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名六年级女生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危机的案例。来访学生因为与母亲的沟通存在问题,而想要离家出走,母亲非常生气,同时也很焦虑。咨询老师通过收集整理来访学生的资料,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完形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部分咨询技术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最终缓和了来访学生与其母亲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六年级女生;亲子关系;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案情况
(一)来访学生基本信息
母亲,40岁,公司职员,离婚,跟前夫有了这个女儿。
女儿,12岁,六年级,学习中等偏上,人际关系良好,尊敬老师,有礼貌。
(二)来访学生求助过程
本案例是六年级班主任老师找到心理老师,由于最近这位学生上课纪律非常不好,下课期间对其它同学也非常粗暴,经常会与其他同学动手,但之前这位同学比较还比较好,成绩一直属于中等偏上,但一直就听到其他学生反映,这位学生经常说起,很烦自己的妈妈。班主任分别找这位学生以及她的妈妈沟通调节,但效果不佳,发现学生对妈妈的态度非常恶劣,但对班主任及其他老师还一直很有礼貌。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母女两一起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三)来访学生求助目的
母亲认为自己的女儿很不听话,不好好学琴,整天与她对着干,动不动就她争吵,每天放学接她的时候,她都磨蹭,不愿意跟她回家,甚至还说过要离家出走,母亲希望女儿可以好好听话,努力学习。
女儿认为母亲管自己太严了,一天24小时都想让自己按照她的想法做事情,一点自由都没有,特反感。希望母亲可以不要这样紧逼自己,尤其是练琴。
二、咨询过程
(一)“聚焦”母亲婚姻状况
1.咨询过程记录
一进入咨询室,母女双方坐下后,母亲便开始用抱怨无奈的语气开始了她的倾诉:“嗨,孩子总是不听话,学习也不努力……”女儿很不屑的听着,也不说什么。当母亲提到:“早知道,我就把你交给你父亲……”这是一个导火线,父亲让女儿很敏感,女儿开始与母亲辩驳,引出了一个重要信息:这是一个离异家庭,女儿跟随母亲生活。但让母女双方矛盾激烈化的原因却是:母亲认为是因为父亲打女儿,她想保护女儿才离婚的;而女儿却坚持母亲另有原因,并且暗示她心中也略有所知。这时咨询老师打断了母亲:“别举例子”。咨询老师开始转向询问女儿:“你爸爸打你吗?”女儿很平静,却又好似带有点嘲讽的回答:“打啊。不过每个爸爸都打过自己的孩子吧”“打得厉害吗?”“就煽动嘴巴子”女儿很轻描淡写,似乎觉得没有任何不妥。母亲却开始反驳,不断重复孩子的父亲经常打孩子,打得厉害,所以为了孩子不挨打,便离婚了。于是“父亲打女儿”成为了母亲离婚的理由。但女儿不同意,一再质问母亲:“你为什么不跟老师说实话”显然在女儿眼中这并不是父母离婚的真正原因。此时,咨询老师没有让这对母女继续争执下去。
2.咨询阶段描述
从孩子不听话引出母亲的婚姻,母女关于离婚原因的矛盾才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的本质原因,适时的终止这个问题的深究,很好的缓解了咨询的僵局,也给来访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点到为止,因为其存在已久,一直追问辩驳可能会造成来访学生的阻抗。
(二)“瓦解”女儿信任危机
1.咨询过程记录
咨询老师开始转向询问女儿。女儿始终不信任母亲,认为母亲离婚另有隐情,但是母亲却将原因归结于她的身上,在她心目中母亲的地位很低,甚至不及“打她”的父亲,咨询陷入僵局,这时,咨询老师打破僵局,从另一个切入点展开。做了一个假设:假如妈妈不再管你了,开始忙于自己的事情,也不整天盯着你,督促你学习了。在这种假设情况下,询问女儿:“你认为你可以练好小提琴吗?”女儿愣住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思考片刻后,咨询老师紧跟问:“当初为什么要学小提琴?”这时女儿开始回答:“当时是我自己想要学的,只不过,只不过我妈妈她天天管着我,我烦她,就不想练了。”说着说着,女儿陷入沉思。最后,女儿补充:“我并不是不喜欢练琴,也不是不喜欢回家,我就是不喜欢她(母亲)每天逼着我的眼神和动作,让我觉得很害怕,心理很不舒服。”
2.咨询阶段描述
这是一个微妙的地方,一个假设,假设母亲不管女儿,假设女儿相信母亲不再管她了。女儿接受了这个假设,愿意按照这个假设继续思考下去,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她还是相信母亲的。此时,这个“信任危机”的顽石出现了裂痕,开始有了“瓦解”的可能。
(三)“回归”母亲归因方式
1.咨询过程记录
之后,咨询老师又回到了母亲这边,假如孩子真的能像她所说的那样学习,母亲又该如何做呢?这是一个契机,孩子自身也没有想过自己未来的问题,母亲也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关于她学琴自己内心的想法。我想孩子的一番话让母亲的担忧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下。这是一个基础,以此为铺垫,咨询老师让母亲再回到自己的身上。假设孩子不用担心了,母亲又该如何?其实这是让母亲没有了任何借口,不再归于女儿的责任,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人,她的追求,她的责任。母亲开始说到她曾经有很多追求,想过做很多事情,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咨询老师再次又用到了一个假设:是否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的婚姻家庭有很大的裂痕,对婚姻没有了信心,于是将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太多的希望,孩子承担不了了,这时,又开始抱怨孩子,把情感的失败归于孩子。母亲沉默了。咨询老师又用到了一个例子,很直接的指出了这位母亲的不合理信念,她把女儿当做一个大树,一堵大墙,婚姻失败了,扶着这棵树,靠着这堵墙,却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没有树没有墙怎么办?没有想过不要依靠树和墙?质问的语气虽然强硬,但是母亲并没有反驳或阻抗,反而陷入了沉思中。“别人为我负责,我自己为自己负责。”这一阶段,一步步引导母亲思考对自己婚姻失败的归因。真的是孩子的原因吗? 2.咨询阶段描述
这一阶段,相对来说来访学生说的较少,咨询老师说的较多,并且有很多指导性的色彩在里面,虽然这位母亲沉默很久,但是这确是母亲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咨询老师一定是有些话触动了这位母亲,她开始反思,开始挣扎,开始矛盾,开始了成长。
(四)“演绎”亲子表达感情
1.咨询过程记录
最后,咨询老师让母女作了一个现场练习。咨询老师先问了一下女儿可以和母亲拥抱吗?女儿始终没有迈开。于是,咨询老师让母女双方站起来,面对面,隔着一定的距离,直视对方的眼睛。接着,让女儿跟着咨询老师一起说“妈妈,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其实,我也是爱你的”说道这里的时候,女儿不愿接着说,咨询老师重复了几次,女儿最后换成“其实,我曾经也是爱你的”……之后,让女儿离母亲近一点,继续重复上面的话,女儿始终没有说出“其实,我也是爱你的”……继续演练,女儿离母亲又近了一些,这时咨询老师让女儿自己思考一下想要对妈妈说什么话。女儿沉默了,最后说出“……谢谢,谢谢你哺育我成人……”
2.咨询阶段描述
这种现场演练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办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在特定的情况下,说出一些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让母女不得不面对对方和内心真实的自己,不可逃避。但,这种演练要有铺垫,不可在咨询开始就运用,本案例,是在女儿和母亲都获得一定成长的时候才进行的。此外,这个训练也不可操之过急,让来访学生不能接受,要根据来访学生的情况相匹配,如,刚开始让母女拥抱,女儿没有同意,于是便放弃,说明此阶段女儿还不能接受,不适合来访学生。训练也不能太过于强硬,这种正式矛盾的内心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来访学生的内心必定是很痛苦很挣扎的,这时要给她们时间,不要一味强逼,本案例中,当女儿不愿说出她爱母亲的时候,咨询老师做了努力,但女儿仍不愿说,这时咨询老师便没再坚持。我觉得这种“演练”,让亲子表达感情,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会触动亲子双方的内心深处,当然不能说这立刻就会有很大改变,但这却是一个象征,一个转折点,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三、咨询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咨询方法方面
在本案例中,咨询老师没有特别运用某一种治疗方法来进行咨询,而是根据来访学生特点,当时的场景,将各流派疗法融会贯通,巧妙的运用其中适合此案例的技术来展开咨询,并根据具体问题,抓住技术的精髓,灵活变通。
1.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在咨询的第一阶段:“聚焦”母亲婚姻状况中咨询老师运用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该母亲坚持认为丈夫打女儿,所以变要离婚,因而自己的婚姻失败是因为女儿。咨询老师利用了“夸张式”的辩驳,针对该母亲的不合理之处夸大化:只要丈夫打孩子,妻子就要离婚。这种形象化的辩论让这位母亲认识到了她信念中的不合理之处,推进了咨询的进展。
2.完行治疗中的“我负责”
本案例中,虽然没有明显的运用到完形治疗的方法,但是体现了完形疗法的一些思想,并作了变通。在完型治疗的具体技术方法上,有一种是“我负责”,就是来访学生是自己行为的负责人,而不是别人。本例中,该母亲总认为现在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丈夫,女儿,责任应该是别人的,自己只是拉着女儿这棵大树,好让自己躲在树荫下,就可以逃避责任。咨询老师,很强硬的指出了该母亲的这一点,并启发引导她认识这个问题,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女儿也有运用这种思想,当问及女儿如果妈妈放手她该怎么办时,其实,也在暗示女儿也要为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负责。
3.行为治疗中的“决策训练”
在案例的最后,咨询老师带着母女作了一个“现场演练”。我觉得这其中就有一些行为治疗中“决策训练”的色彩。决策训练使用与人际关系的情境,用于帮助来访学生正确地和适当地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情绪、感情。本例中,该母亲和女儿亲子关系紧张,女儿不愿和母亲说话,不信任母亲;母亲认为女儿不懂事,不听话;母女二人在交流上存在很大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咨询老师利用这一方式,让母女二人必须面对面,不能逃避,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为这对母女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借鉴方式,也让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彼此的爱和关心,为之后交流开启了一扇门。
(二)咨询技巧方面
1.“倾听”争论辨本质
在咨询的一开始,咨询老师很少说话,一直是这对母亲在说,不一会儿,母女就因为爸爸打女儿和父母离婚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时候,咨询老师一直在观察,在倾听,并没有说出面制止这对母女。在母女稍微平和的时候咨询老师才开始说话。显然,我认为咨询老师很好的运用了倾听的技术,认真的听,不仅仅是听来访学生所述的事实,而且还要体验来访学生的感情,弄清来访学生所持的观念。边听还要边观察。正是因为如此,咨询老师之后才辨别出孩子不听话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个诱发事件,问题真正的本质不再于这里,矛盾焦点在与母女对离婚理由的归因不同。如果没有足够的倾听,便很难做到这一点。
2.“对峙”语言诱深思
在母亲将婚姻的失败归于女儿时,咨询老师恰当的运用了“对峙”的技巧直接指出了这位母亲身上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和行为。自己婚姻的失败,是夫妻两人的感情问题,与孩子没关系;心疼丈夫打孩子才离婚,自己却又责怪女儿破坏了自己的婚姻等等,对峙让母亲陷入了深思,开始探索自己内心的矛盾,有利地推进咨询进程。
3.“沉默”时间思成长
在咨询的整个过程中,来访学生在多处出现了沉默的现象,而咨询老师也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些机会,给来访学生“留白”,让他们自己思考。在咨询会谈中,沉默不容忽视,它仍然传递着大量信息。
4.“指导”行为促交流
在本案例的最后的“现场演练”,咨询老师运用了“指导”技术,让来访学生按照他所说的话重复,按他所说的去做。很多人认为这是最有影响力的技巧。的确,来访学生按照指导做一些事情,说一些话,可能是他们以前都未曾做过和说过的,这样不能逃避的亲身感受,应该会该来访学生带来一些内心的触动。本例中,让这对母女表达了各自的感情,开始试着接受对方,感受彼此内心的关爱,促进了她们的焦虑。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六年级女生;亲子关系;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案情况
(一)来访学生基本信息
母亲,40岁,公司职员,离婚,跟前夫有了这个女儿。
女儿,12岁,六年级,学习中等偏上,人际关系良好,尊敬老师,有礼貌。
(二)来访学生求助过程
本案例是六年级班主任老师找到心理老师,由于最近这位学生上课纪律非常不好,下课期间对其它同学也非常粗暴,经常会与其他同学动手,但之前这位同学比较还比较好,成绩一直属于中等偏上,但一直就听到其他学生反映,这位学生经常说起,很烦自己的妈妈。班主任分别找这位学生以及她的妈妈沟通调节,但效果不佳,发现学生对妈妈的态度非常恶劣,但对班主任及其他老师还一直很有礼貌。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母女两一起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三)来访学生求助目的
母亲认为自己的女儿很不听话,不好好学琴,整天与她对着干,动不动就她争吵,每天放学接她的时候,她都磨蹭,不愿意跟她回家,甚至还说过要离家出走,母亲希望女儿可以好好听话,努力学习。
女儿认为母亲管自己太严了,一天24小时都想让自己按照她的想法做事情,一点自由都没有,特反感。希望母亲可以不要这样紧逼自己,尤其是练琴。
二、咨询过程
(一)“聚焦”母亲婚姻状况
1.咨询过程记录
一进入咨询室,母女双方坐下后,母亲便开始用抱怨无奈的语气开始了她的倾诉:“嗨,孩子总是不听话,学习也不努力……”女儿很不屑的听着,也不说什么。当母亲提到:“早知道,我就把你交给你父亲……”这是一个导火线,父亲让女儿很敏感,女儿开始与母亲辩驳,引出了一个重要信息:这是一个离异家庭,女儿跟随母亲生活。但让母女双方矛盾激烈化的原因却是:母亲认为是因为父亲打女儿,她想保护女儿才离婚的;而女儿却坚持母亲另有原因,并且暗示她心中也略有所知。这时咨询老师打断了母亲:“别举例子”。咨询老师开始转向询问女儿:“你爸爸打你吗?”女儿很平静,却又好似带有点嘲讽的回答:“打啊。不过每个爸爸都打过自己的孩子吧”“打得厉害吗?”“就煽动嘴巴子”女儿很轻描淡写,似乎觉得没有任何不妥。母亲却开始反驳,不断重复孩子的父亲经常打孩子,打得厉害,所以为了孩子不挨打,便离婚了。于是“父亲打女儿”成为了母亲离婚的理由。但女儿不同意,一再质问母亲:“你为什么不跟老师说实话”显然在女儿眼中这并不是父母离婚的真正原因。此时,咨询老师没有让这对母女继续争执下去。
2.咨询阶段描述
从孩子不听话引出母亲的婚姻,母女关于离婚原因的矛盾才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的本质原因,适时的终止这个问题的深究,很好的缓解了咨询的僵局,也给来访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点到为止,因为其存在已久,一直追问辩驳可能会造成来访学生的阻抗。
(二)“瓦解”女儿信任危机
1.咨询过程记录
咨询老师开始转向询问女儿。女儿始终不信任母亲,认为母亲离婚另有隐情,但是母亲却将原因归结于她的身上,在她心目中母亲的地位很低,甚至不及“打她”的父亲,咨询陷入僵局,这时,咨询老师打破僵局,从另一个切入点展开。做了一个假设:假如妈妈不再管你了,开始忙于自己的事情,也不整天盯着你,督促你学习了。在这种假设情况下,询问女儿:“你认为你可以练好小提琴吗?”女儿愣住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思考片刻后,咨询老师紧跟问:“当初为什么要学小提琴?”这时女儿开始回答:“当时是我自己想要学的,只不过,只不过我妈妈她天天管着我,我烦她,就不想练了。”说着说着,女儿陷入沉思。最后,女儿补充:“我并不是不喜欢练琴,也不是不喜欢回家,我就是不喜欢她(母亲)每天逼着我的眼神和动作,让我觉得很害怕,心理很不舒服。”
2.咨询阶段描述
这是一个微妙的地方,一个假设,假设母亲不管女儿,假设女儿相信母亲不再管她了。女儿接受了这个假设,愿意按照这个假设继续思考下去,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她还是相信母亲的。此时,这个“信任危机”的顽石出现了裂痕,开始有了“瓦解”的可能。
(三)“回归”母亲归因方式
1.咨询过程记录
之后,咨询老师又回到了母亲这边,假如孩子真的能像她所说的那样学习,母亲又该如何做呢?这是一个契机,孩子自身也没有想过自己未来的问题,母亲也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关于她学琴自己内心的想法。我想孩子的一番话让母亲的担忧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下。这是一个基础,以此为铺垫,咨询老师让母亲再回到自己的身上。假设孩子不用担心了,母亲又该如何?其实这是让母亲没有了任何借口,不再归于女儿的责任,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人,她的追求,她的责任。母亲开始说到她曾经有很多追求,想过做很多事情,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咨询老师再次又用到了一个假设:是否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的婚姻家庭有很大的裂痕,对婚姻没有了信心,于是将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太多的希望,孩子承担不了了,这时,又开始抱怨孩子,把情感的失败归于孩子。母亲沉默了。咨询老师又用到了一个例子,很直接的指出了这位母亲的不合理信念,她把女儿当做一个大树,一堵大墙,婚姻失败了,扶着这棵树,靠着这堵墙,却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没有树没有墙怎么办?没有想过不要依靠树和墙?质问的语气虽然强硬,但是母亲并没有反驳或阻抗,反而陷入了沉思中。“别人为我负责,我自己为自己负责。”这一阶段,一步步引导母亲思考对自己婚姻失败的归因。真的是孩子的原因吗? 2.咨询阶段描述
这一阶段,相对来说来访学生说的较少,咨询老师说的较多,并且有很多指导性的色彩在里面,虽然这位母亲沉默很久,但是这确是母亲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咨询老师一定是有些话触动了这位母亲,她开始反思,开始挣扎,开始矛盾,开始了成长。
(四)“演绎”亲子表达感情
1.咨询过程记录
最后,咨询老师让母女作了一个现场练习。咨询老师先问了一下女儿可以和母亲拥抱吗?女儿始终没有迈开。于是,咨询老师让母女双方站起来,面对面,隔着一定的距离,直视对方的眼睛。接着,让女儿跟着咨询老师一起说“妈妈,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其实,我也是爱你的”说道这里的时候,女儿不愿接着说,咨询老师重复了几次,女儿最后换成“其实,我曾经也是爱你的”……之后,让女儿离母亲近一点,继续重复上面的话,女儿始终没有说出“其实,我也是爱你的”……继续演练,女儿离母亲又近了一些,这时咨询老师让女儿自己思考一下想要对妈妈说什么话。女儿沉默了,最后说出“……谢谢,谢谢你哺育我成人……”
2.咨询阶段描述
这种现场演练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办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在特定的情况下,说出一些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让母女不得不面对对方和内心真实的自己,不可逃避。但,这种演练要有铺垫,不可在咨询开始就运用,本案例,是在女儿和母亲都获得一定成长的时候才进行的。此外,这个训练也不可操之过急,让来访学生不能接受,要根据来访学生的情况相匹配,如,刚开始让母女拥抱,女儿没有同意,于是便放弃,说明此阶段女儿还不能接受,不适合来访学生。训练也不能太过于强硬,这种正式矛盾的内心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来访学生的内心必定是很痛苦很挣扎的,这时要给她们时间,不要一味强逼,本案例中,当女儿不愿说出她爱母亲的时候,咨询老师做了努力,但女儿仍不愿说,这时咨询老师便没再坚持。我觉得这种“演练”,让亲子表达感情,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会触动亲子双方的内心深处,当然不能说这立刻就会有很大改变,但这却是一个象征,一个转折点,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三、咨询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咨询方法方面
在本案例中,咨询老师没有特别运用某一种治疗方法来进行咨询,而是根据来访学生特点,当时的场景,将各流派疗法融会贯通,巧妙的运用其中适合此案例的技术来展开咨询,并根据具体问题,抓住技术的精髓,灵活变通。
1.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在咨询的第一阶段:“聚焦”母亲婚姻状况中咨询老师运用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该母亲坚持认为丈夫打女儿,所以变要离婚,因而自己的婚姻失败是因为女儿。咨询老师利用了“夸张式”的辩驳,针对该母亲的不合理之处夸大化:只要丈夫打孩子,妻子就要离婚。这种形象化的辩论让这位母亲认识到了她信念中的不合理之处,推进了咨询的进展。
2.完行治疗中的“我负责”
本案例中,虽然没有明显的运用到完形治疗的方法,但是体现了完形疗法的一些思想,并作了变通。在完型治疗的具体技术方法上,有一种是“我负责”,就是来访学生是自己行为的负责人,而不是别人。本例中,该母亲总认为现在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丈夫,女儿,责任应该是别人的,自己只是拉着女儿这棵大树,好让自己躲在树荫下,就可以逃避责任。咨询老师,很强硬的指出了该母亲的这一点,并启发引导她认识这个问题,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女儿也有运用这种思想,当问及女儿如果妈妈放手她该怎么办时,其实,也在暗示女儿也要为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负责。
3.行为治疗中的“决策训练”
在案例的最后,咨询老师带着母女作了一个“现场演练”。我觉得这其中就有一些行为治疗中“决策训练”的色彩。决策训练使用与人际关系的情境,用于帮助来访学生正确地和适当地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情绪、感情。本例中,该母亲和女儿亲子关系紧张,女儿不愿和母亲说话,不信任母亲;母亲认为女儿不懂事,不听话;母女二人在交流上存在很大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咨询老师利用这一方式,让母女二人必须面对面,不能逃避,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为这对母女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借鉴方式,也让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彼此的爱和关心,为之后交流开启了一扇门。
(二)咨询技巧方面
1.“倾听”争论辨本质
在咨询的一开始,咨询老师很少说话,一直是这对母亲在说,不一会儿,母女就因为爸爸打女儿和父母离婚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时候,咨询老师一直在观察,在倾听,并没有说出面制止这对母女。在母女稍微平和的时候咨询老师才开始说话。显然,我认为咨询老师很好的运用了倾听的技术,认真的听,不仅仅是听来访学生所述的事实,而且还要体验来访学生的感情,弄清来访学生所持的观念。边听还要边观察。正是因为如此,咨询老师之后才辨别出孩子不听话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个诱发事件,问题真正的本质不再于这里,矛盾焦点在与母女对离婚理由的归因不同。如果没有足够的倾听,便很难做到这一点。
2.“对峙”语言诱深思
在母亲将婚姻的失败归于女儿时,咨询老师恰当的运用了“对峙”的技巧直接指出了这位母亲身上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和行为。自己婚姻的失败,是夫妻两人的感情问题,与孩子没关系;心疼丈夫打孩子才离婚,自己却又责怪女儿破坏了自己的婚姻等等,对峙让母亲陷入了深思,开始探索自己内心的矛盾,有利地推进咨询进程。
3.“沉默”时间思成长
在咨询的整个过程中,来访学生在多处出现了沉默的现象,而咨询老师也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些机会,给来访学生“留白”,让他们自己思考。在咨询会谈中,沉默不容忽视,它仍然传递着大量信息。
4.“指导”行为促交流
在本案例的最后的“现场演练”,咨询老师运用了“指导”技术,让来访学生按照他所说的话重复,按他所说的去做。很多人认为这是最有影响力的技巧。的确,来访学生按照指导做一些事情,说一些话,可能是他们以前都未曾做过和说过的,这样不能逃避的亲身感受,应该会该来访学生带来一些内心的触动。本例中,让这对母女表达了各自的感情,开始试着接受对方,感受彼此内心的关爱,促进了她们的焦虑。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