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周重林、李乐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千百年来,茶是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今天,我们还能经由这片叶子,找回昔日的味道和生活方式吗?本书作者历时2年,行程18000公里,走过沙漠、草原、海洋,寻访28座城市,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恢弘的茶叶江山图景。这是一本有关茶叶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书,但又不仅仅是讲茶叶,茶艺、茶文化里面有我们的味道、情感和历史。
其他文献
由国家文物出版社、西安碑林博物馆、陕文投集团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有限公司出品的《开成石经》,以唐代十二经刻石内容为蓝本,由西安碑林博物馆18名专家及文物出版社2位资深古籍编辑历时两年完成。该古籍选用有着“纸寿千年”之誉的古法手工宣纸复制,墨透纸背,保存周期逾千年。每一册封面均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蓝色耿绢,一册线装书的制作需要经过二十余道古法装帧工序。特制天然蚕丝耿绢,刚柔并济。1180套线装典藏限量
《徽州地区简志》记载:徽菜,即徽州菜肴。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清代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大量绩溪人从事徽菜馆业,并逐渐扩大到长江流域大小城镇,关于徽州的味儿也就越传越广。  徽菜,在名气上似乎比不上其他几大菜系,但若是只是将徽菜理解为乡土菜,那也未免失之偏颇。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财力之雄厚从遍布徽州的大小村庄就能窥见一斑。而“衣食住行”人生之根本,徽商们把住的地方打点好了,吃自然也是要讲究的。相
还有两个月,《似水流年——吴静芳25年创作展》就要拉开序幕。不想台风“鲇鱼”来袭,网络受阻、电路时断时续。“嘉义很少受到强劲台风的侵袭,这次也变了天。”少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吴静芳正好全身心投入到新作《落雨无声》的赶制中。  “落雨无声吗?无声的是岁月。”雨落在1945年后台湾的日式房屋窗边,安宁寂静。吴静芳用下雨的画面来比喻时光的流逝。  1966年出生,1991年创作纸雕,2016年以展览结束
“瞧!蝈蝈正在偷吃白菜!”其实,那并不是真的蝈蝈,而是通过聚氨酯板雕刻出来的,怎么样,是不是骗到你了?  北京人爱养蝈蝈,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尤其是冬天养的蝈蝈,叫声不大,但清脆入耳,像一首“冬之曲”。京城有位退休铁路工人——刘艺华,他不但爱养蝈蝈,还喜欢用聚氨酯板做蝈蝈。他做的仿真蝈蝈,可以说是真假难辨,无论是夏天翠绿的蝈蝈,还是冬天褐色的蝈蝈,把它们放在白菜上,一幅蝈蝈白菜的画面便生动呈现在眼前
在日本有半世纪历史的高端服装品牌Nemika,日前携手设计师Kohei Nawa,在东京共同打造一间时尚概念店,将日本园艺里常用的假山与石头定制成家居家具品,与娇艳的玫瑰和清新的绿植搭配,构造出一个充满现代与时尚感的园艺场景,旨在表达园艺工人正在培育美好的新事物,就像Nemika的服装一样令人神往。  kohei—nawa.net
这是一件清初宫廷造办处所作的象牙圆雕绿如意。一束荷花及水生植物塑造出如意的形体,镶嵌白玉和珊瑚染色,雕刻细腻。来自于2010年古天一拍卖公司秋拍“宽以居藏文房珍玩专场”。  明末清初的大画家八大山人,就是看到荷花茎细长的特征,利用多种曲线的重合,达到非常动人的艺术效果。我们看这件如意也有这个特征,雕刻很独特,以荷花为主题,特别强调了花茎,利用花茎和水生植物线条扭曲的结合,简直就是一幅非常好的白描图
锻打一把刀的一招一式,绣一张挂毯的一针一线……乌兹别克的时间流动得太慢,若按理性计算,太昂贵。  在乌兹别克斯坦,无论是费尔干纳盆地,还是布哈拉,那些寄居在清真寺与经院里的手工艺品店,就像大树枝上栖息的小鸟,让岁月洗礼的土墙黄砖变得热闹而有生气;那些身着传统服饰,在作坊里劳作的手工艺人,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丝路上的这些城市,不是一座座陈列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古城。在巴扎里穿行流连,有时恍然踏入另一条
来自拉脱维亚的办公空间设计公司Open AD,将枯燥的办公室设计成一个亲近自然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室内采用原木色的地板和房梁装饰,配以淡色系办公家具。办公桌上,还林立着一棵棵绿色小树,让“绿色办公”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展现。当你走进房间的那一刻,仿若置身原始森林之中,奇妙非凡。  www.openad.lv
春节期间回父母家小住,妈妈烧好了稀饭做早餐,顺带还煎了几块龙游发糕。发糕的两面被煎成金黄色,冒着腾腾的热气,看上去让人食欲大增。我赶忙伸筷子夹起一块往嘴巴里送,童年的香甜味道一丝丝地飘了出来。  小时候,爸爸有个忘年交是龙游人,姐妹都喊他爷爷。每年冬天,他回龙游老家探亲,一定会给我们家送来许多龙游发糕。那时交通不如现在方便,但爷爷从不让我们失望,每年冬天,发糕都能如期而至。他总笑着说:“这些都是自
清朝时期北京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以供应皇宫为主。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  “聚元号”是清末北京东四大街“弓箭大院”十七家弓箭铺中唯一幸存者。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