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就业教育,实现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整合,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创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既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已初步建成的大学生创就业指导体系为基础,借助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实践平台,进行提升纺织类工科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纺织;工科;创就业能力;提升
2009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纺织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虽然也遭遇着寒流,但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2009届毕业生截止2009年6月底,签约率已达85%,加上灵活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究其原因是,我们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积极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深刻领会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涵义。创新教育理念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能满足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
创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其形成和发展是和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能力。创业能力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综合性能力。
创业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创业本身就是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传统教育和就业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大学生创就业能力,必须实现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即必须注重人的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差异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二、以提升创就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纺织专业课程教育模式
1 纵向延伸,深化专业知识结构
纺织工业是集原料、生产、经营、销售、出口等整个生产流通程序于一体的大系统,是技术与资金密集、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市场与文化紧密结合、国际依存度极高、需要众多学科支撑、与社会其他行业相互交叉融合渗透、高度开放、高度综合的大行业,堪称当代社会各行业中内涵最丰富、最具特色的行业之一。因而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从广义的纺织学科出发,实行纵向延伸,现代的纺织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棉麻丝毛时代的概念,而是融入了心理学、生理学、美学、生物学、化学、电子学、机械学及电子计算机的多学科交叉的大纺织学,所以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必须拓宽专业知识面,合理设置、调整专业,深化专业知识结构,强调综合化、基础化和工程化的整合。
2 横向拓宽,以先进科技改造纺织专业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专业口径过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技术竞争的激烈与更新速度的加快,必然使职业转移频繁。横向拓宽,即提倡学生跨系科选修,攻读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是对当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对纺织专业的学生来说,横向拓宽的目的是以其他学科技术来更好地改造与发展丝绸事业,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开设国际贸易、管理工程、国际经济法等选修课程,走纺织与服装结合、纺织与化工结合、纺织与生物技术结合、纺织与计算机结合、纺织与贸易结合的道路。除传统专业课外,还应根据当前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加一些诸如工业经济分析、市场预测、产品方向介绍等,以适应市场激烈竞争、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加强基础,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通和迁移能力
加强基础,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通和迁移能力。纺织产品的用途,目前从传统的服装、家用纺织品向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迅速扩展,如用于医疗上的人造血管、烧伤创面保护膜,特种工业上的宇航用品、降落伞,日用化工中的丝素胶,保健医药用品中的冬虫夏草等。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开发,就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的融通、迁移能力。基础知识中,外语很重要,丝绸是外贸产品,贸易往来频繁。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也是必须掌握的,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纺织服装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应用到从市场信息、产品花型、色彩、织物结构设计、纺纱、织造、染整到服装设计、生产以及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4 加强校企合作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践中能自如地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知识的转化与升华。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在实验室、校工程训练中心中加强技能的训练外,更多地要靠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纺织是工科类专业,更需实践环节的教学,因此应重视校企合作办学,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了解国内国外最新技术、动态、产品和先进的织造设备等,让学生带着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科研课题进行学习,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缩短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差距,使之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5 创就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依托学校管理机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方式来实现,使其具备以下条件:(1)有学生实践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如向学生开放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有符合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的相关软件资源,如模似创业的材料,案例教学的庞大资源库和开发建设网络系统等。(3)有完备的实践活动管理制度。(4)有规范的实践活动运作流程。(5)有相应的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和进行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扶持。(6)开展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学生亲历亲为,参加创业实践,项目确立前的市场调查,然后确立项目,写出商业计划书,向学校递交申请,学校组织有企业运作经验的老师进行评估、批准后,学生就按工商、税务管理规定办理注册登记,领取执照,所有程序全部自己去完成。
6 关注科技进步趋势,探求纺织领域未来
高校应该引领社会科技发展的潮流,作为大学生必须关注科技进步趋势,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例如,高科技纤维新材料成为引导国际纺织品发展的新潮流。新型纺织纤维、高性能的特种纤维、智能纤维以及高科技的各类功能性面料层出不穷,改善了纺织产品的性能,扩大了纺织产品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绿色环保纤维已成为新世纪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机电一体化的纺机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高速、高产、高效的新型纺纱(丝)、织造、染整和服装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能力和纺织的产品性能水平。在高新技术和理论迅速发展的今天,我 们应提出丝绸仿真学、纺织材料科学、丝绸系统工程、丝绸宏观经济理论等新思想,使之创造性地应用到丝绸领域中来。这也要求高校教师主动适应现代科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作好相关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符合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
三、提升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应用的能力
1 就业信息的采集渠道
毕业生除从高校就业服务组织、各地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报纸和期刊、互联网、电子工作库和在线服务获取就业信息外,还可从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人脉关系网和其他一些非同寻常的方法中获取就业信息。
传统的工作信息来源多数学生都掌握,而一些偶发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却会带来一份惊喜的工作。如接待一次突然到访,一份信件,一个学习项目,一本小册子,一本电话黄页,一次家教,一场业余演出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份更有选择性的工作。
2 就业信息的分析、优化和应用
原始信息材料必须经过审核来确保它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毕业生可通过调查、实地考察核实、文献资料查证、电话邮件确认、主管机构判断等手段进行就业信息审核并进行筛选使之可利用。其次,选择就业信息要善于开拓,许多就业信息的价值往往不是直观的,必须经过使用者深入思考,加以引证才能发现。
政府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信息库,使聘求双方信息更通畅。由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建立起全市用人、用工、大学毕业生信息库,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三方搭建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信息库,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信息也存入该中心,所有信息免费对所有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不仅聘求双方可在“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各取所需,教育部门也可从中获取信息,调整办学思路,优化专业设置,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四、发挥社会心理环境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1 社会期待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跨进校门,教师、家长、亲戚、朋友都以期待的心理期望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取得优异成绩。这种社会期待心理对大学生来说无疑形成一种谋高薪、求好职的巨大推动力,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肯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 社会竞争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学校评奖、推优、推免、推干等系列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推动学生进步的心理环境,从而加强了学生自身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发展、变化的时代面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是落伍的心理表现,在优胜劣汰的学习竞争中会被能者所取代,应将压力变动力,在竞争心理环境的驱使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3 社会习惯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社会习惯心理是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对大学生提高能力的行为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长期以来,大学生一直被冠以天之骄子的美称,就业时总有一种“精英”心态,但现实形势告诉我们:大学生应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与竞争,大学生和农民工竞争同一岗位将不再是一个神话。大学生不能被习惯心理中消极的因素禁锢自己的头脑,束缚手脚,而是要化害为利,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保持优势。
五、注重专业宣传报导,提高招生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
虽然纺织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毕业生报酬都不错,但很多人尤其是高中毕业生及家长并没有对纺织专业抱以足够的信心,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注重提高纺织专业在媒体中的报道率,扩大专业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稳定学生专业思想,从而提高纺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子良,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理论与实践[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周稽裘,创业基础与实务[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纺织;工科;创就业能力;提升
2009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纺织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虽然也遭遇着寒流,但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2009届毕业生截止2009年6月底,签约率已达85%,加上灵活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究其原因是,我们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积极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深刻领会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涵义。创新教育理念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能满足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
创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其形成和发展是和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能力。创业能力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综合性能力。
创业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创业本身就是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传统教育和就业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大学生创就业能力,必须实现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即必须注重人的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差异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二、以提升创就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纺织专业课程教育模式
1 纵向延伸,深化专业知识结构
纺织工业是集原料、生产、经营、销售、出口等整个生产流通程序于一体的大系统,是技术与资金密集、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市场与文化紧密结合、国际依存度极高、需要众多学科支撑、与社会其他行业相互交叉融合渗透、高度开放、高度综合的大行业,堪称当代社会各行业中内涵最丰富、最具特色的行业之一。因而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从广义的纺织学科出发,实行纵向延伸,现代的纺织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棉麻丝毛时代的概念,而是融入了心理学、生理学、美学、生物学、化学、电子学、机械学及电子计算机的多学科交叉的大纺织学,所以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必须拓宽专业知识面,合理设置、调整专业,深化专业知识结构,强调综合化、基础化和工程化的整合。
2 横向拓宽,以先进科技改造纺织专业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专业口径过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技术竞争的激烈与更新速度的加快,必然使职业转移频繁。横向拓宽,即提倡学生跨系科选修,攻读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是对当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对纺织专业的学生来说,横向拓宽的目的是以其他学科技术来更好地改造与发展丝绸事业,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开设国际贸易、管理工程、国际经济法等选修课程,走纺织与服装结合、纺织与化工结合、纺织与生物技术结合、纺织与计算机结合、纺织与贸易结合的道路。除传统专业课外,还应根据当前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加一些诸如工业经济分析、市场预测、产品方向介绍等,以适应市场激烈竞争、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加强基础,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通和迁移能力
加强基础,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通和迁移能力。纺织产品的用途,目前从传统的服装、家用纺织品向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迅速扩展,如用于医疗上的人造血管、烧伤创面保护膜,特种工业上的宇航用品、降落伞,日用化工中的丝素胶,保健医药用品中的冬虫夏草等。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开发,就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的融通、迁移能力。基础知识中,外语很重要,丝绸是外贸产品,贸易往来频繁。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也是必须掌握的,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纺织服装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应用到从市场信息、产品花型、色彩、织物结构设计、纺纱、织造、染整到服装设计、生产以及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4 加强校企合作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践中能自如地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知识的转化与升华。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在实验室、校工程训练中心中加强技能的训练外,更多地要靠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纺织是工科类专业,更需实践环节的教学,因此应重视校企合作办学,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了解国内国外最新技术、动态、产品和先进的织造设备等,让学生带着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科研课题进行学习,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缩短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差距,使之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5 创就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依托学校管理机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方式来实现,使其具备以下条件:(1)有学生实践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如向学生开放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有符合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的相关软件资源,如模似创业的材料,案例教学的庞大资源库和开发建设网络系统等。(3)有完备的实践活动管理制度。(4)有规范的实践活动运作流程。(5)有相应的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和进行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扶持。(6)开展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学生亲历亲为,参加创业实践,项目确立前的市场调查,然后确立项目,写出商业计划书,向学校递交申请,学校组织有企业运作经验的老师进行评估、批准后,学生就按工商、税务管理规定办理注册登记,领取执照,所有程序全部自己去完成。
6 关注科技进步趋势,探求纺织领域未来
高校应该引领社会科技发展的潮流,作为大学生必须关注科技进步趋势,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例如,高科技纤维新材料成为引导国际纺织品发展的新潮流。新型纺织纤维、高性能的特种纤维、智能纤维以及高科技的各类功能性面料层出不穷,改善了纺织产品的性能,扩大了纺织产品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绿色环保纤维已成为新世纪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机电一体化的纺机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高速、高产、高效的新型纺纱(丝)、织造、染整和服装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能力和纺织的产品性能水平。在高新技术和理论迅速发展的今天,我 们应提出丝绸仿真学、纺织材料科学、丝绸系统工程、丝绸宏观经济理论等新思想,使之创造性地应用到丝绸领域中来。这也要求高校教师主动适应现代科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作好相关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符合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
三、提升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应用的能力
1 就业信息的采集渠道
毕业生除从高校就业服务组织、各地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报纸和期刊、互联网、电子工作库和在线服务获取就业信息外,还可从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人脉关系网和其他一些非同寻常的方法中获取就业信息。
传统的工作信息来源多数学生都掌握,而一些偶发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却会带来一份惊喜的工作。如接待一次突然到访,一份信件,一个学习项目,一本小册子,一本电话黄页,一次家教,一场业余演出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份更有选择性的工作。
2 就业信息的分析、优化和应用
原始信息材料必须经过审核来确保它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毕业生可通过调查、实地考察核实、文献资料查证、电话邮件确认、主管机构判断等手段进行就业信息审核并进行筛选使之可利用。其次,选择就业信息要善于开拓,许多就业信息的价值往往不是直观的,必须经过使用者深入思考,加以引证才能发现。
政府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信息库,使聘求双方信息更通畅。由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建立起全市用人、用工、大学毕业生信息库,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三方搭建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信息库,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信息也存入该中心,所有信息免费对所有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不仅聘求双方可在“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各取所需,教育部门也可从中获取信息,调整办学思路,优化专业设置,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四、发挥社会心理环境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1 社会期待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跨进校门,教师、家长、亲戚、朋友都以期待的心理期望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取得优异成绩。这种社会期待心理对大学生来说无疑形成一种谋高薪、求好职的巨大推动力,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肯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 社会竞争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学校评奖、推优、推免、推干等系列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推动学生进步的心理环境,从而加强了学生自身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发展、变化的时代面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是落伍的心理表现,在优胜劣汰的学习竞争中会被能者所取代,应将压力变动力,在竞争心理环境的驱使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3 社会习惯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社会习惯心理是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对大学生提高能力的行为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长期以来,大学生一直被冠以天之骄子的美称,就业时总有一种“精英”心态,但现实形势告诉我们:大学生应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与竞争,大学生和农民工竞争同一岗位将不再是一个神话。大学生不能被习惯心理中消极的因素禁锢自己的头脑,束缚手脚,而是要化害为利,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保持优势。
五、注重专业宣传报导,提高招生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
虽然纺织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毕业生报酬都不错,但很多人尤其是高中毕业生及家长并没有对纺织专业抱以足够的信心,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注重提高纺织专业在媒体中的报道率,扩大专业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稳定学生专业思想,从而提高纺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子良,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理论与实践[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周稽裘,创业基础与实务[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