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法治宣传与涉案电影的融合发展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mais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法治宣传与重大案件的电影创作融合发展路径、普法效果以及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结合等作为研究主要内容,并以2016年涉案电影《湄公河行动》作为范本,分析将法治宣传的精神内涵溶于电影的表现形式,实现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關键词 法治宣传 电影 司法公正 社会效益 法治精神
  作者简介:余璐,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090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将重大案件与影视进行有机良好的互动交融以达到良好的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商业和法治宣传的双赢将成为新的探讨方向。近年来,许多重大案件都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小说等文学艺术,而重大案件以电影的形式搬上大荧幕面向公众,对其作为一种法治传播媒介和载体,在法治环境里培育大家知法守法遵法的意识,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素质,提高法律道德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研究意义。
  2016年国庆档期中,《湄公河行动》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作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国产电影,《湄公河行动》引发了多方对于我国涉案电影的关注以及研究。
  一、我国涉案电影中法治宣传的现状
  法制意为法律制度,而法治则是更泛化的法律理念与思想。随着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法治宣传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而作为重要媒介之一的电影,自然在法治宣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各类传播媒介的次序登场,媒介传播已然成为了大众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而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媒介表现形式之一,必将承担我国法治宣传、普法教育的责任。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我国涉案电影中的法治宣传现状进行了总结。
  (一)受众群体定位不明确
  首先,涉案电影受众可分为法律工作者和非法律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大多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具备优秀的法律素养。他们所关注的内容多为电影内容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的专业性。如果电影的内容过于娱乐化和浅显化,法律工作者群体就会失去对它的好奇与热情。而过于专业的法律影视节目,一般都有高度的专业性、剧情较为真实但枯燥,使得普通大众很难对其产生观看的动力。
  其次,从内容来看,涉案电影多以案件中的暴力热点为主,而对需要关注的群体却缺乏挖掘。例如涉案电影要么以案件中的暴力元素为噱头,凸显刺激的场景,塑造高大的英雄形象,要么以警戒教育为主,还原案件,交代犯罪嫌疑人受到了的法律制裁,给出一个干瘪的启示。他们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一类群体的内心世界,如果能从群体犯罪中推导出原因及法律制裁其正确性,才是真正的定位到了受众,而不是为了迎合受众群体而忽视涉案电影真正意义所在。
  (二)法治传播尺度不恰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情感的尺度把控。涉案电影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犯罪场景,有些过于血腥和暴力被称为限制级,有些电影也因为这些画面而永远上不了大屏幕。虽然国内一再有声音提出将我国电影分级,但是因为影响面广,评判标准的难以确定,这条路还很长。但是有些涉案电影中对于犯罪过程的描述和犯罪画面的展现的确会对未成年人甚至成年人产生不好的影响。一个重大案件的发生必然会带有背后的复杂情绪和不正确的价值倾向,对于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往往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有些极端分子因为对社会的愤怒,对人性的怨恨而产生的报复心理,如果将这种情感过于真实的在影片中大范围的展现出来,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认识判断,这对于想要传播法治,提高人们法律素质的电影来说,无疑是适得其反。并且任何媒介内容的出现都带有制作者本身的主观化倾向,只是看你如何把握主观化的尺度,如《踏血寻梅》,这部叙述了香港转型时期大陆移民,体力劳动者等各类底层人民的孤独,焦虑,憎恨以及无奈,这种反省是值得思考的,丁子聪的那句“我讨厌的是人”,王佳梅的那句“我想死”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冲击,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杀人分尸血流满地的场景,价值观的冲击,未必不会对他们造成消极影响。
  其次,内容的尺度把控。就如同公安局不会公布完整的杀人手法一样,这些杀人手法对正常人来说是一种好奇,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未必不是犯罪的诱因和手段,电影的法治宣传应该主要在于人性的剖析和法律的正义性,如果过于突出手段,则喧宾夺主了。并且有些电影的案例过于敏感,改编也因法律素养不够而造成很大争议,这样使得人们的关注点在于剧情的不合理性而不是其表达出的情感以价值观念。
  (三)涉案电影的法律含量不足
  法律就像一个巨大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有很高的难度,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专业性极高,也因为他的专业性,才有了人们对于他的好奇,然而这也就是电影工作人员企图利用人们对于法律的好奇来吸引眼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从事电影行业的人员很少对于法律行业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在缺乏法律素养,加上市场环境对于激烈场景冲突的要求,经常会出现我国涉案电影中有关法律的部分寥寥无几,偶尔出现的一些法律知识也是漏洞百出,令人失望。首先是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法律中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很多电影中则是以一般法为主而忽视了特别法的相关规定。其次,在违法犯罪的定性、量刑和判决等方面以及对于司法程序的模糊化。公检法三家是有着明确分工的,一般公安为执行机关,也就是常说的抓人,但是对于贪污贿赂职务犯罪则是检察院批捕执行。此外,我国的律师并不能随意在法庭走动,这是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等等。这些详细的细节在涉法影视剧当中往往被一笔带过。
  二、《湄公河行动》:重大案件改编电影的创作突破   (一)镜头语言的突破
  《湄公河行动》作为一部兼主旋律、警匪以及动作片的电影,其中打斗、爆破的场面就突破了以往此类型电影的尺度和表现形式,海陆空三个空间的动作戏都有在电影中有所呈现,同时导演也尽力在动作戏方面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例如在水面的追逐戏,多采用航拍手段和远景鏡头。观众在画面上既可以感受到湄公河的壮阔,同时又感受到警匪追击战的刺激与残酷。电影中有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面部特写,也有表现整体环境的远景镜头。景别的变化使电影画面更加丰富,视觉效果更加惊艳。细节将打斗的激烈程度呈现得淋漓尽致,观众的感官体验也更加生动直接。
  (二)限制尺度的突破
  本片的一大亮点就是尺度的突破。除了射杀毒贩的情节,作为主旋律电影还有许多“大尺度”的表现:水里打捞上来的浮尸、爆炸后的人体组织、匕首穿喉喷撒的鲜血,大大超过了以往国产电影中血腥暴力程度,影片将这种残酷不加修饰的暴露出来,是为了表现毒品的极大危害以及缉毒警察所面临的极端危险。此外,还有枪击娃娃兵、方新武私自处决嫌犯等“政治不正确”的情节。这些大尺度的突破,显然让本片与以往的那些“又红又专”的主旋律样板电影有了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并没有抹黑中国警察的形象,反而拉近了观众与远在境外的缉毒警察的内心情感距离,多了几分真实感。
  此外,影片做了一些细节完善工作。比如对待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一方面表现出糯康的残酷,将一个个未成年人培育成毒贩和杀人机器,另一方面展现了警察行动中的强调司法公正,尽量减少对他们的伤害。高刚面对正在开枪的娃娃兵时,最终瞄准部位是肩膀而不是心脏。这些细节是以往国产警匪电影所不为关注的。电影理念内涵、细节与大场面的多方突破,才铸就了《湄公河行动》叫好又叫座的良好口碑。
  (三)类型化涉案叙事与法治宣传理念的成功植入
  电影中的类型化叙事概念源自文学领域的法语名词,类型片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成熟的产业体制长期的培育。类型电影是一个开放系统中有一个核心的固定模式,它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湄公河行动》即采取了多类型融合的方式,将警匪、悬疑、犯罪、动作等商业类型元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影片在还原案件始末,不仅展现了中国公安干警境外调查执法的高效率、对国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对国家尊严的高度捍卫,展现了强国强兵的形象,也以极富真实感的影像话构建出一位位有血有肉,既专业又有人情味的人民英雄。影片之所以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关键在于真实的力度和强烈的价值归属感,这也使得影片在传播法治观念、传播正能量中,也展现出了中国电影应有的文化担当和文化品格。
  三、关于未来涉案电影与法治宣传融合的几点建议
  (一)主题的多元化和深刻化
  正如中影国际总经理助理任天亮老师所说,以案件作为剧本在未来将会是新的趋势,因为它是源源不断的,同时因为案件本身的矛盾和悬疑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它的宣传也就比普通剧本更有吸引力。但是好的IP同时需要电影人和投资人的精细利用,应该深度了解整个案件以及案件相关人物,从而挖掘出更多丰富的元素,从多个角度展现案件和电影主题。
  以湄公河为例,此案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由于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中国在各方斡旋后最终给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对于其中的过程,我们并不了解。此时,电影《湄公河行动》出现在银幕上,没有娱乐化,低俗化,对于案件的还原,人物性格的刻画,让人惊喜万分。
  此外,对于同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也是涉案电影能够立起整个案子的原因。不论是人性还是对于中国社会本土问题的揭示,以及对于法律的普及和国家形象等各方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般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情境感。《湄公河行动》中的人物塑造和拍摄手法,都为原来的真实故事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电影中挖掘了非常丰富的主题,在短短90分钟内,包括了人性的挣扎,战友之间的友情,国家形象的塑造甚至还描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对于改编电影来说,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人物支线上的拓展和深入能够使人物更加丰满,主题更加多元化,深刻化。
  (二)法律叙事能力和表现手法的配合
  涉案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作品,应当追求艺术价值对法律价值的超越,这就为法律叙事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一个剧本一般大纲出来之后会结合主演自身及剧本人物性格特点,继续进行修改。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既要展现案件,又需要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还要能够将法治理念传达给观众,任务不可谓不重。
  本文认为,创作者应当在涉案片中展现法律叙事的人文内涵。同时,创作者还应当以表现案件为突破口,张扬人性的力量。既要表现出司法的严格和程序的正义,也要表现出人文关怀,要表现出法律是为了维持秩序,是为了人民的权利而存在。即使对待违法犯罪分子,也要肯定其做人的基本尊严。
  要想法律叙事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少不了表现手法的配合。例如《湄公河行动》,这个案子发生之初已经被各大媒体报道,相关的电视剧也纷纷出台,因此它并没有采用纪实手法去还原这一真实事件,而是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大胆地改造,合理地突出了事件的神秘感和戏剧性。故事里面的人物、场面大多是虚构的,但是核心事件、金三角、边境地区、缉毒行动却真实存在。因此,这部电影又超越了一般类型片“纯属虚构”的特点,真实的外表为该类型片提供了一种难得的真实性魅力。此外,它还利用了先进拍摄技术和警匪片的类型元素。这种快节奏的把握,商业包装的手法,成功吸引了观众。这部影片也许并非有什么艺术上的重大突破,但是叙事能力和表现手法的相互配合,使这部影片成为一部国产类型片的精品。
  (三)电影形式上的以小见大——法治微电影
  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的碎片化信息催生了微电影的发展。对受众来说,微电影形式简单,内容短小精悍,在时间上和传播上满足了碎片化需要。而影视技术的提高,影视设备成本以及技术壁垒的大幅降低也让微电影兴起成为可能。   对于电影人来说,微电影成本低,周期短,无需严格和长时期的审查,观众在观看一部微电影的时候,更多的不是看演员,而是故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电影的剧本比大电影的剧本更需要抓住观众的兴趣点,而以案件为内容的剧本如何改编,微电影的形式一定程度上给了编剧更大的发挥空间。
  此外,相较于大电影,法治微电影更倾向于平民化,在传播上降低了影片的要求,从受众角度来看,更能引起共鸣,是有利于受众的一次影片普法的形式。 《残月》、《离奇控告》、《歧途》等微电影就是对一些简单案件的改编,时间在20-40分钟内,虽然在台词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略显僵硬,但是总体的框架和传播法治的理念还是清晰的。这些微电影中多次出现法院,检察院,刑法法条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法律的普及。
  一方面对于案件可以采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拍摄,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大案要案,案件本身矛盾疑点丛生,涉及的人物线较多,影响范围大的话,也可以将微电影当作大电影的前期阶段。
  对于一个案件,如何进行改编是为之后电影的方向定基调,因此微电影就是为这个方向进行试水,如果这种改编方式能够被大众喜爱并且能够传达出法治,人性的理念,那么,在微电影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扩充,使之成为大电影的剧本则是再好不过。首先资金方面,对于一个好的故事,从来不缺资金,其次宣传会更加容易,前期的微电影也会聚集起一批粉丝。此外,微电影中传达的法治观念也会在审查方面有一些好的影响,市场,宣传,传达的正能量的法治观念,这些因为前期的微电影而聚集起来的优势,能够为整部电影成功带来很大的帮助。
  (四)加强电影中法律观念的引导宣传
  涉案电影应该达到三个步骤,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质,最后增强法律实践。涉案电影的基本功能就是普及法律知识,让受众了解法律。涉案电影就是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将法律知识融入进去,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将案件中的种种法律问题揭示出来,让人民既能保持观影兴趣,又能在看电影的同时学习到法律素质,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接着在对法律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便引导人们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么运用,为什么不同行为会有不同的判决不同的刑罚,这种具体案件中法律知识的运用让受众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于法律行为的是非判断,从而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可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
  例如《湄公河行动》一片中,观众对于为何要将糯康活捉而不是杀死,为什么方新武杀了那个杀死自己女友的罪犯后会挣扎的这些讨论,就是一种法律的普及,大家会知道各国之间执法的界限和权利,知道私法和公法的区别,这种知识的普及方式远好于课文说教式的传播。
  涉案电影与所有的普法宣传形式一样,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法治社会的建立。这一过程注定会很漫长,因为它不仅建立在人们对于法律条文的认识上理解上,也建立在人们对于法律条文的认可上。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大多数时候在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上依靠的是道德而非法律,但是法律是社会的底线,也应该是人类的底线,当一个人对于法律都不认可,那么也就没有可以敬畏的东西了,如果一个社会都丧失了敬畏之心,那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了,而是暴民集中营。因此,法律的约束法律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再明显不过。随着法治社会的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涉案电影敏感地抓住这一变化并大力弘扬是对这种权利意识萌芽的一种保护,因此涉案电影在弘扬法律精神、法律信仰,培养人们对于法律的敬畏之心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国家形象的多方追求
  法国一位作家兼政治家说过:“归根结底,电影是一项企业。”豎作为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传播平台,电影应当担负起社会效益;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产品,电影也应当担负起经济效益。这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使我国电影产业繁荣发展。
  相较于普通的电影,涉案电影的要求则会更高,它需要传达的是法治知识,法治观念。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乡土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私法和长久以来的惯例来维持秩序。因此涉案电影便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在我国电影萌芽时期,政治性的思想长期占据主导思维,一味的强调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的实现,这就使得电影的票房不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夸张,宣传也得不到大家的关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才日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经济效益重要的同时并不能忽视社会效益,否则过于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倾向则会使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此外,对于国家形象的展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是涉案电影努力达到的目标之一。涉案电影通常以司法案件为题材,而中国涉案电影融合法律和民族特色,一般也包括以公检法工作人员为核心角色的电影。涉案电影通过图像化的语言介绍中国的法律文化,通过对法律题材事实的选择、法律事件中角色的塑造详尽地展示中国人的法治进程,从而传递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观、价值观,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亲情与家国情怀。这是每一位从事涉案电影制作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
  注释:
  王君燕.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国际传播——以商务部 CNN“中国制造”广告为例.新闻传播.2010.
  [法]安德列·马尔罗.电影心理学概述.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78.
  参考文献:
  [1]彭瑾.90年代中国的法制题材电影探究.西部广播电视.2015(11).
  [2]汪献平.产业与类型——主旋律电影的转型策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5).
  [3]蒋慧.从《湄公河行动》看事实改编类电影的创作空间与社会内涵.电影评介2016.
  [4]刘正山从.《湄公河行动》看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影人论坛.2016(12).
  [5]王刚.国产主流商业电影的新标杆——电影《湄公河行动》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6?(12).
  [6]黄飞珏.电影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双向追求.学苑论坛.2007(5).
  [7]宋铮.从涉案片看法律叙事的特性.新世纪剧坛.2014(6).
  [8][法]安德列·馬尔罗.电影心理学概述.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9]沈晶.法制题材微电影的创作.电视研究.2016(S1).
  [10]于婕.新媒介环境下法治微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2015.
  [11]王臻真.IP电影热中国大众消费时代进行时.当代电影.2015(9).
  [12]刘晓敏.故事的电影转换与粉丝的跨媒介转化-评互联网IP改编国产电影.中国电影市场.2016(5).
  [13]干瑞青.论涉法题材电影中国民形象传播的文化安全意义.传媒杂志.2014(21).
其他文献
摘 要 于欢案近日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与争议,舆论民情甚至罕见地出现了“一边倒”支持理解杀人者于欢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于欢案引起热议背后的法理原因,并从这方面的角度切入,在进一步分析了道德、舆论民意与法律的关系后,提出了“明确基本原则与改变评价重心”与“将法律与传统文化精华结合”的司法裁判方法论以期推动实现法治进程。  关键词 “于欢案” 法理 伦理道德 舆论民意 法治  作者简介:陈航,中山大学法
摘 要 环保执法难一直是困扰环境法学者和环境执法工作者的一大难题。环保执法力度不足、执法手段单一等问题一直使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履行自身职责时力不从心。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以上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环评与排污费征收为视角探讨新环保法对环保执法领域的改善,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路径。  关键词 环保执法 环评 排污费 征收  作者简介:王寒晋,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中图分类
摘 要 “一户一宅”法律制度作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分配原则及取得依据,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和身份性。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此般制度并不能很好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村民资格和社员资格的区别、分户和分家的区别等问题也存在立法缺失现象。“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内在矛盾限制了宅基地使用权的分配和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限制了土地的经济效益。未来立法对“一户一宅”的制度的修正势在必行,而无偿
摘 要 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刑事和刑事诉讼领域,对于未成年人的民事诉讼权利保护,基本依赖于法定代理人制度,虽然该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对未成年人有着保护作用,但是事实上也限制甚至侵害了未成年人的民事诉讼权利,不符合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的原则,需要尽快研究完善。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民事诉讼 权利 利益 诉讼主体  作者简介:刘志恒,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3.
摘 要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关于政治权利的原理的专著。全书围绕公意展开,将四卷紧密联合在一起,向人们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为此后民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公意的视角,试图分析公意的形成、体现与落实。  关键词 公意 自然状态 社会状态 自由 人民主权  作者简介:王映雪,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
摘 要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首先是他认识论及经验论在社会哲学上的自我实践和认识,同时也是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哲学社科人文产物,也为西方近代政治哲学思想领域中的民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与当时西方英法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发展趋势以及理论需要正好相符合,因此在英法两国资本主义革命获得成功后,在欧洲其余未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以及大力发展。本文认为,抛开时代性及阶级性来说
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破解执行难,打击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效果显著,有利于国家公民诚信体系的建设。但是该规定对于失信被执行人的标准设定过于硬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做法不统一。本文旨在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严格限制和大胆扩张两个方面,从债权人主义和债务人主义的两种视角论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完善的多种可
摘 要 因为我国的多民族状况,有必要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民族刑事政策仍然起着一定作用,本文简略分析了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试图探讨通过民族刑事政策的法律化、突出刑法的民族性来对其加以完善,一者有效惩治和预防犯罪,二者确实保障人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民族 刑事政策 两少一宽 宽严相济  作者简介:刘永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民
摘 要 本文是在支持法律之儒家化的前提下,分析虽然“礼”与“法”在传统帝国社会有很大程度的调和及合流,但“礼”与“法”也在各自的领域内保持着“相对独立性”,本文试图去展现这一相对独立性在瞿同祖笔下是如何表达的。也在一定意义上,试图去解答有关学者提出的“法律儒家化的限度”等问题以及更全面地理解“法律之儒家化”这一命题。  关键词 法律 儒家化 法 礼 相对独立性  作者简介:熊钟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摘 要 “十三五”时期企业组织的效率与管理创新成为研究焦点。我国企业传统的效率导向的人事管理存在异化倾向,影响企业效率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当下我国企业人事管理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结合西方某些优秀管理思想,以期找到企业人事管理革新的基点与突破点,从而能对当下我国传统效率导向的企业在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创新、效率的提高方面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效率 硬性控制 以人为本 柔性管理  作者简介:李振,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