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用“眼”看和用“心”看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可以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舌尝,用鼻闻。要是你选择的对象是“春雨”,你不仅可以“看”雨,也可以“听”雨,还可以“摸”雨、“闻”雨,放在嘴里“尝”雨,是不是雨里也带着春天百花盛开的香味?
“看、听、摸、尝、闻”是最重要的、外在的观察手段,说它是“外在的”,是因为写作还需要“内在的”观察。是的,我得很负责地告诉你,光靠这几个“外在的”观察手段,不够。真正的“观察”,必须和“内在的”的“心”联系起来,没有用“心”地看,没有用“心”地听,没有用“心”地摸、闻、尝,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干巴巴,它缺少人的情感的滋润。
我们用的汉字,本身只是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工具没有温度和情感。使用它的人有温度、有感情,也就赋予了这个工具温度、情感,文字是靠人的情感和温度来养的。好的文字,我们读了,会流泪,会发笑,会痛苦,会欢欣,那是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在起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文字,其实文字的背后,是作者那颗跳跃的、火热的“心”。
要用“心”地去看、听、摸、闻、尝。不把自己的“心”放进去的观察,你“观察”不到什么东西,即使“观察”到了点东西,也是冷冰冰、干巴巴的,不带温度和情感的东西。那样,写出来的作文,连你自己都觉得没意思。
你不妨再读读书上的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注意二、四节的最后一句话。
考考你:沈依用“心”看了吗?
观察月亮,既不能用手摸、用鼻闻,更不能用嘴巴尝,你总不可能飞到月亮上去吧。月亮的变化,还不像巧云,变化多端,怎么写呀?看看沈依同学的作文,再说。
看月相
无锡市新区硕放实验小学五(1)班 沈依
夜幕降临,大地披上了一件神秘的纱衣,一轮明月悄悄地挂在了天空,多美啊!小时候,我很喜欢走夜路,因为一抬头就能看到皎洁的月亮。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好像就是我的守护神。
长大以后,我特别喜欢观察月亮。月亮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月初时,月亮全被挡住了,只剩下一个轮廓,一般我们是看不见的。也许是月亮生病了,正在休息。那几天晚上,我做什么事情都是轻手轻脚,生怕打扰月亮。有时,我还真想送点药到天上去,让月亮吃了可以早点康复。
大约过了三四天,月亮渐渐地把脸儿露出来了。刚开始,只有弯弯的一点点,像一把发光的镰刀。接着,月儿的脸慢慢地露出了一半,一定是它恢复了健康,在向我绽放出笑脸呢。瞧,接下来几天,它的脸越来越圆,直到十五、十六,月亮的脸已经全部露出来了,又大又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那时的月亮最圆,它象征着团圆。在这一天,在异国他乡的人们格外地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走在院子里,月亮的银辉洒满院子的角角落落。也许它把什么重要的东西丢在人间,正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寻找呢!那如霜如雪的光辉就是它的目光。我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忽然发现月亮上坑坑洼洼的,难道月亮上面也有高楼大厦?此时的嫦娥是不是正站在广寒宫外望着人间,思念着后羿?
月末的几天,月亮好像又藏起来了,只露出小半个脸,可能是被人们看得不好意思了,像小姑娘一样羞答答的,藏一半露一半,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月下来,我欣赏了月相变化的全过程。苏轼说得真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就是如此神奇,如此美丽。月亮,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乘着飞船来看你!
(指导老师 王毓)
“心”“眼”结合的作文之道
如果说,书上的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是以外在的观察为主、内在的联想为辅的话,那么沈依的作文,恰是以外在的观察为辅、内在的“心”的联想为主的。
“也许是月亮生病了,正在休息。那几天晚上,我做什么事情都是轻手轻脚,生怕打扰月亮。有时,我还真想送点药到天上去,让月亮吃了可以早点康复。”
“接着,月儿的脸慢慢地露出了一半,一定是它恢复了健康,在向我绽放出笑脸呢。”
“我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忽然发现月亮上坑坑洼洼的,难道月亮上面也有高楼大厦?此时的嫦娥是不是正站在广寒宫外望着人间,思念着后羿?”
诸如此类的文字,在沈依的作文中,比比皆是。抽去这些“心”语,这篇文章就变得一点味道也没有了。请你记住:“心”“眼”结合,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既要观察外在的景象,也要“观察”你内在的真实的念头和想法。
——这正像人,要有外在的“形”,更要有内在的“魂”,决定人的魅力的,最终取决于内在的“魂”。
用“眼”看和用“心”看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可以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舌尝,用鼻闻。要是你选择的对象是“春雨”,你不仅可以“看”雨,也可以“听”雨,还可以“摸”雨、“闻”雨,放在嘴里“尝”雨,是不是雨里也带着春天百花盛开的香味?
“看、听、摸、尝、闻”是最重要的、外在的观察手段,说它是“外在的”,是因为写作还需要“内在的”观察。是的,我得很负责地告诉你,光靠这几个“外在的”观察手段,不够。真正的“观察”,必须和“内在的”的“心”联系起来,没有用“心”地看,没有用“心”地听,没有用“心”地摸、闻、尝,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干巴巴,它缺少人的情感的滋润。
我们用的汉字,本身只是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工具没有温度和情感。使用它的人有温度、有感情,也就赋予了这个工具温度、情感,文字是靠人的情感和温度来养的。好的文字,我们读了,会流泪,会发笑,会痛苦,会欢欣,那是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在起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文字,其实文字的背后,是作者那颗跳跃的、火热的“心”。
要用“心”地去看、听、摸、闻、尝。不把自己的“心”放进去的观察,你“观察”不到什么东西,即使“观察”到了点东西,也是冷冰冰、干巴巴的,不带温度和情感的东西。那样,写出来的作文,连你自己都觉得没意思。
你不妨再读读书上的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注意二、四节的最后一句话。
考考你:沈依用“心”看了吗?
观察月亮,既不能用手摸、用鼻闻,更不能用嘴巴尝,你总不可能飞到月亮上去吧。月亮的变化,还不像巧云,变化多端,怎么写呀?看看沈依同学的作文,再说。
看月相
无锡市新区硕放实验小学五(1)班 沈依
夜幕降临,大地披上了一件神秘的纱衣,一轮明月悄悄地挂在了天空,多美啊!小时候,我很喜欢走夜路,因为一抬头就能看到皎洁的月亮。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好像就是我的守护神。
长大以后,我特别喜欢观察月亮。月亮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月初时,月亮全被挡住了,只剩下一个轮廓,一般我们是看不见的。也许是月亮生病了,正在休息。那几天晚上,我做什么事情都是轻手轻脚,生怕打扰月亮。有时,我还真想送点药到天上去,让月亮吃了可以早点康复。
大约过了三四天,月亮渐渐地把脸儿露出来了。刚开始,只有弯弯的一点点,像一把发光的镰刀。接着,月儿的脸慢慢地露出了一半,一定是它恢复了健康,在向我绽放出笑脸呢。瞧,接下来几天,它的脸越来越圆,直到十五、十六,月亮的脸已经全部露出来了,又大又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那时的月亮最圆,它象征着团圆。在这一天,在异国他乡的人们格外地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走在院子里,月亮的银辉洒满院子的角角落落。也许它把什么重要的东西丢在人间,正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寻找呢!那如霜如雪的光辉就是它的目光。我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忽然发现月亮上坑坑洼洼的,难道月亮上面也有高楼大厦?此时的嫦娥是不是正站在广寒宫外望着人间,思念着后羿?
月末的几天,月亮好像又藏起来了,只露出小半个脸,可能是被人们看得不好意思了,像小姑娘一样羞答答的,藏一半露一半,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月下来,我欣赏了月相变化的全过程。苏轼说得真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就是如此神奇,如此美丽。月亮,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乘着飞船来看你!
(指导老师 王毓)
“心”“眼”结合的作文之道
如果说,书上的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是以外在的观察为主、内在的联想为辅的话,那么沈依的作文,恰是以外在的观察为辅、内在的“心”的联想为主的。
“也许是月亮生病了,正在休息。那几天晚上,我做什么事情都是轻手轻脚,生怕打扰月亮。有时,我还真想送点药到天上去,让月亮吃了可以早点康复。”
“接着,月儿的脸慢慢地露出了一半,一定是它恢复了健康,在向我绽放出笑脸呢。”
“我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忽然发现月亮上坑坑洼洼的,难道月亮上面也有高楼大厦?此时的嫦娥是不是正站在广寒宫外望着人间,思念着后羿?”
诸如此类的文字,在沈依的作文中,比比皆是。抽去这些“心”语,这篇文章就变得一点味道也没有了。请你记住:“心”“眼”结合,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既要观察外在的景象,也要“观察”你内在的真实的念头和想法。
——这正像人,要有外在的“形”,更要有内在的“魂”,决定人的魅力的,最终取决于内在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