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指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近年来校园攻击事件增多,情况令人担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人格与学业等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控制
一、个案描述
那是周一下午的一节英语课,我走进一年级某班教室的一刹那,眼前的一幕让我吃了一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正握着拳头,怒目圆睁地盯着一个小男孩,脸涨得通红,嘴里还在大声的吵骂,一幅不依不饶的架势。这个女孩叫小雨,6岁,执拗,偏激,非常霸道,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一种强迫式、绝对化的要求。若和她意见相左就接受不了,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攻击性强,往往一言不合即拳脚相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每次都觉得错在别人身上,总认为同学故意找他茬,即便勉强认错也带着抵触情绪,不情不愿,口头应承,但屡屡再犯,未见好转,给班级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深入解读
攻击性行为是目前学校心理问题中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习得性的社会行为。因此,针对小雨的情况,我与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妈妈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逐步了解了一些情况。
1.小雨的父亲脾气暴躁
记得那是刚开学两周后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就听见一个男人在校门外大吵大骂,我走出办公室,只见一个30岁左右、高个的男人手脚并用推揣校门还破口大骂,我连忙出去制止。他就是小雨的爸爸,来给女儿送水。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家长不得随意进入。传达室的师傅已经去叫班主任了,小雨的父亲还是等得不耐烦,便发生了刚才的那一幕。
社会学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班杜拉的实验研究发现,攻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不仅直接的观察学习可以使儿童学习到攻击行为,而且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童受到同样的影响。通过上述这两件事,不可否认小雨霸道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她可能被这样教育:直面挑衅,动手好于动口。她得到的信息是:“强权就是公理!”
2.小雨父母的关系不和睦
父母双方和谐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极其重要。健康温馨的家庭,父母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修养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健康成长,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小雨和父母、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她的父亲没有工作,待业在家,只有妈妈一个人上班挣钱养家,而且工作很辛苦,每天都早出晚归。小雨的父母经常打架吵闹,家庭经常充满火药味。小雨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造成她心灵自卑,忧郁,敏感多疑,个性孤僻,不关心集体。
3.家庭教育方式达不到协调一致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管教子女,却遭到祖父母们的训斥;或者父母中一方施教,另一方极力反对,唱对台戏。小雨的家庭就是这样的:父母之间的教育不一致。当小雨的妈妈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时,小雨的父亲和姥姥、姥爷却偷偷给她“亮绿灯”。小雨的父亲和姥姥、姥爷一味地溺爱小雨,以放纵的方式教育她,对小雨百依百顺,百般宠爱,没有约束,没有要求。就这样,导致小雨在学校霸道自私,蛮不讲理、任性、执拗、没有礼貌,不能很好地遵守同龄孩子之间的游戏规则,而受到同伴的排斥,这种得不到认可的生活现实与在家“小公主”待遇形成反差,使她无法适从,只能通过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心理失衡,使压抑外化,同时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对她的关注。
三、教育目标与过程:
1.教育目标:(1)学习克制自己冲动、攻击的行为,尽最大努力逐步减少同伴间的冲突次数;主动融入到班集体里去,以友善、宽容的心态与同伴交往。(2)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小雨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
2.教育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基本情况后,我决定将辅导初期的重点放在改变其错误认知上,让小雨明白“大打出手”不是正确的宣泄途径,并且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为了帮助孩子改变,我首先从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入手,联系到其母亲之后,我和她谈了孩子情况和形成她这种行为的原因分析,小雨的母亲觉得有道理,认识到家庭教育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同时我们还谈了孩子的成长史,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应该讲究方法。然后引导家长思考面对女儿现在出现的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帮助教育措施,双方取得了初步的共识。
回家后,小雨的父母进行了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小雨的父亲也开始有所醒悟,明白了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我除了和小雨的母亲达成共识并取得小雨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以外,还成功地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中的“黄金法则”,即: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本阶段,小雨通过谈话,从中也受到了启发,开始反省自身的问题,并有了改变的愿望。
第二阶段:创设适宜环境,引导宣泄情绪。在和其母亲的交谈中了解到小雨的一些兴趣爱好,于是就利用她喜欢游戏、剪纸的爱好,引导她在宣泄不良情绪的同时发展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当攻击行为发生时,我让她及时来找我,好趁势引导。我首先耐心处理,一方面稳定她激动的情绪,另一方面避免强烈的惩罚,用爱和信任帮助她克服攻击行为,如帮助她分析这次“冲动”,或者运用换位思考和“空椅子”技术,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我建议她:“遇到事情想发火的时候,在心中默念十五下‘我不发火’。先降温,事情就解决一大半了,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我还鼓励她:“如果你生气时能不打人,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同时,引导她到心理活动室大哭大叫一番,宣泄无法排遣的愤怒情绪。然后,遵循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原则,给予认真倾听和积极关注,施以共情。而后,鼓励她学会与别人合作,通过榜样学习法,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在潜移默化中克服不良行为。 第三阶段:运用行为疗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代币制鼓励:有效控制情绪一次,记录在小本子上,打一颗☆;发火一次,但没有打人,画一个○;动手打人,画一个△。一周下来累计这三种符号的数量,兑现一定的奖励;并以周为单位,绘制成坐标,共同观察“情绪曲线”。
好行为记录本:给其母亲介绍“好行为记录本”的使用方法,对“好行为”进行操作定义,使之具体化。让小雨知道,其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值得肯定的行为将被母亲记录下来。
厌恶疗法:在小于的手臂上套上橡皮圈,当出现过分冲动、偏激的情绪以致于无法自持时,除了心中默数之外,用手腕上的橡皮圈弹痛自己,给自己惩罚(负强化)。通过以上方法的使用,小雨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真的尝试克制,而且自己主动和周围的同学说。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一年的行为矫正,小雨有了一定的变化:
初步学会了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她认识到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同学关系有很大改善,集体荣誉感增强。
这里摘录班主任老师对她的评价:
在本学期,你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跟大家比较友好地相处,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这是同学们对你的肯定,更是对你的一种鞭策。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会明白的,是吗?
目前,小雨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她在各方面都有进步,虽然在生活和学习中,她的痼疾还会复发,但与以前相比,发作的次数显著减少,发作的频率也明显降低。看着她的进步,老师们都倍感欣慰。
五、思考:
1. 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与母亲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对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父亲参与教养有助于加强儿童的适应性,在与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父亲处事行为的方式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所仿效。我每次都是和小雨的妈妈一起沟通孩子的情况,却从未见到小雨的父亲。通过追踪和了解,我认为出现在小雨身上的问题,与其父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接下来的辅导过程中,我将尝试联系小雨的父亲,使他认识到父亲角色对于儿童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
2.一个人性格的改变不是经过几次谈话就能实现的,随着小雨的升学,会有另一些伴随年龄特点而产生的“过激”、“冲动”情境,除了运用辅导者教给他的自我调控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学会人际交往,这要通过系统而有针对的心理辅导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565-567.
2.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
3.王维,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家庭教育,1994,21(6):5.
4.李霞,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6).
5.贾海艳,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5):1095-1099.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控制
一、个案描述
那是周一下午的一节英语课,我走进一年级某班教室的一刹那,眼前的一幕让我吃了一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正握着拳头,怒目圆睁地盯着一个小男孩,脸涨得通红,嘴里还在大声的吵骂,一幅不依不饶的架势。这个女孩叫小雨,6岁,执拗,偏激,非常霸道,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一种强迫式、绝对化的要求。若和她意见相左就接受不了,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攻击性强,往往一言不合即拳脚相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每次都觉得错在别人身上,总认为同学故意找他茬,即便勉强认错也带着抵触情绪,不情不愿,口头应承,但屡屡再犯,未见好转,给班级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深入解读
攻击性行为是目前学校心理问题中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习得性的社会行为。因此,针对小雨的情况,我与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妈妈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逐步了解了一些情况。
1.小雨的父亲脾气暴躁
记得那是刚开学两周后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就听见一个男人在校门外大吵大骂,我走出办公室,只见一个30岁左右、高个的男人手脚并用推揣校门还破口大骂,我连忙出去制止。他就是小雨的爸爸,来给女儿送水。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家长不得随意进入。传达室的师傅已经去叫班主任了,小雨的父亲还是等得不耐烦,便发生了刚才的那一幕。
社会学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班杜拉的实验研究发现,攻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不仅直接的观察学习可以使儿童学习到攻击行为,而且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童受到同样的影响。通过上述这两件事,不可否认小雨霸道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她可能被这样教育:直面挑衅,动手好于动口。她得到的信息是:“强权就是公理!”
2.小雨父母的关系不和睦
父母双方和谐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极其重要。健康温馨的家庭,父母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修养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健康成长,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小雨和父母、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她的父亲没有工作,待业在家,只有妈妈一个人上班挣钱养家,而且工作很辛苦,每天都早出晚归。小雨的父母经常打架吵闹,家庭经常充满火药味。小雨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造成她心灵自卑,忧郁,敏感多疑,个性孤僻,不关心集体。
3.家庭教育方式达不到协调一致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管教子女,却遭到祖父母们的训斥;或者父母中一方施教,另一方极力反对,唱对台戏。小雨的家庭就是这样的:父母之间的教育不一致。当小雨的妈妈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时,小雨的父亲和姥姥、姥爷却偷偷给她“亮绿灯”。小雨的父亲和姥姥、姥爷一味地溺爱小雨,以放纵的方式教育她,对小雨百依百顺,百般宠爱,没有约束,没有要求。就这样,导致小雨在学校霸道自私,蛮不讲理、任性、执拗、没有礼貌,不能很好地遵守同龄孩子之间的游戏规则,而受到同伴的排斥,这种得不到认可的生活现实与在家“小公主”待遇形成反差,使她无法适从,只能通过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心理失衡,使压抑外化,同时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对她的关注。
三、教育目标与过程:
1.教育目标:(1)学习克制自己冲动、攻击的行为,尽最大努力逐步减少同伴间的冲突次数;主动融入到班集体里去,以友善、宽容的心态与同伴交往。(2)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小雨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
2.教育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基本情况后,我决定将辅导初期的重点放在改变其错误认知上,让小雨明白“大打出手”不是正确的宣泄途径,并且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为了帮助孩子改变,我首先从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入手,联系到其母亲之后,我和她谈了孩子情况和形成她这种行为的原因分析,小雨的母亲觉得有道理,认识到家庭教育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同时我们还谈了孩子的成长史,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应该讲究方法。然后引导家长思考面对女儿现在出现的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帮助教育措施,双方取得了初步的共识。
回家后,小雨的父母进行了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小雨的父亲也开始有所醒悟,明白了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我除了和小雨的母亲达成共识并取得小雨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以外,还成功地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中的“黄金法则”,即: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本阶段,小雨通过谈话,从中也受到了启发,开始反省自身的问题,并有了改变的愿望。
第二阶段:创设适宜环境,引导宣泄情绪。在和其母亲的交谈中了解到小雨的一些兴趣爱好,于是就利用她喜欢游戏、剪纸的爱好,引导她在宣泄不良情绪的同时发展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当攻击行为发生时,我让她及时来找我,好趁势引导。我首先耐心处理,一方面稳定她激动的情绪,另一方面避免强烈的惩罚,用爱和信任帮助她克服攻击行为,如帮助她分析这次“冲动”,或者运用换位思考和“空椅子”技术,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我建议她:“遇到事情想发火的时候,在心中默念十五下‘我不发火’。先降温,事情就解决一大半了,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我还鼓励她:“如果你生气时能不打人,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同时,引导她到心理活动室大哭大叫一番,宣泄无法排遣的愤怒情绪。然后,遵循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原则,给予认真倾听和积极关注,施以共情。而后,鼓励她学会与别人合作,通过榜样学习法,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在潜移默化中克服不良行为。 第三阶段:运用行为疗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代币制鼓励:有效控制情绪一次,记录在小本子上,打一颗☆;发火一次,但没有打人,画一个○;动手打人,画一个△。一周下来累计这三种符号的数量,兑现一定的奖励;并以周为单位,绘制成坐标,共同观察“情绪曲线”。
好行为记录本:给其母亲介绍“好行为记录本”的使用方法,对“好行为”进行操作定义,使之具体化。让小雨知道,其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值得肯定的行为将被母亲记录下来。
厌恶疗法:在小于的手臂上套上橡皮圈,当出现过分冲动、偏激的情绪以致于无法自持时,除了心中默数之外,用手腕上的橡皮圈弹痛自己,给自己惩罚(负强化)。通过以上方法的使用,小雨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真的尝试克制,而且自己主动和周围的同学说。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一年的行为矫正,小雨有了一定的变化:
初步学会了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她认识到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同学关系有很大改善,集体荣誉感增强。
这里摘录班主任老师对她的评价:
在本学期,你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跟大家比较友好地相处,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这是同学们对你的肯定,更是对你的一种鞭策。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会明白的,是吗?
目前,小雨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她在各方面都有进步,虽然在生活和学习中,她的痼疾还会复发,但与以前相比,发作的次数显著减少,发作的频率也明显降低。看着她的进步,老师们都倍感欣慰。
五、思考:
1. 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与母亲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对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父亲参与教养有助于加强儿童的适应性,在与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父亲处事行为的方式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所仿效。我每次都是和小雨的妈妈一起沟通孩子的情况,却从未见到小雨的父亲。通过追踪和了解,我认为出现在小雨身上的问题,与其父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接下来的辅导过程中,我将尝试联系小雨的父亲,使他认识到父亲角色对于儿童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
2.一个人性格的改变不是经过几次谈话就能实现的,随着小雨的升学,会有另一些伴随年龄特点而产生的“过激”、“冲动”情境,除了运用辅导者教给他的自我调控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学会人际交往,这要通过系统而有针对的心理辅导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565-567.
2.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
3.王维,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家庭教育,1994,21(6):5.
4.李霞,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6).
5.贾海艳,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5):1095-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