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需要我们有更精准的扶贫脱贫体制和机制来有效推进。
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
一句“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的叮嘱,反映了总书记对扶贫中可能存在不实事求是的担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需要我们有更精准的扶贫脱贫体制和机制来有效推进。
“中国式扶贫”道路
按照国际权威统计,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按人均GDP比较,我们仍然排在世界第80位以后。只有对这样的国情抱有基本认识,我们才能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由于種种原因,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严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累计减贫超过7亿人。中国在30多年大规模扶贫实践中,让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以至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中国。但今后的扶贫不得不去啃那些最硬的“骨头”。
但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不断迫近,“中国式扶贫”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一场严峻的历史大考。未来几年,我国要面对超过7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每年要减贫的人口达到1170万,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以来,我国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2014年,在国家592个贫困县中,云南就占73个,贵州50个、陕西50个、河北39个、山西35个、内蒙古31个。从当前贫困形势看,“多、广、深”的贫困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目前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也正是我国发展底子最薄弱、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也将是我国扶贫工程最艰巨的任务。如何面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实际,通过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对执政党和政府提出了非常高的发展要求。然而,在原有扶贫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
2014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预测,2015年全世界贫困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有望降低到10%以下,指出经过长达1/4世纪坚持不懈的减贫努力,世界更加接近2030年终结贫困的历史性目标。这其中,中国的贫困人口也历史性地降到了7.2%。这是我国对世界减贫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成效显著。中国走出了一条广受世界赞誉的“中国式扶贫”道路。
扶贫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
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为真正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在十八大以后的5年中,每年的第一次考察,习近平都选择了去贫困地区考察。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要求。
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视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十三五”确定的扶贫目标,就会影响到“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而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就必须努力做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新思想的提出,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完全符合中国国情。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但在如期脱贫的过程中,总书记又担心出现“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的情形。为了防止这种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我们就要不断完善扶贫、脱贫的体制、机制,通过实施更加精准的扶贫政策,努力消除贫困,使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为了解决中国最后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开始了从政府单独扶贫到社会共同扶贫的新阶段。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史上最高规格”扶贫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意味着中国将用新理念引领开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纪元。统筹城乡发展将是改变我国的二元和新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是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思路、大战略。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扶贫工作贵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当前,中国扶贫工作不论是在贫困人群的识别,抑或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而没有识别到户。这使得许多贫困户在一度脱贫后重又因为各种原因返贫。
精准扶贫,最早在官方文件上可查询的是2009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开展的贫困户识别与分类工作,旨在促进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和扶贫政策对接工作。但在我国贫困工作的实践中,普遍存在扶贫瞄准精准度不高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没有全部受益;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到了社会政策。如何真正做好社会政策托底的工作,就需要我们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
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
一句“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的叮嘱,反映了总书记对扶贫中可能存在不实事求是的担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需要我们有更精准的扶贫脱贫体制和机制来有效推进。
“中国式扶贫”道路
按照国际权威统计,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按人均GDP比较,我们仍然排在世界第80位以后。只有对这样的国情抱有基本认识,我们才能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由于種种原因,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严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累计减贫超过7亿人。中国在30多年大规模扶贫实践中,让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以至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中国。但今后的扶贫不得不去啃那些最硬的“骨头”。
但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不断迫近,“中国式扶贫”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一场严峻的历史大考。未来几年,我国要面对超过7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每年要减贫的人口达到1170万,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以来,我国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2014年,在国家592个贫困县中,云南就占73个,贵州50个、陕西50个、河北39个、山西35个、内蒙古31个。从当前贫困形势看,“多、广、深”的贫困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目前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也正是我国发展底子最薄弱、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也将是我国扶贫工程最艰巨的任务。如何面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实际,通过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对执政党和政府提出了非常高的发展要求。然而,在原有扶贫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
2014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预测,2015年全世界贫困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有望降低到10%以下,指出经过长达1/4世纪坚持不懈的减贫努力,世界更加接近2030年终结贫困的历史性目标。这其中,中国的贫困人口也历史性地降到了7.2%。这是我国对世界减贫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成效显著。中国走出了一条广受世界赞誉的“中国式扶贫”道路。
扶贫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
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为真正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在十八大以后的5年中,每年的第一次考察,习近平都选择了去贫困地区考察。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要求。
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视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不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十三五”确定的扶贫目标,就会影响到“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而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就必须努力做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新思想的提出,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完全符合中国国情。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但在如期脱贫的过程中,总书记又担心出现“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的情形。为了防止这种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我们就要不断完善扶贫、脱贫的体制、机制,通过实施更加精准的扶贫政策,努力消除贫困,使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为了解决中国最后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开始了从政府单独扶贫到社会共同扶贫的新阶段。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史上最高规格”扶贫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意味着中国将用新理念引领开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纪元。统筹城乡发展将是改变我国的二元和新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是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思路、大战略。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扶贫工作贵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当前,中国扶贫工作不论是在贫困人群的识别,抑或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而没有识别到户。这使得许多贫困户在一度脱贫后重又因为各种原因返贫。
精准扶贫,最早在官方文件上可查询的是2009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开展的贫困户识别与分类工作,旨在促进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和扶贫政策对接工作。但在我国贫困工作的实践中,普遍存在扶贫瞄准精准度不高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没有全部受益;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到了社会政策。如何真正做好社会政策托底的工作,就需要我们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