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字】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总体上说小学生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总体上较低。优中差三种等级的学生在数学思维总能力与各种分能力上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在总能力上,优等生达到了较高发展水平,中等生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后进生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而且在教学中明显看到,即使是优中等生,他们的想象能力,尤其是数量关系的想象能力显得颇为薄弱。同时,男女生在思维的总能力与各分能力的均值上虽略有差异。1)就优等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强,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思维表现出较好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但由于教学定势影响,其独创性思维不够,而且其形象思维能力较明显地呈现弱势。(2)就中等生而言,其数学思维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对于较简单的数学材料及其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推理、想象解决问题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就显得差些。(3)就后进生而言,其数学思维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与行为方式等直接造成了他们思维的迟钝与肤浅,能力弱。由此又导致学生失去自信,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反过来又制约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此构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怎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有以下看法:
一、提高小学数学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在培养思维方面起着独到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新知,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小学数学的思维能力的方法
1、通过要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都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有探究欲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教乘法口诀的时候,老师假装不记得了某个乘法,让同学来帮怎么算,一听说帮老师,同学们都来了劲,争着要背出自己的口诀来帮老师,这样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是好的问题所给予的方向和动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谈谈:“你想知道些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不变?”“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在开始上课就明确学习目标,而且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积极参与的热情,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3、通过创设质疑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我们知道,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基础。实践证明,在教学里,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4、通过创设操作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拿出两个三角形,把它们拼成已经学过去的图形,通过我们写过的知识,然后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让他们通过小组练习来得出结论,他们就会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顺利地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创设操作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5、通过引导发现来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这样一道思考题:“用6根一样长的塑料小棒,做出4个等边三角形,使三角形
每边都是由一根小棒围成的。”同学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不出来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三角形有3条边3个三角形就有12条边,而塑料小棒只有6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一引导,就促进了学生主动思维,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意识到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公共的。学生就会从立方体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
6、实践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趣味性,讲求形式多样性,讲求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在练习设计中可以通过迁移、变通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式练习”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以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解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达到: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理,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采。
2)加强学生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各算式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间题,结合算式正确解说每一种解题思路,即做题的人是怎样想的?在进行这种训练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式的解说。即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以个人解说为主,他人给以纠正和补充,直到解说清楚、明白、准确为止。
3)借助操作活动,揭示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来揭示知识的规律。通过操作揭示知识的规律性.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总结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和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的活动、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关键字】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总体上说小学生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总体上较低。优中差三种等级的学生在数学思维总能力与各种分能力上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在总能力上,优等生达到了较高发展水平,中等生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后进生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而且在教学中明显看到,即使是优中等生,他们的想象能力,尤其是数量关系的想象能力显得颇为薄弱。同时,男女生在思维的总能力与各分能力的均值上虽略有差异。1)就优等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强,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思维表现出较好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但由于教学定势影响,其独创性思维不够,而且其形象思维能力较明显地呈现弱势。(2)就中等生而言,其数学思维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对于较简单的数学材料及其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推理、想象解决问题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就显得差些。(3)就后进生而言,其数学思维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与行为方式等直接造成了他们思维的迟钝与肤浅,能力弱。由此又导致学生失去自信,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反过来又制约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此构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怎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有以下看法:
一、提高小学数学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在培养思维方面起着独到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新知,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小学数学的思维能力的方法
1、通过要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都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有探究欲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教乘法口诀的时候,老师假装不记得了某个乘法,让同学来帮怎么算,一听说帮老师,同学们都来了劲,争着要背出自己的口诀来帮老师,这样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是好的问题所给予的方向和动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谈谈:“你想知道些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不变?”“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在开始上课就明确学习目标,而且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积极参与的热情,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3、通过创设质疑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我们知道,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基础。实践证明,在教学里,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4、通过创设操作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拿出两个三角形,把它们拼成已经学过去的图形,通过我们写过的知识,然后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让他们通过小组练习来得出结论,他们就会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顺利地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创设操作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5、通过引导发现来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这样一道思考题:“用6根一样长的塑料小棒,做出4个等边三角形,使三角形
每边都是由一根小棒围成的。”同学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不出来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三角形有3条边3个三角形就有12条边,而塑料小棒只有6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一引导,就促进了学生主动思维,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意识到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公共的。学生就会从立方体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
6、实践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趣味性,讲求形式多样性,讲求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在练习设计中可以通过迁移、变通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式练习”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以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解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达到: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理,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采。
2)加强学生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各算式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间题,结合算式正确解说每一种解题思路,即做题的人是怎样想的?在进行这种训练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式的解说。即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以个人解说为主,他人给以纠正和补充,直到解说清楚、明白、准确为止。
3)借助操作活动,揭示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来揭示知识的规律。通过操作揭示知识的规律性.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总结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和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的活动、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