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一层 飞来横祸
法国的大学多数采用申请入学制,符合学校要求的人向学校递交简历、成绩单、动机信和论文或者问卷回答,就可以申请入学。文字材料审查过后,学校会通知部分申请者前来面试,最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择优录取。整个过程和毕业找工作有点类似。
2008年,我在中国过了二十来天的暑假之后就匆匆回来准备各研究生学院的面试。因为我申请的学校比较多,遍布整个法国,那段时间我一直天南地北地奔波。
由于我已经不是交换生,大学城的宿舍我也没有继续申请居住,于是找了一个公寓,和一个中国女生短期合租。为了减轻生活的负担,找到公寓后马不停蹄地继续打工。
那天早上8点多,我在去打工的路上被一辆车给擦挂了,脚也被轮子碾过。素不相识的路人帮我叫了救护车,糊里糊涂中,我被推进急救室。做了几个检查后,医生告诉我并没有什么大碍,右脚骨折而已。
当时我身上连证件和钱都没有,甚至不知道怎么从医院回到公寓,这个地方我刚来一个人都不认识,而富友跟我的关系也一般,并且每天打工也没有时间来接我。我不知所措,只是在医院里一直哭。幸好一个来探病的法国帅哥帮我付了医药费,还送我回家。
随后的那段日子,我因为行动不便,给室友带来了麻烦,两人也有了很多矛盾。然后她告诉我,有别人想跟她合租,由于我们当时没签合同,我住完那个月后就离开了。几经辗转,联系上一个法国朋友Nicolas,到她家暂住。
第十二层 长大,不过一夏
因为是暑假,Nicolas把妈妈也接来一起住,家里还有她的丈夫和3个小孩。法国人的家庭很民主,家长都很愿意听孩子们的意见,不管他们有多小。就像这次把我接来一起住,他们也是经过全家讨论的。
那时候,我学会了给自己打针,还要每天做治疗。但最让我难受的不是身体上的痛,而是寄人篱下的感觉。当我看到他们一家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当我看到Nicolas的小女儿走到父母身边亲昵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羡慕。我甚至还不敢告诉国内的父母这次意外,每次通电话,也只是跟他们说“我很好”。
2008年的中国,最盛大的事莫过于北京奥运会。在法国,奥运会也备受关注,因为我的到来,朋友全家也更关注奥运会的一切。开幕式那天,大家都没有安排其他节目,而是一起坐在电视机旁认真观看。从第一次播放国歌开始,到开幕式的最后,我的眼泪无法控制地往下掉,整整两个小时。Nicolas在身边安慰我,她的小儿子也轻轻地握住我的手,就连平时严肃的老奶奶也喷喷地赞叹这个仪式的无与伦比。
脚上的石膏,紧紧地锁住了这个原本应该自由而精彩的暑假。这样的情绪让我一直愁眉不展,但是,在看到奥运会开幕式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忽然充满感恩。其实大家~直都在关心我,帮助我。尽管有时我们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会,但他们愿意接近我,了解我,就像他们愿意去认识、去欣赏我的国家一样。让我感动的,不光是那份民族骄傲,更是经历了这种种之后,我所体会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理解,与国籍无关。
也许,不曾受伤,就无法学会坚强、不经阴霾,就难以感激阳光。出国前后,我经历了漫长的迷惘期,我很怕我在法国辛苦耕耘的一切不足以给我一个更好的将来。但是,那个暑假,我终于明白,原来我的这些经历,并不是为了一个功利的且标,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更广阔。
第十三层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2008年暑假结束之后,我离开Nicolas一家,来到阿尔勒继续攻读研究生。阿尔勒是一个典型的法国南部小城,从城东走到城西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人口仅三万而且老年化严重。因为市内只有3所重点高校,多数本地年轻人都选择去其他临近的城市就读,所以,如果在街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基本上都认识。
我就读的马赛三大应用经济学院的文化管理研究所,总共三个年级:L3(文化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强,所以,本科三年级就相当于研究生的预科)、M1,M2,共约150人,其中中国学生4人,已经是历来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届了。
法国大学的实践课比较多,每门课程过段时间都会交代一些项目让学生们去做,通常是老师说几个主题,学生们去做社会调查或者方案策划,然后以PPT的形式在全班讲解。
作为一个外国新生,刚开始的时候要找到项目合作人总会有些困难,很多时候我都是到最后关头才勉强加入一些人数实在太少的小组,而组员们又总会照顾我安排轻松的任务。我是一个要强的人,但在法国一年多的生活让我明白很多事情我是急不来的,我得接受一个比别人更漫长、更辛苦的学习过程。
第一个学期的我,是个绝对的低调派,不怎么参加活动,总是出没图书馆,一下课就追着老师拿课件。因为我需要做大量功课去弥补知识和语言的双重不足。还记得第一次上台用PPT介绍项目时紧张得结巴,还有老师那紧皱的眉头,以及课后同学“已经很不错了”的安慰,我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天道酬勤,两年的研究生读下来,我已经成了一个法国通。毕业那天,我抚摸着来之不易的硕士学位,泪流满面。我的3年青春,我的一腔热血,就这样凝聚在一本小小的证书上。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回国,站在家人、师长、同学和朋友的面前,大声地告诉他们:
“我,回来了!”
法国的大学多数采用申请入学制,符合学校要求的人向学校递交简历、成绩单、动机信和论文或者问卷回答,就可以申请入学。文字材料审查过后,学校会通知部分申请者前来面试,最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择优录取。整个过程和毕业找工作有点类似。
2008年,我在中国过了二十来天的暑假之后就匆匆回来准备各研究生学院的面试。因为我申请的学校比较多,遍布整个法国,那段时间我一直天南地北地奔波。
由于我已经不是交换生,大学城的宿舍我也没有继续申请居住,于是找了一个公寓,和一个中国女生短期合租。为了减轻生活的负担,找到公寓后马不停蹄地继续打工。
那天早上8点多,我在去打工的路上被一辆车给擦挂了,脚也被轮子碾过。素不相识的路人帮我叫了救护车,糊里糊涂中,我被推进急救室。做了几个检查后,医生告诉我并没有什么大碍,右脚骨折而已。
当时我身上连证件和钱都没有,甚至不知道怎么从医院回到公寓,这个地方我刚来一个人都不认识,而富友跟我的关系也一般,并且每天打工也没有时间来接我。我不知所措,只是在医院里一直哭。幸好一个来探病的法国帅哥帮我付了医药费,还送我回家。
随后的那段日子,我因为行动不便,给室友带来了麻烦,两人也有了很多矛盾。然后她告诉我,有别人想跟她合租,由于我们当时没签合同,我住完那个月后就离开了。几经辗转,联系上一个法国朋友Nicolas,到她家暂住。
第十二层 长大,不过一夏
因为是暑假,Nicolas把妈妈也接来一起住,家里还有她的丈夫和3个小孩。法国人的家庭很民主,家长都很愿意听孩子们的意见,不管他们有多小。就像这次把我接来一起住,他们也是经过全家讨论的。
那时候,我学会了给自己打针,还要每天做治疗。但最让我难受的不是身体上的痛,而是寄人篱下的感觉。当我看到他们一家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当我看到Nicolas的小女儿走到父母身边亲昵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羡慕。我甚至还不敢告诉国内的父母这次意外,每次通电话,也只是跟他们说“我很好”。
2008年的中国,最盛大的事莫过于北京奥运会。在法国,奥运会也备受关注,因为我的到来,朋友全家也更关注奥运会的一切。开幕式那天,大家都没有安排其他节目,而是一起坐在电视机旁认真观看。从第一次播放国歌开始,到开幕式的最后,我的眼泪无法控制地往下掉,整整两个小时。Nicolas在身边安慰我,她的小儿子也轻轻地握住我的手,就连平时严肃的老奶奶也喷喷地赞叹这个仪式的无与伦比。
脚上的石膏,紧紧地锁住了这个原本应该自由而精彩的暑假。这样的情绪让我一直愁眉不展,但是,在看到奥运会开幕式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忽然充满感恩。其实大家~直都在关心我,帮助我。尽管有时我们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会,但他们愿意接近我,了解我,就像他们愿意去认识、去欣赏我的国家一样。让我感动的,不光是那份民族骄傲,更是经历了这种种之后,我所体会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理解,与国籍无关。
也许,不曾受伤,就无法学会坚强、不经阴霾,就难以感激阳光。出国前后,我经历了漫长的迷惘期,我很怕我在法国辛苦耕耘的一切不足以给我一个更好的将来。但是,那个暑假,我终于明白,原来我的这些经历,并不是为了一个功利的且标,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更广阔。
第十三层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2008年暑假结束之后,我离开Nicolas一家,来到阿尔勒继续攻读研究生。阿尔勒是一个典型的法国南部小城,从城东走到城西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人口仅三万而且老年化严重。因为市内只有3所重点高校,多数本地年轻人都选择去其他临近的城市就读,所以,如果在街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基本上都认识。
我就读的马赛三大应用经济学院的文化管理研究所,总共三个年级:L3(文化管理的专业性比较强,所以,本科三年级就相当于研究生的预科)、M1,M2,共约150人,其中中国学生4人,已经是历来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届了。
法国大学的实践课比较多,每门课程过段时间都会交代一些项目让学生们去做,通常是老师说几个主题,学生们去做社会调查或者方案策划,然后以PPT的形式在全班讲解。
作为一个外国新生,刚开始的时候要找到项目合作人总会有些困难,很多时候我都是到最后关头才勉强加入一些人数实在太少的小组,而组员们又总会照顾我安排轻松的任务。我是一个要强的人,但在法国一年多的生活让我明白很多事情我是急不来的,我得接受一个比别人更漫长、更辛苦的学习过程。
第一个学期的我,是个绝对的低调派,不怎么参加活动,总是出没图书馆,一下课就追着老师拿课件。因为我需要做大量功课去弥补知识和语言的双重不足。还记得第一次上台用PPT介绍项目时紧张得结巴,还有老师那紧皱的眉头,以及课后同学“已经很不错了”的安慰,我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天道酬勤,两年的研究生读下来,我已经成了一个法国通。毕业那天,我抚摸着来之不易的硕士学位,泪流满面。我的3年青春,我的一腔热血,就这样凝聚在一本小小的证书上。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回国,站在家人、师长、同学和朋友的面前,大声地告诉他们:
“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