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梳理了国内外生涯课程实践的既有经验和发展趋势,从积极心理学取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视角探索建构我国特色的生涯课程体系,为高中教师开发和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更多思考空间。
关键词:生涯;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课程;积极心理学
生涯教育是运用一套系统的方法提高个人对生涯及组成要素的认知和理解,以帮助他人在生涯探索的基础上做出生涯规划,尽可能实现其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互动式教育实践活动。生涯教育是經济、科技等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必然产物,是个体价值得以高度重视的延伸和体现。其以提升学生选择和适应能力为核心目标,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反映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生涯课程作为生涯教育的载体,我们需要理清生涯课程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把握生涯课题的体系框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涯课程并整合各类资源,才能真正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一、生涯课程的产生背景
(一)当前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生在享有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还应习得提升生涯选择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据我国卫生部资料显示,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不能很好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笔者调查发现 24.6%的高中生目标不明确或未设想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想干什么;43.2%的高中生有目标,但不知道该怎样努力。显然,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涯规划水平不容乐观,这将不利于良好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妨碍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模式。
(二)理论依托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智力构成包括语言、数理、空间、音乐、运动、社交、自知等七种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所以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发挥其智能所长。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人的最迫切需要是激励其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同时人的需要满足是从外向内进行转化。
4、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可以促使人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
在上述生涯理论中可以找到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容的观点。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发挥智能所长,与积极心理学的激发和挖掘个体潜在力量相通;需要层次理论注重自我实现在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关注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职业兴趣理论发现兴趣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而积极心理学也在研究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体现。此外,生涯教育力求帮助个体最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积极心理学正促进个人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如此看来,融合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实践生涯课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三)前期积淀
近十余年,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全球掀起的“教育革命”,我国先后颁布了若干政策文件,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注重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工作重点由补救性教育转向发展性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教育部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相继为生涯课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在北京和广州相继成立了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联盟,这些学术组织在教育师资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举办教师培训班、编撰教材用书等。同时,教育者们还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创新研究,以及开展国内外比较与本土化研究。这一切为生涯课程实践提供了实验平台和参考资源。
二、生涯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
1970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詹姆斯·艾伦首次提出“生涯教育”,后由其继任者西德尼·马兰推广。政府先后颁布了《生涯教育法》、《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等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和辅助体系。如拥有联邦专款和社会捐赠的足够资金保障,设立高度专业化的实习程序、教育人员和机制,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参与,建立学生职业探索档案跟踪服务等,这些措施从不同角度保障了生涯课程的顺利开展。研究美国的既有经验,对我国生涯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现状
在我国,内地的生涯课程实践起步相对较晚。起初以大学生、职场人士为主,随着近年高考改革,开始拓展和深入到中学、乃至小学。然而,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学生涯教育的法律保障,生涯教育的普及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下发的文件缺乏配套措施,没有统一的课程纲要,对于具体如何实施、经费如何保障、学校辅导人员应该取得何种资格等问题仍缺乏具体规定,因此各学校的理解不尽相同,呈现出百花齐放。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仿照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仿照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课程纲要和活动设计;照搬兄弟学校,这样的操作方式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现实的困难。
当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提出“生涯社区”及“无处不生涯”的理念、上海奉贤中学以“八个一”为特色的人生导航体验活动、杭州学军中学的学科生涯教师导师制等,均受到媒体关注。一些学校还引入校外培训机构,尽管不一定能很好地结合一线实际,但对开展生涯课程实践是一项资源,提供了参考价值。调查显示,不少参与的学生在情绪管理、社交技巧、学习动机和信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生涯课程的学科体系
(一)生涯课程的内涵
生涯课程作为生涯教育的载体,既是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创生、促进个体生涯选择、生涯规划及生涯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学习、把握社会价值观念,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中开展生涯指导,是普通高中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全面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
具体理解为:
1、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動。生涯课程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选择和适应能力,活动应围绕最终目的,同时应设有组织机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和专门的教育场地等。
2、是动态的、持续的教育活动。生涯课程是主体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全过程。
3、是综合的、关联的教育活动。包括:学科课程教育、潜能分析能力培养、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心理辅导等,这些均与核心素质的培养相关联。
(二)生涯课程的任务
生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秉承积极心理学的取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是学生的“知识加工器”,也是学生的“幸福助长器”。普通高中生涯课程首先要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对人生发展的清晰认识;其次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培养乐观、希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等积极品质;第三要促进学生自我设计与完善,养成能动性、独立性与创新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生涯课程的目标
生涯课程的目标既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同时又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兼容有“预防”与“发展”两个层面。“以预防为辅”——通过心理学的专业测量工具筛选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的心理及行为,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和强化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应对自己的生涯问题;“以发展为主”——面对所有学生,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学生都能走向自我实现的生涯彼岸。可见,生涯课程促进学生自主有序的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最积极有效的互动。
(四)生涯课程的内容
1、生涯认知:了解生涯规划及其意义。包括了明确生涯意识,认识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角色与任务,了解角色内涵及其相互作用,学习平衡各种角色,初步思考自己生涯发展方向;明确认识到高中学习对未来职业和生活发展的影响,主动适应校园新环境,适应高中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为适应大学以及成人世界做准备。如课程《性别角色与生涯发展》,认识性别平等、共同发展,摒除职业的性别偏见,与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相承接;课程《办法总比问题多》联系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掌握适应新学段的生活策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拥抱改变、迎接新挑战。生涯认知对整个生涯课程起到统领作用,其余内容都指向这一目标的实现。
2、自我探索:认识与发展自我。通过了解兴趣、能力优势以及性格和价值观对生涯发展的影响,认识自我的独特之处,以更深入全面的框架来探索自我,从而整合自我、将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结;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提高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力,掌握有效的方法,重视日常积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如课程《多元化价值观》,培养多元化价值取向,提升生活品质、完善人格发展,对应发展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还可以从积极心理学层面,引入促进心理韧性、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自我效能感等主题课程,倡导积极的心理品质,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生涯观。自我探索是生涯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具体体现。
3、环境探索:探索环境与社会。通过探索生活周边熟悉的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影响,了解大学专业与未来职业、职业与社会分工、社会发展变化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等,从而更系统、全面地探索专业、职业、行业,为决策做准备。比如,课程《探索工具箱》结合“科学精神”素养,明确外部探索的思路和流程,了解信息整理的方法,总结科学、积极的外部探索策略;课程《职业生涯对对碰》,掌握网络检索的方法与途径,学会用互联网搜索感兴趣的生涯资源,促进自身探索和学习,对应增强“学会学习”素养。环境探索重在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
4、自主规划:生涯管理与抉择。树立人生理想与抱负,认识各种内外部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初步掌握生涯决策的方法,尝试自主决策;学习解决生涯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效应对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变化,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如通过《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课程,了解并应用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学会时间管理的方法,与“健康生活”素养相关联,提高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又如课程《人生处处有选择》学会灵活、开放地面对人生决策,课程《生涯行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尝试实践成长,促进养成坚毅、抗挫、乐观、责任的品质,这些可以综合到核心素养的“责任担当”。自主规划重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行为。
(五)生涯课程的组织形式
生涯课程强调学生的情绪体验与认知感悟,因此需要加强生涯课程的参与性、情境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常规的知识型授课可以结合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参与——体验”形式,如面对面工作坊、小组讨论与交流、情景剧角色扮演、心理拓展、行为训练等活动。不少实践已经证明了学生“有体验才有深度参与,有体验才有成长”,因此“体验”应作为是生涯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六)生涯课程的评估
目前国内的现状局限于高考志愿选择、局限于缺少专业研究,大多只重视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尤其缺乏对课程的实时评估。因此,应灵活地将生涯与生活、生涯课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借助心理学专业测评工具或者自行设计量表对课程效果进行实时评估,包括生涯测评、需求调查、课前和课后调查等,并尽可能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以生涯档案袋记录学生生涯成长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生涯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形成符合各自学校办学特色的人生规划指导常模,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和核心素养,让每个学生趋向于自我完善,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高中生生涯规划[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中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陈玲.高中生涯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5).
[4]陈万红,张天良.职业兴趣探索: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5).
关键词:生涯;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课程;积极心理学
生涯教育是运用一套系统的方法提高个人对生涯及组成要素的认知和理解,以帮助他人在生涯探索的基础上做出生涯规划,尽可能实现其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互动式教育实践活动。生涯教育是經济、科技等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必然产物,是个体价值得以高度重视的延伸和体现。其以提升学生选择和适应能力为核心目标,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反映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生涯课程作为生涯教育的载体,我们需要理清生涯课程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把握生涯课题的体系框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涯课程并整合各类资源,才能真正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一、生涯课程的产生背景
(一)当前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生在享有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还应习得提升生涯选择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据我国卫生部资料显示,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不能很好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笔者调查发现 24.6%的高中生目标不明确或未设想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想干什么;43.2%的高中生有目标,但不知道该怎样努力。显然,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涯规划水平不容乐观,这将不利于良好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妨碍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模式。
(二)理论依托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智力构成包括语言、数理、空间、音乐、运动、社交、自知等七种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所以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发挥其智能所长。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人的最迫切需要是激励其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同时人的需要满足是从外向内进行转化。
4、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可以促使人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
在上述生涯理论中可以找到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容的观点。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发挥智能所长,与积极心理学的激发和挖掘个体潜在力量相通;需要层次理论注重自我实现在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关注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职业兴趣理论发现兴趣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而积极心理学也在研究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体现。此外,生涯教育力求帮助个体最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积极心理学正促进个人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如此看来,融合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实践生涯课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三)前期积淀
近十余年,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全球掀起的“教育革命”,我国先后颁布了若干政策文件,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注重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工作重点由补救性教育转向发展性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教育部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相继为生涯课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在北京和广州相继成立了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联盟,这些学术组织在教育师资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举办教师培训班、编撰教材用书等。同时,教育者们还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创新研究,以及开展国内外比较与本土化研究。这一切为生涯课程实践提供了实验平台和参考资源。
二、生涯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
1970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詹姆斯·艾伦首次提出“生涯教育”,后由其继任者西德尼·马兰推广。政府先后颁布了《生涯教育法》、《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等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和辅助体系。如拥有联邦专款和社会捐赠的足够资金保障,设立高度专业化的实习程序、教育人员和机制,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参与,建立学生职业探索档案跟踪服务等,这些措施从不同角度保障了生涯课程的顺利开展。研究美国的既有经验,对我国生涯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现状
在我国,内地的生涯课程实践起步相对较晚。起初以大学生、职场人士为主,随着近年高考改革,开始拓展和深入到中学、乃至小学。然而,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学生涯教育的法律保障,生涯教育的普及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下发的文件缺乏配套措施,没有统一的课程纲要,对于具体如何实施、经费如何保障、学校辅导人员应该取得何种资格等问题仍缺乏具体规定,因此各学校的理解不尽相同,呈现出百花齐放。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仿照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仿照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课程纲要和活动设计;照搬兄弟学校,这样的操作方式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现实的困难。
当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提出“生涯社区”及“无处不生涯”的理念、上海奉贤中学以“八个一”为特色的人生导航体验活动、杭州学军中学的学科生涯教师导师制等,均受到媒体关注。一些学校还引入校外培训机构,尽管不一定能很好地结合一线实际,但对开展生涯课程实践是一项资源,提供了参考价值。调查显示,不少参与的学生在情绪管理、社交技巧、学习动机和信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生涯课程的学科体系
(一)生涯课程的内涵
生涯课程作为生涯教育的载体,既是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创生、促进个体生涯选择、生涯规划及生涯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学习、把握社会价值观念,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中开展生涯指导,是普通高中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全面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
具体理解为:
1、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動。生涯课程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选择和适应能力,活动应围绕最终目的,同时应设有组织机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和专门的教育场地等。
2、是动态的、持续的教育活动。生涯课程是主体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全过程。
3、是综合的、关联的教育活动。包括:学科课程教育、潜能分析能力培养、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心理辅导等,这些均与核心素质的培养相关联。
(二)生涯课程的任务
生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秉承积极心理学的取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是学生的“知识加工器”,也是学生的“幸福助长器”。普通高中生涯课程首先要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对人生发展的清晰认识;其次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培养乐观、希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等积极品质;第三要促进学生自我设计与完善,养成能动性、独立性与创新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生涯课程的目标
生涯课程的目标既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同时又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兼容有“预防”与“发展”两个层面。“以预防为辅”——通过心理学的专业测量工具筛选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的心理及行为,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和强化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应对自己的生涯问题;“以发展为主”——面对所有学生,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学生都能走向自我实现的生涯彼岸。可见,生涯课程促进学生自主有序的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最积极有效的互动。
(四)生涯课程的内容
1、生涯认知:了解生涯规划及其意义。包括了明确生涯意识,认识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角色与任务,了解角色内涵及其相互作用,学习平衡各种角色,初步思考自己生涯发展方向;明确认识到高中学习对未来职业和生活发展的影响,主动适应校园新环境,适应高中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为适应大学以及成人世界做准备。如课程《性别角色与生涯发展》,认识性别平等、共同发展,摒除职业的性别偏见,与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相承接;课程《办法总比问题多》联系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掌握适应新学段的生活策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拥抱改变、迎接新挑战。生涯认知对整个生涯课程起到统领作用,其余内容都指向这一目标的实现。
2、自我探索:认识与发展自我。通过了解兴趣、能力优势以及性格和价值观对生涯发展的影响,认识自我的独特之处,以更深入全面的框架来探索自我,从而整合自我、将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结;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提高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力,掌握有效的方法,重视日常积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如课程《多元化价值观》,培养多元化价值取向,提升生活品质、完善人格发展,对应发展核心素养的“健康生活”;还可以从积极心理学层面,引入促进心理韧性、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自我效能感等主题课程,倡导积极的心理品质,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生涯观。自我探索是生涯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具体体现。
3、环境探索:探索环境与社会。通过探索生活周边熟悉的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影响,了解大学专业与未来职业、职业与社会分工、社会发展变化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等,从而更系统、全面地探索专业、职业、行业,为决策做准备。比如,课程《探索工具箱》结合“科学精神”素养,明确外部探索的思路和流程,了解信息整理的方法,总结科学、积极的外部探索策略;课程《职业生涯对对碰》,掌握网络检索的方法与途径,学会用互联网搜索感兴趣的生涯资源,促进自身探索和学习,对应增强“学会学习”素养。环境探索重在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
4、自主规划:生涯管理与抉择。树立人生理想与抱负,认识各种内外部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初步掌握生涯决策的方法,尝试自主决策;学习解决生涯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效应对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变化,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如通过《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课程,了解并应用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学会时间管理的方法,与“健康生活”素养相关联,提高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又如课程《人生处处有选择》学会灵活、开放地面对人生决策,课程《生涯行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尝试实践成长,促进养成坚毅、抗挫、乐观、责任的品质,这些可以综合到核心素养的“责任担当”。自主规划重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行为。
(五)生涯课程的组织形式
生涯课程强调学生的情绪体验与认知感悟,因此需要加强生涯课程的参与性、情境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常规的知识型授课可以结合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参与——体验”形式,如面对面工作坊、小组讨论与交流、情景剧角色扮演、心理拓展、行为训练等活动。不少实践已经证明了学生“有体验才有深度参与,有体验才有成长”,因此“体验”应作为是生涯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六)生涯课程的评估
目前国内的现状局限于高考志愿选择、局限于缺少专业研究,大多只重视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尤其缺乏对课程的实时评估。因此,应灵活地将生涯与生活、生涯课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借助心理学专业测评工具或者自行设计量表对课程效果进行实时评估,包括生涯测评、需求调查、课前和课后调查等,并尽可能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以生涯档案袋记录学生生涯成长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生涯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形成符合各自学校办学特色的人生规划指导常模,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和核心素养,让每个学生趋向于自我完善,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高中生生涯规划[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中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陈玲.高中生涯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5).
[4]陈万红,张天良.职业兴趣探索: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