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是当今教育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就应考虑以学生为本,要充分显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表述自己的想法,暴露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发展。教师可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以及今后就业岗位需要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英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把适当的教学内容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以上认识的指导下,我通过围绕学生展开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提出了思考。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疑虑及问题
(1)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疑虑。①活动课不好备,课前的准备工作量大,课堂效果难以估计;②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要求课后完成部分;③课堂中的活动容易出现无序性,难以控制课堂秩序。
(2)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①活动表面化,未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活动流于形式;②活动形式低幼化或过难过深,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③活动未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效性不强;④活动过多,未能充分展开,效果不突出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基本流程
(2)情境导入。情境就是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它是指进行某种兴趣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以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体验、感受的目的。但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3)师生互动。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成为纯粹的被动接受,很少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交流彼此的感受,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通过互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认知过程,使学生体味到与人合作的喜悦,重视整个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互动中教师要明确每一个互动:目的是什么(结合教学目标来确定)?怎样来互动(师生平等交流、讨论、探索 )?互动的结果(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形成观点。新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呢?就在于教师的帮助,教师通过情境引入来体验、感受,师生共同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5)学生践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是一个打造自我、体验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能指导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自觉地担负起学生的责任。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思想品德課不只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每学完一节课,都应使学生的思想有个感悟,有个升华。所以,教学的最终目的,要使学生理解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践行能力,为学生提供道德体验的机会,使其道德层次有个提升。
三、关于教学活动设计的几点体会
(1)活动内容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和课标精神,明确每一节课需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视作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点,在进行活动内容选择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点展开,为这一基本点服务,否则就会陷入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尴尬境地。活动中、活动后要注意联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避免活动与教学内容脱节。
(2)活动形式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课堂的表现欲望越强,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会有选择地表现自己。从心理发展来看,七年级学生保留了一点童真,有时还很爱表现自己,但随着身心的发展和思维的成熟,到八年级时,他们已经有了不少顾虑。因此,从活动形式和课堂情感激励方面加以有效设计,让学生打消不必要的顾虑,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活动,是我们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必须加以雕琢的。
(3)活动环节与活动频率必须适度有效。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环节过多,就会出现活动环节操作频率过快,活动不充分,预设的活动环节未能完成,活动高潮未能有效体现等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一节课的活动环节一般以不超过3—4个为宜,操作频率不能太快,应让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占有相应的课堂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充分地活动并发表意见,避免走过场,真正让学生获得体验。
(4)活动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活动要具有探究性,避免探究问题答案为学生已知,失去问题探究的意义,或问题答案是唯一的,学生无话可说。问题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讨论、参与的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其次,活动设计尽可能面向全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活动环节的安排上优先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后到个别学生的活动。再次,活动评价要到位,它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不同程度参与的学生在评价中都得到鼓励、有所收获。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疑虑及问题
(1)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疑虑。①活动课不好备,课前的准备工作量大,课堂效果难以估计;②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要求课后完成部分;③课堂中的活动容易出现无序性,难以控制课堂秩序。
(2)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①活动表面化,未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活动流于形式;②活动形式低幼化或过难过深,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③活动未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效性不强;④活动过多,未能充分展开,效果不突出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基本流程
(2)情境导入。情境就是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它是指进行某种兴趣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以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体验、感受的目的。但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3)师生互动。传统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成为纯粹的被动接受,很少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交流彼此的感受,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通过互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认知过程,使学生体味到与人合作的喜悦,重视整个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互动中教师要明确每一个互动:目的是什么(结合教学目标来确定)?怎样来互动(师生平等交流、讨论、探索 )?互动的结果(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形成观点。新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呢?就在于教师的帮助,教师通过情境引入来体验、感受,师生共同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5)学生践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是一个打造自我、体验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能指导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自觉地担负起学生的责任。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思想品德課不只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每学完一节课,都应使学生的思想有个感悟,有个升华。所以,教学的最终目的,要使学生理解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践行能力,为学生提供道德体验的机会,使其道德层次有个提升。
三、关于教学活动设计的几点体会
(1)活动内容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和课标精神,明确每一节课需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视作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点,在进行活动内容选择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点展开,为这一基本点服务,否则就会陷入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尴尬境地。活动中、活动后要注意联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避免活动与教学内容脱节。
(2)活动形式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课堂的表现欲望越强,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会有选择地表现自己。从心理发展来看,七年级学生保留了一点童真,有时还很爱表现自己,但随着身心的发展和思维的成熟,到八年级时,他们已经有了不少顾虑。因此,从活动形式和课堂情感激励方面加以有效设计,让学生打消不必要的顾虑,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活动,是我们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必须加以雕琢的。
(3)活动环节与活动频率必须适度有效。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环节过多,就会出现活动环节操作频率过快,活动不充分,预设的活动环节未能完成,活动高潮未能有效体现等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一节课的活动环节一般以不超过3—4个为宜,操作频率不能太快,应让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占有相应的课堂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充分地活动并发表意见,避免走过场,真正让学生获得体验。
(4)活动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活动要具有探究性,避免探究问题答案为学生已知,失去问题探究的意义,或问题答案是唯一的,学生无话可说。问题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讨论、参与的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其次,活动设计尽可能面向全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活动环节的安排上优先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后到个别学生的活动。再次,活动评价要到位,它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不同程度参与的学生在评价中都得到鼓励、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