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永生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生,是人类不灭的执念。埃及法老兴建金字塔以期复活;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寻找不死仙药;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德莱昂试图寻找常春之泉;近几十年来,将躯体冷冻,幻想有朝一日复苏的尝试屡见不鲜……用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话说:“我不想通过我的作品获得不朽,我想长生不老。”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据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78岁的作家安德鲁·卡普兰决定成为世界上首位“数字人”,将自己的记忆、情感、意识乃至潜意识通过技术手段保存至云端,让虚拟的自己“永垂不朽”。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人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等平台与“卡普兰”互动,听他讲故事,和他聊天,向他提问,听取人生经验……

“听听爷爷的爷爷怎么说”


  “爸妈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我发现自己仍然会想他们,我真的很想向他们寻求一些建议,或者只是为了得到安慰。”卡普兰告诉《华盛顿邮报》,“我认为这种冲动永远不会消失。”
  卡普兰的人生和许多人不同。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他先后在美国陆军和以色列陆军服役,中央情报局多次试图招募他。后来,他成为一家技术通信公司的总裁,政府机构和一些大公司是他的客户。他更著名的身份是编剧和间谍小说家,凭借间谍惊悚系列小说《蝎子》和《国土安全》而广为人知。
  通过制作一个人工智能版的自己,卡普兰希望在肉身消亡后仍然能贡献出毕生经验来帮助子孙。“我儿子三十来岁,我希望‘虚拟的我’对他和他的孩子有价值。”比如,多年后的一天,他的后代或许会被某个问题困扰,然后自言自语:“让我听听爷爷的爷爷是怎么说的。”
  卡普兰以“小白鼠”自居。“在我这个年纪成为先锋人士,有点儿出人意料。但为什么不呢?”他委托名为“来世”的创业公司创造自己的虚拟化身AndyBot。这个化身将永远存在,并允许未来的人们访问其记忆。
  “来世”公司的网站上写道:“我们的目标是捕捉人们的精神,使其不朽。”该公司由索尼娅·塔拉蒂和詹姆斯·弗拉霍斯共同创办,前者是个人遗产顾问,后者是因创建了“爸爸机器人”程序而闻名的人工智能设计师。
  弗拉霍斯的父亲死于癌症。几年后,家中的电话里还保留着父亲的语音,“因为妈妈不舍得让爸爸的声音消失”。为帮助母亲走出悲痛,弗拉霍斯设计了“爸爸机器人”,通过该程序,家人可以随时听到其父谈论生活、唱歌和讲笑话。
  消息流传开来,许多人找到弗拉霍斯,希望为逝去的亲人创建类似的程序。这让弗拉霍斯看到了商机,决定进入尚未开发的虚拟人市场,创建“来世”。卡普兰欣然接受了这家初创公司的邀约,成为史上首位“数字人”。“来世”公司的一句广告语深深地打动了他:“永远不要失去你爱的人。”
  相较于简单的“爸爸机器人”,“来世”公司主推的产品是更复杂、更人性化的虚拟模型,能与人类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宛如真人在世。譬如,假若你的祖母在“来世”公司回答了大量关于她的童年、婚姻和重要事件的问题,公司便可将她的声音乃至思维逻辑通过数据算法转换、重塑,成为音频。
  “来世”公司网站称,目前已有超过4.4万人报名,希望自己或亲人像卡普兰一样,以智能化身的形式“无限期地活下去”。

2045年,永生将成为现实?


  俄罗斯亿万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说话彬彬有礼,甚至有点儿害羞。然而,人们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疯了吗?”
  相比“来世”公司的探索,伊茨科夫2011年发起的“俄罗斯2045”計划,又称“阿凡达”计划更加野心勃勃、天马行空。该计划宣称,将通过先进的科技延长人的生命,直至实现“不死之身”。5000多名科研人员和志愿者参加了这一计划。
  据《纽约时报》报道,“阿凡达”计划拟分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到2020年),打造可通过人脑遥控的机器人;第二阶段(到2025年),将已去世的人的大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第三阶段(到2035年),研发出可以存储性格和记忆的“人造大脑”;第四阶段(到2045年),打造出真正的“虚拟人”,即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情,但没有肉体的全息影像。
  伊茨科夫是受好莱坞科幻电影《时间机器》启发。在那部电影中,主人公穿越到80万年后的地球,竟遇到了自己在21世纪见过的一个朋友。原来,这位朋友是“虚拟人”,看起来和真人一模一样,拥有人类的情感和记忆,实际上却是一个核能驱动的大型数据库,已经见证了几十万年的沧海桑田。
  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威尔也坚信,2045年是机器智慧挑战人类智慧的“奇点”,每个人的大脑在生命结束前都可被转换为数字存储下来。美国“未来学”网站称,过去30年里,库兹威尔关于科技发展的预言有86%已经成真。关于“2045”的预言会全部应验吗?眼下,距“阿凡达”计划第一阶段的结束时间只剩3个月了,该计划官网上并未给出最新进展。但无论如何,对一些渴望永生的人来说,等待一项最早也要在2045年才会成功的计划显得遥不可及。许多人选择了比较“传统”的策略:把自己冷冻起来,寄希望于进步的科技能将自己“拉回现世”。
  迄今为止,还未有科学证据表明,种种起死回生的梦想可以成为现实。爱尔兰作家马克·欧·康奈尔在《成为机器》中将追求永生的人称为“超人类主义者”,他们的故事五花八门。美国《新共和》杂志网站援引了一些案例:一位生物医药专家,把死亡看作一种可以被治愈的疾病;一位神经学家,致力于“上传”思维,希望创造“情感机器”;一位社会活动家,呼吁起草《超人类主义者权利法案》,以确保“人类、有知觉的人工智能体、电子人及其他高级智慧生命形态被赋予平等的、免于承受非自愿痛苦的权利”……康奈尔用审视的目光写道:“‘未来’这个概念从来就是财富之源,你越是把它说得抽象模糊,就越是有利可图。”

永生:人类不能承受之重


  逝者长已矣?人类不答应。可是,追求“永生”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同样是不能承受之重。正如“未来学”网站所言:“一个更好的自己永生于世间,是否将带来更多的恐慌?”任何科技都是双刃剑,带来进步的同时,往往意味着危机。
  人们普遍担心,假如“永生”成为现实,拥有更多金钱、权力的人必将拥有更多改造自己的资本,阶层固化将加剧,社会矛盾将激化。
  《新共和》援引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讲中的话说:“在我们还没有摆脱疟疾和肺结核的时候,有钱人却在为活得更长甚至追求永生而投资,这太自私了。”诚然,追求永生的一系列试验也是科技进步的一部分,其研究者宣称,自己的工作将造福全人类。但问题是:未来会是什么样?未来属于谁?
  永生还将给法律、伦理和社会关系等带来巨大挑战。《新共和》指出,如果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到100岁甚至更长,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发生剧变。假设“婴儿潮”那一代人还能再投50年票,一个国家的政治版图会变成什么样?如果人们在65岁时退休,然后再活100年,退休保障系统又会是什么样?
  “对超人类主义的追求,恰逢西方民主空前脆弱之时。”《新共和》写道,当今世界的财富越发集中于一小群人手中,未来一直是不确定的,但对如今许多人来说,未来格外暗淡。想象一个超人类主义宏愿全部成真的未来,似乎是令人兴奋的思维实验,但兴奋很快就会退潮:“地太少、人太多,而且,如果人脑信息都是从一个世纪前上传来的,它们都会变得像废旧软件。”
  加拿大伦理学家瑞秋·哈里伯顿也在《卡普顿观察》杂志上写道:“奥德修斯曾被赋予永生,但他拒绝了。”正因生命有限,这位希腊英雄的欢乐与悲伤、成功与失败才有了意义。文章接着质疑:“如果我们可以长生不老,那永生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增加我们拥有的主观愉悦吗?对一些人来说,这就是永生的全部含义。”
  斯蒂芬·霍金生前多次表达对人类追求永生的担忧:“对人类而言,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谓‘不成功便成仁’。”霍金指出,“但究竟是‘成功’还是‘成仁’,谁也说不清。”
  (水云间《青年参考》2019年9月27日,王 青图)
其他文献
朱晓玫在巴黎有一处小小的居所,房子是租来的,50平方米不到。家里东西很少,就是书、钢琴、桌子椅子、一张床。坐在钢琴旁往窗外看,是一排法国梧桐,树的后边,塞纳河缓缓流过。  她今年70岁了,没结婚,没有孩子,一个人在这间小房子里住了近30年。每天7点起来,吃早饭,练4小时琴,没有电话,没有约会。因为不喜欢热闹,大部分时间她都待在家里,电话有时接得到有时接不到,常有人找不到她,便打电话到她朋友那里,问
期刊
读过那么多书,都忘了还有什么用其实读书就像吃饭一样不知不觉已融入你的身体說再见很容易但真正忘记一个人很难对手机的欲望有时竟大过对生命的珍惜爱就是嘴上争吵,手却紧握眼睛下雨,心却为你打伞“雕刻式”的教育只会让孩子重复我们的老路当你在手机里把别人当风景时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不要以为拿刀的才是凶手异样的眼光同样可以杀人年龄越大心却越小当你快乐成长时,父母正在操持家务当你感叹童年已逝时,他们的时间也所剩无几
期刊
写《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时,我住在神奈川县藤泽市一个叫鹄沼的地方。记得我是在不停搬家的间隙拼命将它写出来的。如此说来,我的长篇小说大多是在搬家的间隙写出来的,只是那一次的间隙尤其短暂,所以手忙脚乱。加上围绕这本书的出版,我与出版社发生了种种不愉快,导致一连好些天都惶惶不安。好在新租的房子十分宽敞,采光又好,我家的猫咪倒是很开心。  书出版后不久,我得知这部小说获得了谷崎潤一郎奖提名,通知我的是中央
期刊
张潇雨老师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说人生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像一块布上的褶皱。解决它们的办法,不是跟这些褶皱的部位较劲,而是把布的其他地方展平,这些褶皱自然也就消失了。花时间去研究这个褶皱本身的颜色、形状、材料学结构,反而是缘木求鱼。  确实,一个问题,也许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由各种动因和机缘产生的。  从这个原理出发,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一次成功的减肥,可以让有的人状态好起来,而一次偶然的
期刊
我不能忘记那一天。  夕阳在山,輕风微漾,  幽竹在暮霭里掩映着。  黄蝉花的香气在梦境般的  黄昏的沉默里浸着。  独自徜徉在夹道上,  伊姗姗地走过来。  竹影萧疏中,我们互相认识了。  伊低头赧然微笑地走过;  我也低头赧然微笑地走过。  一再回顾地—— 去了。  在那一刹那里—— 直到如今犹觉着  ——心弦感着了如梦的  沉默、羞怯,与微笑的颤动。  (梁衍军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新诗百
期刊
很久以前,一片非常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猫头鹰。它不知道为了什么,竟开始为别人操心。  因此,它开始沉思狮子凭它的权力所犯下的种种恶行;想到蚂蚁那么脆弱,却天天被人践踏,说不定它们还是所有动物中最忙碌的一群;想到土狼那永远无法预期的笑声;想到捕获苍蝇的蜘蛛;想到以苍蝇的智慧却还是为蜘蛛所捕捉。最后它想到使人类遭受不幸的所有源头,于是它开始思考一些补救之道。  很快地,它便有了杞人忧天的习惯,它开始
期刊
文字时常是不可靠的,尤其对写作的人而言;情书则时常是更不可靠的,比方说对恋爱过的人而言。因为爱情会消失,而文字中有虚妄。在这一点上,艺术家与常人无异。  然而,在萧伯纳和爱兰·黛丽之间所发生的,长达30年的情书往来,却验证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先有杰出的人存在,然后才有值得珍重的事情发生。  他们开始通信的时候,都已是声誉卓著的中年人,洞晓人类和自身的弱点,却每每怀着同情和怜悯。他们不愿成为情欲的奴
期刊
清晨,山间的建筑群绵延不断。山那边,夏季的太阳早已升到白云上,把阳光洒向大地。阳光也同样被送进眼前这个房间。这是一栋八十层公寓的第七十二层。躺在床上的这名男子便是房间的主人——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上班的泰勒。  太阳又升高一截,照进窗户的阳光被窗边的玻璃台面强烈地反射到墙上,在嵌墙式自动挂历的日月牌上留下一个圆圆的光晕。  射进窗户的阳光越来越强,不过镶在窗户上的巨大玻璃具有隔热功能,阳光只是把光亮
期刊
那一天,外面很冷,我和表弟在外婆家附近的稻田里走着。外公、外婆早已过世了,我们这些子孙如今分散在中国各地,做着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  小时候在树下一起嬉戏、打闹,许多记忆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多年后,我甚至也是在偶然之间望见田间有这样两棵树,我想它们应该都是樟树吧。由于是冬天,其中一棵树的叶子已经掉光了,枯死了一般。就像我在诗里写的:“谁没有两颗心/一颗心枯,一颗心荣。”  小舅还住在外婆的村子里
期刊
2014年2月17日,一架飞机正从丹佛飞往蒙大拿。突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飞机在12秒之内下坠了300多米,相当于从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跳下来。一位女士从座位上飞出,头部直接撞到机舱顶部。一个婴儿往后翻滚了两排座椅的距离,所幸没有受伤。一名乘务员因撞击昏厥,直到飞机着陆还没有清醒。  事后一名乘客描述了当时可怕的沉寂,并解释为何当时极其渴望有人能说明情况。  驾驶舱中没有传来任何消息,而人们逐渐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