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入职场,我们都有着各种遐思,同样也有许多迷惘:第一份工作是不是决定终生发展?应该将就找个落脚地还是必须找到最满意的为止?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并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解决困惑,敬请关注本期访谈——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困扰青年的心理问题”系列访谈第四期,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应该骑驴找马还是一选定终身?我们的专家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杨凤池教授。
杨凤池:大家好!
把第一份工作当成预科班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已经是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想谈的是第一份工作的影响。有人说,第一份工作必须谨慎地选择,因为它意义重大。
杨凤池:大学生毕业后初入职场,接触的第一份工作肯定是有其独特意义的。但是,在我看来,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完成了全部的学习任务,事实上,你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学——社会大学,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可以说,第一份工作就是社会大学的预科班,你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也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
主持人:很多人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会有点儿盲目,再加上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搞得很多大学生凡是招聘会都参加,凡是证都要考,生怕错过哪一个机会。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应对第一份工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杨凤池:所谓第一份工作,如果能成为你的终生职业当然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原始积累,就是我所说的预科班。你可能要在第一份工作中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并且积攒一些社会经验、人脉关系等等,这些都为你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困惑:如果第一份工作选错了,是不是还有翻身的机会呢?第一份工作究竟会不会一选定终身?
杨凤池:任何时候都存在改变的机会,这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你抱着一选定终身的态度,那就会加大择业的难度,也阻碍了找工作的步伐。就拿谈恋爱来举例吧:你想找个人恋爱,上来就想,我必须跟她恋爱成功,走进婚姻的殿堂并且要白头偕老。得,这恋爱干脆别谈了,很可能许多年过去了,你还没真正恋爱过,因为你一直都在思考和准备。工作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就要找干一辈子的行当,恐怕很难。
主持人:所以,就像您说的,把第一份工作当成预科班,用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更喜欢、更适合另一行也说不定。
杨凤池:是的,第一份工作重在学习。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虽然存在日后变动的可能性,但在选第一份工作时还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要跟你要的发展方向一致。这个工作能赚多少钱,是不是特别体面和风光,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喜欢这份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从中学到东西。
学会在职业路上能力迁移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选择第一份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兴趣所在。但有的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刚开始以为自己喜欢做IT业,但做了一年发现又不喜欢了,想转行做教育。这样的兴趣是否可信?还应该以它为选择标准吗?
杨凤池:我还是认为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上,兴趣要排在第一位。但是,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有很多“伪兴趣”存在,所以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当然有,而且往往是普遍的。其实,大学生在校园里,他们对社会了解得并不那么深刻,对很多行业也处于揣测或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所以,这时候确立的兴趣往往不那么牢固持久,还需要真正的实践工作来检验——这也是第一份工作的意义之一。如果你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份工作真的不是你的兴趣点,那么转行当然是正确的选择。
主持人:如果不是兴趣发生变动,那么最好就不要转行吗?
杨凤池:是的,转行也要以兴趣为支撑点。否则,我的建议是,只换单位而不应该换行业。
我们看很多成功人士,他们都是把精力放在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行业中的。回顾他们的成功之路,我们会发现,他已经在这条道上走了很长时间。很少看到一个人从A行业跳到全无相关的B行业就迅速成功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主持人:但眼前似乎有一个反例。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马云以前是教师,但他转入互联网行业,并且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凤池:先要抱歉的是,我对这个人物和行业都不是很了解,但我想这个特殊案例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马云这个人本身就具备成功的综合素质,如果他在原来的行业里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第二,互联网是个新兴的行业,在大家都尚未掌握其成功定律之时,一批先驱者是有可能很快成为领军人物的。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进入的人员越来越多,想要保持成功地位,或者后来者想要取得成功,还是要走上长期积累的道路。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提到的一点非常有意思,就是马云在原来的行业做下去也可能成为成功人士,因为他自己具备了成功的综合素质。按照这个观点来看,有的人是否成功与他选择的工作可能并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最重要的还是在他自身?
杨凤池:你这种说法很对。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能力的迁移”,指的是一旦某方面的能力建立起来,那么,凡是在跟它相关的工作中,这种能力都能得到发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有的人是“干啥啥行”。比如一个管理者,他很可能在房地产行业做了成功的CEO,然后转行到零售行业也能成为不错的CEO,因为他具备了管理能力,这是通用的,可以迁移的。
我想这一点对大学生看待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努力培养了自己的基础能力,那么未来即使有什么变动,你也不用害怕。因为基本素质你已经具备了,只要肯努力,做什么都会很出色。
跳槽不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
主持人:谈了很多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题,但今天我们的网友也有已经工作几年的人,他们同样也存在着困惑。比如,有的人可能第一份工作已经做厌了,想要跳槽。但他会很犹豫,是固守已有的人脉和工作经验,在这里坚持一下呢?还是应该当机立断,找一份更有兴趣的工作?
杨凤池:这恐怕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刚才我们提到过跳槽,如果只是换单位而不换行业,那么我想,你的人脉和工作经验不会损失太大。但是,如果你是彻底转行,跳到一个与之前完全不相干的行业中去,那么你就要特别警惕了。你必须想清楚这样几个问题再做决定:1.我对新行业的了解已经足够了吗?2.新行业是不是真的适合我?3.我离开原来的行业是因为真的已经丧失兴趣,还是因为做得不够成功,我感到怯懦了?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三个问题,要知道,很多人把丧失兴趣当成怯懦和懒惰的借口,而且不愿意承认。如果是这样,即使转行了也很难做得顺利。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有时候工作不顺心不是兴趣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
杨凤池:没错儿。举个例子,一个人特别喜欢做老师,但是现在没有学校能要他,他只能做个销售员。那么,他能不能把销售员做好呢?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心态。如果他想的是:虽然我做不了最喜欢的教师,但是现在有一份销售的工作,还有不错的薪水,也挺好。这样,他每天会有热情和力量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让领导、同事和客户都满意。那么,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一个做教师的机会,你说,这样的人会不成功吗?他肯定会做成全校最棒的老师!
其实所谓的兴趣,里面也包含着对生活的最基本的情趣。一个人如果对生活都没有热情,整天嚷嚷着“为什么不让我去做感兴趣的事”,那么我敢说,他这个兴趣也是伪兴趣,即使让他做了也很难做出成绩。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的是神经生理学研究,每天做动物实验,插电极,记录数据,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喜欢的是跟人打交道,但眼前却只能跟动物和数据打交道,你说怎么办?很简单,还是要用心做,好好做。即使不是我喜欢的研究方向,我也发表了好几篇专业论文,并且获得了一项技术改进奖。后来,我如愿从事了喜欢的心理学工作,你说我能不加倍努力,做到更好才行吗?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是否热爱生活,是否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
主持人:一个真正有兴趣的人,即使面对暂时不如意的工作,也应该对生活保有热情,并且把这种热情用在工作之中,是吧?
杨凤池:我是这么认为的,否则你的兴趣就是口头喊喊的“伪兴趣”。
我这里有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号称自己特别爱好文学,但眼前学的是理工专业,是父母逼着自己学的。现在他想转专业,以后要做小说家。我问他:“你对文学的热爱是怎么表现的呢?”他说:“我特别爱看小说,哪天不看都难受。”我说:“我也爱看小说,很多人都爱看,但是,这不是文学的全部,要做小说家最重要的还是要爱写小说才行吧。”他说:“我以后也打算写呀。”你看,是打算,还没写过呢。“那你觉得写小说会比学机械工程更容易吗?”他听我这么问就开始有些不确定了。后来他说,自己还真没想过写小说难不难,甚至都没想过怎么写。只是觉得现在的专业太难学,而看小说特别容易,特别舒服,于是就把文学当成爱好挂在嘴边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畏难情绪,而兴趣不自觉地就成了我们逃避困难的借口。
主持人:所以如果想跳槽,还需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现在这份工作丧失兴趣,还是仅仅因为做不好它想要逃避?
杨凤池:先问清楚自己很重要。事实上,人们有种错觉,认为兴趣就是特别喜欢,做了感兴趣的事就完全是幸福。其实不然。真正的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且这种热爱很持久,经得起考验,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也会不退缩,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才是乐趣的真正所在。
薪水不是老板给,而是自己定
主持人:刚才您已经强调了,兴趣应该排在工作选择标准的首位。而我们也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列出了影响工作选择的几大标准:兴趣、专业、薪水、城市、工作性质、环境、人际。结果发现,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对口,第二位是薪水,第三是城市,而兴趣的排位很靠后。
杨凤池:这大概就是青年学生在工作中困惑特别多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没有弄清什么对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从排在前两位的专业对口和薪水高低来看,大家都出于比较现实的考虑。
杨凤池:我能理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但却不赞同。对于人生的长远规划来说,要分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我们现在经常关注的“哪个工作更对口”、“哪个公司薪水更高”等等都是战术问题,而我想要讨论的是战略问题——目前你没有办法,也没有资本马上拥有这些东西,那么,你要用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现状,用怎样的步骤来实现理想?
我并不是主张我们要少挣薪水,或者去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只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这么刻板地要求这些条件,那么应聘之路会不会反而顺利一些呢?
就拿薪水来说。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眼睛红红的只盯在薪水上,这是最大的误区。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尤其是第一份工作,就是让你来学习和积累的。你想想,你来学习,人家不收你学费还给点儿助学金,这不是挺好吗?很多问题看你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如果能这么想,你就可能比别人多一个机会,多了一个将来找到专业更对口、赚到更多钱的工作的机会。
主持人:但是,这样会不会变成“零薪水就业”,让年轻人成为免费的劳动力了呢?
杨凤池: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美国的墨西哥后裔找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咨询,他说,我小学毕业,又没有特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呢?埃里克森就跟他说,好办,你找一家饭馆,然后告诉人家你可以只干活不拿钱。那人急了:那我不是白干了?埃里克森告诉他:绝对不会,很快你就能想要多少薪水就有多少薪水了。那人将信将疑地按照埃里克森的方法做了,结果正如埃里克森所料,他很快有了薪水,而且是自己定多少老板就给多少,最终他成了当地最大的餐饮连锁店的老板。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他只是利用低起点为自己赚到了一个机会。他从不拿钱的跑堂儿干起,然后学会了炒菜,变成主厨。有人来挖墙脚,老板就问他了:你要多少钱才不跳槽呀?他给出自己的价码,老板马上照办——你瞧,其实薪水不是老板定的,最终会由你自己决定。
编辑/张鸣 [email protected]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困扰青年的心理问题”系列访谈第四期,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应该骑驴找马还是一选定终身?我们的专家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杨凤池教授。
杨凤池:大家好!
把第一份工作当成预科班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已经是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想谈的是第一份工作的影响。有人说,第一份工作必须谨慎地选择,因为它意义重大。
杨凤池:大学生毕业后初入职场,接触的第一份工作肯定是有其独特意义的。但是,在我看来,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完成了全部的学习任务,事实上,你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学——社会大学,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可以说,第一份工作就是社会大学的预科班,你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也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
主持人:很多人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会有点儿盲目,再加上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搞得很多大学生凡是招聘会都参加,凡是证都要考,生怕错过哪一个机会。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应对第一份工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杨凤池:所谓第一份工作,如果能成为你的终生职业当然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原始积累,就是我所说的预科班。你可能要在第一份工作中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并且积攒一些社会经验、人脉关系等等,这些都为你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困惑:如果第一份工作选错了,是不是还有翻身的机会呢?第一份工作究竟会不会一选定终身?
杨凤池:任何时候都存在改变的机会,这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你抱着一选定终身的态度,那就会加大择业的难度,也阻碍了找工作的步伐。就拿谈恋爱来举例吧:你想找个人恋爱,上来就想,我必须跟她恋爱成功,走进婚姻的殿堂并且要白头偕老。得,这恋爱干脆别谈了,很可能许多年过去了,你还没真正恋爱过,因为你一直都在思考和准备。工作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就要找干一辈子的行当,恐怕很难。
主持人:所以,就像您说的,把第一份工作当成预科班,用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更喜欢、更适合另一行也说不定。
杨凤池:是的,第一份工作重在学习。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虽然存在日后变动的可能性,但在选第一份工作时还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要跟你要的发展方向一致。这个工作能赚多少钱,是不是特别体面和风光,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喜欢这份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从中学到东西。
学会在职业路上能力迁移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选择第一份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兴趣所在。但有的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刚开始以为自己喜欢做IT业,但做了一年发现又不喜欢了,想转行做教育。这样的兴趣是否可信?还应该以它为选择标准吗?
杨凤池:我还是认为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上,兴趣要排在第一位。但是,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有很多“伪兴趣”存在,所以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当然有,而且往往是普遍的。其实,大学生在校园里,他们对社会了解得并不那么深刻,对很多行业也处于揣测或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所以,这时候确立的兴趣往往不那么牢固持久,还需要真正的实践工作来检验——这也是第一份工作的意义之一。如果你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份工作真的不是你的兴趣点,那么转行当然是正确的选择。
主持人:如果不是兴趣发生变动,那么最好就不要转行吗?
杨凤池:是的,转行也要以兴趣为支撑点。否则,我的建议是,只换单位而不应该换行业。
我们看很多成功人士,他们都是把精力放在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行业中的。回顾他们的成功之路,我们会发现,他已经在这条道上走了很长时间。很少看到一个人从A行业跳到全无相关的B行业就迅速成功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主持人:但眼前似乎有一个反例。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马云以前是教师,但他转入互联网行业,并且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凤池:先要抱歉的是,我对这个人物和行业都不是很了解,但我想这个特殊案例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马云这个人本身就具备成功的综合素质,如果他在原来的行业里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第二,互联网是个新兴的行业,在大家都尚未掌握其成功定律之时,一批先驱者是有可能很快成为领军人物的。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进入的人员越来越多,想要保持成功地位,或者后来者想要取得成功,还是要走上长期积累的道路。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提到的一点非常有意思,就是马云在原来的行业做下去也可能成为成功人士,因为他自己具备了成功的综合素质。按照这个观点来看,有的人是否成功与他选择的工作可能并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最重要的还是在他自身?
杨凤池:你这种说法很对。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能力的迁移”,指的是一旦某方面的能力建立起来,那么,凡是在跟它相关的工作中,这种能力都能得到发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有的人是“干啥啥行”。比如一个管理者,他很可能在房地产行业做了成功的CEO,然后转行到零售行业也能成为不错的CEO,因为他具备了管理能力,这是通用的,可以迁移的。
我想这一点对大学生看待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努力培养了自己的基础能力,那么未来即使有什么变动,你也不用害怕。因为基本素质你已经具备了,只要肯努力,做什么都会很出色。
跳槽不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
主持人:谈了很多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题,但今天我们的网友也有已经工作几年的人,他们同样也存在着困惑。比如,有的人可能第一份工作已经做厌了,想要跳槽。但他会很犹豫,是固守已有的人脉和工作经验,在这里坚持一下呢?还是应该当机立断,找一份更有兴趣的工作?
杨凤池:这恐怕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刚才我们提到过跳槽,如果只是换单位而不换行业,那么我想,你的人脉和工作经验不会损失太大。但是,如果你是彻底转行,跳到一个与之前完全不相干的行业中去,那么你就要特别警惕了。你必须想清楚这样几个问题再做决定:1.我对新行业的了解已经足够了吗?2.新行业是不是真的适合我?3.我离开原来的行业是因为真的已经丧失兴趣,还是因为做得不够成功,我感到怯懦了?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三个问题,要知道,很多人把丧失兴趣当成怯懦和懒惰的借口,而且不愿意承认。如果是这样,即使转行了也很难做得顺利。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有时候工作不顺心不是兴趣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
杨凤池:没错儿。举个例子,一个人特别喜欢做老师,但是现在没有学校能要他,他只能做个销售员。那么,他能不能把销售员做好呢?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心态。如果他想的是:虽然我做不了最喜欢的教师,但是现在有一份销售的工作,还有不错的薪水,也挺好。这样,他每天会有热情和力量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让领导、同事和客户都满意。那么,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一个做教师的机会,你说,这样的人会不成功吗?他肯定会做成全校最棒的老师!
其实所谓的兴趣,里面也包含着对生活的最基本的情趣。一个人如果对生活都没有热情,整天嚷嚷着“为什么不让我去做感兴趣的事”,那么我敢说,他这个兴趣也是伪兴趣,即使让他做了也很难做出成绩。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的是神经生理学研究,每天做动物实验,插电极,记录数据,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喜欢的是跟人打交道,但眼前却只能跟动物和数据打交道,你说怎么办?很简单,还是要用心做,好好做。即使不是我喜欢的研究方向,我也发表了好几篇专业论文,并且获得了一项技术改进奖。后来,我如愿从事了喜欢的心理学工作,你说我能不加倍努力,做到更好才行吗?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是否热爱生活,是否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
主持人:一个真正有兴趣的人,即使面对暂时不如意的工作,也应该对生活保有热情,并且把这种热情用在工作之中,是吧?
杨凤池:我是这么认为的,否则你的兴趣就是口头喊喊的“伪兴趣”。
我这里有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号称自己特别爱好文学,但眼前学的是理工专业,是父母逼着自己学的。现在他想转专业,以后要做小说家。我问他:“你对文学的热爱是怎么表现的呢?”他说:“我特别爱看小说,哪天不看都难受。”我说:“我也爱看小说,很多人都爱看,但是,这不是文学的全部,要做小说家最重要的还是要爱写小说才行吧。”他说:“我以后也打算写呀。”你看,是打算,还没写过呢。“那你觉得写小说会比学机械工程更容易吗?”他听我这么问就开始有些不确定了。后来他说,自己还真没想过写小说难不难,甚至都没想过怎么写。只是觉得现在的专业太难学,而看小说特别容易,特别舒服,于是就把文学当成爱好挂在嘴边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畏难情绪,而兴趣不自觉地就成了我们逃避困难的借口。
主持人:所以如果想跳槽,还需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现在这份工作丧失兴趣,还是仅仅因为做不好它想要逃避?
杨凤池:先问清楚自己很重要。事实上,人们有种错觉,认为兴趣就是特别喜欢,做了感兴趣的事就完全是幸福。其实不然。真正的兴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且这种热爱很持久,经得起考验,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也会不退缩,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才是乐趣的真正所在。
薪水不是老板给,而是自己定
主持人:刚才您已经强调了,兴趣应该排在工作选择标准的首位。而我们也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列出了影响工作选择的几大标准:兴趣、专业、薪水、城市、工作性质、环境、人际。结果发现,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对口,第二位是薪水,第三是城市,而兴趣的排位很靠后。
杨凤池:这大概就是青年学生在工作中困惑特别多的原因,因为大家都没有弄清什么对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从排在前两位的专业对口和薪水高低来看,大家都出于比较现实的考虑。
杨凤池:我能理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但却不赞同。对于人生的长远规划来说,要分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我们现在经常关注的“哪个工作更对口”、“哪个公司薪水更高”等等都是战术问题,而我想要讨论的是战略问题——目前你没有办法,也没有资本马上拥有这些东西,那么,你要用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现状,用怎样的步骤来实现理想?
我并不是主张我们要少挣薪水,或者去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只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这么刻板地要求这些条件,那么应聘之路会不会反而顺利一些呢?
就拿薪水来说。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眼睛红红的只盯在薪水上,这是最大的误区。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尤其是第一份工作,就是让你来学习和积累的。你想想,你来学习,人家不收你学费还给点儿助学金,这不是挺好吗?很多问题看你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如果能这么想,你就可能比别人多一个机会,多了一个将来找到专业更对口、赚到更多钱的工作的机会。
主持人:但是,这样会不会变成“零薪水就业”,让年轻人成为免费的劳动力了呢?
杨凤池: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美国的墨西哥后裔找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咨询,他说,我小学毕业,又没有特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呢?埃里克森就跟他说,好办,你找一家饭馆,然后告诉人家你可以只干活不拿钱。那人急了:那我不是白干了?埃里克森告诉他:绝对不会,很快你就能想要多少薪水就有多少薪水了。那人将信将疑地按照埃里克森的方法做了,结果正如埃里克森所料,他很快有了薪水,而且是自己定多少老板就给多少,最终他成了当地最大的餐饮连锁店的老板。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他只是利用低起点为自己赚到了一个机会。他从不拿钱的跑堂儿干起,然后学会了炒菜,变成主厨。有人来挖墙脚,老板就问他了:你要多少钱才不跳槽呀?他给出自己的价码,老板马上照办——你瞧,其实薪水不是老板定的,最终会由你自己决定。
编辑/张鸣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