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生的大动作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_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指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近年来校园攻击事件增多,情况令人担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人格与学业等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控制
  一、个案描述
  那是周一下午的一节英语课,我走进一年级某班教室的一刹那,眼前的一幕让我吃了一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正握着拳头,怒目圆睁地盯着一个小男孩,脸涨得通红,嘴里还在大声的吵骂,一幅不依不饶的架势。这个女孩叫小雨,6岁,执拗,偏激,非常霸道,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一种强迫式、绝对化的要求。若和她意见相左就接受不了,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攻击性强,往往一言不合即拳脚相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每次都觉得错在别人身上,总认为同学故意找他茬,即便勉强认错也带着抵触情绪,不情不愿,口头应承,但屡屡再犯,未见好转,给班级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深入解读
  攻击性行为是目前学校心理问题中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习得性的社会行为。因此,针对小雨的情况,我与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妈妈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逐步了解了一些情况。
  1.小雨的父亲脾气暴躁
  记得那是刚开学两周后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就听见一个男人在校门外大吵大骂,我走出办公室,只见一个30岁左右、高个的男人手脚并用推揣校门还破口大骂,我连忙出去制止。他就是小雨的爸爸,来给女儿送水。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家长不得随意进入。传达室的师傅已经去叫班主任了,小雨的父亲还是等得不耐烦,便发生了刚才的那一幕。
  社会学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班杜拉的实验研究发现,攻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不仅直接的观察学习可以使儿童学习到攻击行为,而且通过大众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童受到同样的影响。通过上述这两件事,不可否认小雨霸道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她可能被这样教育:直面挑衅,动手好于动口。她得到的信息是:“强权就是公理!”
  2.小雨父母的关系不和睦
  父母双方和谐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极其重要。健康温馨的家庭,父母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修养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健康成长,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小雨和父母、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她的父亲没有工作,待业在家,只有妈妈一个人上班挣钱养家,而且工作很辛苦,每天都早出晚归。小雨的父母经常打架吵闹,家庭经常充满火药味。小雨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造成她心灵自卑,忧郁,敏感多疑,个性孤僻,不关心集体。
  3.家庭教育方式达不到协调一致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管教子女,却遭到祖父母们的训斥;或者父母中一方施教,另一方极力反对,唱对台戏。小雨的家庭就是这样的:父母之间的教育不一致。当小雨的妈妈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时,小雨的父亲和姥姥、姥爷却偷偷给她“亮绿灯”。小雨的父亲和姥姥、姥爷一味地溺爱小雨,以放纵的方式教育她,对小雨百依百顺,百般宠爱,没有约束,没有要求。就这样,导致小雨在学校霸道自私,蛮不讲理、任性、执拗、没有礼貌,不能很好地遵守同龄孩子之间的游戏规则,而受到同伴的排斥,这种得不到认可的生活现实与在家“小公主”待遇形成反差,使她无法适从,只能通过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心理失衡,使压抑外化,同时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对她的关注。
  三、教育目标与过程:
  1.教育目标:(1)学习克制自己冲动、攻击的行为,尽最大努力逐步减少同伴间的冲突次数;主动融入到班集体里去,以友善、宽容的心态与同伴交往。(2)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小雨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
  2.教育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基本情况后,我决定将辅导初期的重点放在改变其错误认知上,让小雨明白“大打出手”不是正确的宣泄途径,并且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为了帮助孩子改变,我首先从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入手,联系到其母亲之后,我和她谈了孩子情况和形成她这种行为的原因分析,小雨的母亲觉得有道理,认识到家庭教育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同时我们还谈了孩子的成长史,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应该讲究方法。然后引导家长思考面对女儿现在出现的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帮助教育措施,双方取得了初步的共识。
  回家后,小雨的父母进行了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小雨的父亲也开始有所醒悟,明白了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我除了和小雨的母亲达成共识并取得小雨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以外,还成功地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中的“黄金法则”,即: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本阶段,小雨通过谈话,从中也受到了启发,开始反省自身的问题,并有了改变的愿望。
  第二阶段:创设适宜环境,引导宣泄情绪。在和其母亲的交谈中了解到小雨的一些兴趣爱好,于是就利用她喜欢游戏、剪纸的爱好,引导她在宣泄不良情绪的同时发展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当攻击行为发生时,我让她及时来找我,好趁势引导。我首先耐心处理,一方面稳定她激动的情绪,另一方面避免强烈的惩罚,用爱和信任帮助她克服攻击行为,如帮助她分析这次“冲动”,或者运用换位思考和“空椅子”技术,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我建议她:“遇到事情想发火的时候,在心中默念十五下‘我不发火’。先降温,事情就解决一大半了,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我还鼓励她:“如果你生气时能不打人,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同时,引导她到心理活动室大哭大叫一番,宣泄无法排遣的愤怒情绪。然后,遵循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原则,给予认真倾听和积极关注,施以共情。而后,鼓励她学会与别人合作,通过榜样学习法,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在潜移默化中克服不良行为。   第三阶段:运用行为疗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代币制鼓励:有效控制情绪一次,记录在小本子上,打一颗☆;发火一次,但没有打人,画一个○;动手打人,画一个△。一周下来累计这三种符号的数量,兑现一定的奖励;并以周为单位,绘制成坐标,共同观察“情绪曲线”。
  好行为记录本:给其母亲介绍“好行为记录本”的使用方法,对“好行为”进行操作定义,使之具体化。让小雨知道,其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值得肯定的行为将被母亲记录下来。
  厌恶疗法:在小于的手臂上套上橡皮圈,当出现过分冲动、偏激的情绪以致于无法自持时,除了心中默数之外,用手腕上的橡皮圈弹痛自己,给自己惩罚(负强化)。通过以上方法的使用,小雨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真的尝试克制,而且自己主动和周围的同学说。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一年的行为矫正,小雨有了一定的变化:
  初步学会了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她认识到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同学关系有很大改善,集体荣誉感增强。
  这里摘录班主任老师对她的评价:
  在本学期,你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跟大家比较友好地相处,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这是同学们对你的肯定,更是对你的一种鞭策。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会明白的,是吗?
  目前,小雨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她在各方面都有进步,虽然在生活和学习中,她的痼疾还会复发,但与以前相比,发作的次数显著减少,发作的频率也明显降低。看着她的进步,老师们都倍感欣慰。
  五、思考:
  1. 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与母亲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对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父亲参与教养有助于加强儿童的适应性,在与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父亲处事行为的方式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所仿效。我每次都是和小雨的妈妈一起沟通孩子的情况,却从未见到小雨的父亲。通过追踪和了解,我认为出现在小雨身上的问题,与其父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接下来的辅导过程中,我将尝试联系小雨的父亲,使他认识到父亲角色对于儿童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
  2.一个人性格的改变不是经过几次谈话就能实现的,随着小雨的升学,会有另一些伴随年龄特点而产生的“过激”、“冲动”情境,除了运用辅导者教给他的自我调控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学会人际交往,这要通过系统而有针对的心理辅导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565-567.
  2.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
  3.王维,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家庭教育,1994,21(6):5.
  4.李霞,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6).
  5.贾海艳,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5):1095-1099.
其他文献
一、个体背景  (一)一般资料  1.个人信息:张某,女,出生于1997年10月12日,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高一年级。  2.来访原因:  2013年2月25日开学和同班其他四名同学一起帮我整理沙盘室,整理完之后几位同学希望能够做个沙盘,因此,我带着她们做了一个团体沙盘,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发现她们都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隔了两天,张某在课下单独找到我,希望我能带着她继
期刊
摘要: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分离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的分离焦虑,会给宝宝和家长造成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双重压力和负担。能有效缓解分离焦虑是宝宝顺利入园的第一步,本文即为通过一年的实习与探究梳理出了以充分准备法、家园取经法、积极交流法、角色扮演法及游戏标志法为途径的缓解分离焦虑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入园宝宝;分离焦虑;家园互动;有效策略
期刊
摘要: 本咨询个案的来访者为一高二男生,主诉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经过对来访者生活坏境、心理和行为症状的具体了解,和对同性恋行为的专业解释及正常化,最终帮助来访者卸下了心理包袱,情绪得到了缓解。  主题词:咨询、个案、同性恋  一、求助者资料  晓强(化名),男,17岁,高二文科学生。住校,学习成绩中上,平时在学校表现良好。有父母、一弟,家庭关系比较和谐。自称喜欢同班一名男生,觉得自己有“断背”情
期刊
一、调研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内容积极的促进者、开发者,要求教师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和顺义区教委颁发的《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也明确要求心理教师要把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当作一节研究课来上
期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便是打开她的金钥匙。教师要用爱的目光,洒向我们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特殊的群体——随班就读生,让他们在爱的传递中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一、背景描述  (一)基本情况介绍  李某,男,曾经在幼儿时期受过惊吓,所以孩子害怕上厕所,紧张、没有安全感。9岁时又住过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间,遭受过精神病人的毒打,导致孩子极度恐惧和害怕,表现为怕黑、怕孤独更畏惧死亡。再加上患有“秽语抽动
期刊
摘要:规划是迈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高中阶段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青年期,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高中生开始尝试设想、勾画自己的未来,这种设想可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朦胧的向往,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划,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和帮助。本次班级辅导活动课以《目标为人生导航》为主题,通过讲授、活动体验、小组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学会设置合理的目标和分解目标,感受清晰明确的目标给人生带来的幸福感
期刊
作为“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和研究者,绘本故事是我极力主张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她没有严肃的面孔,有的只是温和的画面;她没有教条的灌输,有的只是低声的耳语。  笔者发掘自己的特长,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學生心理成长的领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绘本创作实践。创作和教育实践,都是在进行积极心理提升和践行。  一、依据绘本的特点开展创作,让学生在画面中感悟世界。  
期刊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名六年级女生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危机的案例。来访学生因为与母亲的沟通存在问题,而想要离家出走,母亲非常生气,同时也很焦虑。咨询老师通过收集整理来访学生的资料,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完形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部分咨询技术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最终缓和了来访学生与其母亲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六年级女生;亲子关系;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案情况  (一)来访学生基本信息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城区引入箱庭疗法之后所积累的工作经验。首先,从主题的采用、涉及的人群、开展的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箱庭疗法在西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形式;接着,从有效减少阻抗、使用方便、安全和提高咨询效果三方面阐述了箱庭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还并对箱庭疗法在西城区的更有效的应用进行了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箱庭疗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箱庭疗法进入北京市西城区的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大兴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初中学校的开展状况和课程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现有课程在形式、内容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有待规范。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开发适合本区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是必需的。为此,笔者就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的内容目标、形式、框架结构、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地方教材;寻找心理品质  一、心理健康地方教材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