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学生物教材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生物知识进行描述、区别、设计等,而且要求学生尝试和运用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及让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并形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因此教学上机械性背诵知识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技能需求,为此教师应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去实践和探索,并勇于创新,注重方法和形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尝试。
一、融入文学佳句或生活事例陶冶学生文学情操、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诗情画意的场景很受学生的喜爱,富有幻想的天地更能吸引学生好奇的心理。生物教学看似枯燥、乏味,但也有激发学生源于求知的欲望。比如学生学习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佳句,在学过生物的基本特征后,学生懂得这里蕴含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再现了生物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这既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又觉得自然界中随处有与生物相应的事例,更能体会作者简短几句便展示出生物完整生命过程的语言魅力。又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意义时,书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学生知道植物吸收CO2,释放O2,维持了大气中CO2和O2的平衡,使人类和其他动物赖以生存。此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植物还有哪些作用呢?最后教师总结并介绍目前我国提出“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从而使教学达到一种“载体”的作用。
二、加强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策略
洋思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反映了很高的教学理念。为此我结合学生特点也给他们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四到位”(人到、心到、教学书籍到、笔到)和“三习惯”( 看、听、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训练学生重读(默读当堂的教学内容并完成同步的基础知识梳理)、重听(听老师对生物现象的解释或对某规律的探究过程)、重记(记忆讲授中的重点知识、规律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同时减少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有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但大多数都是在模糊作答或混答,于是我一直主张学生举手独立作答或抽调学生作答等。这样既能管好课堂纪律和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使作答的学生很有“成就感”,并让其他学生产生奋进感。尽管学生的作答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让学生体会到他在被关注,他该做什么,这样就能在心理产生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好习惯,终身受益。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尽管升学的压力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既能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又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给家长更多的信任。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能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无穷的力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 “动脑思考”的活动中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到“还原性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时,我要求学生先按教材给定的步骤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体验前人实验的过程),观察实验结果和教材的是否一致(中学阶段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然后再做一次蛋白质的鉴定,要求是把双缩脲试剂A和双缩脲试剂B混合后再加入豆浆液中,比较实验结果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并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这样简单的实验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正确性和不含糊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前提,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重“双基检测”,延续学生的求知心理
每位教师都知道,学生学习的好坏大多是通过学生的成绩体现出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呢?适时的检测就是提高的桥梁。通过检测,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的状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的步伐,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所以教师必须编制符合学生能力,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双基”试题,让他们在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信和满足对学习的求知心理。在不断的求知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总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创新教法,让学生认为枯燥的生物课变成他们喜爱的、具有浓厚兴趣的、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耐心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成长的乐趣、学习的魅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融入文学佳句或生活事例陶冶学生文学情操、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诗情画意的场景很受学生的喜爱,富有幻想的天地更能吸引学生好奇的心理。生物教学看似枯燥、乏味,但也有激发学生源于求知的欲望。比如学生学习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佳句,在学过生物的基本特征后,学生懂得这里蕴含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再现了生物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这既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又觉得自然界中随处有与生物相应的事例,更能体会作者简短几句便展示出生物完整生命过程的语言魅力。又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意义时,书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学生知道植物吸收CO2,释放O2,维持了大气中CO2和O2的平衡,使人类和其他动物赖以生存。此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植物还有哪些作用呢?最后教师总结并介绍目前我国提出“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从而使教学达到一种“载体”的作用。
二、加强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策略
洋思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反映了很高的教学理念。为此我结合学生特点也给他们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四到位”(人到、心到、教学书籍到、笔到)和“三习惯”( 看、听、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训练学生重读(默读当堂的教学内容并完成同步的基础知识梳理)、重听(听老师对生物现象的解释或对某规律的探究过程)、重记(记忆讲授中的重点知识、规律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同时减少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有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但大多数都是在模糊作答或混答,于是我一直主张学生举手独立作答或抽调学生作答等。这样既能管好课堂纪律和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使作答的学生很有“成就感”,并让其他学生产生奋进感。尽管学生的作答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让学生体会到他在被关注,他该做什么,这样就能在心理产生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好习惯,终身受益。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尽管升学的压力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既能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又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给家长更多的信任。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能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无穷的力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 “动脑思考”的活动中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到“还原性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时,我要求学生先按教材给定的步骤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体验前人实验的过程),观察实验结果和教材的是否一致(中学阶段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然后再做一次蛋白质的鉴定,要求是把双缩脲试剂A和双缩脲试剂B混合后再加入豆浆液中,比较实验结果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并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这样简单的实验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正确性和不含糊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前提,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重“双基检测”,延续学生的求知心理
每位教师都知道,学生学习的好坏大多是通过学生的成绩体现出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呢?适时的检测就是提高的桥梁。通过检测,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的状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的步伐,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所以教师必须编制符合学生能力,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双基”试题,让他们在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信和满足对学习的求知心理。在不断的求知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总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创新教法,让学生认为枯燥的生物课变成他们喜爱的、具有浓厚兴趣的、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耐心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成长的乐趣、学习的魅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