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关系

来源 :时代商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乡村关系密切,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城市兴起和初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乡村为主导的良性互动,城市呈现出依赖并服务于乡村的特点;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受到自身封建性的束缚,城市资本逐渐向乡村渗透,乡村工业则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城乡关系在依旧呈现良性互动关系的同时,使得城市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关键词:中世纪;城市;城乡关系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城市的兴起到城市的发展以及乡村工业的发展,都体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紧密联系,长期来看,这种互动体现出的并不都是二者的相互斗争与压榨,而更多的表现为二者的良性互动。
  在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经济形式下,乡村受到封建制度压迫之时,城市是令人向往的自由之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既依赖并服务于周边乡村,同时又推动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解体,体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而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受到其自身所具有的封建特征的限制时,乡村的环境相对而言则更加自由,城市人口和城市资本逐渐向乡村转移,乡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城市自身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新的发展,再次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当然,城乡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长期以来,在关于中世纪城市起源的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包括“基尔特说”、“马尔克说”、“封建领地说”、“商业起源论”、“手工业起源论”等等,但是无论哪一种学说都因其内在的矛盾而缺乏说服力。而刘景华教授提出的“生产不足论”则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对中世纪城市兴起的问题做出了极具说服力和严谨性的解释。所谓“生产不足论”可以表述为:“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大小不同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物质生产上不能满足自我需要,因而必须依靠系统以外的经济养分来填补需求缺口,利用外部经济因素来满足内部需要,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便是这种需求的必然产物。”[1]
  乡村经济中具有的生产不足特征,一方面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中小城镇的兴起,另一方面又促使难以在乡村生活的人进入城市,这些人成为城市兴起过程中的主要人口来源,逃亡农奴建立了中世纪城市。在乡村领主经济中,庄园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特征,但是庄园经济并没有实现自给自足,更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经济体,在庄园经济里,一方面庄园本身无法满足领主对所有手工品和奢侈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领主的农产品剩余促使其与市场相联系,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生产不足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与早期发展,也决定了城市为乡村服务的特质。另外,城市中相对自由的环境也让人们对城市产生了向往,“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早期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是城市人口的增加,而乡村人口移居城市,是对城市人口的重要补充。城市为乡村服务,体现在城市为乡村提供乡村无法自给的手工业产品和奢侈品,包括最基本的铁和食盐,即便是庄园经济最为发达的时候,乡村也没有达到完全封闭的程度,在高端商品方面,乡村的贵族更是奢侈品的主要受众。
  此时中世纪西欧的城乡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乡村经济为主体的良性互动。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乡村,乡村为城市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并为城市提供了人口来源和消费市场。可以看到,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时期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在以乡村为主导的情况下实现的。乡村为城市兴起提供了很多基本条件,同时,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提供了更多选择,乡村生产力水平不高,难以维持生计的人们离开农村,在城市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而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会为乡村的改变提供推动力,彼时城市在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二、乡村工业的發展
  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乡村为主导的城乡互动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商品货币关系侵蚀农村的自然经济,促进封建制的解体,这一方面为农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后续城市资本向乡村转移奠定了基础。
  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庄园领主的消费欲望日渐高涨,对货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12世纪起,英国就走上了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的漫长道路。农奴也可以缴纳赎金成为自由人,这既给领主带来了货币收入,又让乡村有了向新的方向发展的基础。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农奴制也在13到14世纪消失。这种改变是领主的选择,在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领主的消费欲望高涨,而在地租形式转变的过程中,领主也得到了很多的好处。这种转变也把农民推向了市场,使得乡村经济有了改变。农民积极参与市场,将农产品卖掉,这既促进乡村经济形态的改变,也使得城市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原本就依赖乡村的城市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地租形式的转变和赎身金的出现,在短期内给领主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对领主则是不利的。由于收益大增,领主的消费欲望也长盛不衰,而领主毫无节制的消费也带来了坐吃山空的危险。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也在急速贬值,有习惯法限制的地租难以改变,这显然是对农民有利的。这促进了农民个人财富的积累,出现了封建主经济地位下降、农民经济地位上升的趋势。农奴获得自由之后,也加速了他们流向城市的进程。自由农民数量的增加使得农民社会地位也有了普遍的提升,到了中世纪末期,自由农民间的分化已有所发展。
  城市人口和资本向乡村转移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城市内部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城市具有的封建性之间的矛盾发展是主要推动力。城市自身具有的对封建领主的政治依附在早期使得城市得到发展,但从长期来看终会禁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行会也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之间的资本转移存在很大的阻力。而与此同时,乡村的封建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地租发展,农奴制趋于解体,封建庄园制也趋于瓦解。与此时的城市相比,乡村的空气更加自由,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城市资本,促进了乡村工业的发展。“在乡村工业兴旺的地区,一些细加工环节产品最后完成环节逐渐集中在一起,兴起新的工业城镇。”[2]之前城市人口的增加与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密切相关,而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封建因素禁锢了城市本身的发展,城市人口出现了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而且这并不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在英国这种转移最早发生在13世纪。那时由于农村普遍兴建了水力漂洗坊,因而有一部分织呢工和漂洗工等纺织行业的工匠离开城市来到乡村。”[3]这既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又让帮助城市摆脱行会的限制实现进一步发展,显示了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乡村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最初的家庭手工业是对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的重要补充,但我们所说的乡村工业一般情况下所指的就是在商品经济下的乡村工业。乡村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是乡村工业兴起的根本原因。乡村工业的发展使得欧洲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资本对乡村的渗透推动乡村家庭手工业跳出了农本经济的桎梏,以市场为基础的乡村工业将乡村纳入了现代经济体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推动了乡村商业的发展。
  这种城乡之间的互动依然是良性的,只是主导力量逐渐由乡村转为城市,同时二者的互动程度也有所增强。城市对乡村面貌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时,乡村同样为城市提供了“回旋余地”,让城市在自身发展越来越受到其所具有的封建性质禁锢时,能够向乡村转移资本和人口,而对乡村的渗透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有助于城市摆脱行会的束缚,最终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乡村之间体现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乡村和城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二者之间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当然,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冲突和对立,如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及对乡村农本经济的冲击等,但这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使人们不会极度抗拒城市的存在,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封建关系已逐渐解体,农村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这也为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提供了条件。
  同时,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早期,乡村在城乡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主要是为周边的乡村服务,而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依赖着周边乡村在各方面的支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本身的封建属性禁锢了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使得乡村相对而言拥有更加宽松的环境,城市资本的人口转而向乡村转移,另外,乡村的水力资源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这也是城市资本和劳动力向乡村转移的重要原因,这种转移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城市在城乡关系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中世纪西欧城乡关系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在西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没有能力单独承担起西欧社会发展的重任。只有城市和乡村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推动西欧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这种关系的研究也可以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16.
  [2]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转型》,《世界历史》,2017.6.
  [3]袁晓红:《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的举动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运用1985-2018年河南省FDI和三次产业在GDP中占比的数据,研究河南省引入FDI在各产业间的分布,从三次产业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分布呈现“二、三、一”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至今,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流
期刊
摘要:医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要求公立医院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绩效制度,公立医院加强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凸显,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薪资水平、充分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推行绩效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公立医院薪酬分配要体现岗位差异,同时兼顾科室薪资平衡,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绩效工资二次分配涉及职工个人切身利益,有利于增强幸福感和认同感,调动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电网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两个转变”的管理体制。目前,电力企业缺乏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如何引进专业技能人才并培养其综合素质成为首要问题,筆者在本篇文章中根据找到的资料,分析了目前电力企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意见,以保证人才的供应。  关键词:智能电网;供电企业;人才培养  我国对电网的定义描述为:电网的智能化,它是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崛起,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购物,带动了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运输范围广、运输物品种类多样是我国物流运输的主要特点。目前我国物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难题,多功能智能物流箱的出现,能够有效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和稳定性。本文将围绕多功能智能物流箱及物流运输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多功能智能物流箱;物流运输;运输方法  多功能智能物流箱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物
期刊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对人才资源格外需求的发展阶段,人才也成为了第一创造力,然而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传统固定且单一的规章制度,对我国现代企业和政府的人力资源,起不到有效管理和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绩效考核等形式,以此来改变我国传统的政治生态,同时提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促进我国改革进程推进。正
期刊
摘要:伴随着信息智能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管理已经在管理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并被高度认可。随着企业对于采购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采购管理逐渐被应用,企业采购管理得到了飞速发展与进步,但是随之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为了能够寻求更好的,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采购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文章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了企业供应链视角下采购成本控制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医改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特别是国家层面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通过提高绩效考核工作精细化水平,体现出各崗位员工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有效价值,这是摆在公立医院管理者面前的新问题。本文阐述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现状,并提出了构建适合公立医院进行监督、评价、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现状;对策  为了能
期刊
摘要:在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供应链金融企业资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其提高供应链资金流转效率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就供应链金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供应链金融企业提升资金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企业资金管理;企业管理  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赊销已成为交易的主流方式,作为市
期刊
摘要: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十分注重农业发展及农村建设,并且偏向该方面的政策也在逐年增多。但是就目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其与城镇发展差距依旧很大,三农问题仍是关注热点。于国家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经济状况,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水平,于社会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拉近农村与
期刊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紧张等作出了重要贡献。针对当前市场发展现况来看,中小企业的不断涌现提升了市场环境的竞争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不利于维持市场环境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地位,以及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