗,共选了十二首,在此我们列举“莲”的专题来看一下。这个专题分为:赏荷,咏荷,读荷,议荷,写荷几个部分,其中“咏荷”部分选录五首诗歌,唐诗占了四首,分别是王昌龄的《采莲曲》,郑谷的《莲叶》,李商隐的《赠荷花》,陆龟蒙的《白莲》。由于观察视角和立意构思不同,有的赋物写实,有的暗示象征,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各异的形象。王诗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画面中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调欢愉;郑诗写鸳鸯戏水,荷叶遮雨,婉转表达出“浣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李诗写荷花的绿叶与红花相映,天真自在,但美好事物却难逃“翠减红衰”的厄运,似乎暗示着诗人心中某种难言的隐痛;陆诗则是一篇别有寄托的作品,那不作修饰、凌波独立的白莲,悄悄地开,默默地落,品格高洁而幽恨无穷,俨然是被当作所弃的隐君子的象征。通过这四首唐诗的学习,反复吟诵,进而能与这些诗人的心灵交汇。与此同时,学习这些咏荷的诗文,能够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等。学生通过一个个“专题”来学习唐诗,能够获得新知,感受唐诗魅力,也提升其审美情趣。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其独特的编写方式,将唐诗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精心构制的结果,把它们按照某种方式呈现给中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喜爱并受到熏陶,纯洁心灵,有助于他们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贺新辉.唐诗精品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明海, 李洪宪.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