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
知道创作者是谁,我们可以大致猜到诗歌的创作风格如何;知道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全诗的情感表达的大致方向。所以,背景及作者介绍是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内涵的。可能有人觉得,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其作者都是那几位,没介绍的必要,但笔者认为需要介绍。初中教学不同于高中,学生自主性还不够强,就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在教学时反复介绍同一位作者,让学生记住其创作特点、惯常的情感表达,这对学生日后在接触其新诗词时,对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很有好处。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老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王湾的身世,如果以前曾学过他的诗可以提及。
二、基础知识训练
所谓基础知识训练,一般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一部分反倒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古诗词的学习与古文学习有很大不同。不过,不重要不意味着没有存在的必要,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掌握情感表达的基础。没有这些对基础知识量的积累,就不会有对意境情感把握的质的飞跃。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中,老师可以通过教授或提问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客路、潮平、风正、残夜、旧年、乡书”的意思,再介绍诗中所蕴含的典故。
除了把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笔者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能准确捕捉理解诗眼、词眼来鉴赏古诗词。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经典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此为对古诗词词眼的捕捉,理解“绿”字怎么用得好,它所能覆盖的涵义、传达的情意,此为对古诗词词眼的理解。这些方法都对后文介绍的学习方法起铺垫作用。而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诗词眼可能不怎么明显,但其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们就可以重点来把握。这两句营造的情境如何,表达的情感如何,是不是还蕴含着一些哲学道理,都是值得我们剖析的。对重点词句的把握,一方面对理解诗词本身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认为是我们学习诗词鉴赏的意义之所在。通过掌握这些方法去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助于我们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
三、古诗词的朗诵学习
古诗词的意境宏大,难以把握,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笔者认为,不能言传是不能通过老师的口传,却可通过学生自己的口传。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习惯。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最有效而又最直接地让学生进入意境的方法,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口读。一味地集体通读显然枯燥了些,老师可以变换方式让学生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交叉读,而笔者最推崇的是分角色朗读,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诗歌本身就是对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角色来来去去也就其一人,怎么分角色?错了!所谓触景生情,除了作者本身,诗词中的各种景物或作者自身的想象,就是笔者所说的角色。通过分角色扮演,一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二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迅速拉近了和作者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作者相近的心理契合。
如教学《次北固山下》,老师可以选择先给学生示范朗读或在网上找出音频文件播放,令学生能对朗读此诗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可以选择如个人读、小组读、交叉读等方式让学生们开口朗读。当然在教学上不是将讲与读分开,而是将读穿插在讲课当中,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而以上重点提及的分角色读可以这样进行:老师布置这个任务,下节课操作。学生中有一位扮演诗人,要求他最好能背诵。另一位在黑板上画出大海、残日。再有一位扮演船家,要有行舟的味道。还有一位扮演大雁。当然,各位同学还可准备一些道具,或准备好配乐,增加真实性和趣味性。角色朗读可以不止一组,风格可以各异,旨在让学生能准备把握诗人的情感。老师对同学的朗诵作出点评,从动作、声调、语速上给予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四、在生活中运用古诗
经过数千年传承的诗词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都有其实实在在的含义,蕴含着生活哲理,有着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快乐或忧伤时,不妨可以朗诵几句符合意境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一方面提高自己对古诗词的情感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如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对我们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古诗词精练的特点,让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古诗词中的各种美的交织,更让我们在文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去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知道创作者是谁,我们可以大致猜到诗歌的创作风格如何;知道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全诗的情感表达的大致方向。所以,背景及作者介绍是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内涵的。可能有人觉得,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其作者都是那几位,没介绍的必要,但笔者认为需要介绍。初中教学不同于高中,学生自主性还不够强,就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在教学时反复介绍同一位作者,让学生记住其创作特点、惯常的情感表达,这对学生日后在接触其新诗词时,对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很有好处。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老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王湾的身世,如果以前曾学过他的诗可以提及。
二、基础知识训练
所谓基础知识训练,一般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一部分反倒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古诗词的学习与古文学习有很大不同。不过,不重要不意味着没有存在的必要,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掌握情感表达的基础。没有这些对基础知识量的积累,就不会有对意境情感把握的质的飞跃。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中,老师可以通过教授或提问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客路、潮平、风正、残夜、旧年、乡书”的意思,再介绍诗中所蕴含的典故。
除了把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笔者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能准确捕捉理解诗眼、词眼来鉴赏古诗词。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经典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此为对古诗词词眼的捕捉,理解“绿”字怎么用得好,它所能覆盖的涵义、传达的情意,此为对古诗词词眼的理解。这些方法都对后文介绍的学习方法起铺垫作用。而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诗词眼可能不怎么明显,但其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们就可以重点来把握。这两句营造的情境如何,表达的情感如何,是不是还蕴含着一些哲学道理,都是值得我们剖析的。对重点词句的把握,一方面对理解诗词本身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认为是我们学习诗词鉴赏的意义之所在。通过掌握这些方法去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助于我们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
三、古诗词的朗诵学习
古诗词的意境宏大,难以把握,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笔者认为,不能言传是不能通过老师的口传,却可通过学生自己的口传。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习惯。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最有效而又最直接地让学生进入意境的方法,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口读。一味地集体通读显然枯燥了些,老师可以变换方式让学生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交叉读,而笔者最推崇的是分角色朗读,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诗歌本身就是对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角色来来去去也就其一人,怎么分角色?错了!所谓触景生情,除了作者本身,诗词中的各种景物或作者自身的想象,就是笔者所说的角色。通过分角色扮演,一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二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迅速拉近了和作者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作者相近的心理契合。
如教学《次北固山下》,老师可以选择先给学生示范朗读或在网上找出音频文件播放,令学生能对朗读此诗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可以选择如个人读、小组读、交叉读等方式让学生们开口朗读。当然在教学上不是将讲与读分开,而是将读穿插在讲课当中,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而以上重点提及的分角色读可以这样进行:老师布置这个任务,下节课操作。学生中有一位扮演诗人,要求他最好能背诵。另一位在黑板上画出大海、残日。再有一位扮演船家,要有行舟的味道。还有一位扮演大雁。当然,各位同学还可准备一些道具,或准备好配乐,增加真实性和趣味性。角色朗读可以不止一组,风格可以各异,旨在让学生能准备把握诗人的情感。老师对同学的朗诵作出点评,从动作、声调、语速上给予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四、在生活中运用古诗
经过数千年传承的诗词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都有其实实在在的含义,蕴含着生活哲理,有着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快乐或忧伤时,不妨可以朗诵几句符合意境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一方面提高自己对古诗词的情感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如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对我们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古诗词精练的特点,让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古诗词中的各种美的交织,更让我们在文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去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