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语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师生情感融合、共鸣美等。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我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1 品词析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2 模拟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模拟现场,或者亲临现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通过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美到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3 感情朗读,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出“美丽草原”的景象。
  4 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圖片时,分析品味董存瑞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田忌赛马》,故事简单,但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人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同样的马给不同人物运用对比中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做人哲理。
  5 启发想象,再现情境,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通过想象,再现情境,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以情动人,理在其中。
其他文献
鼓励学生质疑,是突出主体,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是否有胆量提出来?怎样提问?怎样培养学生有疑就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根据我教学的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消除质疑的心理障碍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
期刊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識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主要存在着这些不足:以视听代替朗读和想象,以屏幕代替黑板和粉笔;多媒体课件的背景与教学不符,忽视课堂实效;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多媒体就能成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 创设情景,以景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
期刊
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作文学习现状的了解,为了应付写作文,学生每人至少拥有1本作文书,学生在写作文时,或多或少要参考作文选。这些说明,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学生害怕写作文,写作文困难的现象。   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一旦形成,其调适将会是十分困难的。但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和易感性又为合理有效的调适提供了可能。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过一些尝试,有一定成效。  1 正确理解作文概念,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期刊
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下面向大家介绍的实验,就源于生活。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浮力,这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也很容易验证,因为液体的密度较大,产生的浮力效果也比较明显。而气体对物体也同样产生向上的浮力,因为通常情况下气体的密度较小,对物体产生的浮力很小,所以我们不易感受到,也不容易来验证。为
期刊
【摘 要】 农村初中学生学物理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学生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物理“学困生”越来越多。本文作者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找到对策,激发了“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困生”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农材初中物理“学困生” 学习兴趣 对策    1 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  1.1 历史原因。农村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大,目前评价农村初中教育质量的标准仍然是
期刊
【摘 要】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时代要求创新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学困生”。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知识量的增加,这部分学生学习越来越吃力,如不能及时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后果可想而知。怎样指导帮助学困生学好英语是每一个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教十年本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些经验,拿来与大家交流共享。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有的同学说:“我一看到英语就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教者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对部分的分析只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手段。根据阅读理论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创新的意识: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期刊
关于语言积累,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等等,说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倚马可待”。用哲学上的话说,叫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因此,作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语言是构筑语文素养的“秦砖汉瓦”。   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