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见许迅,在前不久举行的“2017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会场。那是个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全国乃至世界近3000位眼底病“大咖”“新星”们聚首上海,探讨当今眼底病最前沿的病例判读、手术治疗、药物使用等等。
在这一年一度的“眼底病达沃斯”现场,从上海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舞台的眼科学术带头人许迅教授备受瞩目。身兼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眼底病学组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系主任等多个要职的许迅,是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 Retina China)的大会主席。
会议间隙,《新民周刊》对他做了独家采访。
眼底病如此“凶猛”
眼底病是非常普遍的常见病,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着越来越“凶猛”的发展势头。而当代人呆在室内,过度无节制地近距离用眼,使得病理性近视致盲问题也日益突出。此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中的“急病”也频频高发,而这些眼底病一旦到了晚期便如同癌症,都属于难以治愈的顽症。
临床上,每年甚至每月都有大量眼睛疾患的诊断、治疗、用药等新问题亟待攻克,而论坛就是“群英会”“头脑风暴”,它借鉴国际通常的做法:在全国同行范围“海选”最新医疗成果,通过组织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对1000多篇自发申报的论文进行严格评审,遴选其中不到10%的佼佼者参加年度论坛的“大比武”,与此同时,还以“邀请制”方式组织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世界级专家莅临大会作专题演讲。
由于论坛集中了当下眼底病最前沿或最尖端的医疗研究成果,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医疗专家、青年才俊纷纷怀着“参赛”或学习的热望前来,寻求在这样的场合一举获知当今世界眼底病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方向。
中国眼底病的研究和防治水平,在世界处于前沿。基于大量的眼科病例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各种治疗探索犹如“百舸争流”。为了充分展示眼科一线医疗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这次论坛设置了特邀嘉宾主题讲座、中日眼底病论坛、疑难病例讨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黄斑界面疾病手术、眼底影像学新进展等多个板块,开展专家讲座、论文发言、病例讨论、手术视频等丰富内容的学术交流。
4月13日下午,许迅教授做了“眼底病领域的新挑战——病理性近视”报告。他从致盲性眼底病防治近年取得的突破讲起,阐述了由于早期控制血糖、定期筛查转诊、及时激光治疗,大幅度降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致盲率;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效果显著。他指出,病理性近视的黄斑病变是眼底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他主张,有效预防病理性近视,一定要从公共卫生领域的“近视防控”入手。
许迅教授的发言代表了“上海经验”,其实也是“中国经验”:中国眼病防控不能仅仅着眼于后期的治疗,而必须将触角伸向前期预防,加强早期干预,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眼底病领域各种“怪物”。
许迅报告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临床医疗的深度探索,又有公共卫生的宽阔胸怀。
许迅多年来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联合国TIPS科技发明与创新之星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2016年还获得首批“上海工匠”称号,尽管这并非医疗专项奖,却表达了社会对他数十年磨一剑、上下而求索的医术、医德的高度肯定。
德美医学精神的共同滋养
从医40年,许迅走过一条怎样“人所不知”的曲折道路?
许迅诞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高中毕业正逢全国恢复高考,新老考生如同千军万马争着过“独木桥”,而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一医学院”)。五年寒窗苦读后,他被分配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医生,如何向学科带头人的高峰攀越呢?说起来首先看“态度”——态度决定未来高度。
当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主任赵东生,是中国眼科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是德国医学系的奥地利学派“出身”,保持了严谨、精细的作风。对于新来医生的培养选拔,他也是“眼睛里掺不得一点杂质”,要求非常严格。赵东生再三叮嘱科室里的青年医生:手术前务必认真研读病人的病史,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以打好“有准备之仗”;而手术过程中当然要大胆心细,善于处理各种临床突发问题;手术后呢,则要勤于查房,随时了解术后病人的伤口反应和康复进展。
当年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赵东生主任和手下著名的“四大金刚”医生,都认可许迅吃苦耐劳、钻研业务的踏实作风,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许迅做自己的手术助手,许迅跟了他们八九年,深得德系派精微手术的个中奥妙。严师出高徒,正是在前辈专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召和言传身教下,许迅也深刻认识到,眼科医生的人生,就是“精细”人生!毕业后早年,许迅在“眼内填充C3F8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中承担了实验研究部分。不久,他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30岁那年,在张皙主任麾下成为管辖30多个手术床位的青年医生,开始了眼科“主刀”生涯。
这个阶段的许迅尽管崭露头角,但还是一名年轻的“住院医生”。医学人才培养有非常清晰的“台阶”,每一个台阶都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毕竟手术台上每一刀都事关“生命”。
1990年,许迅在前辈指导下独立开展玻璃体手术,这是对医术、对心理的极大考验,而许迅凭着他的聪颖和坚韧,很快胜任了,包括牵引性合并孔源性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巨大裂孔等复杂的玻璃体手术。这个阶段,许迅依旧勤勤恳恳,按规定是8点上班,他往往7点不到就到科室,利用早晨清静,认真检查病人,向老师们汇报和求教。他胆大心细,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渐渐锤炼出扎實的临床能力。
在这一年一度的“眼底病达沃斯”现场,从上海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舞台的眼科学术带头人许迅教授备受瞩目。身兼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眼底病学组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系主任等多个要职的许迅,是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 Retina China)的大会主席。
会议间隙,《新民周刊》对他做了独家采访。
眼底病如此“凶猛”
眼底病是非常普遍的常见病,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着越来越“凶猛”的发展势头。而当代人呆在室内,过度无节制地近距离用眼,使得病理性近视致盲问题也日益突出。此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中的“急病”也频频高发,而这些眼底病一旦到了晚期便如同癌症,都属于难以治愈的顽症。
临床上,每年甚至每月都有大量眼睛疾患的诊断、治疗、用药等新问题亟待攻克,而论坛就是“群英会”“头脑风暴”,它借鉴国际通常的做法:在全国同行范围“海选”最新医疗成果,通过组织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对1000多篇自发申报的论文进行严格评审,遴选其中不到10%的佼佼者参加年度论坛的“大比武”,与此同时,还以“邀请制”方式组织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世界级专家莅临大会作专题演讲。
由于论坛集中了当下眼底病最前沿或最尖端的医疗研究成果,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医疗专家、青年才俊纷纷怀着“参赛”或学习的热望前来,寻求在这样的场合一举获知当今世界眼底病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方向。
中国眼底病的研究和防治水平,在世界处于前沿。基于大量的眼科病例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各种治疗探索犹如“百舸争流”。为了充分展示眼科一线医疗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这次论坛设置了特邀嘉宾主题讲座、中日眼底病论坛、疑难病例讨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黄斑界面疾病手术、眼底影像学新进展等多个板块,开展专家讲座、论文发言、病例讨论、手术视频等丰富内容的学术交流。
4月13日下午,许迅教授做了“眼底病领域的新挑战——病理性近视”报告。他从致盲性眼底病防治近年取得的突破讲起,阐述了由于早期控制血糖、定期筛查转诊、及时激光治疗,大幅度降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致盲率;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效果显著。他指出,病理性近视的黄斑病变是眼底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他主张,有效预防病理性近视,一定要从公共卫生领域的“近视防控”入手。
许迅教授的发言代表了“上海经验”,其实也是“中国经验”:中国眼病防控不能仅仅着眼于后期的治疗,而必须将触角伸向前期预防,加强早期干预,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眼底病领域各种“怪物”。
许迅报告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临床医疗的深度探索,又有公共卫生的宽阔胸怀。
许迅多年来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联合国TIPS科技发明与创新之星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2016年还获得首批“上海工匠”称号,尽管这并非医疗专项奖,却表达了社会对他数十年磨一剑、上下而求索的医术、医德的高度肯定。
德美医学精神的共同滋养
从医40年,许迅走过一条怎样“人所不知”的曲折道路?
许迅诞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高中毕业正逢全国恢复高考,新老考生如同千军万马争着过“独木桥”,而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一医学院”)。五年寒窗苦读后,他被分配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医生,如何向学科带头人的高峰攀越呢?说起来首先看“态度”——态度决定未来高度。
当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眼科主任赵东生,是中国眼科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是德国医学系的奥地利学派“出身”,保持了严谨、精细的作风。对于新来医生的培养选拔,他也是“眼睛里掺不得一点杂质”,要求非常严格。赵东生再三叮嘱科室里的青年医生:手术前务必认真研读病人的病史,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以打好“有准备之仗”;而手术过程中当然要大胆心细,善于处理各种临床突发问题;手术后呢,则要勤于查房,随时了解术后病人的伤口反应和康复进展。
当年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赵东生主任和手下著名的“四大金刚”医生,都认可许迅吃苦耐劳、钻研业务的踏实作风,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许迅做自己的手术助手,许迅跟了他们八九年,深得德系派精微手术的个中奥妙。严师出高徒,正是在前辈专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召和言传身教下,许迅也深刻认识到,眼科医生的人生,就是“精细”人生!毕业后早年,许迅在“眼内填充C3F8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中承担了实验研究部分。不久,他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30岁那年,在张皙主任麾下成为管辖30多个手术床位的青年医生,开始了眼科“主刀”生涯。
这个阶段的许迅尽管崭露头角,但还是一名年轻的“住院医生”。医学人才培养有非常清晰的“台阶”,每一个台阶都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毕竟手术台上每一刀都事关“生命”。
1990年,许迅在前辈指导下独立开展玻璃体手术,这是对医术、对心理的极大考验,而许迅凭着他的聪颖和坚韧,很快胜任了,包括牵引性合并孔源性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巨大裂孔等复杂的玻璃体手术。这个阶段,许迅依旧勤勤恳恳,按规定是8点上班,他往往7点不到就到科室,利用早晨清静,认真检查病人,向老师们汇报和求教。他胆大心细,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渐渐锤炼出扎實的临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