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我们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常发现,学生对作文的怕和懒,严重制约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走出中学写作的困境呢?本文从作文教学的时间,内容偏少、作文教学的方向定位有误、作文的“真实”把握模糊、教师的懒于写作四个方面来分析,提出一些方法。
【关键词】学生,定位,写作教学,困境
学生对作文的怕,懒,有考试分数的原因,更有老师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走出写作教学中的常规,提高自己写作能力,把作文定好位,引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自己的体法。
1.作文教学的时间,内容偏少
语文教学是由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块内容构成的,看上去写作占有半壁江山,而在中考中作文也占了40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在总的教学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我曾就此问题在本校及兄弟学校数十位语文教师中作过粗略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①很多教师很少上作文课。当然也有老师认为不上作文课也不要紧,因为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对名家名作的品味本身就是在写作艺术上的滋养;不过这仅是指作文指导课而言,课文即是指导的好例,但是作文评点课呢?这应是作文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总不能用名家名作点评来代替吧?缘于什么?就是②很多教师不认真改作文的,没有认真改过,当然无法评点;这里又会有老师认为,作文可以由学生自己互改的,这是可行的,但必须与老师改穿插进行才行,而且学生改作文实际上还是要老师先有总体把握,对学生作文情况有明晰认识,而这是向来不改作文的老师所做不到的。老师不改作文,学生当然对作文没有什么动力可言,布置作文也是非“听取哗声一片”不可的了,于是有了③部分老师怕麻烦,或许是布置学生写了,不知如何评讲,少写作文。有些学校规定一学期至少要有八篇作文(且要是大作文,区别是平时的小作文),也差不多就是两星期一篇,这恐也是无奈之举,只怕不给一个下限,就会老师索性一篇也不安排写了。在我所调查的老师中,基本上能到这个数(超了这个数的则仅一二位),有两三位只写了三四篇。而是否每一篇都批改过,就难说了。要教师真正地重视作文,还是要在评价系统上面做文章,尤其是学校组织的大小考试,必须严格按照作文评分的标准来进行。而这一点,恰恰是被忽视的,改作文题的教师往往把这看作一件可随意为之的事,时间宽则仔细一些,照顾点文采、结构、字迹,时间紧了就随便打分,只求能保“底”(事先设定的作文平均分)。这就造成了学生常常不能得到实际水平所能得的分数,文采好的学生还好,因为毕竟语言摆在那里,躲都躲不开的;而中等水平与低水平的学生的档次却无法分开,甚至常有低水平的学生作文分远高于中等水平学生的情况,而仔细读来又完全应该倒过来。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或要除掉一部分本身喜欢写作的学生)自然就会觉得作文没有意义――中等水平学生认为自己辛苦写来却只能得低分,反不如随便对付的低水平学生,而低水平学生则更认为作文只要随便对付就行了,根本不用多写。反映在教师方面也是如此,既然作文成绩如此“变幻莫测”,又干吗吃力不讨好地安排写作文呢?本来积极的也变得不愿再写了。所以还是要对考试作文的批改认真对待,力求公平,让不同档次的学生有他们属于自己的成绩,且要拉开档次;这样,学生会提高作文训练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加大作文训练的强度,多写作文,多改作文,多上作文课。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的增加,但语文教师不愿在作文上花时间,本就是失职的。
2.作文教学的方向定位有误
语文老师可以不上作文课,却不能没有一二个文采好的学生。通常我们会把他们的作文拿出来展示,或投到各家作文报刊,再有就是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文章发表了,竞赛获奖了,教师也跟着沾点光。但实际上这些同学文章的发表、获奖与教师并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作文才能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我们却往往以班里有写作好手为骄傲,将推荐他们发表文章、参加作文竞赛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而这正是作文教学定向的失误。要让作文教学有其真正意义,则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广大作文底子不实(或者较差)、阅读量很少、对作文有厌恶感、恐惧感(并不完全像有些报刊上说的那样是因为老师要求写的作文不能让他们自由地抒情)的学生。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完成的使命,是“雪中送炭”,要做到“平民化”。“平民化”的作文教学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这意味着老师不能只顾着“欣赏”好文章,而对文句不通、文采不佳的文章一勾了事,反而更加关注后一部分学生的文章。上作文指导(讲评课)也不能仅是读一篇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文章了事,因为更多的学生会想,反正他(她)的作文很好,我是写不出来的,反而没有效果,不如转向到这本来“沉默的大多数”上;在他们的作文中,我们也许很难找到一篇完整的可以作范文来读的,但毕竟基本上还是可以觅出一二“闪光”的语句的,将这些语句摘出来,用“妙语集粹”一类的题目拿到课堂上读一读,品一品,恐更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至少有更多的学生会努力在写作中添一些精彩的表达,这正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开始。再以此与读高水平学生的作文结合起来,则会使作文课更有吸引力。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或会锐减,但如果是真的想要大多数学生能在作文上得到益处,就非这样做不可。
3.作文的“真实”把握模糊
按有些老师的说法,作文的“真实”体现于学生在自由状态下的心灵表白,而虚假则体现于对某些宏大主题的刻意趋近。这已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同,包括高考,也在努力给予考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打算彻底放手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却仍不时感到,他们在操着一种流行的腔调,说着流行的话语。这就是真实吗?这当然是真实的时代病症的反映,但绝对不是每个作为个体的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他们完成的是“复制”,而不是创造。于是有了这样的矛盾:不给自由吧,学生作文表达的不是他们自己;给了自由吧,学生表达的竟还不是他们自己。正因有这样的怀疑,我曾在自己的一篇名为《如何引导学生作文》的小文中说:“在如今的学生作文中,我以为最可关注的倒并不是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而是在他们真实的想法和那些阴暗、深刻的表达之间,出现了怎样的虚饰。”就我自己的粗浅思考来说,在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方面,我们要强调,真实也是分浅表和深层的,浅表的真实,只表达出了“感受”中的真实,并没有经过思想的过滤;而深层的真实则是经过思想的过滤的(思想是否具有相当深度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在写作文时,就必须强化“深层的真实”。比如写青春岁月、学校生活,学生往往就选择了写迷惘、困惑、叛逆和苦、累。这些当然可以看作是真实心境的反映,但都是浅表的,未抵达人的本质层。人是有对环境的超越能力的,正是这种超越性,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人。如果有学生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写文章,则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深层的真实,看到了一个人对本质力量的挖掘。但当然,这里还是会出现学生所想与所写不一致的情况,此处的微妙,就需要教师好好把握了。
4.教师的懒于写作
我们一直说,想传人半桶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自己都懒于写作,对写作的用词,结构,方法都生疏了,怎么能教得好学生呢?又如何让学生信服你的教学水平呢?教师的写作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写作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经常写作对做好写作教学也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在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出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学生,定位,写作教学,困境
学生对作文的怕,懒,有考试分数的原因,更有老师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走出写作教学中的常规,提高自己写作能力,把作文定好位,引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自己的体法。
1.作文教学的时间,内容偏少
语文教学是由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块内容构成的,看上去写作占有半壁江山,而在中考中作文也占了40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在总的教学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我曾就此问题在本校及兄弟学校数十位语文教师中作过粗略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①很多教师很少上作文课。当然也有老师认为不上作文课也不要紧,因为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对名家名作的品味本身就是在写作艺术上的滋养;不过这仅是指作文指导课而言,课文即是指导的好例,但是作文评点课呢?这应是作文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总不能用名家名作点评来代替吧?缘于什么?就是②很多教师不认真改作文的,没有认真改过,当然无法评点;这里又会有老师认为,作文可以由学生自己互改的,这是可行的,但必须与老师改穿插进行才行,而且学生改作文实际上还是要老师先有总体把握,对学生作文情况有明晰认识,而这是向来不改作文的老师所做不到的。老师不改作文,学生当然对作文没有什么动力可言,布置作文也是非“听取哗声一片”不可的了,于是有了③部分老师怕麻烦,或许是布置学生写了,不知如何评讲,少写作文。有些学校规定一学期至少要有八篇作文(且要是大作文,区别是平时的小作文),也差不多就是两星期一篇,这恐也是无奈之举,只怕不给一个下限,就会老师索性一篇也不安排写了。在我所调查的老师中,基本上能到这个数(超了这个数的则仅一二位),有两三位只写了三四篇。而是否每一篇都批改过,就难说了。要教师真正地重视作文,还是要在评价系统上面做文章,尤其是学校组织的大小考试,必须严格按照作文评分的标准来进行。而这一点,恰恰是被忽视的,改作文题的教师往往把这看作一件可随意为之的事,时间宽则仔细一些,照顾点文采、结构、字迹,时间紧了就随便打分,只求能保“底”(事先设定的作文平均分)。这就造成了学生常常不能得到实际水平所能得的分数,文采好的学生还好,因为毕竟语言摆在那里,躲都躲不开的;而中等水平与低水平的学生的档次却无法分开,甚至常有低水平的学生作文分远高于中等水平学生的情况,而仔细读来又完全应该倒过来。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或要除掉一部分本身喜欢写作的学生)自然就会觉得作文没有意义――中等水平学生认为自己辛苦写来却只能得低分,反不如随便对付的低水平学生,而低水平学生则更认为作文只要随便对付就行了,根本不用多写。反映在教师方面也是如此,既然作文成绩如此“变幻莫测”,又干吗吃力不讨好地安排写作文呢?本来积极的也变得不愿再写了。所以还是要对考试作文的批改认真对待,力求公平,让不同档次的学生有他们属于自己的成绩,且要拉开档次;这样,学生会提高作文训练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加大作文训练的强度,多写作文,多改作文,多上作文课。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的增加,但语文教师不愿在作文上花时间,本就是失职的。
2.作文教学的方向定位有误
语文老师可以不上作文课,却不能没有一二个文采好的学生。通常我们会把他们的作文拿出来展示,或投到各家作文报刊,再有就是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文章发表了,竞赛获奖了,教师也跟着沾点光。但实际上这些同学文章的发表、获奖与教师并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的作文才能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我们却往往以班里有写作好手为骄傲,将推荐他们发表文章、参加作文竞赛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而这正是作文教学定向的失误。要让作文教学有其真正意义,则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广大作文底子不实(或者较差)、阅读量很少、对作文有厌恶感、恐惧感(并不完全像有些报刊上说的那样是因为老师要求写的作文不能让他们自由地抒情)的学生。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完成的使命,是“雪中送炭”,要做到“平民化”。“平民化”的作文教学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这意味着老师不能只顾着“欣赏”好文章,而对文句不通、文采不佳的文章一勾了事,反而更加关注后一部分学生的文章。上作文指导(讲评课)也不能仅是读一篇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文章了事,因为更多的学生会想,反正他(她)的作文很好,我是写不出来的,反而没有效果,不如转向到这本来“沉默的大多数”上;在他们的作文中,我们也许很难找到一篇完整的可以作范文来读的,但毕竟基本上还是可以觅出一二“闪光”的语句的,将这些语句摘出来,用“妙语集粹”一类的题目拿到课堂上读一读,品一品,恐更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至少有更多的学生会努力在写作中添一些精彩的表达,这正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开始。再以此与读高水平学生的作文结合起来,则会使作文课更有吸引力。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或会锐减,但如果是真的想要大多数学生能在作文上得到益处,就非这样做不可。
3.作文的“真实”把握模糊
按有些老师的说法,作文的“真实”体现于学生在自由状态下的心灵表白,而虚假则体现于对某些宏大主题的刻意趋近。这已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同,包括高考,也在努力给予考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打算彻底放手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却仍不时感到,他们在操着一种流行的腔调,说着流行的话语。这就是真实吗?这当然是真实的时代病症的反映,但绝对不是每个作为个体的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他们完成的是“复制”,而不是创造。于是有了这样的矛盾:不给自由吧,学生作文表达的不是他们自己;给了自由吧,学生表达的竟还不是他们自己。正因有这样的怀疑,我曾在自己的一篇名为《如何引导学生作文》的小文中说:“在如今的学生作文中,我以为最可关注的倒并不是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而是在他们真实的想法和那些阴暗、深刻的表达之间,出现了怎样的虚饰。”就我自己的粗浅思考来说,在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方面,我们要强调,真实也是分浅表和深层的,浅表的真实,只表达出了“感受”中的真实,并没有经过思想的过滤;而深层的真实则是经过思想的过滤的(思想是否具有相当深度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在写作文时,就必须强化“深层的真实”。比如写青春岁月、学校生活,学生往往就选择了写迷惘、困惑、叛逆和苦、累。这些当然可以看作是真实心境的反映,但都是浅表的,未抵达人的本质层。人是有对环境的超越能力的,正是这种超越性,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人。如果有学生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写文章,则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深层的真实,看到了一个人对本质力量的挖掘。但当然,这里还是会出现学生所想与所写不一致的情况,此处的微妙,就需要教师好好把握了。
4.教师的懒于写作
我们一直说,想传人半桶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自己都懒于写作,对写作的用词,结构,方法都生疏了,怎么能教得好学生呢?又如何让学生信服你的教学水平呢?教师的写作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写作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经常写作对做好写作教学也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在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出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