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乡镇也着力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建设以乡村文化为主的旅游景点,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本文以朱家峪旅游景点为例,分析了乡村景点开发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益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乡村文化 朱家峪 乡村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46-02
山东省作为农业经济大省,旅游业的发展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繁荣,近几年来,我省乡村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省旅游产品的种类,促进了我省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用。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给周边环境、人文、经济的影响,利弊参半,如何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根据朱家峪旅游景点的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1 朱家峪旅游景点开发现状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齐鲁第一村”之称。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朱家峪寓含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几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在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深受周易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北方山村特有的建筑文化。
朱家峪自然环境幽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游客可入村“归真、访古、探幽”,一饱眼福,感悟人生。
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出批复,确定朱家峪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2.9公顷。省政府要求,按照《名村保护规划》对朱家峪村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应予以重点保护,从整体上保持历史村落“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骨架。
2 朱家峪旅游景点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当地政府的支持,朱家峪几年来发展平稳,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朱家峪没能更好更快发展,也没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质的飞跃和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1 当地政府关注不够,缺乏统一规划
在景点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证和规划,盲目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质量,人工痕迹过于明显,致使原有古建筑和设施遭到破坏,新建设施又显得与古村古韵格格不入,破坏了古村风貌。
2.2 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缺乏内涵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古村落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旅游产品的开发,古村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内涵文化没能很好的展现给游客。缺乏特有的民俗旅游项目,许多游客在景点停留时间较短,以半日游居多,甚至有游客仅仅驻足两个小时便结束了古村旅游,不能带动游客消费热情,而且失去了来时的兴致,回头客甚少。
2.3 缺乏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朱家峪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朱家峪现仍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模式,严重制约着朱家峪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4 当地村民参与不够
朱家峪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当地村民参与程度较低。目前的朱家峪,偌大一个村庄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且多以年迈老人为主。许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经坍塌,院落杂草丛生。当地村民仍以种地或其他产业为主,没有因为朱家峪的开发而得到切身利益。甚至出现村民带领游客逃票收取费用牟利的现象,反而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没有达到开发乡村旅游惠及当地农民的最终目的。
2.5 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朱家峪的地理特点,确定了以自驾游为主的旅游方式,但道路上对景区的路标等指示标识不明显,致使游客很容易错过甚至找不到景区。景区内的路标和景点解说牌由于油漆脱落字迹模糊,没有起到应有功能。景区内餐饮和住宿设施特色不明显,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不能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施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因而客源主要来自济南、章丘、莱芜和淄博,来自山东省内其他城市和周边的游客占了很小一部分,外省游客更少。
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建设
当地政府及开发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朱家峪品牌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朱家峪的有序健康发展。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开发规划,在坚持保护朱家峪古风古貌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合理开发。将文昌阁、魁星楼、山阴小学、朱氏家祠等文化遗产列为重点保护单位,以维护其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景区可与百脉泉、植物园等周围景区联合开发,城乡结合,以市区、近郊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3.2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当地旅游服务中心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乡村旅游接待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接待人员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导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等,留住回头客。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意识,以保证朱家峪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内涵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结合民俗文化,有序开发体现朱家峪民俗特色的古村旅游产品。把景区开发和当地自然资源相结合,注重朱家峪古村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闯关东》影视剧的宣传作用,极力增加具有地域特色、人情故事、农活农事等能展现本地区内涵文化的旅游活动。开发当地农产品,如胡山生蝎、胡山草鸡蛋、韭花酱等,打造具有朱家峪特色品牌,研制旅游纪念品,激起旅游者的消费热情,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
3.4 村民积极参与,合理利益分配
朱家峪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当地村民的充分参与,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乡村旅游变成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和保护景区的自觉性。只有当地村民的守候,才能延续古村的传统文化;只有增加村民的长久支持力度,才能保证朱家峪景区的持久生命力。
3.5 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需求
在道路上增加指示牌,明示景区路线;完善景区公路、停车场、旅游购物点等配套工程的建设;景区内设立安全警示、路线图和解说牌,使游客了解景区布局和感受景区文化内涵。
加大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力度,朱家峪的住宿设施应以农家旅馆为主,外部装修要体现古村的建筑特色,内部设施要适合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餐饮以家庭餐馆为主,菜品要以当地特产为主,突出乡村的新鲜、实惠等特点。还要加强对餐饮住宿设施的规范管理,改善游客食宿的卫生环境。
总之,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员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科学规划,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能力,将文化内涵建设作为景区深度开发的关键,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4).
[2] 卢学爽,毛金凤.民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探析—— 以广西靖西县为例[J].市场论坛,2011(11).
[3] 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7).
[4] 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5-28.
关键词:乡村文化 朱家峪 乡村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46-02
山东省作为农业经济大省,旅游业的发展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繁荣,近几年来,我省乡村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省旅游产品的种类,促进了我省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用。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给周边环境、人文、经济的影响,利弊参半,如何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根据朱家峪旅游景点的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1 朱家峪旅游景点开发现状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齐鲁第一村”之称。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朱家峪寓含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几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在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深受周易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北方山村特有的建筑文化。
朱家峪自然环境幽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游客可入村“归真、访古、探幽”,一饱眼福,感悟人生。
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出批复,确定朱家峪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2.9公顷。省政府要求,按照《名村保护规划》对朱家峪村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应予以重点保护,从整体上保持历史村落“四山围双溪、四巷串古韵”的特色骨架。
2 朱家峪旅游景点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当地政府的支持,朱家峪几年来发展平稳,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朱家峪没能更好更快发展,也没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质的飞跃和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1 当地政府关注不够,缺乏统一规划
在景点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证和规划,盲目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质量,人工痕迹过于明显,致使原有古建筑和设施遭到破坏,新建设施又显得与古村古韵格格不入,破坏了古村风貌。
2.2 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缺乏内涵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古村落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旅游产品的开发,古村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内涵文化没能很好的展现给游客。缺乏特有的民俗旅游项目,许多游客在景点停留时间较短,以半日游居多,甚至有游客仅仅驻足两个小时便结束了古村旅游,不能带动游客消费热情,而且失去了来时的兴致,回头客甚少。
2.3 缺乏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朱家峪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朱家峪现仍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模式,严重制约着朱家峪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4 当地村民参与不够
朱家峪的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当地村民参与程度较低。目前的朱家峪,偌大一个村庄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且多以年迈老人为主。许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经坍塌,院落杂草丛生。当地村民仍以种地或其他产业为主,没有因为朱家峪的开发而得到切身利益。甚至出现村民带领游客逃票收取费用牟利的现象,反而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没有达到开发乡村旅游惠及当地农民的最终目的。
2.5 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朱家峪的地理特点,确定了以自驾游为主的旅游方式,但道路上对景区的路标等指示标识不明显,致使游客很容易错过甚至找不到景区。景区内的路标和景点解说牌由于油漆脱落字迹模糊,没有起到应有功能。景区内餐饮和住宿设施特色不明显,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不能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施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因而客源主要来自济南、章丘、莱芜和淄博,来自山东省内其他城市和周边的游客占了很小一部分,外省游客更少。
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建设
当地政府及开发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朱家峪品牌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朱家峪的有序健康发展。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开发规划,在坚持保护朱家峪古风古貌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合理开发。将文昌阁、魁星楼、山阴小学、朱氏家祠等文化遗产列为重点保护单位,以维护其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景区可与百脉泉、植物园等周围景区联合开发,城乡结合,以市区、近郊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3.2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当地旅游服务中心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乡村旅游接待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接待人员的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导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等,留住回头客。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意识,以保证朱家峪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内涵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结合民俗文化,有序开发体现朱家峪民俗特色的古村旅游产品。把景区开发和当地自然资源相结合,注重朱家峪古村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闯关东》影视剧的宣传作用,极力增加具有地域特色、人情故事、农活农事等能展现本地区内涵文化的旅游活动。开发当地农产品,如胡山生蝎、胡山草鸡蛋、韭花酱等,打造具有朱家峪特色品牌,研制旅游纪念品,激起旅游者的消费热情,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
3.4 村民积极参与,合理利益分配
朱家峪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当地村民的充分参与,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乡村旅游变成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和保护景区的自觉性。只有当地村民的守候,才能延续古村的传统文化;只有增加村民的长久支持力度,才能保证朱家峪景区的持久生命力。
3.5 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需求
在道路上增加指示牌,明示景区路线;完善景区公路、停车场、旅游购物点等配套工程的建设;景区内设立安全警示、路线图和解说牌,使游客了解景区布局和感受景区文化内涵。
加大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力度,朱家峪的住宿设施应以农家旅馆为主,外部装修要体现古村的建筑特色,内部设施要适合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餐饮以家庭餐馆为主,菜品要以当地特产为主,突出乡村的新鲜、实惠等特点。还要加强对餐饮住宿设施的规范管理,改善游客食宿的卫生环境。
总之,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员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科学规划,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能力,将文化内涵建设作为景区深度开发的关键,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4).
[2] 卢学爽,毛金凤.民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探析—— 以广西靖西县为例[J].市场论坛,2011(11).
[3] 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7).
[4] 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