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调和的母女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w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名六年级女生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危机的案例。来访学生因为与母亲的沟通存在问题,而想要离家出走,母亲非常生气,同时也很焦虑。咨询老师通过收集整理来访学生的资料,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完形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部分咨询技术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最终缓和了来访学生与其母亲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六年级女生;亲子关系;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案情况
  (一)来访学生基本信息
  母亲,40岁,公司职员,离婚,跟前夫有了这个女儿。
  女儿,12岁,六年级,学习中等偏上,人际关系良好,尊敬老师,有礼貌。
  (二)来访学生求助过程
  本案例是六年级班主任老师找到心理老师,由于最近这位学生上课纪律非常不好,下课期间对其它同学也非常粗暴,经常会与其他同学动手,但之前这位同学比较还比较好,成绩一直属于中等偏上,但一直就听到其他学生反映,这位学生经常说起,很烦自己的妈妈。班主任分别找这位学生以及她的妈妈沟通调节,但效果不佳,发现学生对妈妈的态度非常恶劣,但对班主任及其他老师还一直很有礼貌。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母女两一起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三)来访学生求助目的
  母亲认为自己的女儿很不听话,不好好学琴,整天与她对着干,动不动就她争吵,每天放学接她的时候,她都磨蹭,不愿意跟她回家,甚至还说过要离家出走,母亲希望女儿可以好好听话,努力学习。
  女儿认为母亲管自己太严了,一天24小时都想让自己按照她的想法做事情,一点自由都没有,特反感。希望母亲可以不要这样紧逼自己,尤其是练琴。
  二、咨询过程
  (一)“聚焦”母亲婚姻状况
  1.咨询过程记录
  一进入咨询室,母女双方坐下后,母亲便开始用抱怨无奈的语气开始了她的倾诉:“嗨,孩子总是不听话,学习也不努力……”女儿很不屑的听着,也不说什么。当母亲提到:“早知道,我就把你交给你父亲……”这是一个导火线,父亲让女儿很敏感,女儿开始与母亲辩驳,引出了一个重要信息:这是一个离异家庭,女儿跟随母亲生活。但让母女双方矛盾激烈化的原因却是:母亲认为是因为父亲打女儿,她想保护女儿才离婚的;而女儿却坚持母亲另有原因,并且暗示她心中也略有所知。这时咨询老师打断了母亲:“别举例子”。咨询老师开始转向询问女儿:“你爸爸打你吗?”女儿很平静,却又好似带有点嘲讽的回答:“打啊。不过每个爸爸都打过自己的孩子吧”“打得厉害吗?”“就煽动嘴巴子”女儿很轻描淡写,似乎觉得没有任何不妥。母亲却开始反驳,不断重复孩子的父亲经常打孩子,打得厉害,所以为了孩子不挨打,便离婚了。于是“父亲打女儿”成为了母亲离婚的理由。但女儿不同意,一再质问母亲:“你为什么不跟老师说实话”显然在女儿眼中这并不是父母离婚的真正原因。此时,咨询老师没有让这对母女继续争执下去。
  2.咨询阶段描述
  从孩子不听话引出母亲的婚姻,母女关于离婚原因的矛盾才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的本质原因,适时的终止这个问题的深究,很好的缓解了咨询的僵局,也给来访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点到为止,因为其存在已久,一直追问辩驳可能会造成来访学生的阻抗。
  (二)“瓦解”女儿信任危机
  1.咨询过程记录
  咨询老师开始转向询问女儿。女儿始终不信任母亲,认为母亲离婚另有隐情,但是母亲却将原因归结于她的身上,在她心目中母亲的地位很低,甚至不及“打她”的父亲,咨询陷入僵局,这时,咨询老师打破僵局,从另一个切入点展开。做了一个假设:假如妈妈不再管你了,开始忙于自己的事情,也不整天盯着你,督促你学习了。在这种假设情况下,询问女儿:“你认为你可以练好小提琴吗?”女儿愣住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思考片刻后,咨询老师紧跟问:“当初为什么要学小提琴?”这时女儿开始回答:“当时是我自己想要学的,只不过,只不过我妈妈她天天管着我,我烦她,就不想练了。”说着说着,女儿陷入沉思。最后,女儿补充:“我并不是不喜欢练琴,也不是不喜欢回家,我就是不喜欢她(母亲)每天逼着我的眼神和动作,让我觉得很害怕,心理很不舒服。”
  2.咨询阶段描述
  这是一个微妙的地方,一个假设,假设母亲不管女儿,假设女儿相信母亲不再管她了。女儿接受了这个假设,愿意按照这个假设继续思考下去,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她还是相信母亲的。此时,这个“信任危机”的顽石出现了裂痕,开始有了“瓦解”的可能。
  (三)“回归”母亲归因方式
  1.咨询过程记录
  之后,咨询老师又回到了母亲这边,假如孩子真的能像她所说的那样学习,母亲又该如何做呢?这是一个契机,孩子自身也没有想过自己未来的问题,母亲也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关于她学琴自己内心的想法。我想孩子的一番话让母亲的担忧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下。这是一个基础,以此为铺垫,咨询老师让母亲再回到自己的身上。假设孩子不用担心了,母亲又该如何?其实这是让母亲没有了任何借口,不再归于女儿的责任,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人,她的追求,她的责任。母亲开始说到她曾经有很多追求,想过做很多事情,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咨询老师再次又用到了一个假设:是否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的婚姻家庭有很大的裂痕,对婚姻没有了信心,于是将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太多的希望,孩子承担不了了,这时,又开始抱怨孩子,把情感的失败归于孩子。母亲沉默了。咨询老师又用到了一个例子,很直接的指出了这位母亲的不合理信念,她把女儿当做一个大树,一堵大墙,婚姻失败了,扶着这棵树,靠着这堵墙,却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没有树没有墙怎么办?没有想过不要依靠树和墙?质问的语气虽然强硬,但是母亲并没有反驳或阻抗,反而陷入了沉思中。“别人为我负责,我自己为自己负责。”这一阶段,一步步引导母亲思考对自己婚姻失败的归因。真的是孩子的原因吗?   2.咨询阶段描述
  这一阶段,相对来说来访学生说的较少,咨询老师说的较多,并且有很多指导性的色彩在里面,虽然这位母亲沉默很久,但是这确是母亲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咨询老师一定是有些话触动了这位母亲,她开始反思,开始挣扎,开始矛盾,开始了成长。
  (四)“演绎”亲子表达感情
  1.咨询过程记录
  最后,咨询老师让母女作了一个现场练习。咨询老师先问了一下女儿可以和母亲拥抱吗?女儿始终没有迈开。于是,咨询老师让母女双方站起来,面对面,隔着一定的距离,直视对方的眼睛。接着,让女儿跟着咨询老师一起说“妈妈,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其实,我也是爱你的”说道这里的时候,女儿不愿接着说,咨询老师重复了几次,女儿最后换成“其实,我曾经也是爱你的”……之后,让女儿离母亲近一点,继续重复上面的话,女儿始终没有说出“其实,我也是爱你的”……继续演练,女儿离母亲又近了一些,这时咨询老师让女儿自己思考一下想要对妈妈说什么话。女儿沉默了,最后说出“……谢谢,谢谢你哺育我成人……”
  2.咨询阶段描述
  这种现场演练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办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在特定的情况下,说出一些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让母女不得不面对对方和内心真实的自己,不可逃避。但,这种演练要有铺垫,不可在咨询开始就运用,本案例,是在女儿和母亲都获得一定成长的时候才进行的。此外,这个训练也不可操之过急,让来访学生不能接受,要根据来访学生的情况相匹配,如,刚开始让母女拥抱,女儿没有同意,于是便放弃,说明此阶段女儿还不能接受,不适合来访学生。训练也不能太过于强硬,这种正式矛盾的内心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来访学生的内心必定是很痛苦很挣扎的,这时要给她们时间,不要一味强逼,本案例中,当女儿不愿说出她爱母亲的时候,咨询老师做了努力,但女儿仍不愿说,这时咨询老师便没再坚持。我觉得这种“演练”,让亲子表达感情,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会触动亲子双方的内心深处,当然不能说这立刻就会有很大改变,但这却是一个象征,一个转折点,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三、咨询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咨询方法方面
  在本案例中,咨询老师没有特别运用某一种治疗方法来进行咨询,而是根据来访学生特点,当时的场景,将各流派疗法融会贯通,巧妙的运用其中适合此案例的技术来展开咨询,并根据具体问题,抓住技术的精髓,灵活变通。
  1.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在咨询的第一阶段:“聚焦”母亲婚姻状况中咨询老师运用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该母亲坚持认为丈夫打女儿,所以变要离婚,因而自己的婚姻失败是因为女儿。咨询老师利用了“夸张式”的辩驳,针对该母亲的不合理之处夸大化:只要丈夫打孩子,妻子就要离婚。这种形象化的辩论让这位母亲认识到了她信念中的不合理之处,推进了咨询的进展。
  2.完行治疗中的“我负责”
  本案例中,虽然没有明显的运用到完形治疗的方法,但是体现了完形疗法的一些思想,并作了变通。在完型治疗的具体技术方法上,有一种是“我负责”,就是来访学生是自己行为的负责人,而不是别人。本例中,该母亲总认为现在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丈夫,女儿,责任应该是别人的,自己只是拉着女儿这棵大树,好让自己躲在树荫下,就可以逃避责任。咨询老师,很强硬的指出了该母亲的这一点,并启发引导她认识这个问题,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女儿也有运用这种思想,当问及女儿如果妈妈放手她该怎么办时,其实,也在暗示女儿也要为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负责。
  3.行为治疗中的“决策训练”
  在案例的最后,咨询老师带着母女作了一个“现场演练”。我觉得这其中就有一些行为治疗中“决策训练”的色彩。决策训练使用与人际关系的情境,用于帮助来访学生正确地和适当地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情绪、感情。本例中,该母亲和女儿亲子关系紧张,女儿不愿和母亲说话,不信任母亲;母亲认为女儿不懂事,不听话;母女二人在交流上存在很大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咨询老师利用这一方式,让母女二人必须面对面,不能逃避,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为这对母女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借鉴方式,也让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彼此的爱和关心,为之后交流开启了一扇门。
  (二)咨询技巧方面
  1.“倾听”争论辨本质
  在咨询的一开始,咨询老师很少说话,一直是这对母亲在说,不一会儿,母女就因为爸爸打女儿和父母离婚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时候,咨询老师一直在观察,在倾听,并没有说出面制止这对母女。在母女稍微平和的时候咨询老师才开始说话。显然,我认为咨询老师很好的运用了倾听的技术,认真的听,不仅仅是听来访学生所述的事实,而且还要体验来访学生的感情,弄清来访学生所持的观念。边听还要边观察。正是因为如此,咨询老师之后才辨别出孩子不听话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个诱发事件,问题真正的本质不再于这里,矛盾焦点在与母女对离婚理由的归因不同。如果没有足够的倾听,便很难做到这一点。
  2.“对峙”语言诱深思
  在母亲将婚姻的失败归于女儿时,咨询老师恰当的运用了“对峙”的技巧直接指出了这位母亲身上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和行为。自己婚姻的失败,是夫妻两人的感情问题,与孩子没关系;心疼丈夫打孩子才离婚,自己却又责怪女儿破坏了自己的婚姻等等,对峙让母亲陷入了深思,开始探索自己内心的矛盾,有利地推进咨询进程。
  3.“沉默”时间思成长
  在咨询的整个过程中,来访学生在多处出现了沉默的现象,而咨询老师也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些机会,给来访学生“留白”,让他们自己思考。在咨询会谈中,沉默不容忽视,它仍然传递着大量信息。
  4.“指导”行为促交流
  在本案例的最后的“现场演练”,咨询老师运用了“指导”技术,让来访学生按照他所说的话重复,按他所说的去做。很多人认为这是最有影响力的技巧。的确,来访学生按照指导做一些事情,说一些话,可能是他们以前都未曾做过和说过的,这样不能逃避的亲身感受,应该会该来访学生带来一些内心的触动。本例中,让这对母女表达了各自的感情,开始试着接受对方,感受彼此内心的关爱,促进了她们的焦虑。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许又新.神经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们对集体的归属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提高同学们活动的参与性。结合低年龄段小学生特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我是班级一员,我以班级为荣。  关键词:小学生身心健康;一年级入学新生;美术游戏  一、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因: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
期刊
摘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家访亦存在众多弊病。未成年人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育的结果。可以从家庭生态系统的视角切入,以家庭治疗理论为媒介,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支架,革新传统家访,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统合,达到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家庭生态系统;家庭教育;家访;心理健康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作为本校四年级某班的
期刊
一、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涯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学生有了对自我的客观认识,也希望拥有更多的自我掌控权利。但对人生的规划还不明确,只是有了模糊的设想。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目标是考入优秀的初中,但对于实现此目标,学生还有很多的困惑。有些学生只知自己应该考上好中学,而并不清楚为何要去考。在学生的头脑中,理想存在,却不知道理想与现在有何联系。明确理想、将理想与当下建立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学
期刊
一、个体背景  (一)一般资料  1.个人信息:张某,女,出生于1997年10月12日,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高一年级。  2.来访原因:  2013年2月25日开学和同班其他四名同学一起帮我整理沙盘室,整理完之后几位同学希望能够做个沙盘,因此,我带着她们做了一个团体沙盘,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发现她们都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隔了两天,张某在课下单独找到我,希望我能带着她继
期刊
摘要: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分离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的分离焦虑,会给宝宝和家长造成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双重压力和负担。能有效缓解分离焦虑是宝宝顺利入园的第一步,本文即为通过一年的实习与探究梳理出了以充分准备法、家园取经法、积极交流法、角色扮演法及游戏标志法为途径的缓解分离焦虑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入园宝宝;分离焦虑;家园互动;有效策略
期刊
摘要: 本咨询个案的来访者为一高二男生,主诉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经过对来访者生活坏境、心理和行为症状的具体了解,和对同性恋行为的专业解释及正常化,最终帮助来访者卸下了心理包袱,情绪得到了缓解。  主题词:咨询、个案、同性恋  一、求助者资料  晓强(化名),男,17岁,高二文科学生。住校,学习成绩中上,平时在学校表现良好。有父母、一弟,家庭关系比较和谐。自称喜欢同班一名男生,觉得自己有“断背”情
期刊
一、调研目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内容积极的促进者、开发者,要求教师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和顺义区教委颁发的《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也明确要求心理教师要把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当作一节研究课来上
期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爱便是打开她的金钥匙。教师要用爱的目光,洒向我们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特殊的群体——随班就读生,让他们在爱的传递中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一、背景描述  (一)基本情况介绍  李某,男,曾经在幼儿时期受过惊吓,所以孩子害怕上厕所,紧张、没有安全感。9岁时又住过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间,遭受过精神病人的毒打,导致孩子极度恐惧和害怕,表现为怕黑、怕孤独更畏惧死亡。再加上患有“秽语抽动
期刊
摘要:规划是迈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高中阶段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青年期,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高中生开始尝试设想、勾画自己的未来,这种设想可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朦胧的向往,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划,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和帮助。本次班级辅导活动课以《目标为人生导航》为主题,通过讲授、活动体验、小组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学会设置合理的目标和分解目标,感受清晰明确的目标给人生带来的幸福感
期刊
作为“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和研究者,绘本故事是我极力主张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她没有严肃的面孔,有的只是温和的画面;她没有教条的灌输,有的只是低声的耳语。  笔者发掘自己的特长,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學生心理成长的领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绘本创作实践。创作和教育实践,都是在进行积极心理提升和践行。  一、依据绘本的特点开展创作,让学生在画面中感悟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