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各国的竞争表面是经济的竞争,本质上则是文化和科技的竞争。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已经引起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经过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之所以缺乏阅读兴趣,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阅读内容停留在儿时的记忆或是熟知的内容,比如《熊大熊二》《虹猫蓝兔七侠传》《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些书与经典著作相比,少了些许科学性、唯物主义精神,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
受父母的教育程度限制,高知家庭中的孩子涉猎比较广泛也比较深入,因为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时间比较少,被所谓知识的学习所代替,然而培养兴趣需要时间。家庭开支中阅读消费较少,应给孩子预留一部分这方面的支出。读与思是一对双胞胎,但是某些孩子读得多但是想得少,用得更少,没有学以致用,学习持续性降低。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零散,没有成型的、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和资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认识不够,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不强。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不充分,后天则难以弥补。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题开始阶段课题组的几个老师做了相应的调查,调查七至十三岁的学生读书状况,其中重点调查是读书习惯的养成。我们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精神饥饿感,需要阅读不同的作品,一旦错过了关键期,精神上的缺失就比较难以弥补。这就是《学记》所说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小学阶段就是所有关键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训练,它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在阅读绘本、拼音读物、故事书过程中与表达相整合,儿童的思维与语言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长达两年的研究中,我们“阅读研究课题组”有了些许收获。
一、形成以“平日阅读习惯培养为主线”模式
从一年级的渗透阅读思想,二年级的引导阅读方法,三年级的与家长阅读并轨,养成阅读习惯,直至现今四年级的活动的加入,深化阅读理念等等按计划跟进的教学引领下,“平日阅读习惯培养为主线”的模式贯彻始终。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六法”
欲言又止法。源于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孩子对各种各样的故事充满着好奇心,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只提供给孩子故事的开篇,而对于故事最吸引人的部分欲言又止,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谜底,引得孩子为寻求结果而读书。
畅谈交流法。给孩子提供读书交流的机会,讲一讲自己所读书目的内容和收获,还可以选择读书过程中发生的趣事进行交流。希望孩子不仅能够与书本上面的人物同悲共喜,而且能够在合上书本以后有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是的,真正伟大的童书,绝对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让儿童感动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之后,往往会有着人类最重要的话题,最高尚的智慧和最朴素的美德。
言传身教法。孩子读书过程中最想和老师分享,也想了解老师阅读的状况,教师可以公开自己的读书方法,与家长共享读书的内容。老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和教育。
母子共读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家长们总会觉得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少了,其实在共同的阅读中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解读故事,解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往往在争论与应和中我们找到了共同点,达成了默契,读书可以架起一座心灵之桥,父母与子女之间一定会和谐相处。
援助共享法。分享好书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我们三年里连续搞了两次公益活动,在去孤儿学校和聋哑学校慰问中,我们均以书会友。孩子把珍爱的书籍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給自己的朋友。知书达理,学以致用。
寓教于乐法。我们把书中的内容分类,不同的类别采取了不同的阅读方式。例如:将古诗词编排成歌舞演艺、把有趣的童话故事改编成舞台剧、把名篇散文以朗诵的形式登台汇报等。
2.激发兴趣“三发动”
发动学校为孩子设立图书角,并根据年级更换书目。在选择书目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孩子一旦被某一本书吸引,就会被与之雷同和相关的另一本书所吸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曾进行了问卷调查,想知道孩子不同的兴趣点,通过我们搞得“读书交流”活动中我们感受到,要从孩子的价值取向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孩子的认知能力出发,这样的书籍才是孩子喜欢的,爱不释手的好书。发动同学进行图书互换活动,做读书推荐卡,与下一位读者互动。发动家长参与读书活动,利用“家长讲师团”的活动请来家长中的“大家”为学生进行名著解读,引领学生有更高地追求。
二、实践丰富的阅读策略
在以“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直以阅读与写作的指导作为每一个时期的重要命题。从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梳理文章结构,运用阅读策略体会作者表达,到把阅读策略向写作迁移。学以致用得到了实现,阅读的人文性得到了体现。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活动也应运而生,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读书,也成为了孩子写作的好素材。
不同的年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低年级可以以画为主,以写为辅。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摘抄本,它如同自己设计的精美书籍一样,孩子可以在里面设计与内容有关的插图作为装饰。班级定期传阅和交流笔记中的内容,也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自己偷偷欣赏,这是一种绝妙的感受。摘抄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部分同学的创作欲望。有一些软件也可以成为孩子畅游书海的场所,许多孩子在“喜马拉雅”App中参与“朗读者”活动,激起了孩子从读书到“读”书的欲望。
随着孩子涉猎愈发广泛,我们的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中的写作内容也变得丰富了,孩子参加的活动让他们有了很深的感悟,他们的收获不仅仅体现在对书的渴求,更体现在创作中有了自己的思想。
三、师生关系呈现可喜变化
当今电子产品的更新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时候,孩子被狠狠地拍在了沙滩上,有一些孩子因为“网瘾”而影响了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减弱,性格变得暴躁易怒有暴力倾向等等。老师和家长们想尽办法想把孩子引上正路。新《课标》也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何让孩子将目光投向书籍,成了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研究的课题。在一次次与老师共度“我是讲书人”的日子里,孩子不仅仅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也找到了自信。在与老师、家长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达成了共识,拥有了说不尽的话题。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显,在阅读策略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调高了学习能力,初步形成了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品格。健全的品格使孩子慢慢地摆脱电脑的束缚,在阅读和交流中形成独立的人格,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阅读内容停留在儿时的记忆或是熟知的内容,比如《熊大熊二》《虹猫蓝兔七侠传》《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些书与经典著作相比,少了些许科学性、唯物主义精神,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
受父母的教育程度限制,高知家庭中的孩子涉猎比较广泛也比较深入,因为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时间比较少,被所谓知识的学习所代替,然而培养兴趣需要时间。家庭开支中阅读消费较少,应给孩子预留一部分这方面的支出。读与思是一对双胞胎,但是某些孩子读得多但是想得少,用得更少,没有学以致用,学习持续性降低。学校和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零散,没有成型的、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和资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认识不够,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不强。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不充分,后天则难以弥补。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课题开始阶段课题组的几个老师做了相应的调查,调查七至十三岁的学生读书状况,其中重点调查是读书习惯的养成。我们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精神饥饿感,需要阅读不同的作品,一旦错过了关键期,精神上的缺失就比较难以弥补。这就是《学记》所说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小学阶段就是所有关键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训练,它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在阅读绘本、拼音读物、故事书过程中与表达相整合,儿童的思维与语言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长达两年的研究中,我们“阅读研究课题组”有了些许收获。
一、形成以“平日阅读习惯培养为主线”模式
从一年级的渗透阅读思想,二年级的引导阅读方法,三年级的与家长阅读并轨,养成阅读习惯,直至现今四年级的活动的加入,深化阅读理念等等按计划跟进的教学引领下,“平日阅读习惯培养为主线”的模式贯彻始终。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六法”
欲言又止法。源于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孩子对各种各样的故事充满着好奇心,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只提供给孩子故事的开篇,而对于故事最吸引人的部分欲言又止,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谜底,引得孩子为寻求结果而读书。
畅谈交流法。给孩子提供读书交流的机会,讲一讲自己所读书目的内容和收获,还可以选择读书过程中发生的趣事进行交流。希望孩子不仅能够与书本上面的人物同悲共喜,而且能够在合上书本以后有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是的,真正伟大的童书,绝对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让儿童感动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之后,往往会有着人类最重要的话题,最高尚的智慧和最朴素的美德。
言传身教法。孩子读书过程中最想和老师分享,也想了解老师阅读的状况,教师可以公开自己的读书方法,与家长共享读书的内容。老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和教育。
母子共读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家长们总会觉得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少了,其实在共同的阅读中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解读故事,解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往往在争论与应和中我们找到了共同点,达成了默契,读书可以架起一座心灵之桥,父母与子女之间一定会和谐相处。
援助共享法。分享好书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我们三年里连续搞了两次公益活动,在去孤儿学校和聋哑学校慰问中,我们均以书会友。孩子把珍爱的书籍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給自己的朋友。知书达理,学以致用。
寓教于乐法。我们把书中的内容分类,不同的类别采取了不同的阅读方式。例如:将古诗词编排成歌舞演艺、把有趣的童话故事改编成舞台剧、把名篇散文以朗诵的形式登台汇报等。
2.激发兴趣“三发动”
发动学校为孩子设立图书角,并根据年级更换书目。在选择书目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孩子一旦被某一本书吸引,就会被与之雷同和相关的另一本书所吸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曾进行了问卷调查,想知道孩子不同的兴趣点,通过我们搞得“读书交流”活动中我们感受到,要从孩子的价值取向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孩子的认知能力出发,这样的书籍才是孩子喜欢的,爱不释手的好书。发动同学进行图书互换活动,做读书推荐卡,与下一位读者互动。发动家长参与读书活动,利用“家长讲师团”的活动请来家长中的“大家”为学生进行名著解读,引领学生有更高地追求。
二、实践丰富的阅读策略
在以“核心素养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直以阅读与写作的指导作为每一个时期的重要命题。从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梳理文章结构,运用阅读策略体会作者表达,到把阅读策略向写作迁移。学以致用得到了实现,阅读的人文性得到了体现。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活动也应运而生,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读书,也成为了孩子写作的好素材。
不同的年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低年级可以以画为主,以写为辅。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摘抄本,它如同自己设计的精美书籍一样,孩子可以在里面设计与内容有关的插图作为装饰。班级定期传阅和交流笔记中的内容,也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自己偷偷欣赏,这是一种绝妙的感受。摘抄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部分同学的创作欲望。有一些软件也可以成为孩子畅游书海的场所,许多孩子在“喜马拉雅”App中参与“朗读者”活动,激起了孩子从读书到“读”书的欲望。
随着孩子涉猎愈发广泛,我们的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中的写作内容也变得丰富了,孩子参加的活动让他们有了很深的感悟,他们的收获不仅仅体现在对书的渴求,更体现在创作中有了自己的思想。
三、师生关系呈现可喜变化
当今电子产品的更新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时候,孩子被狠狠地拍在了沙滩上,有一些孩子因为“网瘾”而影响了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减弱,性格变得暴躁易怒有暴力倾向等等。老师和家长们想尽办法想把孩子引上正路。新《课标》也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何让孩子将目光投向书籍,成了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研究的课题。在一次次与老师共度“我是讲书人”的日子里,孩子不仅仅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也找到了自信。在与老师、家长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达成了共识,拥有了说不尽的话题。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显,在阅读策略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调高了学习能力,初步形成了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品格。健全的品格使孩子慢慢地摆脱电脑的束缚,在阅读和交流中形成独立的人格,找到了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