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阶段总结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
  一、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课堂问题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不明确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但自身却不明确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学有什么作用和帮助。这样一来会使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觉得你问的问题让他们很不适应,或是你的思维看起来不是很清晰。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和提问方式,这是至关重要的。
  2、只接受自身所期望的答案。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只设计一种提问方式,教学时生搬硬套,对于一个问题多个学生轮着回答,直到学生说出其心中的答案,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可想而知,这样的提问持续下去毫无意义。
  3、问题太复杂、摸棱两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提问尽量简短、清晰、主题性强,然而在一些问题设计中,教师的问题太多,出现复杂、摸棱两可的问题,这样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重新理解课堂提问的内涵
  1.提问具有预设性。主要是指,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课堂提问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
  2.提问具有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提问也必须体现生成性。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问题,提高提问的针对性。
  3.学生参与提问。主要是指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是提问的主体,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聪明的成长。
  4.提问是交流的载体。新课程提倡师生交流、互动,而提问正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思维的展示与暴露。
  三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意义重大
  我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很多的实验,初步构建出教学模式。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出积极主動探索的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探究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数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学生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保证提问的质量。
  C、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延伸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把课堂时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应用拓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与生活紧密联系。
  第二个层面:①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去实践,让学生学会做数学。②低年段的学生,利用写数学日记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③关注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教学中往往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不断探索的激情。
  总之,通过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遇到问题总要“问”出个所以然来,“探”出个所以然来,常常是课堂上据理力争,使对的有道理,错的有原因.并且通过“说”过程,学生的思维有形、有据、有序,提问能力、解题能力有很大提高,培养了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其他文献
以自猪肝提取的Zn—MT与BSA的偶联物为抗原,免疫昆明小鼠制备了多克隆抗体。获得的抗体经鉴定后用于建立检测猪MT的间接竞争EI。ISA。结果表明:制备的IgG达到电泳纯,是猪MT的特
从副板书的视角出发,在导入、过渡、小结、评价等教学环节时,教师应用副板书的方法和技巧,并阐明了副板书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全维护非常重要,任何漏洞都有可能给整个校园网带来安全隐患。目前对校园网服务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蓄意的攻击行为,如拒绝服务攻击DDOS、网络病毒、数据库缓存溢出工具、DNS劫持、密码爆破攻击等,这些行为占用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请求响应和正常工作,甚至导致服务器所在的网络瘫痪;另外一类是蓄意的入侵行为,这种行为会导致服务器敏感信息泄露,入侵者更是可以肆意破坏服务
新课程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别人的人文本质,不是以追求少数尖子的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在观念上,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它反映出我国的历史教育,正逐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人的心灵深处,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注意学生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的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要从
结合初中生物学中“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一节详细介绍如何搭建严谨而清晰的思维逻辑框架,以多模型体系作为课堂的驱动力,在关键问题上发挥思维引导、问题重构、原理展示等作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充分发挥其学科的优势,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和强调自主学习主见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特殊阶段,其富有情感、独具个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
将来源于大麦的lea3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导入紫花苜蓿栽培品种“中苜一号”的胚性愈伤组织中,经过膦丝菌素类除草剂(PPT)的4次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后共获得21株抗性再生
【摘 要】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旧的传统的体育发展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优劣,不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这种单调的学习过程严重导致了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抑制,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试图根据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探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提高学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